品味诗词里的人生——评陈芳校长《走近李清照》一课
【写人】对话李清照 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900字

【写人】对话李清照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900字
李清照是我眼中的一位历史名人,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书画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今天,我有幸与她对话,并向她询问一些问题,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故事和作品。
我问:“李清照,您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创作的?”
她回答:“我认为,诗词、书画都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我所追求的是真情实意的表达。
我经常在作品中描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对私人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反思。
”
我追问:“那么,您的作品主题主要是什么?”
李清照微笑着回答:“我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关于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的主题。
我认为,情感是人类的共通语言,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感。
”
听到她的话,我再次追问:“为什么您的作品如此受到欢迎和喜爱?”
李清照平静地回答:“我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是因为它们充满了真实、自然和美感。
我并不会像其他文人那样夸夸其谈,而是注重用心去创作,保持真实和纯粹。
”
在和李清照的对话中,我又问到:“李清照,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什么?”
她微笑着回答:“我的生活追求非常简单,就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我喜欢在诗词、书画中找到这种平静和幸福,也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这种感觉。
”
我感慨地说:“您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和感动,我相信,您的作品和生活态度会继续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
在和李清照的对话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对生命、创作和情感的真实感觉和热爱。
她的作品和故事不仅令人感动,更令人思考和反思,期望自己在生活中追求真实、简单和美好。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
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所用的典故也不多,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
李清照的语言清新朴素,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叙尽了人之常情,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
一、归纳特点1. 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被喻为婉约经典之作。
主要在于她的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赋予物诗意。
在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往往能体会到一种高雅之韵。
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挣渡,挣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并没有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心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
只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
其中“溪亭日暮”这仅有四字之言,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方法要好得多,再看下文的“藕花深处”也是如此,她并没有说明藕花怎样多,怎样密——个“深”字便把荷塘之景展现得一目了然。
从而也为她“惊起一滩鸥鹭”作了铺垫。
然而,这里的“鸥鹭”不是“一群”而是“一滩”,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使语言更加雅致。
一滩白色的鸥鹭从碧绿繁茂的荷叶中起飞,似有一种云烟升空之感,从而使得本句的语言没有破坏前面创造出的意境,体现了自然之美。
这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独具匠心。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见到倒装句式。
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香炉,应是“金兽销瑞脑”;“帘卷西风”,本是“西风卷帘”。
然而这样不仅压了韵脚,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诗句韵味。
李清照诗词的教育价值如何引导青少年读古诗

李清照诗词的教育价值如何引导青少年读古诗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女词人,她的诗词作品以其深情厚意、真实感人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引导青少年阅读古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诗词的教育价值,并说明如何运用她的作品来引导青少年读古诗。
一、情感表达与情绪调节李清照的诗词以情感细腻、真实而闻名,她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共鸣并引起情绪共鸣。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面临各种情绪的困扰与表达的困难。
李清照的作品可以引导他们从诗词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并学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在夜晚辗转难眠、思念远方之人的内心纠结与无奈。
通过阅读这首词,青少年可以更好地领悟到自己情感的纷繁复杂,并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审美鉴赏与艺术欣赏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凭借其优美的语言和卓尔不群的艺术造诣,具备高度的审美价值。
青少年通过阅读她的作品,可以培养对于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表达了对失去的思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首词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将对于过往的渴望和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青少年通过赏析此类作品,可以培养对于深邃情感和美的追求,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三、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与人情。
她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传达了对于社会变迁和人生百态的思考,从而引导读者关注历史文化,培养对于人文关怀的态度。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通过对溪亭、日暮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古代人们追求自然与情感的追寻,倡导读者关注自然环境与生活情趣,关怀身边人与事。
四、思辨探索与智慧启迪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她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意义与真理。
研究性学习《走近李清照》

研究性学习《走近李清照》盖石中学李国军一、设计背景(一)设计理念1、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
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
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二、教学现场(教室里轻声播放着优雅的歌曲——《一梦千年》,讲台的大屏幕展示“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画面。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3篇李清照诗词读后感(一)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
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
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
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
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
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
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
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
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
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
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
对李清照的经典评价

对李清照的经典评价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性诗人,她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宋代词坛的代表之一。
对于李清照的经典评价可以从她的诗歌风格、主题内容、表达技巧和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李清照的诗歌风格独特优雅,充满了艺术感和情感表达。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的敏感触觉。
她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呈现出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其次,李清照的诗歌主题内容广泛而深刻。
她的作品涉及到爱情、家国、友谊、离别等方方面面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表达。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喜悦和痛苦,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坚强,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第三,李清照的诗歌表达技巧娴熟巧妙。
她善于运用对仗、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句韵律优美,音调和谐。
她对词汇的运用也相当灵活,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具诗意和音乐感。
最后,李清照的诗歌影响力深远。
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
且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她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总的来说,李清照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以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主题内容、娴熟的表达技巧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仍然激励着人们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李清照人物评价作文

李清照人物评价作文说起李清照,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奇女子。
她就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为之倾倒。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愣是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天赋,崭露头角。
人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还颇有见识和胆量。
还记得她的那首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瞧瞧这词,写得多生动啊!仿佛能看到她在那个傍晚,和小伙伴们一起喝酒玩耍,玩得那叫一个尽兴,以至于都忘了回家的路。
划船回家的时候,又不小心划进了荷花丛中,惊得一群鸥鹭扑棱棱地飞起来。
这画面感,简直绝了!能把这么一件小事写得如此有趣,如此让人陶醉,也只有李清照了。
再来说说她的爱情。
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那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两人志同道合,都痴迷于金石书画。
李清照在中详细地记录了他们夫妻间的生活点滴。
比如说,两人一起去逛集市,看到喜欢的书画古玩,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下来。
有时候,为了一件宝贝,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想象一下,夫妻俩在烛光下,一起品鉴古玩,探讨诗词,那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啊!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跟人开玩笑。
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生活变得颠沛流离。
丈夫赵明诚也在这个时候离世,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可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将心中的愁苦和悲愤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
像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读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凄凉和无助。
她在词中不断地寻觅,却只感受到周围的冷清和凄惨。
喝点小酒想暖暖身子,可那风却还是吹得人心寒。
看到飞过的大雁,想起了曾经的时光,更是伤心不已。
这得是内心多么痛苦,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啊!但李清照可不是只会悲悲切切的。
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时,她也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概括300字

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4篇)第一篇: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是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李清照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里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
她和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一样,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
个性鲜明的李清照,与一般女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她的《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
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若论雄强,自然当属那首脍炙人口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文是一 门实践性很 强的课程 , 陈校长在让 学
生充分 品读 的 同时 , 也为 学生搭 建 了“ 说” 的舞 台,
让 学生有 了由浅入 深 的感悟 ,有 了精 彩 飞扬 的表 述。 如教 学《 醉花 阴》 时, 抛 出“ 联 系全词 想像 一下这
声琅琅 。她指导 学生声情 并茂地反 复诵读 , 做到 了
“
一
章 十遍读 , 一 句十 回吟 ” , 使静 止的画面、 形 象融
为一体 , 让学生 身临其境 , 与作 者情感产 生共鸣 , 从
而步入词 的意境 。
景、 写作 手法、 书法表 现 、 音 乐吟唱 等 多角度鉴 赏 ,
重点研 读最后三 句点 睛之笔 。而教 学《 声声慢》 时, 老师抓住 这首词 中不寻常的起 句 , 引导学生深入 体 会 靖康之 变后 , 李 清照国破 、 家亡、 夫死 , 伤 于人事 , 又 因势利导 , 指导反复 朗读七 组叠词 , 让学 生体验 。 七组 叠词 朗读起 来 ,有 一种 大珠 小珠 落 玉盘 的感 觉。齿舌音来 回反复吟诵 , 徘徊低 迷 , 婉 转凄楚 , 有
线
一
品一 味诗词里一 的一 人生… … 一 … … 一 …
评 陈芳校 长《 走近李 清照》 一课
黄瑾辉
境界 : 《 如 梦令》 的“ 少年 情 怀 自是 得” , 《 醉花 阴》 的“ 帘卷 西风 , 人 比
黄花瘦” , 《 声声慢》 的“ 凄凄惨惨戚
戚” 。 三首作品 , 巧妙地 串起 了她 多 变的一 生 , 为听者勾勒 出一 个丰满
思。此时期 的清照为何有 如此“ 愁” 情呢 ?执教老 师 出示另一段 背景资料 : 李清照 的夫婿赵 明诚 是一位 杰 出才俊 , 两人 情投 意合 , 但婚 后 不久 , 丈夫 “ 负笈
远游” , 深 闺寂 寞的她深深思念 丈夫 。 这样一段 背景
《 如梦令 》 《 醉花 阴》 《 声声慢》 这 三个作 品。 三首词具
作 者在 古诗词 中所创设 的特 定情境 当中, 去 深刻地 体会作 者所要 表达的 思想情 感 , 有助 于学生对古诗
词 的理 解 。
校 管理者 , 面对繁 杂的事务 性 工作 , 仍 能 坚守课 堂 教 学主 阵地 , 这是 可贵 的 , 更是 可敬 的。 走近潆湾路 小学, 走 近宋词 , 走近李 清照 , 如 同走 近 了一段世 事
情 的音 乐渲染、 形 象传 神 的动 画 演示 , 为孩子们 架
起 了一座理 解的桥 梁 , 引导他 们透 过文 字 , 透过 历
史, 去 了解千年前词人 的跌 宕的 生活境遇 , 去聆 听
词人 流 淌的心灵之 声 ,去 体悟词 人 别样 的人 生情
怀。
三、 吟咏 内化 。 “ 说” 有见地
自听 雨 , 独 自痛 苦 地 吟 诵 。 她 为 什 么如 此孤 苦 ? 老 师
相机补 充第三段 背景 资料 : 1 1 2 7年靖康之 变后 , 南
宋灭亡 , 丈夫去世 , 李清 照开始 了颠 沛流 离的逃亡
生活 , 晚景凄 凉。
这样 三段 背景资料的补 充, 加之 穿插 其 间的深
幅画 面 , 用‘ 我仿 佛看见 ’ 开 头说说 这 幅画 面” 的话
题 。由于对词所表达 的意境 已内化 , 同学们 的回答 精 彩纷 呈 : “ 我仿 佛看见 一个有 着 高雅 情趣 的 美丽 女子, 在 重 阳佳 节一个凄 凉的黄 昏 , 看着西 风卷起
、
巧取文本 。 “ 串” 成一 生
李 清照 , 宋词 中婉 约派 的代 表人 物 , 形 式上善 用 白描 手法 , 自辟 途 径 , 语 言清丽 。她一生 创作 不 息, 留存 下来的词作 也颇丰 。执教者巧妙地 选取 了
腻 深婉 , 整 首词 无一 字 写相 思 , 却 字字 、 处 处有 相
的清照 印象。 二、 巧用背景 , “ 悟” 有深度
“ 古人为诗 , 责 于意在 言外, 使
人 思而得之 。” 许 多古诗词都是在
特 定 的历 史背景 下产生 的。 背景
资料 在 古诗词教 学 中有 着举 足轻
重的作 用, 它们 可以把 学生引导到
作 为主 管教 学的副局 长 , 深入课 堂、 了解教 育 教 学现 状是我 的 日常工作 之一 ,但 走进校 长的课 堂, 和 学生共 同学习, 倒是 第一次。 陈芳校 长作 为学
为礼部 员外郎 , 母 亲王氏是 名 门之女 。当时 , 没有战 争, 国家安定 , 老百姓安居 乐业。 背景资料帮助 学生
着李清照跌宕 多舛 的人 生 , 感受着 宋词 那无 穷的魅
力。
一
认识到 : 少女 时期 的清照生活优越 , 无 忧无虑 , 充溢
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 醉花 阴》 描 述的是婚后 的李清照。 词作描 写细
俗话说 :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 有感情 的吟 诵不仅可 以激发 学生的想像 , 还可 以更 好地使 学生领会诗词的音 乐美。 陈校 长的这节课 书 美而实用的衣裳。教 学《 如梦令》 时, 考虑 到这首词 相 对 比较 浅显 , 老师没有 解释一 个词 , 而是 重点指 导品读 , 通过品读还 原 画面 , 感 受作者 那份幸福 快 乐, 那份悠 然 自信 。 教 学《 醉花 阴》 , 则从 它的 写作背
多变的历 史。 短短 的一 节课 , 听课 的老 师 , 学习 中的 孩子 , 一同经历 着 宋代 动荡 多变的社 会历 史 , 品味
《 如梦令 》 描 述的是少女 时期的李清照。 此时期 的清照为什 么是幸福 快 乐的? 执教 者适时 出示一段
背景 资料 : 出身北 宋时期 的 书香 门第 , 父亲李格 非
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 , 反 映 了李清照三种 不同的人 生
2 0 1 4年 1 月 B 恰到好处 。
《 声声慢》 描 述的是晚年凄苦孤 寂的李清照。 她
独 自寻 觅 , 独 自站在 瑟瑟秋 风 中, 独 自饮 酒 , 独 自望 断 南飞雁 , 独 自站在 满地黄花 中, 独 自守着窗儿 , 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