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教授讲座听后感
高铭暄:情系刑法的“90后”

高铭暄:情系刑法的“90后”1. 引言1.1 高铭暄:情系刑法的“90后”高铭暄是一位研究刑法的“90后”学者,他对刑法的热情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让他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
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高铭暄不仅在论文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还积极参与一些实际案例的调研和解决工作。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领域,更在推动刑法实践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铭暄是一位值得肯定的90后学者代表,他的努力和热情让他成为刑法领域的一颗新星。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像高铭暄这样的年轻学者会继续努力,为刑法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打击犯罪尽一份力。
2. 正文2.1 高铭暄的学术背景高铭暄,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他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誉,是新一代优秀的学术领军人物之一。
高铭暄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后在北京大学深造,师从著名刑法学专家。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就展现出对刑法的浓厚兴趣和深厚功底,多次在国内外刑法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获得好评。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高铭暄更是凭借对刑法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性思考,成为了该领域的佼佼者。
他的博士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誉为对中国刑法理论的一次创新性突破。
高铭暄毕业后,先后在多家重点高校任教,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项目。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刑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被誉为“90后”学者中的翘楚。
高铭暄的学术背景丰富,对刑法的理论研究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是国内外研究者公认的杰出专家。
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他的年龄,成为新一代刑法学者的典范。
2.2 对刑法的热情高铭暄对刑法的热情源自他对社会正义和法律公正的执着追求。
在他看来,刑法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法律工具。
他始终热衷于深入研究刑法理论和实践,探讨刑法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机制和改革方向。
高铭暄深知刑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和完善刑法体系,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高铭暄:情系刑法的“90后”

高铭暄:情系刑法的“90后”“情系刑法”的概念最早源自于上海海事法院审判员高铭暄。
高铭暄被誉为“90后”中的典型代表,他曾是一名警务辅助员,后来考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海事法院工作,对于刑法和公民法非常热爱和感兴趣。
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高铭暄最早的愿望是考研究生,在法学研究方面深造。
但是,他在一次参加庭审的机会中,看到了一个关于受害人权益的案件,深感法律的力量和意义,决定留在法院深入学习刑法和公民法。
高铭暄深知刑法是维护社会公正、保护人权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每一个罪犯都有一个故事和背景,了解这些背景能够更好地帮助法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裁决。
他提出了“情系刑法”的理念,希望法官能够在判决案件时,除了依法判决外,还要加入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考虑,更加关注罪犯的心理和处境,尊重被害人的权益,实现刑法的“人性化”、“普惠化”。
高铭暄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些年轻法官认为,情感化的判决会影响公正和客观性,不应该在刑法的执行中加以考虑。
但是,高铭暄认为,法律是服务于社会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因此法律的执行必然涉及到人性因素,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权保障。
“情系刑法”并不是简单的情感用力,而是在法律裁决中注入一份人性和同情。
一些罪犯可能出于极端困难的境遇来犯罪,或因为缺乏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法官在考虑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该多关注这些因素的联系,保护罪犯的人权。
不仅如此,高铭暄认为,被害人的权益也应该在刑法执行中受到充分的保护。
仅仅从视角对罪犯进行裁决是不够的,应该把被害人的权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来考虑问题。
法官应该尊重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和权益,完全保障其作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尊严。
高铭暄的“情系刑法”理念,是对传统刑法执行方式的一次革新和变革,它涵盖了从被害人到罪犯的全套程序,强调法律执行人员必须把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人性和同情的因素注入其中,以此来实现刑法的人性化执行,更好地保护人权和维护社会公正。
见证法治中国·高铭暄

见证法治中国·高铭暄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05期教师就是要培养人才的。
我这一生就喜欢坐冷板凳,喜欢有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随着自己慢慢老去,总有一天是干不动的,但是还有些东西留给社会,这是我精神上的财富。
1928年高铭暄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一个小渔村,因为父亲和叔叔在法院工作,1947年高中毕业后,高铭暄进入浙江大学法学院学习。
1949年9月,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高铭暄转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
半个月后,新中国成立。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出于治理社会、打击犯罪、保障国家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刑法的起草和制定尤显迫切。
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刚一年的高铭暄被抽调到刑法起草小组,他成了二十多人的起草小组中唯一真正出身刑法专业科班的工作人员。
从1954年起草小组成立,到1979年5月,修改的第38稿刑法典草稿获得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并提交第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讨论审议。
25年的经历,25年的曲折,25年的艰苦,终于大家全部举手,全场一致通过。
1979年之后的这40年,中国历次刑法修正案的讨论,高铭暄都参与见证。
在20世纪80年代的讨论中,作为主编,高铭暄选取了“罪刑法定”“罪与刑相适应”“罪责自负”“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四条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写入了新中国第一本刑法学统编教材《刑法学》。
通过这部统编教材,“罪刑法定”原则影响了一届又一届法律专业学子,并最终被1997年修订的《刑法》所采纳,成为当代中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通过教材影响学子仅仅是一种方式,高铭暄更珍视的是三尺讲台。
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高铭暄成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导,从此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
2015年4月15日,高铭暄在卡塔尔多哈联合国大会上荣获国际社会防卫学会颁发的“切萨雷·贝卡里亚”大奖。
高铭暄:刑法泰斗的见证

高铭暄:刑法泰斗的见证他,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亲历、见证了中国刑法立法发展的轨迹。
他,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一个个重要刑事法规的问世、修改与咨询与他有关,新中国的首位刑法学博士与首位国际刑法学博士的培养倾注有他的心血。
面对两鬓染霜的高铭暄,不仅感受到他饱经风霜的厚重人生,更感受到他思想的深邃与高尚的人格,他献身法学事业、潜心耕耘探索的精神让人心动。
刑法典的出台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学识、热情、心血和汗水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5个组织法通过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负责组建起草班子。
经与中国人民大学联系,法律系领导就把高铭暄派到刑法起草班子工作,包括草拟条文、收集资料等。
在接下来的立法岁月里,高铭暄为刑法典的出台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学识、热情、心血和汗水。
作为自始至终参与刑法典创制的惟一学者,他提出了数不清的立法意见和建议,搜集整理了不知多少资料,对每一个条文不知作过多少次的草拟、修订和完善。
1979年5月29日,刑法草案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接着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进行审议,修改以后提交1979年6月召开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审议,审议中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7月1日下午4时5分,高铭暄非常激动地迎来了期待25年的庄严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获得一致通过。
9月9日,当高铭暄接到中共中央发布16号《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文件时,不禁热泪盈眶,感觉所有立志法学的学人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刑法典的通过,使我国法制建设往前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结束了新中国没有刑法典的历史。
当然,刑法典只有192条,并不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立法经验的限制,这部刑法典不论在体系结构、规范内容还是在立法技术上,都还存在一些缺陷。
1980年1月1日,第一部刑法典正式施行。
法学名家——高铭暄教授

简介:高铭暄,男,当代中国著名刑法学家。
1928年5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鲜迭村。
早年先后就读于温州市瓯海中学、温州中学,1947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
1949年9月,因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遂转学北京大学法律系。
1951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达玛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尔金教授,成为较早地系统学习和研究苏联刑法理论的中国青年学者。
1953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任教。
1956年5月被评为讲师,1980年5月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5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晋升为教授。
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从此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
高铭暄教授现任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83年以来,还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1983-1986年)、法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1990-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暨法学组召集人(1985-2003年)、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86-2003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1984-2001年)。
主要学术观点:高铭暄教授曾经说过:“刑法学者应当独立思考,坚持学理探讨,具有高度的科学信念。
学术上没有‘禁区’,应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几十年来,他追求真理,探索真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关于刑法学的研究对象高铭暄教授旗帜鲜明地认为,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高铭暄事迹的心得体会

高铭暄事迹的心得体会高铭暄,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在他的事迹中,我深受启发和感悟,对我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
高铭暄在教育事业中呈现出的品质和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热情,把教育事业看作是一项事业家的使命,以求真、务实、创新的态度来推进自己的教育理念。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深入研究教育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有力地服务,同时呈现出的深厚的知识和教育智慧,为自己的事业和教育界树立起了良好的典范。
高铭暄的事迹启示我们,不仅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为人处事的能力,了解人性对于人生和事业来说的重要地位。
他在教育事业中表现出的理性与感性并重,严谨与灵活兼备,冷静与热情相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只有在理性与感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和实践相互渗透,最终走向成功和成为家族事业的支柱。
高铭暄在教育事业中的坚持和毅力,也值得我们深深地学习和吸取。
他不仅在教科书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事业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其肯定的那样:“坚定不移的投入和无止境的努力对于成就辉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持之以恒地追求进步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将事业做好做到极致。
综上所述,高铭暄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反思。
他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中走得更远,更高,更深。
他的精神与品质也激励我们,不仅仅在教育事业中,任何在各自事业和生活中的人, 只有不断努力,秉持深沉的道德和精神品质,并始终奉行上司和家人让我们学会的信任、敬业、创新和合作等共性特质,才能够在事业和人生的路途上获得成功!。
“人民教育家”高铭暄:于细微之处见品格

122022年 3月下 总期数873高铭暄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始终活跃在中国法学教育前线。
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高教授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诸多荣誉。
不仅如此,他在做人处世上也堪称标杆。
尊重,要从细节做起2021年9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节表彰大会暨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启动仪式上,93岁高龄的高铭暄为青年教师作首场讲座。
一位负责会务工作的老师发现仅仅16页的演讲手稿上满是修改的痕迹,不解地问高铭暄:“您是法学界的泰斗,事迹明摆在那儿,年龄又这么大了,何必为了这么一次常规性的活动劳心费力?”高铭暄说:“这个演讲稿,我一直修改到凌晨两点。
虽然我的事迹是相对客观存在的,在全国巡回演讲的材料也有,但是我不能照本宣科,每次听的人都不同,他们认知的角度就不同,当然要重新整理,表述也要一定适合受众的特点。
况且,这一次是在老校长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启动仪式的发言,如果出现半点瑕疵,就是对听众的不尊重,更是对工作的不尊重。
只有从细节做起,把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好,才会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尊重隐含着教育引领,隐含着规则的建立,更隐含着责任感的培养。
小细节,大学者。
高铭暄修改演讲稿的故事折射出他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他在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像一朵朵盛开的雏菊,并非美得惊天动地,却静静地散发着缕缕芬芳,让人倍感温暖与激励。
谦逊的底色是关爱与平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铭暄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特别是博士生教学。
他奉行孔子指导学生的原则,坚持有教无类,又注重因材施教,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弟子的特点、个性和兴趣。
法学泰斗·高铭暄

法学泰斗·高铭暄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21期要把中国刑法学搞上去,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来说,过去的2019年可以说是收获之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收获了“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至此,他几乎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大满贯”选手。
高铭暄是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也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唯一一位全程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制定的学者。
1947年,高铭暄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法学院学习,由于刑法教授还没有聘请到,院长李浩培去讲授刑法学。
这次偶然的替课之举,让高铭暄对刑法学产生了很大兴趣,从此矢志以刑法学为终身事业。
两年后,浙江大学法学院被撤销,经李浩培举荐,高铭暄转至北京大学法律系继续完成学业。
本科毕业之后,他被保送到人民大学攻读刑法学研究生。
从此,他大半辈子的时光都在人大法律系度过。
1951年7月,高铭暄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毕业,从此见证了新中国刑法的孕育与诞生。
1954年,高铭暄开始参与我国刑法的起草工作,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共送审了22稿,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命运因政治环境变化而变得多舛。
一直到了1979年7月1日,人民大会堂三楼传来表决通过刑法草案掌声的那一刻,高铭暄热泪盈眶。
从1954到1979年,从青春年少的小伙子到两鬓填白的半百中年,他说,泱泱大国自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刑事法典,我们国家终于有法可依了。
此后40年间,无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5部单行刑法,还是刑事法典的“升級再造”,每一次修改拟定的过程高铭暄都亲自参与。
作为法学泰斗,高铭暄还是我国第一位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
至今为止他一共培养了67位刑法学博士。
他经常说:“培养、指导学生们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铭暄教授讲座听后感
在九月十九日的下午,我有幸参加中国法学家高铭暄教授的讲座。
高铭暄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于马克昌教授和称为中国刑法学界“北高南马”。
能够听这位专家的教诲,令我感激不已。
在法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突出的同学与老师颁发完证书之后,高教授开始了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疑难词题的讲解。
首先高教授讲明了刑法修正案九创造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由于刑法修正案八无法顺应当今时事的发展。
所以有了刑法修正案九的出现。
修正案九中对网络安全问题、反间谍问题、贪污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修正。
修正案九顺应了网络犯罪的现状明确了对贪污的处理办法,以及国家严打贪污贿赂的潮流。
国名最关注的仍是取消了九中的死刑罪、反革命罪、投机倒把罪等。
减少九个死刑罪虽然对国家有所帮助,但仍有人提出了种种质疑。
例如,走私核材料罪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罪。
但通过国家专家的研究分析,认为走私核材料是很少见的犯罪行为,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空法律。
还有人认为应多增加一些死刑罪例如毒品走私运输罪。
进过多方的讨论,认为是可选择性犯罪,无需设置死刑。
就这样,刑法修正案形成了,于今年十一月一日开始实行。
高教授又为我们讲述了国民比较愤怒的嫖娼幼女罪。
领导认为对犯罪者应坚决打击。
但仍有减轻的意向。
毕竟我国由于剽窃幼女而判死罪的人仍为少数,再谈谈贪污问题。
这次修正案加强了贪污受贿的打击力度。
例如原先自己主动承认自己行为的,可以减轻或减免刑罚,现在改为可以减轻刑罚,取消了减免。
但是如果在抓捕贪污受贿行动中有一定贡献的可以减免刑罚。
高教授又为我们讲诉了对于死缓犯在狱中的故意犯罪。
例如死缓犯人在狱中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在狱中打架偷窃,情节严重的提前执行死刑。
若情节不算严重的,将重新计算他的死刑时间。
这样规范了死缓犯人的行为。
关于贪污受贿罪增加了一个新的刑罚,例如贪污巨大金额对人民群众利益造成巨大损失的重大犯罪,在执行死缓期满后直接转为无期徒刑,不许假释,监禁
终身。
在这行法律中我看到了国家对于贪污受贿的重视。
只有清廉的执政人员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施展拳脚问心无愧。
这也践实了依法治国的思路。
同时刑法修正案九中加强了信用犯罪和考试犯罪的惩罚。
让我们意识到了个人诚信的重要性。
对金融诚信加强严查。
同时也设定了针对医疗纠纷的刑罚从中我看出了国家对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的期望。
也有人提出了设置袭警罪,但袭警罪不是很合适,很多人有质疑,因为太有针对性,还有许多漏洞,例如当警察没有在执行工作中与人发生斗殴,所以没有明确设定。
以上为刑法修正案九中的几个典型问题。
通过高铭暄教授耐心的讲解,我初识了法律-----我的专业。
从先前的道听徒说,到现在的初有概念,高教授教会了我很多。
通过刑法修正案九的条条案例,我见识了法律的严格和执法人员的严谨,以及国家的重视,领悟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以后很可能从事法务工作,看了很多法学界的前辈,我会以他们为榜样,立志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法学1502 和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