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这10个坚持集体经济地村子,竟这般富裕!

合集下载

村集体经济 发展案例

村集体经济 发展案例

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为题,我们列举了以下十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村集体经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

1. 案例一:某村的农特产品销售某村位于农业发达地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额,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一个农特产品销售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广和销售村民的农特产品,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2. 案例二:某村的旅游开发某村地理环境优越,风景秀丽,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开发旅游业。

他们通过改善村庄环境,修建景点、农家乐等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这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案例三:某村的特色手工艺品生产某村有一种特色手工艺品,经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整合和推广,这种手工艺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当地的商家合作,将手工艺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4. 案例四:某村的农村电商发展某村位于山区,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发展农村电商。

他们通过建立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解决了村民销售困难的问题。

同时,也为外地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5. 案例五:某村的休闲农业发展某村农田资源丰富,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发展休闲农业。

他们建设了农家乐、果园、温泉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消费。

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6. 案例六:某村的养殖业发展某村地理条件适宜养殖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发展养殖业。

他们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发展了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业。

这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7. 案例七:某村的农业合作社某村的农民面临着土地面积小、农作物单一的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成立农业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村民共同种植多种农作物,实现了农业的多样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8. 案例八:某村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某村的农产品丰富,但由于缺乏加工技术和设备,无法提高附加值。

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粮仓在线”有绝招

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粮仓在线”有绝招

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粮仓在线”有绝招作者:张馨艺孙龙来源:《中国报道》2020年第11期2020年,在宁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老粮仓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以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成立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粮仓在线”。

“粮仓在线”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建设,坚持以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中心,以“粮仓党建、粮仓产业、粮仓在线、粮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党群融合、资源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着力构建资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产业孵化型的“三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老粮仓山水相依,沃野相连,六山一水三分田,然而由于人口分散,乡村资源和资产利用率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素、理念和平台都相对滞后。

在这样一个农业大镇,如何通过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摆在6.8万老粮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老粮仓镇党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推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粮仓在线”。

2020年,老粮仓镇党委总体统筹,以召开全镇党政干部会议、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组织基层民主对话会等方式统一全镇思想。

8月8日,宁乡市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粮仓在线”正式挂牌成立。

在老粮仓镇党委领导下,同时设立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党支部,旨在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着力构建党的领导、学习培训、监督制约等一系列制度,从而突出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确保“粮仓在线”健康茁壮发展。

衣家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事例

衣家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事例

衣家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事例衣家村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大家伙儿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

村里的集体经济可谓是蒸蒸日上,简直是生机勃勃。

听说这背后可有不少故事呢。

村民们聚在一起,真是像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想当年,大家都还在为生活发愁,没啥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现在嘛,变化可大了,衣家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得那叫一个红红火火。

说到村集体经济,得提提咱们村里的合作社。

这个合作社可不是一般的合作社,听说是村民们集思广益,脑袋一拍即合,大家一块儿成立的。

种地的、养猪的、做手工的,纷纷加入其中,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发展。

每到丰收季,大家脸上的笑容就像是灿烂的阳光,暖洋洋的。

村里每个人都知道,合作社的红利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分到手里的钱可真让人心里美滋滋。

再说说这村里的生态农业,嘿,这可真是个好主意。

村民们齐心协力,学习新技术,搞绿色种植。

以前那种乱撒农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大家都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环境。

如今,衣家村的农产品可谓是供不应求,村外的市场都抢着要呢!一听说是咱们村的,大家都愿意多掏点钱,毕竟嘛,吃得安心才是王道。

衣家村还搞起了乡村旅游,真是个绝妙的点子!每到周末,外面的大城市里的人们纷纷涌来,想要感受一下田园的生活。

村里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配上那山清水秀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画。

游客们在这儿住下,吃农家饭,真是乐不思蜀。

村民们忙着招待,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生意也是红红火火,日子过得滋润得很。

村里的发展可少不了年轻人的参与。

很多年轻人回到村里,带来了新的想法和技术。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拼搏,让村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在,大家都说衣家村是年轻人的舞台,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居然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的目光呢。

村里的变化不光体现在经济上,大家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以前,很多人只想着自己过得好,现在大家都想着集体的发展。

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村里的人际关系就像那捆捆麦穗,紧紧相连。

太震撼了!这10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子,竟这般富裕!

太震撼了!这10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子,竟这般富裕!

太震撼了!这10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子,竟这般富裕!仍走集体化道路的十个村庄:——至今竟然个个是土豪1、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毛泽东同志早在60年代末,看了中央研究室有关华西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后,就有了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

如今,华西村在传统工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服务业,与4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2010年就已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可用资金35亿元,人均纯收入8.5亿元。

这里更像一个农业旅游景区、一个工业园区、一座小城市。

家家拥有设施现代化的别墅、较高的收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医疗条件和生态环境,这里的农民感觉自己生活在“人间天堂”。

领头人吴仁宝在叙述华西为什么能发展时说:因为,我们有一个信仰,就是信仰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集体。

坚持集体经济决不动摇。

时刻不能忘记学习毛泽东思想。

毛主席是人,而不是神,但是毛泽东思想胜过神。

凡是哪个村把集体经济搞好的,这个村的党组织就有权威。

像华西村,在镇上被个体户团团包围,但老百姓非常信仰集体,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党支部不要搞个体,还是要把集体经济发展好!集体经济到底好不好呢?应该说,集体经济本身是好的,但在‘转制’、‘转私’的影响之下,有不少人把集体的钱捞光了,转到个人腰包里去了。

我记得,在六十、七十年代的时候,每个村都有集体资产。

为什么发展到现在,有的村一点资产也没有呢?甚至是资不抵债呢?我看,这主要是那里的人缺少了信仰,缺少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有人对信仰有了失落感以后,往往就会贪赃枉法。

这些信仰的动摇,很有可能会发生危机,造成坐牢,甚至被枪毙。

最后,就造成了对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的不关心!现在有些人,人在党内,心在党外;居住在中国,心在美国。

像这样的现象,很值得我们好好地深思。

”2、大寨村。

即原来的大寨大队。

大寨从单纯农业经济走向了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范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范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列举了10个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1. 农村合作社——村民合作共赢农村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村民的合作共赢,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利益最大化。

例如,在某个农村合作社中,村民们共同投入资金,购买农机具和肥料,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效益的提高。

2. 农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引领农村旅游发展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某个农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推动了乡村振兴。

3. 农村电商扶贫——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农村电商扶贫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某个贫困山区的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成功脱贫致富。

4. 农村合作社养殖业——规模养殖增收农村合作社发展养殖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在某个养殖合作社中,村民们共同投资养殖设备和饲料,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5.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品牌效应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打造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例如,某个农村发展了绿色有机农产品,通过品牌推广和营销,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6. 农村合作社种植业——科技助力增产农村合作社发展种植业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引入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例如,在某个种植合作社中,村民们利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高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 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业——增加附加值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成功案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成功案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成功案例发展集体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旨在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一、广东省潮州市枫溪镇杨梅种植合作社枫溪镇杨梅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

合作社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改良土壤,提高杨梅品质。

同时,合作社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销售和推广工作。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桃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由该县农民自愿组成。

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民资源,推动农民专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还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蔬菜合作社江都区蔬菜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由该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

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统一销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合作社还与当地居民建立了直销渠道,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居民餐桌,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茶叶合作社开化县茶叶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由当地茶农组织起来。

合作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还积极开展茶叶深加工,推出了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五、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果蔬合作社沂水县果蔬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由该县农民自发组织起来。

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统一销售,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销售风险。

合作社还引进了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果蔬品质和产量。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

六、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畜禽养殖合作社石棉县畜禽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由当地农民自愿组成。

合作社通过统一养殖管理、规模化养殖和统一销售,提高了畜禽养殖效益。

合作社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深加工和销售,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乡村振兴十大经典案例

乡村振兴十大经典案例

乡村振兴十大经典案例一、产业兴旺案例: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镇杨楼村杨楼村位于徐州市丰县东南,下辖12个自然村。

近年来,杨楼村以“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为发展思路,围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逐步构建了以酥梨种植、旅游开发为一体的富民强村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互促共进。

二、生态宜居案例: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西北部。

自20世纪80年代起,余村人靠着挖山开矿、办水泥厂富裕了起来。

然而,在“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下,村里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现状,余村人意识到只有放下“金饭碗”,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风文明案例: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东固畲族乡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境内。

近年来,东固畲族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还大力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打造“有文化底蕴的乡村”。

四、治理有效案例: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

近年来,大湾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扶贫”模式,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蜕变。

五、共同富裕案例: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镇张家坡镇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

近年来,张家坡镇以“强镇兴村”为目标,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镇向现代农业强镇的转变。

六、人才振兴案例:福建省福安市潭头镇后洋村后洋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潭头镇。

近年来,后洋村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通过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目前,后洋村已成功引进20多个创业项目,带动数百人就业增收。

七、文化振兴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

平乐村将“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培育出“平乐牡丹画”这一文化产业品牌,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通过牡丹画产业发展,平乐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赏牡丹、购买牡丹画作品,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举措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举措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举措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举措:
1. 优化资源配置: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发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将资源配置到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和产业上。

2. 发展农村经济产业: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

3. 建设集体经济组织: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4. 引导农民参与经济活动:通过组织培训、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活动,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5. 推进农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组织成立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集体组织能力,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经济规模化经营。

6.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排水系统等,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

7.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

8.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9. 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农产品直接销售,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0. 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民参与经济活动,提高产权流转和利益分配的效率。

上述举措旨在优化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具体的发展举措和措施可根据村级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和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震撼了!这10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子,竟这般富裕!仍走集体化道路的十个村庄:——至今竟然个个是土豪1、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毛泽东同志早在60年代末,看了中央研究室有关华西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后,就有了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

如今,华西村在传统工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服务业,与4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2010年就已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可用资金35亿元,人均纯收入8.5亿元。

这里更像一个农业旅游景区、一个工业园区、一座小城市。

家家拥有设施现代化的别墅、较高的收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医疗条件和生态环境,这里的农民感觉自己生活在“人间天堂”。

领头人吴仁宝在叙述华西为什么能发展时说:因为,我们有一个信仰,就是信仰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集体。

坚持集体经济决不动摇。

时刻不能忘记学习毛泽东思想。

毛主席是人,而不是神,但是毛泽东思想胜过神。

凡是哪个村把集体经济搞好的,这个村的党组织就有权威。

像华西村,在镇上被个体户团团包围,但老百姓非常信仰集体,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党支部不要搞个体,还是要把集体经济发展好!集体经济到底好不好呢?应该说,集体经济本身是好的,但在‘转制’、‘转私’的影响之下,有不少人把集体的钱捞光了,转到个人腰包里去了。

我记得,在六十、七十年代的时候,每个村都有集体资产。

为什么发展到现在,有的村一点资产也没有呢?甚至是资不抵债呢?我看,这主要是那里的人缺少了信仰,缺少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有人对信仰有了失落感以后,往往就会贪赃枉法。

这些信仰的动摇,很有可能会发生危机,造成坐牢,甚至被枪毙。

最后,就造成了对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的不关心!现在有些人,人在党内,心在党外;居住在中国,心在美国。

像这样的现象,很值得我们好好地深思。

”2、大寨村。

即原来的大寨大队。

大寨从单纯农业经济走向了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到2010年底,大寨集团资产总额达4.7亿元,从业人数达1243人,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达到2879万元。

大寨现有20多个旅游景点,是山西省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大寨集团公司成立后,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寨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

大寨经济总收入在近20年间增长了近200倍,500多人的小山村成了名符其实的亿元村。

现在大寨的人均收入12000多元。

大寨人住进了二层楼房,享受着现代交通和通讯带来的便利,享受着集体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从1993年开始,老人们按月领取养老金,孩子们上学不用交学费,考上大学发给奖学金,农户建房村里给补贴,农民种地村里实行“五统一”,全体村民就医有了医疗保险,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取1000元的公益金。

3、周家庄1982年,在全国政策性、强迫性解散人民公社的压力之下,周家庄人摁下红手印明志保留人民公社,义无返顾地选择继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共同富裕道路。

据说,当时的支部书记雷金河向当时的河北省领导写下保证书:“不分包到户,社员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民。

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我们就将地分了。

”30年来,周家庄农工贸齐头并进,已有9家大型集体工业企业,并有许多形成规模的农贸加工、养殖基地和文化服务业等。

所有乡民享受免费医疗、教育、住宅等10多项福利或补贴,而且福利范围和水平在不断扩展和提高。

当初,从公社出走搞单干的几户人家又纷纷回到了公社的大家庭。

4、官桥村被称为“神州第一组”。

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竖起大拇指赞叹:“这里同美国的农村相比,毫不逊色!”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800余户、3020人,在组长周宝生带领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办集体企业,1993年成立田野集团,如今拥有一批高科技的企业集团、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达到22.5亿元,2012年的集体收入达12.5亿元,人均纯收入4.2万元,村里已有好几个工业园,许多村民都在家门口就业。

官桥八组设立了村民子女教育、生活费专项补助,村里的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到高中毕业,组里按月发放1000元的教育、生活费补助;村民子弟上大学,按照大专每年1.5万元、本科2万元、研究生2.5万元发放教育、生活费补助。

早在2009年,田野集团就整合资金1.8亿元,启动了支持官桥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分散居住在方圆3公里内的800户农民,将统一迁入官桥新村小区。

2013年已有300多套住房建成交房。

5、南岭村一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集体分配制度,发挥好村民工作积极性和为集体奉献的精神,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村民分配增长10%。

发年终奖1200万,其中1181万元授予了上百名退休人员,退休人员最多的可以获得奖励20万元。

节后每名劳动力再分6万。

随着中心大厦等旧改项目的全面落成,社区为全体村民分房,其中分给村民的房子最大250平方米,最小的180平方米。

6、航民村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具有强大的集体经济。

该村航民实业集团如今拥有25家企业,2012年实现产值96亿元,利润4.5亿。

作为集体资产,除了村集体拥有51%股份外,剩余部分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经营管理骨干,每年进行分红。

全村建起几十栋排列整齐、红顶白墙的三层欧式别墅,1080名村民就住在这里。

象这样300平米的“豪宅”是村里统一规划、建成后仅以26万的价格卖给村民的。

作为村民,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的所有学费都将由村里承担,一旦他考上大学,除了每学期8000元学费报销外,还将获得1万元奖励和每月2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物质富足,却不难注意到这里的村民仍留有一丝土地情结,很多人家在自己别墅的院子里辟有一小块菜地。

村集体也留了800亩农田交由26个人进行现代化机械耕作,虽然每亩地需要补贴500元,却仍执着地坚持粮食自产自足,表达着农村人与土地的特殊情感。

令人向往的新农村典范――实现集体富裕的航民。

7、洪林村湖北省洪林村1975年在全县第一个通高压电,不仅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向国家提供100多万斤原种粮。

在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在原来棉织厂基础上又先后建起了砖瓦厂、棉纺厂、麻球厂、服装厂等10多家企业,全村逐步实现了由农业型向工业型的转变,大大壮大了集体经济,完全消灭了贫穷。

1985年村民就有了电视机,住上了楼房,是全省第一个电视化和楼房化村。

全村还实现了吃水、用电、医疗、理发等“十不要钱”的福利待遇。

现在全村己拥有农工商企业19家,分属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水产养殖、粮油加工、餐饮娱乐等八大行业,资产总额达2?8亿元。

迄止2003年,全村实现利税2100万元,村民人均分配控制在5500元。

8、兴十四村黑龙江省西北部甘南县兴十四村,从七十年代后开始使用拖拉机开垦,并逐渐走向机械化生产,使耕地面积、改土造田规模更加迅速扩大。

在坚持集体富裕的前提下,1985年建起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1988年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

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

现已发展成为幅员3.3万亩,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3万亩、草原4000亩,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全村总收入达到7亿元,总资产达到10.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5万元。

兴十四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带来了村民的收入迅速增长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2002年开始,先后建了136栋单体花园式别墅住宅,大部分村民住上了别墅。

9、阳山庄是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的一个村庄,108国道依村而过,全村共436户,1901人。

现已以”亚洲第一汽车村”而名扬天下了。

阳山庄现有大小汽车782辆。

几乎每户有两辆汽车、一台电脑、几部手机、几台电视.农民们住进了宽带网接入的花园楼房,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

2004年上交国家财政各种税费4000多万元,平均每户上交各种税费10万元。

2000年至今荣获“韩城市企业纳税二十强”、“中国工业矿业效益十佳企业”、渭南“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军民共建点”、“法律服务保护单位”等称号。

当初,村委会主任高民权坚决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斩钉截铁地说:赔了是我个人的,赚了是集体的。

这是因为,高民权受过长期的毛泽东思想的培育并有个身为老共产党员的好父亲.他的老父亲是个退休教师,一辈子为人师表,一直给高民权灌输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毛泽东思想。

10、南街村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十大名村,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

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南街村几近实现了共同富裕,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

南街村成功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集体主义。

南街村是国家4A级景区,长期生活工作在南街村做出突出贡献的非南街村籍人士,被授予“荣誉村民”称号。

南街村集团是南街村创建的集体经济实体,下属28个企业,产业涉及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

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

在2008年,该村银行负债实际达17亿元人民币。

一度传出南街村破产的谣言。

实际当时资产26亿,负债17亿,远未达到破产的边缘,也比同时期大部分在金融海啸中挣扎的企业强很多。

经过2年努力,到2010年,资产已经积累到30亿,负债下降到4亿,重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无条件获得了大量银行贷款,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南街村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