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试动力气象学大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24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2精选4篇(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主要内容如下:一、气象根底知识1. 气象学的根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大气的组成和构造3. 气压、气温、湿度、风速等根本气象要素的测量和观测方法4. 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和分布规律二、农业气象与农作物生长关系1. 农作物的生理特性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2. 不同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3. 农作物的气候适应性及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三、农业气象灾害和防御1. 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和抗逆性2. 干旱、水涝、冻害、苦寒、高温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开展过程3.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方法4.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对策略四、农业气象应用技术1. 农业气象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建立2. 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3. 气象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4.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五、气象资与农业可持续开展1. 气象资的特点和利用价值2. 气象与农业消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关系3. 气象对农业可持续开展的影响和作用六、农业气象政策与管理1. 国家和地方对农业气象的政策和管理措施2. 农业气象效劳体系建立和管理这些内容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考研农业气象学的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农业气象学的根本理论和理论技能,为农业消费和农业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根据和技术支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2精选4篇(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考研大纲包括了811信号与系统的内容。
信号与系统是现代通信和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根底课程,它研究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以及系统对信号的作用和响应。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号与系统根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信号与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才能。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信号与系统的根本概念:介绍信号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以及信号与系统的互相关系。
动力气象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动力气象学》考试大纲本《动力气象学》考试大纲不仅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气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适应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气象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相关学科专业(包括海洋气象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和基本动力特征、涡旋运动与准地转模式、大气中的波动、大气不稳定理论、热带大气动力学以及大气环流及其数值模拟。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和清楚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机理,特别是海洋过程在全球天气系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
掌握大气运动基本方程及其变形,掌握大气中的主要波动类型和小扰动方法,掌握大气中存在的主要的不稳定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掌握热带大气动力学的特征及其与中、高纬度的差异,熟悉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1.地球和大气的基本特征2.运动方程3.连续性方程4.状态方程、热力学方程和水汽方程5.球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组6.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组7.β平面近似8. 能量守恒定律9. 尺度分析和基本方程组的简化10.地转风与热成风11.静力平衡(二)涡旋运动与准地转模式1.环流与环流定理2.涡度方程、位涡度方程3.浅水模型中的涡度方程4.散度方程与平衡方程5.准地转模式与准地转位涡度守衡定律6.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和ω方程(三)大气中的波动1.小扰动的波动方程式2.声波3.重力波4.惯性内波与惯性振荡5.重力惯性外波和重力惯性内波6.罗斯贝波7.群速度和上游效应(四)不稳定理论1.不稳定的概念2.惯性不稳定3.正压不稳定4.斜压不稳定5.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五)热带大气动力学1.热带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及其尺度分析2.混合罗斯贝-重力波和开尔文波3.积云对流加热参数化4.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和台风的发展(六)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2.角动量平衡和输送3.热量和水分平衡4.能量循环二、考试要求(一)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1.熟悉并掌握地球自转角速度、地球的平均半径、标准大气压和标准大气密度的数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教动力气象学学位考试大纲

”动力气象学“学位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号:考试科目名称:动力气象学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大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掌握大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动力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大气科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动力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具有应用动力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研究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相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为今后从事与气象业务有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各章节的要求与考试内容第一章描写大气运动的方程组一、要求1、掌握根据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导出各基本方程2、了解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及薄层近似3、掌握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并会应用4、了解所需的初始条件及边条件二、考试内容1、个别变化与局地变化2、绝对坐标系与相对坐标系3、作用于大气上的各种作用力及其特性4、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状态方程、热力学方程、水汽方程5、球坐标系的取法及其特点、速度及加速度的表示;曲率加速度;球面性引起的散度6、球坐标系的薄层近似中要遵循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7、局地直角坐标系取法及其特点8、上述两坐标系的闭合方程组9、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第二章尺度分析与基本方程组的简化一、要求1、了解尺度概念及大气运动的尺度分类2、掌握基本方程组的尺度分析方法3、了解中高纬度中尺度及大尺度大气运动的性质4、掌握重要的特征参数二、考试内容1、尺度的概念2、大气运动的尺度分类3、尺度分析方法4、基本方程组的尺度分析与简化5、中高纬度中尺度及大尺度大气运动各自的特性6、重要的特征参数Ro数、Ri数等7、 平面近似第三章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一、要求1、了解流函数、速度势、环流及涡度的物理意义2、掌握涡度方程的推导、各项的物理意义及应用3、掌握散度方程的推导及意义4、了解位势涡度方程的意义及应用二、考试内容1、涡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2、流函数及速度势定义及其物理意义3、涡度方程的推导及各项的物理意义4、p 坐标系中的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5、位势涡度方程6、上述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大气能量学一、要求1、了解大气能量的主要形式2、掌握大气能量平衡方程的推导及意义3、掌握静力平衡大气中的能量转换4、掌握有效位能的概念、定义5、了解实际大气中的能量循环二、考试内容1、单位质量及单位截面积大气基本能量的表达式2、单位质量及单位截面积大气组合能量的表达式3、压力位能的物理意义4、静力平衡下,无限高气柱中位能与内能的关系5、大气的动能平衡方程、位能平衡方程及内能平衡方程6、闭合系统中,上述能量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能量间转换的条件与机制7、单位质量大气的伯努力能量方程8、有效位能的概念、定义、分析表达式及近似表达式9、有效位能的平衡方程及局地效率因子10、实际大气中能量的主要转换过程及物理机制第五章大气行星边界层一、要求1、了解大气行星边界层及其特征2、了解边界层内的分层及其特点3、掌握平均运动方程的推导与湍流粘性力的概念4、掌握属性的湍流输送通量密度及其参数化的混合长理论5、掌握近地面层中性及非中性层结下风随高度分布的特征6、掌握埃克曼层风随高度分布的特征7、了解埃克曼抽吸与旋转减弱8、了解湍流运动发展的判据二、考试内容1、大气边界层的特征2、贴地层、近地面层、埃克曼层,它们各自的特点3、粗糙高度4、推导平均运动方程的原因及方法5、混合长理论6、属性的湍流输送通量密度7、湍流粘性应力与湍流粘性力8、近地面层中性层结下风随高度分布的特征9、近地面层非中性层结下风随高度分布的特征10、埃克曼层中风随高度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1、二级环流的概念12、埃克曼抽吸13、大气旋转减弱的物理机制14、湍流运动发展的判据第六章大气中的基本波动一、要求1、了解大气波动的基本概念2、掌握单波与群波的概念和波速的求法3、掌握微扰动方法并会用微扰动方法对基本方程组进行线性化4、掌握声波产生的物理机制及求解过程5、掌握重力惯性外波产生和传播的物理机制与求解6、掌握重力惯性内波传播的物理机制与求解过程7、掌握罗斯贝波产生的机制、性质及求解过程8、了解滤波的概念及滤波条件9、了解波动稳定性的概念及数学表述二、考试内容1、有关波动的基本物理量2、求相速和群速的公式及物理意义3、微扰动方法及其基本假定4、波动问题中求频率方程的基本方法5、算子行列式方法6、声波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其求解、相速和群速7、兰姆波8、重力惯性外波产生和传播的物理机制与求解、相速和群速9、浮力振荡以及重力内波形成的机制10、布西内斯克近似11、重力惯性内波传播的物理机制与求解、相速和群速12、罗斯贝波产生的机制、性质及求解、相速和群速13、“噪音”与滤波14、波动稳定性的概念及数学表述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考核要求按照理解、掌握、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动力气象学I教学大纲

动力气象学 IDynamic Meteorology I课程编号:3160140、3150141、3150140、3150138课程属性:(专业主干课)学分:4 学分学时:64 学时(讲课:64 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适用专业: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气候资源、海洋科学、大气物理、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教材:《动力气象学》,吕美仲、候志明、周毅编著,2008,气象出版社开课院系: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动力气象学是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讲述大气的动力、热力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主干课程。
具体说,它是应用物理学定律从理论上探讨大气环流维持、天气系统演变和其它大气运动过程规律和机理的学科,因而,它是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及大气环流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通过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大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近代动力气象学的主要进展,掌握大气运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天气预报的业务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教学中要求:1.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内容和取材上,以现今国内外气象业务部门及科研单位所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方法与理论为主体,讲课中以讲授基本原理为重点,遵循在实践中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思路讲述本课程,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原理,又能利用基本原理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理论的系统性。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要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有系统、有条理地介绍它的内容,强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3.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科学中新理论新方法日新月异,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注意吸收新的内容,及时介绍本学科国内外进展,帮助同学了解本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
《动力气象学》问题讲解汇编

“动力气象学”问题讲解汇编徐文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本讲稿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动力气象学”学位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大纲)要求的内容,以问答形式编写,以便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动力气象学”中的重要问题和答案。
主要参考书为:动力气象学教程,吕美仲、候志明、周毅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年。
本讲稿的章节与公式编号与此参考书一致(除第五章外)。
第二章(大纲第一章) 描写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问题2.1 大气运动遵守那些定律?并由这些定律推导出那些基本方程?大气运动遵守流体力学定律。
它包含有牛顿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气体实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水汽守恒定律等。
由牛顿力学定律推导出运动方程(有三个分量方程)、由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连续方程、由气体实验定律得到状态方程、由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热力学能量方程、由水汽守恒定律推导出水汽方程。
这些方程基本上都是偏微分方程。
问题2.2何谓个别变化?何谓局地变化?何谓平流变化?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达个别物体或系统的变化称为个别变化,其数学符号为dtd ,也称为全导数。
表达某一固定地点某一物理量变化称为局地变化,其数学符号为t ∂∂,也称为偏导数。
表达由空气的水平运动(输送)所引起的局地某物理量的变化称为平流变化,它的数学符号为∇⋅-V ρ。
例如,用dt dT 表示个别空气微团温度的变化,用tT ∂∂表示局地空气微团温度的变化。
可以证明它们之间有如下的关系z T w T V dt dT t T ∂∂-∇⋅-=∂∂ρ (2.4) 式中V ρ为水平风矢量,W 为垂直速度。
(2.4)式等号右边第二项称为温度的平流变化(率),第三项称为温度的对流变化(率)或称为垂直输送项。
问题2.3何谓绝对坐标系?何谓相对坐标系?何谓绝对加速度?何谓相对加速度?何谓牵连速度?绝对坐标系也称为惯性坐标系,可以想象成是绝对静止的坐标系。
而相对坐标系则是非惯性坐标系,例如,在地球上人们是以跟随地球一起旋转的坐标系来观测大气运动的,这种旋转的坐标系就是相对坐标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动力气象-复习题新

一、名词解释1. 位温:气压为p ,温度为T 的干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1000hPa 时所具有的温度。
θ=T (1000/p )R/Cp ,如果干绝热,位温守恒(∂θ/∂t=0)。
2. 尺度分析法:依据表征某类大气运动系统各变量的特征值来估计大气运动方程中各项量级的大小,判别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舍去次要因子而保留主要因子,使得物理特征突出,从而达到简化方程的一种方法。
3. 梯度风:水平科氏力、惯性离心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三力达到平衡,此时空气微团运动称为梯度风,4. 地转风:对于中纬度天气尺度的扰动,水平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平衡,这时空气微团作直线运动,称为地转风,表达式为1g V k f ρ=-。
地转风:在自由大气中,因气压场是平直的,空气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二力相等的空气运动称之为地转风。
5. 惯性风:当气压水平分布均匀时,科氏力、惯性离心力相平衡时的空气流动。
表达式为:iTV f R =-。
6. 斜压大气:大气密度的空间分布依赖于气压(p )和温度(T )的大气,即:ρ=ρ (p , T )。
实际大气都是斜压大气,和正压大气不同,斜压大气中等压面、等比容面(或等密度面)和等温面是彼此相交的。
7. 环流:流体中任取一闭合曲线L ,曲线上每一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如果对各点的流体速度在曲线L 方向上的分量作线积分,则此积分定义为速度环流,简称环流。
8. 埃克曼螺线:行星边界层内的风场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和粘性摩擦力三着之间的平衡结果。
若以u 为横坐标,v 为纵坐标,给出各个高度上风矢量,并投影在同一个平面内,则风矢量的端点迹线为一螺旋。
称为埃克曼螺线。
9. 梯度风高度:当z H =π/γ,γ=(2k /f )1/2时,行星边界层风向第一次与地转风重合,但是风速比地转风稍大,在此高度之上风速在地转风速率附近摆动,则此高度可视为行星边界层顶,也表示埃克曼厚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大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T63科目名称:流体力学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象水、空气之类的流体。
人们需要来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运动时对处于其中的其他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均属于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研究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并掌握有关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例如,地球上的大气和海洋是最常见的自然流体,因而相应地形成了地球物理流体力学。
研究大气和海洋运动规律的动力气象学、动力气候学和动力海洋学,都是流体力学领域中的不同分支,而流体力学是海洋科学的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流体力学的基础概念1.掌握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宏观模型2.掌握流体的速度和加速度3.掌握迹线和流线4.了解速度分解5.掌握涡度、散度和形变率第二章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1.掌握流体的连续性方程2.掌握质量力、表面力、应力张量3.掌握运动方程4.掌握能量方程5.掌握简单物理问题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一些精确解第三章实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掌握流体力学模型实验和相似概念2.了解不可压缩黏性流体运动的动力相似判据3.掌握量纲和无量纲方程4.熟悉特征无量纲数5.掌握量纲分析法第四章流体涡旋动力学基础1.掌握流体有旋、无旋运动2.掌握速度势函数和流函数3.掌握环流定理4.熟悉涡度方程第五章流体波动1.掌握波动的基本概念2.掌握重力表面波和界面波第六章旋转流体动力学1.了解旋转参考系中的流体运动方程2.掌握旋转流体的无量纲方程和罗斯贝数3.掌握普鲁德曼—泰勒定理第七章湍流1.掌握湍流概述2.熟悉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和雷诺应力3.掌握湍流的半经验理论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动力气象学总复习

动力气象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掌握动力气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基本假定动力气象学(性质)是由流体力学中分离出来(分支),是大气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动力气象学定义:是应用物理学定律研究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热力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和其它大气运动过程学科。
动力气象学研究对象:发生在旋转地球上并且密度随高度递减的空气流体运动的特殊规律。
动力气象学研究内容:根据地球大气的特点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有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风场、气压坐标、环流与涡度、风与气压场的关系、大气中的波动、大气边界层、大气不稳定等等。
一、基本假设:大气视为“连续流体”,表征大气运动状态和热力状态的各种物理量(U, V, P, T, et al.) 看成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连续函数;大气宏观运动时,可视为“理想气体”,气压、密度和温度之间满足理想其他的状态方程,大气是可“压缩流体”,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二、地球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大气是“旋转流体”:90%的大气质量集中在10km以下的对流层;水平U, V远大于w(满足静力平衡);Ω =7.29⨯10-5rad/s,中纬度大尺度满足地转平衡(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当)。
大气是“层结流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变化,阿基米德净力使不稳定层结大气中积云对流发展;阿基米德净力使稳定层结大气中产生重力内波。
大气中含有水份:水份的相变过程使大气得到(失去)热量。
大气下垫面的不均匀性:海陆分布和大地形的影响。
大气运动的多尺度性:(见尺度分析)第二章大气运动方程组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有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等。
支配其运动状态和热力学状态的基本定律有: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状态方程等等。
本章要点:旋转坐标系;惯性离心力和科氏力;全导数和局地导数;预报和诊断方程;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状态方程、热力学方程及其讨论;局地直角坐标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动力气象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F04
科目名称:动力气象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
应用物理学定律研究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热力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的过程、规律和机理。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机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自己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描写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理解描写大气运动的基本物理过程。
2、掌握旋转参照系、科氏力、压力梯度力的概念。
3、了解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掌握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4、了解求解大气运动闭合方程组的定解问题。
第二章、尺度分析与自由大气中的风场
1、掌握尺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R o数的定义,理解其重要性。
3、掌握静力平衡的概念与p-坐标系的物理基础。
4、掌握地转运动、地转偏差的概念。
5、掌握斜压大气、正压大气、热成风的概念。
第三章、大气涡旋动力学
1、掌握环流定理与涡度方程。
2、掌握大气中涡旋系统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3、理解位涡的概念,了解位涡方程的推导,会初步应用位涡守恒定律解释
实际过程。
第四章、大气行星边界层
1、掌握湍流运动的特性,理解湍流运动的一般处理方法,了解平均运动方
程的推导。
2、掌握边界层的特点及大气分层。
3、理解混合长理论,掌握湍流输送通量与湍流粘性力的概念。
4、掌握近地面层中风随高度分布的特点及求解方法。
5、掌握Ekman层中风随高度分布的特点,了解其求解过程。
6、掌握Ekman抽吸、二级环流的概念,掌握大气旋转减弱的物理机制。
第五章、大气能量学
1、掌握大气能量的基本形态,掌握大气位能与内能关系及全位能的概念。
2、会推导质点动能方程,掌握闭合系统动能与全位能转换的条件与机制。
3、掌握有效位能的概念,了解有效位能的计算过程。
4、掌握纬向平均运动与涡旋运动的概念,了解纬向平均运动动能和有效位
能方程、涡旋运动动能和有效位能方程的推导过程。
5、掌握实际大气中能量循环过程及物理机制。
第六章、大气波动学
1、掌握波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单波与群波的概念,掌握群速度的概念和求
法。
2、掌握微扰动的概念和线性化方法。
3、掌握声波产生的物理机制,了解其求解过程。
4、掌握重力、惯性波产生和传播的物理机制与性质,掌握重力外波的求解,
掌握浮力振荡的概念,了解重力内波和惯性波的求解过程。
5、掌握Rossby波产生的机制、性质、物理模型及求解过程。
6、理解波动滤波的概念及滤波条件。
第七章、大气运动的稳定性理论
1、掌握波动稳定性的概念及数学表述。
2、掌握惯性稳定度与静力稳定度的概念。
3、掌握正压不稳定的概念及判据,理解正压不稳定判据的推导过程。
4、掌握斜压不稳定的概念及条件,理解斜压二层模式,了解不稳定条件的
推导过程。
第八章、地转适应过程
1、掌握地转适应过程与准地转演变过程的概念及大气运动阶段性特点。
2、掌握地转适应过程与准地转演变过程的不同点。
3、掌握地转适应过程的物理机制,适应的结果与初始非地转扰动尺度的关
系。
4、了解斜压大气中的适应过程。
第九章、热带大气动力学
1、理解热带大气运动与中高纬度大气运动过程的不同点。
2、掌握CISK机制。
有关说明:本课程对各考核点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会。
较高要求――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