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方程式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

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

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1. 引言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是描述引力的现代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

该方程式将时空的几何结构与物质的分布联系起来,描述了质量和能量如何影响时空的弯曲,从而产生引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的背景、定义、物理意义以及应用。

2. 背景在引力理论的发展历史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牛顿的引力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水星轨道的进动和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其中的核心是引力场方程式。

3. 定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为:Rμν−12Rgμν=8πGc4Tμν其中,Rμν是时空的里奇张量,R是里奇标量,gμν是度规张量,Tμν是能量-动量张量。

G是引力常数,c是光速。

4. 物理意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的物理意义非常丰富。

首先,方程式描述了时空的几何结构如何与物质的分布相互作用。

当物质分布变化时,时空的弯曲也相应发生变化。

其次,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引起时空弯曲的源头,它们决定了引力的性质和强度。

此外,方程式还揭示了引力与能量-动量分布的密切关系,为研究引力场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应用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5.1 引力波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引力波是时空弯曲的扰动,它们以光速传播,类似于电磁波。

引力波的发现是一项重大突破,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为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天体提供了新的手段。

5.2 宇宙学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在宇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宇宙的膨胀和演化,可以推导出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宇宙学的发展离不开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的应用。

5.3 黑洞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式对于研究黑洞也非常关键。

根据方程式,当物质被压缩到极端程度时,会形成一个奇点,即黑洞。

通过研究黑洞的性质和行为,可以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并深入了解引力的本质。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电动力学的简述》中提出的,它描述了物体的能量(E)与其质量(m)之间的关系。

这个经典的方程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自然界中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性。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方程中的符号含义。

E代表能量(energy),m代表质量(mass),c代表光速(speed of light)。

光速c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0^8米/秒。

质能方程的意思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质量和能量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量,而是两个相互转换的形式。

这就意味着,质量可以转变为能量,同样能量也可以转变为质量。

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等价关系,各自的变化都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其次,质能方程还解释了为什么核反应和核能的释放如此巨大。

在核反应过程中,一小部分质量转化为大量的能量。

这就是为什么核能相较于其它能源形式,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此外,质能方程还揭示了光速的重要性。

光速c是一个巨大的数值,这意味着即使质量的微小变化,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变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光速的存在使得质能方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是揭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性,使得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解释了核能的释放机制,提供了统一质量和能量单位的标准,突显了光速的重要性,并改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质能方程的提出对现代物理学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质能方程的本质

质能方程的本质

质能方程的理解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

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质量和能量是不可互换的,是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1915年他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因为在经典力学中,质量和能量之间是相互独立、没有关系的,但在相对论力学中,能量和质量是可互换的。

爱因斯坦1905年6月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解释了光的本质,这也使他于1921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里先直接给出式子E=mc2,E是能量,单位是焦耳(J); 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Kg); c 是光速,c=3×108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

在相对论中,动能定理依然成立,但动能的形式将不同。

在力F的作用下,外力做功等于质点动能变化:这就是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并把moc2称为物体的静能,是总能量的一部分,任何具有静止质量的质点都具有静能。

物体的静止能量是它的总内能,包括分子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使原子与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化学能、原子内使原子核和电子结合在一起的电磁能,以及原子核内质子、中子的结合能……物体静止能量的揭示是相对论最重要的推论之一,它指出,静止粒子内部仍然存在着运动。

一定质量的粒子具有一定的内部运动能量,反过来,带有一定内部运动能量的粒子就表现出有一定的惯性质量。

在基本粒子转化过程中,有可能把粒子内部蕴藏着的全部静止能量释放出来,变为可以利用的动能。

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重要属性,质量可以通过物体的惯性和万有引力现象而显示出来,能量则通过物质系统状态变化时对外做功、传递热量等形式而显示出来。

质能关系式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这个公式表明物质是物质所含有的能量的量度,它只表示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客体也必具有和这质量相当的巨大能量。

通常所说的物体的动能仅是m2 c和moc2的差额。

质能方程的三种表达形式表达形式1 E0=m0c2上式中的mo为物体的静止质量,m0c2为物体的静止能量。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这个简短的等式,是人类科学历史上最著名和重要的等式之一。

这个等式被称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它连接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本文将对这个等式进行详细的阐述及解析。

1. 能量的定义在介绍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能量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能量是指物体所拥有的能够产生动作或变化的性质。

能量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可以执行工作的能力。

它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电能、热能、化学能、动能等等。

能量的名称和测量单位取决于它的来源和性质。

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标准单位是焦耳(J),这是由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首次定义的。

1焦耳(J)等于在物体上施加一牛顿的力使其移动一米所需的功。

2.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物质宇宙的一切东西的总称。

它包括我们周围的所有物体、空气、液体、气体、动植物、人类等等。

物质是存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物质,就没有物理存在。

物质的特征是有质量、占据空间,且具有惯性。

3. 质量能量等价原理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等价原理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这个原则指出,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等效性。

换句话说,这个原理表明,当物体运动时其质量将随之变化,同时也意味着质量可以被转化成能量。

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性体现在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中。

4.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指出,物质和能量之间存在等价性。

这个等式可以写成:E=mc²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物质的质量,c代表光速。

这个方程表明,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包含的能量之间存在一个等式关系。

这个方程的意义不能被低估,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物质和能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传统上,人们认为物质是一种固有的东西,而能量只是一个物质的属性。

通过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我们发现物质和能量并非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而是等价的两种形式。

5. 方程的推导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推导是基于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场方程式

爱因斯坦场方程式

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從等效原理(1907年)開始,到後來(1912年前後)發展出「宇宙中一切物質的運動都可以用曲率來描述,重力場實際上是彎曲時空的表現」的思想,愛因斯坦歷經漫長的試誤過程,於1916年11月25日寫下了重力場方程式而完成廣義相對論。

這條方程式稱作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式,或簡為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或愛因斯坦方程式:其中稱為愛因斯坦張量,是從黎曼張量縮併而成的里奇張量,代表曲率項;是從(3+1)維時空的度量張量;是能量-動量-應力張量,是重力常數,是真空中光速。

式是一個以時空為自變數、以度規為因變數的帶有橢圓型約束的二階雙曲型偏微分方程式。

球面對稱的準確解稱史瓦西解。

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性質[編輯]能量與動量守恆[編輯]式的一個重要結果是遵守局域的(local)能量與動量守恆,透過應力-能量張量(代表能量密度、動量密度以及應力)可寫出:方程式左邊(彎曲幾何部份)因為和場方程式右邊(物質狀態部份)僅成比例關係,物質狀態部份所遵的守恆律因而要求彎曲幾何部份也有相似的數學結果。

透過微分比安基恆等式,以描述時空曲率的里奇張量(以及張量縮併後的里奇純量)之代數關係所設計出來的愛因斯坦張量可以滿足這項要求:場方程式為非線性的[編輯]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非線性特質使得廣義相對論與其他物理學理論迥異。

舉例來說,電磁學的馬克士威方程組跟電場、磁場以及電荷、電流的分佈是呈線性關係(亦即兩個解的線性疊加仍然是一個解)。

另個例子是量子力學中的薛丁格方程式,對於機率波函數也是線性的。

對應原理[編輯]透過弱場近似以及慢速近似,可以從愛因斯坦場方程式退化為牛頓重力定律。

事實上,場方程式中的比例常數是經過這兩個近似,以跟牛頓重力理論做連結後所得出。

添加宇宙常數項[編輯]愛因斯坦為了使宇宙能呈現為靜態宇宙(不動態變化的宇宙,既不膨脹也不收縮),在後來又嘗試加入了一個常數相關的項於場方程式中,使得場方程式形式變為:可以注意到這一項正比於度規張量,而維持住守恆律:此一常數被稱為宇宙常數。

高中物理-质能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高中物理-质能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质能方程简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表达式为:E=mc²公式中,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光速为常量,其数值大小c=299792.458km/s)。

质能方程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

该方程主要用来解释核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和计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

质能方程表述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质能方程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能量),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

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会被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

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论文——《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中首次提到了质能方程E=mc²。

质能方程公式质能方程公式:E=mc²公式中,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

针对我们高中生,我更建议大家这样记忆质能方程公式:△E=△mc²这是因为我们高中物理题中,总是研究质量亏损及其对应的能量释放。

什么是质量亏损呢?什么是质量亏损?这里举一个例子,便于同学们理解什么是质量亏损,以及质量亏损所释放的能量。

比如说有0.1kg的铀,发生了核变后,铀元素变为了其他元素,而其他所有元素的总质量,只有0.09kg,其他的质量呢?消失了。

消失的质量为△m=0.01kg,同学们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公式△E=△mc²可以估算下大概释放多少的能量,这个数字是不是超乎你的想象?当然啦,上面举的例子,并不是原子弹爆破的真实数据,笔者这里仅仅是希望同学们搞懂质量亏损是什么意思。

原子弹之父是爱因斯坦吗?虽然有一种说法,说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其实是个误解。

原子弹之父,其实是奥本海默。

核裂变在质能方程出来之前,已经被学者们发现了,但是确没有合理的解释。

也正是因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原子弹的研究进程。

只有质能方程可以解释,为什么原子弹有这么大的威力。

质能方程e=mc^2推演

质能方程e=mc^2推演

质能方程e=mc^2推演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其中包含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2。

这个方程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且它
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光速c的平方决定的。

质量m代表物体所具有的物质量,能量e代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c代表光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e=mc^2。

推导这个方程的方法是:我们知道,光速是在所有参考系中都是
恒定不变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那么他的
质量和能量都会变得非常大。

根据相对论,一个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之间存在一个关系,即
m=m0/(1-v^2/c^2)^(1/2),其中m0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质量。

如果我们令v等于光速c,那么这个式子就变成了m=m0/(1-
c^2/c^2)^(1/2),也就是m=无穷大。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
等于光速,他的质量就会无限增大,而且需要无限的能量才能加速他
到光速。

进一步地,因为E=mc^2,所以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增加时,它的能量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当一个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和
能量都会变得非常大。

总之,质能方程E=mc^2是由相对论中的质量—速度关系和能量—质量关系推导出来的,它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个方程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太阳能和核能等能量的源头,为我
们的科技和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爱因斯坦方程式

爱因斯坦方程式

爱因斯坦方程式商业理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有人说在第三次零售革命中演变:商业发展速度=商品×消费者的平方这个看似玄乎的概念,在跨界应用的时候,如此解释,过于草率。

如何把科学范式革命应用到商业中?各种现象和理论都可以证明,商业范式也在遵循着物理范式,但内涵要具备一致性。

爱因斯坦方程式解释的是能量与质量的相互转换问题,条件就是要在光速的配合下。

那么我们对应的时候,也要找到商业理论中的相关性。

在刚才的那条公式中的商品本身就很模糊,商品的什么呢?如果商品本身等于速度就太离谱了。

消费者的平方如何解释呢?这些都指代不清楚。

E在狭义相对论中是指能量,在商业理论中,它应该对应的是用户价值。

什么是用户价值?就是让用户发现自己,越使用就越觉得它是自己的延伸。

M是质量,在商业理论中,应该对应的是产品价值,也就是产品本身的功能。

C是光速,在商业中,应该对应的是迭代速度或者学习速度,就是企业向用户学习的能力。

这个公式的含义应该是:用户价值(UserValue)=产品价值(Product)×学习能力的平方(Stuclyjng)。

当你的学习能力强的时候,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对等关系就越接近。

手机业应该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们之间是一个幂函数的关系,也符合了网络价值的规律。

产品价值在信息时代,产品价值就是其交互价值,和产品本身包含的信息量有关。

在此,提出一个公式交互价值(产品价值)=信息量/规模。

交互的本意是用户信息的来来往往,这是区别于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标识。

信息可以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

标准化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但却没有提升单个产品的价值量,甚至由于标准化生产对稀缺性的破坏,反而稀释了单个产品的价值。

而信息则可以提升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信息量越大,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因此,交互产品的价值等于信息量除以规模。

在理解产品价值的时候,不要简单将其放在硬件类产品的范畴,比如具备交互功能的智能产品,对于传统形态的产品而言,一样可以产生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方程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商业理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有人说“在第三次零售革命中演变:商业发展速度=商品×消费者的平方”这个看似玄乎的概念,在跨界应用的时候,如此解释,过于草率。

如何把科学范式革命应用到商业中?各种现象和理论都可以证明,商业范式也在遵循着物理范式,但内涵要具备一致性。

爱因斯坦方程式解释的是能量与质量的相互转换问题,条件就是要在光速的配合下。

那么我们对应的时候,也要找到商业理论中的相关性。

在刚才的那条公式中的“商品”本身就很模糊,商品的什么呢?如果商品本身等于速度就太离谱了。

消费者的平方如何解释呢?这些都指代不清楚。

E在狭义相对论中是指能量,在商业理论中,它应该对应的是用户价值。

什么是用户价值?就是让用户发现自己,越使用就越觉得它是自己的延伸。

M是质量,在商业理论中,应该对应的是产品价值,也就是产品本身的功能。

C 是光速,在商业中,应该对应的是迭代速度或者学习速度,就是企业向用户学习的能力。

这个公式的含义应该是:用户价值=产品价值×学习能力的平方。

当你的学习能力强的时候,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对等关系就越接近。

手机业应该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们之间是一个幂函数的关系,也符合了网络价值的规律。

产品价值在信息时代,产品价值就是其交互价值,和产品本身包含的信息量有关。

在此,提出一个公式交互价值=信息量/规模。

交互的本意是用户信息的来来往往,这是区别于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标识。

信息可以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

标准化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但却没有提升单个产品的价值量,甚至由于标准化生产对稀缺性的破坏,反而稀释了单个产品的价值。

而信息则可以提升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信息量越大,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因此,交互产品的价值等于信息量除以规模。

在理解产品价值的时候,不要简单将其放在硬件类产品的范畴,比如具备交互功能的智能产品,对于传统形态的产品而言,一样可以产生信息。

以罗辑思维为例,在罗振宇成功地利用内容打造了这个中国最有品牌价值的社群之后,便开始了社群电商的尝试。

有朋友是罗辑思维的会员,他已经养成了在罗辑思维上买书的习惯,而且还说“真不便宜!”而罗辑思维在跟书商签署渠道协议的时候,会有排他内容,即这本书只能在罗辑思维中售卖。

如此,更加重了会员对其的依赖心理。

一本极度传统的书,在没有任何交互入口的前提下,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最具信息量的产品。

主要原因在于社群本身具备信息生产和交互的能力,商品在社群中是作为“连接物”出现的,它在“存在”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大量的信息。

这个信息跟书本身的内容无关,而是社群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已经不是讨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时代了,而是‘火’成为了内容和渠道的载体。

应该看到,信息的两种存在形态:作为“流”的信息,以智能产品为主,信息通过产品在企业和用户之间流转;作为“场”的信息,以社群内产品为主,信息好像先验的存在,将每一件商品包裹得紧紧的。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企业对于用户信息的吸收能力。

亨利・福特可能是商业世界中最不喜欢学习的人,他对于T型车的保守态度直接导致了被拥有更多品牌线和车型的通用汽车的赶超。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理查德・泰德罗在那本著名的《自欺》中,将福特作为开篇案例,可见这位资本主义开路人的傲慢对企业的毒害之深。

而这本书,也被用做苹果大学的教材。

据说,每一位进入苹果的人都要学习公司的失败史,为的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创新来自于开放和胸怀。

学习能力在最近几年,特指“迭代能力”,即企业将用户的反馈直接体现在对新产品或者软件的不断更新推出中。

这是一种软件思维。

有意思的是,我们需要考虑当学习能力以光速的水平增长时,会出现怎样的状况?爱因斯坦认为,在光速中,物体的质量会变小。

在商业世界中,存不存在这样的极限呢?当学习能力趋近于无限大,产品的交互价值会失去意义。

这是因为,信息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流”还是“场”,都无法准确形容以极限速度进行交互的信息状态。

就像好《超体》中Lucy最后的形态一样,当她的思维和感官能力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在婴儿时候初尝到的母乳味道时,她自身就变成了信息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气化”。

如果产品真的具有极限学习能力的话,其存在也应该是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形。

在这个时候,产品的规模化就不再成立,即使信息量无限庞大。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中文名称:BBC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英文名称:BBC 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of and Death别名:爱因斯坦死亡的公式BBC Exlusiv Albert Einstein oder die Formel des Todes 版本:双语版发行时间:xx年地区:英国,德国语言:英语,德语简介:首播:xx年5月15日上午9:40-10:40 星期天电视台:VOX英语原版名: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of and Death德语版片长:44分钟制片:Aidan Laverty出版:BBC Horizon 发行:早在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就已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推倒了牛顿力学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质量能量互不相关、时空永恒不变的基本命题。

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

其后,爱因斯坦又经过10年探索,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自此,爱因斯坦相对论宣告完成。

它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石。

爱因斯坦仍不满足。

他开始探索宇宙起源问题,并揭示出宇宙是“静态”的、有限无界的。

他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了三大命题: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会发生弯曲;水星近日点运动规律;引力场中光谱线向红端移动。

然而直到1919年5月之前,这些预言并未得到验证。

许多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德国人一直苦于自己的国家严重缺乏英雄人物,现在他们重新将艾伯特·爱因斯坦视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尽管这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因自己的血统遭到纳粹党人的仇视而流亡国外。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一个世纪前,他在瑞士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

1955年4月18日,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50年后的今天,他曾摒弃的国家为他重扬美名。

xx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年”,世界各地纷纷展开各种庆祝活动。

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像德国一样,在对这位有着低垂眼睛和浓密灰发的老人予以盛赞的同时,还要肩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德国政府开始竭尽全力了解爱因斯坦。

20世纪早期,他关于宇宙、时间和相对论的理论给当时的物理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大众偶像级科学家。

“这有点奇怪。

”德国版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于尔根·内费说。

该书自从一月份出版以来,在畅销书榜上一直位居前列。

“爱因斯坦憎恨纳粹,并将这种反感之情延伸到所有德国人身上,在他看来德国人造成了这一切。

他确实非常讨厌德国,但是无论如何,他肯定会为德国最近30年来取得的发展感到欣慰的。

”德国对爱因斯坦的“重新发现”始于xx年。

在当时的一次调查中,他被数百万电视观众推选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巴伐利亚市,17岁时,为逃避服兵役,他移居瑞士。

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他供职于瑞士联邦专利局,并在业余时间撰写科学论文。

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创立了阐释时空关系的相对论,挑战了物理学巨人艾萨克·牛顿始创的宇宙观,那些理论200年来一直固若磐石。

1919年,爱因斯坦的理论为科学家们所证实,一时他声名鹊起。

192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德国和瑞士都争着说爱因斯坦是属于自己国家的。

但是爱因斯坦没有停滞不前。

他的独特理论也给他最为著名的发现奠定了基础,那个发现就是E=mc2——一个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方程式。

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公式,虽然没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

1914年,爱因斯坦回到德国,随后在柏林居住了19年,直到1933年为躲避希特勒的纳粹军团的迫害而逃亡国外。

他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执教,并在那里度过了晚年。

他在柏林的住宅曾遭纳粹党人洗劫。

1932年,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并于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一名美国公民。

论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作者:孙洪敏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04期内容提要: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方式。

研究其思维方式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爱因斯坦的科学观。

作者从美学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逻辑简单性四方面分析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方式。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生有许多科学发现,特别是他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爱因斯坦科学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独特思维方式。

总观其思维方式,大体表现出美学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以及逻辑简单性原则等四个特点。

一、美学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发现的内在动力。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追求宇宙的和谐。

这种美学思维方式体现了爱因斯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一方面承认科学内容具有客观性——美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同时,也强调人在其意识的支配下通过科学来发现和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和美的规律,并按美的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爱因斯坦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1931年初,他忠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来是不够的,关心人们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们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①正是这种追求宇宙的和谐美,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目的,成为爱因斯坦科学发现的内在动力,使他的一生都在科学事业上为这种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着,体现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因斯坦把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分为三类。

而爱因斯坦本人在其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则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他独特和美学思维方式,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一,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人类爱好科学,因为科学研究能给人一种超乎常人智力之上的快乐。

所以,把科研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愉悦。

爱因斯坦在把自己和一生献给伟大的科学事业的同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他把科学研究本身看作是一生中最大乐趣。

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曾多次推崇德国启蒙运动者、诗人和思想家莱辛所说的话,认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认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