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017年5期总第842期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市场活力,经济迅速发展。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更为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更能突显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提高。
2008年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深层影响仍未消除,但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回暖,国内经济势头良好。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各具比较优势,这也大大激发了各国间对外贸易的活力。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552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502.9亿元,增长了43倍。
其中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29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1166.8亿元,增长了46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551.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4336.1亿元,增长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进出口总额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加。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贸易增速仍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同比增长幅度不大,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规模都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万亿元。
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增速平稳。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贸易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探讨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贸易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由过去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驱动的出口型经济,逐渐向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对外贸易倒逼着中国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品质,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其次,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需求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出口产品占据了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出口需求对国内产能和就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出口,中国能够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进,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外贸的持续扩大,一些传统产业逐渐面临市场饱和和竞争压力,但同时也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促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提高了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加速了产业升级进程。
此外,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还起到了就业的促进作用。
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外贸的不断扩大,为数亿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使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红利。
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需求,提高了就业水平,推动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最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
对外贸易发展使得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国也能够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与调整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与调整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1)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2)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过去,中国主要依赖低端产品的出口,但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逐渐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中心。
(3)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贸易伙伴如美国和欧盟,中国还积极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合作。
例如,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6000亿美元,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调整(1)从出口导向到内外贸协调发展中国过去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内外贸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了对内需的重视,鼓励国内消费,促进内外贸良性互动。
(2)从数量追求到质量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已经从追求贸易规模的增长转向提升贸易质量。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品质、创新和品牌建设,努力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同时,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含量,推动贸易结构升级。
(3)加强贸易伙伴多元化中国积极寻求与更多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此外,中国也加强与先进经济体的贸易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三、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出口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支持了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就业和产业升级。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一)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运行轨迹相关性的定性分析 1.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运行的轨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 增长,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根据统计数据将进出口贸易和中国 GDP 增长趋势制成 折线图,分别为图 1 和图 2 所示。其中指标 MX、X、M、GDP 分别表示进出口额、 出口额、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 (下同)。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从 1980 年以来,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和 GDP 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从 1980 年到 2010 年,中国商品 出口额从 181.2 亿美元增长到 1577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 15.5%;同期,中国商品 进口额从 200.2 亿美元增长到 13949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 14.7%。从 1980 年到 2010 年,中国的 GDP 从 4545.6 亿元增长到 397983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15.5%。自中国
2551.84
29.58
59.19
50.87
1991 21781.50
7223.72
3827.99
3395.73
33.16
27.56
51.21
1992 26923.48
9128.32
4684.10
4444.22
33.9
16.65
27.5
1993 35333.92
11276.23
5286.06
5990.18
1468.00
1608.69
25.51
22.41
31.74
1988 15042.82
3825.95
1768.74
2057.20
25.43
10.08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外贸易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出口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来说,外贸更是不可或缺。
因此,了解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外贸政策、推进外贸领域的开放与发展。
一、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断的对外开放和扩大出口,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截至2019年,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50%的大关。
这也说明了外贸的重要性,外贸不仅直接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中国创造了丰厚的外汇收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 直接贡献外贸的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经济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通过外贸,中国实现了对外的开放和贸易往来,推动了国内供给能力和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外贸也为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外汇收入,通过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储备能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 间接贡献外贸的间接贡献主要包括了对于投资和消费的促进作用。
由于外贸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了更多的人脱离贫困,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收入。
这些收入和增加的就业机会,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的扩大和增加。
同时,外贸的开放和扩大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制约1. 外贸的贡献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
随着国际贸易的开放和扩大,中国的外贸也不断发展壮大,让其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外贸,中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大量举办国际博览会和各项会议,推广全球优质产品和国内优质产品的相互交流,积极为推动全球贸易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外贸的制约外贸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方面,外贸的高度依赖于出口,一旦出口市场有变动或国际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动摇到了中国的货币流通、出口回收等各项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欺诈行为,侵犯了中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有时反手造成了市场的混淆,引发了现实的危机。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对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容小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出口密不可分。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了2.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4%。
2018年,中国出口产品与服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2.4%,居世界第一位。
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出口贸易带来的主要是外汇收入。
这些外汇可以用来购买原材料、技术装备、能源资源等,后续还可以用来支付境外债务,促进外部融通,从而推动内部市场的发展。
除了外汇收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就业机会。
出口导向型企业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随着出口订单的增加,企业需要增加员工数量,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制造业引领的。
2. 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产业一直被人们诟病陷入低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泥淖,难以涉及到创新和高新技术。
但随着出口需求的改变,出口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科研和创新投入,促进了产品和行业升级。
二、进口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除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也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技术升级。
通过进口高新技术及相关装备,可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创新。
2. 丰富消费品种。
进口商品可以丰富国内消费品种,同时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3. 优化结构。
通过进口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可以优化国内生产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内生产的垄断。
三、贸易顺差是否代表经济实力?中国的贸易顺差在过去几十年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34卷 第6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6 2020年12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c. 2020·14·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金俐延(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中国经济也在过去四十年多年的时间里有了稳定且长期的发展。
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从实证的角度来科学论证和计算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利用1990-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和我国GDP 数据,运用Eviews 软件,作出一系列检验,最终解释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为中国优化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6-0014-06对外贸易一直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从之前的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
贸易顺差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纵观世界经济和全球格局的演变历程,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17世纪欧洲发达经济体全面赶超中国的重要因素,相比农业经济而言,贸易经济具有更高的价值创造属性,其价值增值过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对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之一,故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外贸易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希望为中国贸易的发展给出一定建议,扬长避短,同时希望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不仅对全球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方面阐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竞争趋势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全球经济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趋势,即“以生产链为核心的竞争趋势”。
这种竞争趋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而引起的。
其中,以生产链为核心的竞争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链的延伸越来越重要,而生产环节的结束点,往往就是最后的消费者。
因此,发达国家企业广泛涉足中国市场,也使得国际上竞争十分激烈。
而我们的企业在这种竞争中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二、外部需求变化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疲软,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降低,对于我国出口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我国外贸造成了很大的萎缩,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虽然我们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市场,但是由于产品质量以及技术上的差异,使得我国在外部市场上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加强国际贸易。
三、双边贸易关系随着国际经济组织受到美国的挑战和抵制,对于我国的远期发展极为不利。
一方面,这将造成国际贸易发生一些不利因素,为我国制造出很多阻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起美国的关注,造成对我国贸易的制裁和抵制,给我国带来极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加强与亚洲、大洋洲、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贸易合作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加强合作,研究制定双边贸易关系,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四、国内市场改革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我国也必须加强国内市场的改革和调整。
一方面,我国的市场需要进一步透明化,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的综合建设,从而推动公司开展国际贸易;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市场化运作和竞争机制的构建,增强我的企业的竞争力,在竞争中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为广泛的发展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言1980 ̄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的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9%和12.8%;而同期,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6.3%和30.9%。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非均衡增长导致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1。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到90年代初,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与一般贸易进(出)口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平分秋色,但1995年以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比重超过了一般贸易,而且加工贸易的比重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这种贸易方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将对之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
其中,一般(进出口)贸易是指我国进口一国利用自己的原材料生产的商品,或者我国利用自己的原材料和技术生产产品出口的贸易形式;加工外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组装和”协作生产“四形式,是通过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成产品后再出口,以获得部分附加值的贸易形式;其他贸易包括易货贸易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该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且变化不大,故本文仅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变化进行研究。
1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正负效应分析1.1进出口贸易方式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1)贸易方式变化的就业效应。
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ToAnalyseontheImpactofChangeinModeofExportandImportontheGrowthofEconomyinChina李兰LiLan;朱启荣ZhuQirong(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济南250014)(SchoolofInternationalTrade,ShandongInstituteofEconomics,Jinan250014,China)提要:首先对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正负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接着,对我国贸易方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了分析。
分析的结论是,我国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且进出口贸易方式变化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我国进口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出口贸易方式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
Abstract:Inthisarticle,firstly,fromsideoftheory,theeffectonChina’sgrowthofeconomytakenbythechangeinmodeofforeigntradeisanalyzed.Then,therelationbetweenthechangeinmodeofforeigntradeandthegrowthofeconomyisempiricallyanalyzed.Theresearchresultasfollows:(1)Generally,thechangeinmodeofforeigntradeisharmfultoChina’sgrowthofeconomy;(2)ChangesinthemodeofexportandimporttradeareGrangercauseofthechangeofChina’sgrowthofeconomy;(3)Ononehand,thesideeffectonthegrowthistakenbythechangeinmodeoftheimporttrade.Ontheotherhand,thepositiveeffectonthegrowthistakenbythechangeinmodeoftheexporttrade.关键词:对外贸易方式;变化;经济增长Keywords:modeofforeigntrade;change;growthofeconomy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8)05-0010-05———————————————————————作者简介:李兰(1972-),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
朱启荣(1962-),男,安徽巢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表1中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198019851990199520002005173.79239.83357.39729.971050.213150.9093.9%87.7%57.6%49.1%42.1%41.4%6.5032.30254.20737.001377.004164.803.6%11.8%40.9%49.5%52.3%54.7%185.44369.66262.03433.14989.602797.0092.6%87.5%52.1%46.8%44.0%42.4%10.1643.12187.71583.80921.502740.305.1%10.2%35.2%40.2%42.9%45.5%年份一般贸易出口额比重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一般贸易进口额比重加工贸易进口额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2005)中数据计算而得。
注:表中%是指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百分比。
我国贸易方式变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加工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就业效应。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同时,又是一个资本和技术要素短缺的国家,这不但制约了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还成为不断消耗生存资源的人口负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短缺的瓶颈制约,通过迅速发展国内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来迅速提高就业水平是困难的。
以外资为主体(2005年,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93.6%)的我国加工贸易的特征是采取“两头在外”的经营方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要素,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加工成产品后,将之出口到国外),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就业水平。
据张华初(2004)估算,1992年,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就业人数有2804万人,1994年为3200万人,1999年达到4000万人,2003年达到4632万人。
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随着就业人数以及他们收人的增加,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会随之增加,则对生产资料部门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样,生产部门的就业和国民收人也随着增加。
可见,在我国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资本和技术生产要素又较为短缺情况下,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2)贸易方式变化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
我国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加工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发展加工贸易便是我国参与全球高新技术国际分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重要的途径。
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先进或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而且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很多外资企业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加工贸易政策”课题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调查结果是,21.3%的被调查企业把员工送出国培训,85.4%的企业在国内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随着人才的流动,一些外企员工将其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传授给国内的其他企业,促进了这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如天津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市有80家配套企业,在天津以外有170家配套企业。
摩托罗拉公司按照自己的技术规范,对其配套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出要求,派出技术人员指导配套企业的生产。
(3)贸易方式变化的“顺差”效应。
我国贸易方式变化对维护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见表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般贸易只存在少量顺差,甚至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同期,加工贸易均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而且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顺差不断增加,1991 ̄2005年的13年间,加工贸易累计的顺差达6639.3亿美元,占我国贸易总顺差(7772.4亿美元)的85.4%。
在这13年中,有7年(1992年、1994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加工贸易的顺差超过了我国全部贸易的顺差。
这就是说,在这7年中,加工贸易的顺差扭转了我国的逆差地位。
如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的顺差为534.1亿美元,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逆差分别为291.2亿美元和16.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弥补了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逆差后,还使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226.7亿美的顺差。
根据凯恩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贸易顺差的扩大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我国告别了产品短缺时代,相当一部分产品出现了过剩(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的“顺差”效应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的贡献。
1.2贸易方式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负面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实行“保税”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中间投人品的进口免征关税与增值税),而且对加工贸易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这样,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导致我国进口货物中应税货物的比例不断减少,到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额占总进口贸易额的比重已上升到45.6%,使得占进口贸易总额近5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基本上不征税,造成了国家税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大量进口还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和损害。
此外,一些不法厂商还以加工贸易名义,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多报进口,少报出口等形式,从事走私活动,将“保税”的进口货物在国内表21991-2005年我国外贸总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1991199219941995199619971998加工贸易顺差外贸顺差加工贸易顺差所占比重74.380.592.3%80.643.5185.4%94.152.9178.0%153.2167.191.7%221.8122.0181.8%295.1402.473.3%359.0435.781.4%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1991-2005累计加工贸易顺差外贸顺差加工贸易顺差所占比重455.5241.0189.0%534.1226.7235.6%577.1303.4190.2%789.11884.741.9%1062.52536.841.9%1424.51017.9139.9%6639.57772.485.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