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高考实验1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梳理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实验1

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梳理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实验1

1.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单子叶草本植物经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易于辨别个体数目。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

提出问题你可以调查同一地块中不同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不同地块中一种或几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通过小组探讨,确定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安排1.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想一想什么地方适合做这样的调查。

在老师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2.确定调查时间。

3.探讨须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列出清单。

4.探讨确定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

实施安排1.打算:来到调查地点后,先大致观下地形,分析有没有平安隐患,提出平安留意事项2.确定调查对象:视察该地段中哪些双子叶草本植物,记录下这些物的名称。

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

3.确定样方:视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态,依据视察结果,结合下面的提示,探讨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假如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下图所示的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可供参考。

4.计数:计数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5.计算种群密度。

调查是要做到爱惜制备,不攀折花木,不破坏草坪,不毁坏庄稼,不采食野果,不损害野生动物。

结论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将结论写在记录本上。

探讨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提示1: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法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计值)能更接近真实状况。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2: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状况。

高考生物科学探究系列1 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考生物科学探究系列1 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考生物科学探究系列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

具体地说,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及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等。

2.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是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原则。

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

常用的对照组类型有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几种。

3.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

其含义包括:(1)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变量对应一个需要观测反应变量;(2)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这一原则强调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量是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差异只能是由这个单一变量导致的,从而证明实验组变量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首先确定实验变量并正确设置。

4.等量性原则该原则是指要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或等量,以消除无关变量干扰。

5.平行重复原则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结果应该一致或相近。

实验设计时,可以通过在一组实验中同时处理多个材料,对实验结果求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6.随机性原则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或群体中随机抽取的。

这样做可以:(1)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2)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1.(2022·江苏苏州高三专题练习)盐胁迫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以蓝莓为材料研究盐胁迫(150mmol·L-1NaCl)的不同处理时间(在0d、4d、8d、12d和16d取样,分别用T0、T4、T8、T12、T16表示)下蓝莓叶片的生理特性及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如下图。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1制作泡菜(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1制作泡菜(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1.制作泡菜菌种:乳酸菌:(原核生物)(1)菌种来源: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2)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3)种类:乳酸链球菌、乳酸杆菌(4)分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

发酵原理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方法步骤注意:新鲜蔬菜:放置时间长,亚硝酸盐含量高。

煮沸盐水的目的:杀灭盐水中的微生物并除去水中氧气。

质量分数5%-20%(盐过高,乳酸发酵受抑制,泡菜风味差,用量过低,杂菌易繁殖,导致泡菜变质。

)结果分析与评价(1)用水密封泡菜坛的目的是什么?这说明泡菜制作需要什么条件?提示:给泡菜坛内创造无氧环境(2)为什么泡菜坛只能装八成满?①在泡菜发酵初期,由蔬菜表面带入的大肠杆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它们可以进行发酵,发酵产物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如果泡菜坛装得太满,发酵液可能会溢出坛外。

②另外,泡菜坛装得太满,会使盐水不太容易完全淹没菜料,从而导致坛内菜料变质腐烂。

③泡菜坛留有一定的空间,也更方便拿取泡菜。

(3)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逐渐变酸,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什么?原因?提示: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因为乳酸菌比其他杂菌更耐酸。

(4)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温度高低,腌制方法,时间长短,食盐用量等。

进一步探究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有亚硝酸盐产生。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你可以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跟踪检测泡菜在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并探索腌制方法、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等条件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寻求提高泡菜质量的措施。

(1)亚硝酸盐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有亚硝酸盐产生;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能够把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随尿排出,但在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霉变的食品亚硝胺可增至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新人教高考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8 实验与探究 考点1 教材实验

新人教高考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8 实验与探究 考点1 教材实验

新人教高考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实验与探究考点1 教材实验1观察类实验(1)观察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提示:鉴定类实验中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2)观察类实验汇总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观察染色体死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洋葱根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染色体死甲紫溶液蒜或洋葱根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直接观察叶绿体活不需要新鲜的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藓类的小叶;黑藻叶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紫色大液泡活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特别提醒酒精和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2鉴定提取类实验(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2)鉴定提取类实验汇总实验名称试剂颜色生物材料备注还原糖的鉴定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苹果或梨匀浆等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水浴加热脂肪的鉴定苏丹Ⅲ橘黄色花生种子子叶切片需用显微镜观察蛋白质的鉴定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溶液等先加A液1mL,摇匀,后加B液4滴(不能过量),再摇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液:无水乙醇;分离液:层析液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鉴定:二苯胺试剂蓝色新鲜洋葱等沸水浴加热5min特别提醒关注物质检测类实验中的四个问题(1)在显色实验(如物质检测)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2)物质检测实验一般不设置对照实验,若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3)可溶性还原糖检测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它们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蔗糖,为非还原性糖。

(4)颜色深浅与所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高考生物必备: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汇总

高考生物必备: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实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我们对这些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

现结合我们的试验体会,谈谈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供高中生物教师参考。

[实验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1实验的准备工作1.1材料准备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材料应有所选择。

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含糖量较高,富含脂肪、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为使检验效果(颜色反应)明显,用于鉴定糖的生物组织,最好选用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材料,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应提前浸泡3~4h(以宜于制作临时装片为准)。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应提前浸泡1~2天,便于研磨。

1.2药品、试剂准备斐林试剂: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2种溶液,应提前备好,分别用滴瓶存放。

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2种母液,应提前备好,分别用滴瓶存放。

苏丹溶液:取0.1g苏丹干粉,溶于100ml95%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分装成小瓶。

2实验的安排为了使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应展示3个实验的结果,供学生作对照比较。

为了能按时完成实验,学生分组应以2人1组为宜,而且2人必须分工合作,以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如鉴定脂肪时,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另1个学生调试显微镜。

3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选好实验材料,实验就成功了一半。

注意事项: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试剂的2种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加以混合,即现用现配。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A(10%NaOH溶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试剂B(1%CuSO4溶液)。

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对试管中的溶液进行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另外,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沸腾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必修2遗传与进化实验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必修2遗传与进化实验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建议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目的要求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材料用具两个小桶,分别标记甲、乙;两种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彩球各20个,一种彩球标记 D ,另一种彩球标记d;记录用的纸和笔。

方法步骤(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相内,摇匀。

(5)按步骤(3)和(4)重复做30次以上。

结果和结论1.统计实验结果:彩球组合有几种?每种组合的数量是多少?计算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2.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求平均值。

计算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

3.两个彩球的组合代表什么?4.结论:讨论1.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F2中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提示: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更接近预测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量比为3:1。

因为实验统计的样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 F2中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那么他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计的样本数量足够大,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只对10进行统计,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将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结果相比较,你认为孟德尔的假说是否合理?提示:合理。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相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统计的样本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1)2020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1)2020

四、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酶的研究历史
• 1857年,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 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 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 发挥作用。
• 1897年,毕希纳:成功地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 取液实現了发酵。
被35S 标记 的噬 菌体
被35S标记的噬 菌体与细菌混 合
被32P标记 的噬菌体
被32P标记的噬菌 体与细菌混合
练习: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 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1948年美国的梅尔 文·卡尔文报告了历时 十年的研究成果,他用 14C标记的CO2追踪了 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
的行踪,从而进一步了
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 化学反应。
怎样证明卡尔文循环 的第一个产物(有机 物)是什么?
资料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
水绵Biblioteka 细光束光细光束

细光束
• 其次,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实验,必须对每一个实验 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了如指掌。并能够应用 相关的原理,对其他实验进行设计和拓展。
• 第三,必须在上述基础上,了解科学探究和实验设 计的一些规律性的方法和原则,学会科学分析实验 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准确表述和呈现实验的 过程和结果。
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
考查教材实验 考查验证性实验 考查探究性实验
考查实验评价
【试题举例】 (2008、宁夏卷第2题)

2023届高考生物考前梳理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实验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2023届高考生物考前梳理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实验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42-/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H2PO4、KH2PO4等的溶液,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材料用具防护手套、护目镜、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pH计或万用pH试纸、镊子1把、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盛于滴瓶中)、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 (盛于滴瓶中)、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5倍的水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

方法步骤1.以4人为一组。

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

加入5滴后再测pH。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

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NaOH,测定并记录pH。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

9.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注意:氢氧化钠和盐酸均有腐蚀性。

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若有碱或酸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状态 实验前pH 实验后pH 安静 6.1 5.9 中度运动 6.1 5.6 30.(24分) 分 .分裂期 Ⅰ.分裂期 分裂间期 20 剧烈运动 Ⅱ.(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 ( )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 作用加强, 的量增加, 作用加强,产生 CO2 的量增加,所以呼出 6.1 CO2 的浓度增加. 的浓度增加. 下降, (2)CO2 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 pH 下降, ) 5.3 不同, 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 CO2 不同,溶于 不同, 水后也会导致 pH 不同,通过测定水 pH 的变 浓度的变化. 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 CO2 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 随着运动强度 的增加, 浓度增加 . 的增加,呼出的 CO2浓度增加 (4)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 .
组加入端粒酶, 组不加 组不加, (3)实验步骤:①将癌细胞分成 ,B两组 ②A组加入端粒酶,B组不加, )实验步骤: 将癌细胞分成A, 两组 组加入端粒酶 纪录并比较A, 两组的增殖代数 分裂次数). 两组的增殖代数( 进行培养 ③纪录并比较 ,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 组比 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 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 结果预测及分析:A组比 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 分裂)有关; 组仍然无限增殖 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组仍然无限增殖, 分裂)有关;A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4)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输入淋 )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 巴因子, 疫苗). 巴因子,DNA疫苗). 疫苗
1. C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必修一第二章三大物质鉴定,较易.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必修一第二章三大物质鉴定,较易. 用非酶法处理" 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 "用非酶法处理",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 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蛋白质+糖选出糖蛋白 糖选出糖蛋白. 蛋白质 糖选出糖蛋白.
对实验内容的识记
2008年高考上海卷 生物 16.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年高考上海卷--生物 年高考上海卷 A.将物镜对准通光孔 B.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C.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D.使用高倍镜时,用粗调节器调节 2008年高考上海卷 生物 25.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 年高考上海卷--生物 年高考上海卷 能用到的试剂是 A.龙胆紫染液 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 D.30%蔗糖溶液
答案:D 答案:A
2008年高考(广东卷)(理+文)科基础 生物 年高考(广东卷)(理 文 科基础--生物 年高考 )( 39,取少量酵母菌溶液放入血球计数版直接计数,测得的数目是 A,活细胞数 B.死细胞数 C.菌落数 D,细胞总数 答案:A 2008年高考(广东卷)(理+文)科基础 生物 年高考(广东卷)(理 文 科基础--生物 年高考 )( 42,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A.肽键 C.羧基 D.氨基 答案:A B.氨基酸 通读课本上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生物科学史上经典实验, 通读课本上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生物科学史上经典实验,弄 懂课本实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归纳总结实验题的基本思路 懂课本实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越大, 下降幅度越大, 由此可得出结论: ,从而验证以上假设. ,人体细胞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 (4)人体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分解三大营养物质是 器是 .
探究型实验步骤设计题
2007山东生物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 山东生物27, 山东生物 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增值代数 端粒酶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细胞类型 性 实验步骤: 50~60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体细胞 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癌细胞 无限 有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实验题常见题型
一,实验验证题 二,实验探究题 1,探究型实验步骤设计题 , 2,探究型实验题型 , (1)补充步骤型实验设计题 ) (2)探究型实验改错题型 ) a,方法的纠错和改进题 , b,控制条件的纠错和改进题 , c,实验程序的纠错和改进题 , d,实验方案的纠错和改进题 , (3)全程探究题型 ) 三,开放型实验步骤设计题 1,开放型实验步骤设计题 , 2,开放型实验方案设计题 , 3,结论开放型题 , 四,关于实验装置实验题的解题策略与评价 五,可能出现的实验设计题解题策略与评价 1,设计实验记录表格题 , 2,材料分析型实验设计题 , 3,图文转换型实验设计题 ,
2008年高考上海卷 生物 20.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 年高考上海卷--生物 年高考上海卷
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若将处 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 量将 A.不变 B.增大 答案:B C.减小 D.先增后减
2008年高考(广东卷)(理+文)科基础 生物 年高考(广东卷)(理 文 科基础--生物 年高考 )( 43,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答案: C 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胡萝卜素处于滤纸前方,是因为其在滤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对实验原理的分析与应用 这类试题不是课本实验的机械重复和再现, 这类试题不是课本实验的机械重复和再现,考生需将学习过的实验 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2008年高考山东卷 理综(生物) 26. ⑷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 年高考山东卷--理综 生物) 年高考山东卷 理综( 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达.假设A基因通过控制赤霉素合成来控制番茄的株高,请完成如下 实验设计,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①实验设计:(借助转基因技术,但不要求转基因的具体步骤) a.分别测定正常和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 ; c. . ②支持上述假设的预期结果: . ③若假设成立,据此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 ⑷ ①答案1:b.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 答案 : 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 基因的表达,二是使 基因在矮 通过转基因技术 基因的表达 生植株中过量表达 c .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2: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表达, 答案 :b.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 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通过转基因技术, 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 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 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 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 基因表达被抑制后 与对照比较, 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 赤霉素含量增加, 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 ③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对实验内容的识记 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做过的实验的实验目的, 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做过的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材料 与器具,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现象等的掌握情况. 与器具,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现象等的掌握情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8年高考山东卷 理综(生物) 年高考山东卷--理综 生物) 年高考山东卷 理综( 1,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 用非酶法处理后 加入双缩脲试剂 用非酶法处理后, ,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 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 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 , , ,
应对策略
属假性实验题,去掉其形式上的实验外衣后,就是一般的题. 假性实验题,去掉其形式上的实验外衣后 就是一般的题. 实验外衣 解这类题要做到以下两点: 解这类题要做到以下两点: 认真阅读材料,充分联系教材: (1)认真阅读材料,充分联系教材:所给材料大多是第一次 见到,因此应认真加以阅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 见到,因此应认真加以阅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中心思 然后得出一个总体概念;紧接着必须尽量与教材内容挂钩, 想,然后得出一个总体概念;紧接着必须尽量与教材内容挂钩, 所谓"题在书外,意在书中" 所谓"题在书外,意在书中",所供资料必定要运用教材理论 去解释,理解,因此,一定要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 去解释,理解,因此,一定要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 (2)给合各题要求,规范答题要求:在解答时不要就题论题, 给合各题要求,规范答题要求:在解答时不要就题论题, 而应认真分析,挖掘其延伸义,并尽可能用教材语言, 而应认真分析,挖掘其延伸义,并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 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 题.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一般要求在答题时复 述作为论点或论据. 述作为论点或论据.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008年高考上海卷 生物 36.(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年高考上海卷--生物 年高考上海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