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的平方。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上述实验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①被检测物质含量丰富;②材料接近无色;③易取材,易操作等。

(2)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3)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

提示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4)蔗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什么颜色?

提示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蓝色[Cu(OH)2的颜色]。

(5)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要先加入试剂A,后加入试剂B?

提示先加入试剂A,造成碱性环境,只有在碱性环境中,蛋白质才容易与Cu2+发生颜色反应。

(6)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

(7)脂肪鉴定实验中为什么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不用清水?

提示因为苏丹Ⅲ或苏丹Ⅳ易溶于有机溶剂酒精中,而不溶于清水中。

[技法提炼]

1.利用“一同三不同”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一同”是指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

“三不同”分别指:(1)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2)使用方法不同。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1 mL 摇匀,然后加B液4滴,振荡摇匀。

(3)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差异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实验选材时,为何不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提示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含紫色液泡,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易对实验结果造成颜色干扰。

(2)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没有DNA。

(3)制片时,为何滴加0.9%的NaCl溶液?

提示0.9%的NaCl溶液可以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4)水解之前,为何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

提示烘干可迅速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细胞内的溶酶体会对核酸造成破坏。

(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用缓水流冲洗载玻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

(6)由上述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提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易错警示]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注意事项

(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2)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结构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四、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1)观察叶绿体

(2)观察线粒体

[深度思考]

(1)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常用藓类叶片?

提示藓类叶片很薄,仅有一两层叶肉细胞,可以直接用来制作临时装片。

(2)选菠菜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为什么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

提示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叶表皮处无叶绿体,接近下表皮处为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

(3)观察线粒体时,为什么选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观察叶绿体为何不需染色?

提示健那绿是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染色后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不需染色即可观察。

(4)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易错警示]

走出叶绿体、线粒体观察实验的“5”个误区

(1)观察线粒体应选择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选择绿色组织细胞。

(2)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3)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4)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

(5)叶绿体不仅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还随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旋转,一般叶绿体以正面朝向光源,以利于接受更多光照。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吗?

提示 不一定。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使液泡呈现紫色,更有利于观察。

(2)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提示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具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发生质壁分离,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3)选择试剂时,为什么选用0.3 g/mL 的蔗糖溶液而不用0.5 g/mL 的蔗糖溶液?

提示 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4)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或尿素、甘油、乙二醇等能否作为该实验的试剂?为什么?盐酸、酒精、醋酸等行吗?为什么?

提示 K +和NO 3-

可被细胞吸收,从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不适于作为该实验的试剂(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盐酸、酒精、醋酸能杀死细胞,不能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试剂。

(5)该实验无独立的对照组,为什么还叫对照实验?

提示 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装片中先后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归纳整合]

1.关于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注意点 (1)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

(2)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

(3)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实验原理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淀粉淀粉酶――→

麦芽糖

碘↓液

碘↓液

蓝色 无蓝色出现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2产生量的多少。

2.实验步骤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B、D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分别滴加0.5 mL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

(2)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

(3)误差的校正

①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②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③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八、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2)分离: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相互分离。

2.实验步骤

提取色素:称取5 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SiO2、CaCO3和10 mL无水乙醇↓→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内并塞严试管口

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和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距离剪角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

↓再画一两次

分离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用棉塞塞紧试管口,装置如图所示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带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需要选用新鲜绿色的叶片做实验材料?

提示新鲜绿色的叶片中色素含量高,从而使滤液中色素含量较高,实验效果明显。

(2)为什么研磨时要迅速?为什么研磨时要加入少量的CaCO3和SiO2?

提示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破坏,因此研磨要迅速、充分,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3)为什么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

提示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4)滤纸为什么需预先干燥处理?在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将一端的两个角剪掉?

提示干燥处理的目的是使层析液在滤纸上快速扩散;剪掉两角的目的是防止层析液沿滤纸边缘扩散过快,从而保证色素带分离整齐。

(5)为什么画滤液细线要直、细、匀,而且待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

提示画滤液细线要直、细、匀的目的是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6)在层析时,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提示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会使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结果使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7)分析滤纸条上色素带宽窄不同的原因。

提示不同种类的色素在绿叶中的含量不同,含量多的色素带宽,反之色素带窄。

(8)如图是实验得到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图示,分析比较各种色素的含量及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的大小。

提示①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溶解度大小: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归纳整合]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叶片,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

(3)滤纸条看不见色素带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或没有提取出色素。

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2.实验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余因素都相同),以便减小实验误差。

(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科学性原则: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九、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染成深色。

(3)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取材时为什么只能剪2~3 mm,而不能过长?

提示若剪得过长会包括伸长区,伸长区无细胞分裂,增加了寻找观察细胞的难度。

(2)解离和染色时间要严格控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若解离时间太短,则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开;时间过长,则细胞分离过度、过于酥软,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和制片。②若染色时间太短,则染色体不能完全着色;若染色时间过长,则使细胞核等其他部分充满染色剂,无法分辨染色体。

(3)实验操作中漂洗和染色的顺序能不能互换?并说明原因。

提示不能。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组织细胞中的盐酸,有利于碱性染料的着色,若二者顺序颠倒,解离液中的盐酸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4)在制片时两次用到载玻片,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第一次是放置根尖;第二次是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目的是使细胞均匀分散,避免压碎盖玻片。

(5)为什么不能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如何才能找到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提示①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固定时期。②如果要找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要不断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6)使细胞分散开的操作措施有哪三种?

提示①解离;②镊子尖弄碎根尖;③拇指按压载玻片。

[易错警示]

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3个易错点

(1)不清楚“解离”的作用原理,误认为可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

(2)不清楚细胞具有的相应结构,误认为赤道板也能观察到。

(3)对取材原理不清楚,误认为根尖任何部位的细胞都可作为观察对象,实际上只有分生区细胞才可以作为观察对象。

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

(1)装片制作(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同)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显微观察

[深度思考]

(1)本实验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雄性个体产生精子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数;②在大多数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2)制作形成的装片中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有哪些?

提示精巢内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数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3)视野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一定位于“一条线”的位置吗?

提示从细胞侧面看,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一条线”的位置,从细胞极面看,染色体分布在细胞各处。

[实验拓展]

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关键提醒

(1)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①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②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黏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

(2)确定中期细胞的类型:睾丸内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该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分别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十一、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实验原理

(1)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选用洋葱(或大葱、蒜)作实验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哪种植物?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 (2)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

(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液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

(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提示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

3.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提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4.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归纳整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④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

(2)调查时既可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3)在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调查结果应一致()

(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5)采集的小动物应一律放于70%的酒精中()

2.如图表示的是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进行DNA 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2)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 在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

(3)将制备的含有DNA 的滤液加入60~75 ℃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15 min ,可以将DNA 析出()

(4)本实验可以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实验材料() (5)本实验中两次使用蒸馏水的目的不同()

2.下图为“DNA 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相关操作,请仔细观察并分析①~④操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

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完整版)《2018年高考真题解析版—英语(天津卷)解析版》

2018年天津市高考英语试卷真题权威解读 总体评价:2018年天津高考英语试卷相比2017年高考英语题目总体难度稳中有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试卷整体词汇难度适当。相比2009。2017年的试卷,2018年英语试卷词汇方面的考察范围更为“亲民”,避免了一些偏词怪词和生僻词汇的出现,与难词直接关联的题目也较前两年大为减少。 试卷整体安排基本符合高考主流,考生易于把握考试节奏。只要是反复做过以前天津高考英语试卷的同学不难感觉到今年的题目中规中矩,特别是在主观题目的考察上非常符合天津卷以往的风格和考察习惯。 因此,2018年的准考生还是应该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词汇的把握,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考试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一、单项填空 (1*10=15分> 2017年的考试中出了7道语法题,2道情景交际,6道词汇。 2018年的考试中出了8道语法题,1道情景交际,6道词汇。 语法和词汇考察的都是传统考点。非谓语动词,时态,从句,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近几年来一直占据着天津高考语法考察的前列,请2018年参加天津高考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平时加强对真题的经常考点反复练习,一定可以在考试时候有的放矢。也希望2018年的考生能够主次分明,对常考点加以练习。对于一些常出现的短语加以区分。 1、IT充当形式宾语。 2、语境中短语的应用。快点 3、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考察 4、将来完成时的考察,从NEXT---FOR 确定语法。 5、让步状语的考察,从NEVER推断逻辑语义。 6、金融英语“开账户”的短语为OPEN AN ACCOUNT. 7、非谓语动词的被动语态。BE PERMITTED/ALLOWED TO DO STH被允许干某事。 8、语境中的短语考察。“遇到”英语表达为COME ACROSS=HAPPEN TO MEET 9、取而代之,转折连词。 10、时间状语从句的考察 11、语境中的介词搭配。ABOVE AVERAGE对应“好学生”。 12、过去分词表示被动。 13、名词性从句的考察,本题是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 14、语境中的逻辑与短语选用,何必费事劳神呢?从玛丽很感兴趣可以推断没必要登广告 找合租。 15、虚拟语气。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 二、完型填空:“致母亲一个爱的音符” (1.5*20=30分> 2018年出题人在完形填空上没有在词汇上难为考生,主要考察的是大家对上下文线索的把握和对文章整体理解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一方面对文章整体有个大体把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前后文上下文关联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及时发现并且改正自己做题目时候不正确的地方~同时对于完形填空的选项词,根据历年经验来看,重复性还是蛮强的。所以希望今后参加高考的学生能够把这些反复出现的单词和这些单词的意思要加以理解加以记忆~一定对考试有很大帮助! 解题技巧:理解全文主体、中心思想与语义逻辑、瞻前顾后选词达意、短语搭配、起承转合、全文整体逻辑大意匹配。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1.1明确实验目的;1.2分析实验原理;1.3选择材料用具;1.4设计实验步骤; 1.5预测实验结果;1.6观察收集数据;1.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018年高考真题解析版—政治(江苏卷)解析版》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卷参考答案及解读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8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今后五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b5E2RGbCAP A.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科技进步和创新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2017年5月,胡锦涛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到2018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消除 Bp1EanqFDPw A.青壮年文盲 B.绝对贫困 C.城乡差距 D.地区差距 3.2017年6月18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该新区位于ADXDiTa9E3d A.重庆 B.武汉 C.成都 D.南昌 4.2017年11月16日,我国申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京剧》和CRTCrpUDGiT A.《中国书法》 B.《中华武术》 C.《中医针灸》 D.《中国剪纸》 5.2017年11月28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决定,和某国际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该国际组织是A5PCzVD7HxA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银行 6.2018年3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影响此次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供给因素是AjLBHrnAILg A.一些粮食主产国遭受自然灾害 B.世界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C.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D.发达国际宽松的货币政策 7.某公司向计算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的安全和杀毒服务,占据了国内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免费提供,是因为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xHAQX74J0X A.属于公共物品 B.价值通过其他形式实现 C.使用价值不大 D.未用于交换而没有价值 解读:公司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所以,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免费,是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可以通过其他形式

重点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重点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方法总结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 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直接观察类应选有颜色的材料;染色观察类应选取无色的材料 ①滴水或染液→取材→盖片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细胞分裂) ①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②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始终用低倍镜 依据原理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五个鉴定类实验(填表) 2.熟记常用化学药品及作用(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 | 应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 | 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 ? ? 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 ? ? 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2.关于颜色反应的实验归纳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三模拟调查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几种调查类实验(填表) 2.模拟尿糖检测实验的原理(填空) (1)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的。 (2)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氧,氧可以将滤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对,即可知道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

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 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 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 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 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答案】C .....................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

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本语段谈的是分享经济,语段第一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利己主义的假设,它要向分享经济转变必须有条件,即③⑥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项。根据“不再……”语境推,②紧承④,而横线后面的内容“更……”又紧承①,所以排除A 项,选B项。 3.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 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 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 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 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出自曹植的《空竹赋》,所以对应的应该是“抖空竹”,排除A、C项。“雾毂云销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出自清代诗人杨仲愈《美人风筝》,从“妙剪裁”“好风相送”中也可以推断出是“放风筝”,所以排除C项,选D项。当然“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也符合“下围棋”意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符合古代女子荡秋千意境,且前两句是“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案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必修一、P54)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必修三、P65)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 提出假说(必修一、P66) 提出假说:莫得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事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控制变量(必修一、P79)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认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其余因素(如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都没有变化。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出来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4. 对比实验(必修一、P93)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试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5. 同位素标记法(必修一、P102)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理科数学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2 卷 理科数学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分, 、选择题:本题共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2i 1.1-2i =( ) 4 A .- 5 - 解析:选 2.已知集合 A .9 解析:选 A 3 5i 43 B .- 5 + 5i 3 C . - 5 4 5i D . 34 5 + 5i A={(x,y)|x 2+y 2≤3,x ∈Z,y ∈Z } ,则 A 中元素的 个数为 ( B .8 C . 5 问题为确定圆面内整点个数 x -x e -e 2 的图像大致为 ( ) x ) D .4 3.函数 f(x)= 解析:选 B f(x) 为奇函数,排除 A,x>0,f(x)>0, 排除 D, 取 x=2,f(2)= 2 -2 e -e 4 >1, 故选 B 4.已知向量 A .4 解析:选 B a ,b 满足 |a|=1 , a· b=-1 ,则 B . 2 a · (2a-b)=2a -a 22 5.双曲线 a x 2-y b 2=1(a >0, b> 0)的离心率为 3 b=2+1=3 a · (2a-b)= ( ) C .2 3,则其渐近线方程为 ( D . A . y=± 2x 解析:选 A e= 3 B . y=± 3x c 2=3a 2 b= 2a C5 cos = , BC=1, AC=5,则 25 B . 30 2C 6.在Δ ABC 中, A . 4 2 解析:选 A cosC=2cos 22 -1= - C . y=± AB= ( ) C . 29 D . D . 25 y=± 3 x y=± x 2 3 5 AB 2=AC 2+BC 2 -2AB · BC ·cosC=32 AB=4 2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一纵观全题,审清题意 实验题的逻辑性是很强的,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每一个步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遇到实验题时,通读全题,仔细分析题目的每一个条件、问题,把握好题目前后的相关性,对题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找出解题的方向。 二确定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中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而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其加以证实,即结论只有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探究”一词的为探究性实验,出现“验证”一词的为验证性实验。但判断此类题目的依据不能只看是否有“探究”或“验证”这两个名词,应以题目的具体含义为准。 三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 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是解答实验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实验用具及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准确地安排实验步骤。有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可能有多种,而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用具及材料。所以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以题目给出的用具及材料为准。另外,题目给出的实验用具及材料,可能会依据实验的具体操作需要从中选择使用。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用具和材料,在实验操作步骤中不能出现。 四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这是对照实验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只

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 五时刻注意题目给出的条件 题目给出的条件是解答实验题的重要依据,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在解答每一个小题时都应该谨慎小心,防止漏用、误用每一个条件。尤其是实验题的条件都比较长,可能有的同学在做到最后几个小题时把前面给出的条件忘记了,所以,此时重读题干,就很有必要了。 六实验步骤中的常用词语 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使用。如分组实验时要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这样能保证实验步骤的严密性。 七实验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最后一步可以这样解答,“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入……”这一句话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八注意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实验结果也就是一种实验现象,而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推出来的,二者不可混淆。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问得是实验结果还是实验结论,二者要分开来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只有一个,而探究性的实验需要讨论,但并不是把所有的可能结论全部答出来,还要注意其合理性。 观察类实验

[高考真题]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理数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意先解出集合A,进而得到结果. 详解:由集合A得, 所以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交集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2.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由复数的乘法运算展开即可. 详解: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四则运算,属于基础题. 3. 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中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分析:观察图形可得. 详解:观擦图形图可知,俯视图为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属于基础题. 4. 若,则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公式可得. 详解: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倍角公式,属于基础题. 5. 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A. 10 B. 20 C. 40 D. 80 【答案】C 【解析】分析:写出,然后可得结果 详解:由题可得 令,则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高中生入党申请书】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的书写 一、实验原理的概念: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二、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 三、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 一般有两种题型: 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

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 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 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 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四、典例剖析: 1、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2、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写实验原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 (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 名称作用实验应用 酒精溶液 50%的酒精洗去浮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5%的酒精杀菌、消毒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95%的酒精迅速杀死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 有丝分裂15%的盐酸解离 无水乙醇(丙酮) 提取色素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层析液分离色素 8%的盐酸水解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注意下列药品的用途(熟练记忆,灵活应用) 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②Ca(OH)2溶液:鉴定CO2; 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④NaHCO3溶液:提供CO2; 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 提取DNA;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