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进展_摘要_
现代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进展

现代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现代药物研究与开发也在这个过程中迎来了新的一步进展。
一、新型治疗手段的涌现在现代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科学家们针对各种疾病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病人的基因序列,从而针对患者独特的基因信息进行治疗;利用病毒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出可以减少癌细胞数量的DNA分子。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目前,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仍然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但是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更新,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式,比如利用基因技术研发出专门抑制心脏肥大的药物;研究出可以刺激细胞释放出“血管再生促进因子”的药物,并将它们注入病人的身体,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新陈代谢。
因此,新型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愈疾病的选择。
二、基于基因的药物研究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于基因的药物研究。
基于基因的药物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体基因组,旨在开发和改进新的治疗方法,以满足患者个性化治疗需求。
通常情况下,基于基因的药物研究涉及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定位疾病基因,另一方面是开发针对特定基因的治疗方法。
例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基于基因的药物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通过基因检测,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某种疾病是否与某种特定的基因突变相关。
基于基因的药物研究有望在未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个性化,更为有效的疗法。
三、药物合成技术的革新在现代药物研究中,药物的合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利用微型反应器和多处理平台合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合成速度和产量,从而优化了药物的生产过程。
此外,新型材料的引入也为药物合成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超级材料可以在低温下将分子组装成高分子结构,进而有效地合成药物。
与此同时,纳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的设计和制备,大幅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新药研究和开发

新药研究和开发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物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关注。
新药的研发不仅可以解决人们的生理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现状、难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药研究现状新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现在,药物研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药物发现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初的研发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化合物的筛选和优化,找到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合物。
这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包括分子模拟、高通量筛选等方面的技术。
2.药物开发阶段。
这个阶段是将候选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包括临床前研究、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最终筛选出适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
3.药物上市阶段。
药物上市是最终的市场应用阶段,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批和监管,并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这个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目前,新药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新药研发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都非常高,成功率也非常低。
据统计,一个新药开发需要3.7亿美元的资金和10年左右的时间,但成功率只有5%。
二、新药研究的难点新药研究面临的难点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药物设计难度大。
药物设计是整个研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药物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药物对靶点的选择、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作用等方面。
这也是新药研究中失败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2.临床试验难度大。
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异性,临床试验必须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副作用等方面。
这也是新药研究中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3.监管审批难度大。
新药研究必须通过政府的审批和监管。
由于药物研发历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审批和监管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这也是新药上市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三、新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新药研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新药研究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药物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新型药物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一、引言在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的领域中,医学研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的事业。
药物研究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新型药物研究在近年来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新型药物研究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分别从药物发现、药效评价、药物安全性等方面深入探讨。
二、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新型药物研究的第一步,传统的药物发现方式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化合物筛选,但是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新药研究的需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更为高效的药物发现方式,比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进行计算机模拟,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潜在作用的化合物。
此外,还有一种新型的药物开发方式叫做精准医学,即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来筛选出特定患者适用的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大幅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新型药物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药效评价方式往往是基于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但是这种方式耗时费力且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效评价技术开始应用于新型药物研究中,比如同位素标记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同位素标记药物分子,来实现对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追踪,从而更好地评价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评价方法,比如荧光分子影像技术,可以通过将荧光蛋白或荧光染料标记在靶点上,观察靶点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评价新药分子的药效。
四、药物安全性药物安全性是新型药物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
传统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往往是基于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这些试验所需时间和费用较高。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开始应用于新型药物研究中,比如体外组织模型技术、细胞毒性评价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通过建立更为真实的器官模型和人体细胞模型,来更好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从而加速新药的开发进程。
新药研究与开发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途径的探索本世纪内药学科学和制药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了化学工业和整个工业化水平提高以外,生物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的后半叶,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指导下,大大提高了新药的开发速度,而且将过去大多数随机、偶然和被动的新药发现过程(如早期的阿司匹林、磺胺、青霉素等),变为主动的、以明确目标及靶点为依据的新药开发。
而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众多分子水平的药物作用靶点被发现,一批批受体拮抗剂、酶调节剂等药物得到开发,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使药物研究和开发日益国际化,并成为当前的一大特点。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后,生物技术研究和新药开发将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为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我们应尽快引进、建立、加强以下的研究工作,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为我们的新药研究工作服务。
1分子水平上药物新靶点的研究在现代药物研究中,新靶点的建立往往是新药创制的前提和保障。
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内皮素和内皮舒张因子的发现,对平滑肌调节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指导人们开发新一代NO供体药物,并积极寻找可供临床使用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又如随着受体亚型的发现和特性研究,新型受体阻断剂将在选择性和降压作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膜片钳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普及,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克隆和分类了大量通道亚型,如ATP敏感的钾通道近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由于该通道的开放可有效地舒张平滑肌、降压、解痉,还可产生心脑保护作用,但长期以来,它们的不良反应较大,对血管平滑肌作用强,对心肌作用弱。
最近发现不同组织中ATP敏感钾通道的结构不同,如在血管平滑肌,ATP敏感钾通道由Kir6.1型钾通道和SUR2B型硫脲受体共同组成,在心脏中则由Kir6.2和SUR2A组成,它们均不同于胰腺中的ATP敏感钾通道Kir6.2和SUR1。
在此基础上人们已初步研制出选择性作用于血管或心脏的钾通道开放剂。
在抗凝血方面,作用于血小板上的特殊部位上的GPⅡb/Ⅲa拮抗剂,将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近年来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探讨各类新剂型的创新点、临床应用及前景,以期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介绍药物新剂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新剂型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改善患者顺应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新剂型的创新点、技术难点、临床应用等;接着,重点分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纳米药物等,探讨其原理、制备方法、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药物新剂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展示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为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医药领域的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药物新剂型分类与特点药物新剂型是指在传统药物剂型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或方法研发出的新型药物形态。
这些新剂型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满足特定疾病的治疗需求。
近年来,我国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显著,为医药产业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缓控释制剂:该类新剂型旨在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长时间维持有效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口服缓释制剂、植入式缓释制剂等。
靶向制剂:该类新剂型能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纳米靶向制剂、脂质体靶向制剂等。
透皮吸收制剂:该类新剂型通过皮肤给药,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国新药研究开发现状

内容摘要
展望未来,新药研究开发将朝着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 的进步,新技术如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等将为新药研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未来 新药研发将更加疾病的个体差异和复杂性,更加精准地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 进行药物设计和研发。此外,随着绿色环保概念的普及,未来的新药研发也将更 加注重药物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内容摘要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技术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计算机技 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药物发现及设计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研发效率。 其次,在临床试验阶段,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药物效果, 降低试验成本。最后,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前沿技 术在新药研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内容摘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新药研究开发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过程,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同时也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提高自身 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为新药研发事业做出贡献。相信在全社会的共 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推动新药研究开发事业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就。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中国新药研究开发现状
01 引言
目录
02 现状分析
03 关键技术解析
04 成功案例分享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新药研究开发成为了一个 热门领域。在中国,新药研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次演示将介绍中国新药研 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关键因素,同时分享一个成功的案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
在问题阐述方面,新药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和人才 三个方面。首先,资金不足是国内新药研究开发的一大瓶颈,很多有潜力的项目 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其次,国内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还存在着较 大的短板,如原创药物筛选、药代动力学等领域,这使得国内新药研发在某些方 面难以与国际接轨。最后,人才储备不足也是制约新药研究开发的重要因素,尤 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端技术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药学研究中的新药开发与创新技术研究

药学研究中的新药开发与创新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药物的需求不断增长,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药开发与创新技术研究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途径。
药学研究通过对药物的研发和优化,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并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创新技术的应用则为新药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了新药开发的进程并推动了药学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药学;新药开发;创新技术引言新药开发与创新技术研究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与协作,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驱动药物研发进程。
通过开发新药和应用创新技术,我们可以突破传统药物研发的局限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1新药开发与创新技术研究的目标新药开发与创新技术研究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的药物治疗的需求。
现有药物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疗效不佳、毒副作用大、用药复杂等。
新药研发的目标之一就是填补这些空白,开发出能够更好满足患者需求的药物。
新药的研发目标是寻找或设计出更具靶向性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副作用。
通过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和设计药物分子,使药物更加安全有效。
新药研发不仅仅关注单一药物的研制,还包括对药物的组合应用、剂型改进和给药途径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这样,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治疗方案,增加药物的可持续性和便捷性。
新药研发的目标之一是为那些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或治疗效果较差的疾病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这包括罕见病、癌症等复杂疾病的治疗、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新药研发和创新技术研究是推动医学和药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究新药和创新技术,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机理,为医学和药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方法。
2新药开发的基本步骤新药开发的第一步是确定合适的靶点。
靶点可以是特定的蛋白质、酶或细胞分子,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目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中药复杂的组成和作用机制,中药新药筛选、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的难度较大。
其次,中药新药的研发流程相对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试验,费用较高,周期较长。
此外,中药新药研发的国际竞争也较激烈。
为了突破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困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培育工作,确保中药药材的质量和效力。
其次,加强中药新药研究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药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进中药新药的现代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效率和质量。
此外,建立健全中药新药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对中药新药的质量监管和管理。
最后,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
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还需关注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要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中药新药可以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发挥更大的疗效。
其次,要注重中药新药研究的临床转化,加强与医院和临床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中药新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此外,还要关注中药原药质量的问题,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
最后,要加强对中药新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鼓励中药新药的创新和转化。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和临床转化。
同时,还要关注中药质量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药新药的创新和应用。
只有不断加强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才能推动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不好的劣质药品,使高质量的药品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5.3 保护的期限和手段 受保护的中药品种分为一、二级,其中一级保护的期限分别为30年、20年、10年,二级保护的期限为7年。
期满后还可以要求延迟保护期,每次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第一次批准的期限,但二级保护只能延长一次保护期。
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内限于由获得 中药品种保护证书的企业生产;擅自仿制中药保护品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以生产假药依法论处。
但是,如果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批准前是由多家企业生产的,则其它未受保护的企业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补发同品种的保护证书。
由此可知,中药品种保护也不是独占性的。
2.5.4 司法救济途径 同样,中药品种保护也属于行政保护,没有专门规定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因此,如果当事人对有关决定不服,只能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程序寻求司法救济。
笔者认为,中药品种保护是对专利保护和新药保护的一种后续补充,其作用类似于某些发达国家对药品专利的补充保护证书,是对药品发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延续和加强;同时,这也可以视为对本文前面所述的只有外国人才能享有的药品行政保护的一种平衡。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药品种保护不要求新颖性,非创新药物也可以得到保护,这样就可能逼迫其他同品种生产厂家也不得不花费一定的费用申请保护,从而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而且,允许其他厂家的同品种保护,还有可能损害药品知识产权原创者的利益。
因此,建议在以后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时,增加有关药品发明知识产权方面的认定条件。
此外,如果所生产的创新药品没有申请上述任何保护,还可以将其具体配方设法以保密的方式作为技术秘密加以保护,并在必要时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寻求法律保护。
3 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根据上述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特点,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我国的医药企业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立足于技术创新,并且在新药研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综合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及法规,充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争取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新药研究开发立项时,一定要注意检索药品专利等文献,确立高的研发起点,避免毫无价值的重复研究。
∃在完成新药研发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后,对有市场前景的成果一定要申请专利或者采取保密措施予以保护,然后再进行临床试验和申请生产许可证。
%对于即将批准上市的药品,一定要申请注册商标,如果愿意,也可以在临床试验的同时申请新药的行政保护。
&药品专利或新药的行政保护即将期满时,如果仍然需要独占市场,中药还可以申请中药品种保护。
∋商标保护或中药品种保护期满时,还应当注意及时申请续展注册或延长保护期,以便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总之,!入世∀对我国的医药行业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良好的机遇。
相信我国医药行业一定会充分利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锐利武器,去开拓国家广阔的市场。
[作者简介] 张清奎(1953-),男,专利审查研究员。
主要从事专利科研、保护及审查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1-11-01)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进展(摘要)周海钧(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关键词] 新药;研究;开发;进展[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2)01-0021-031 新药研究与开发由于新药研究是属于高科技领域,因此世界各国对市场的竞争体现在高科技的投入上。
据统计,1981年全世界对R&D投入为52亿美元,至1996年已达到450亿美元。
虽然新药研究开发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每年上市的新的一类新药(NCE)却逐年(21(减少,60年代初期,每年上市的NCE约100个, 1996年仅40个,因此平均每一个新药的成本亦大幅度的增加。
与此同时,组合化学、超高通量筛选(SHT S)、后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创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减少风险、加快速度、降低费用。
虽然新技术在新药寻找中的应用增加了被筛选的化合物,扩大了筛选的靶标,提高了筛选的速度,使新药的筛选向微型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但从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整个过程来看,尚存在各环节不能同步协调、疾病靶标不易验证、后选物难以早期确定、临床试验昂贵和新药评审迟缓等瓶颈问题。
常规创新药研究方法是化合物经药效学筛选确定后,才进行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的逐项评价,其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定参数又导致反复的结构优化。
据统计,当前只有不到5%的化合物通过初步的药效学筛选进入临床前研究,其中不到2%成为上市药物用于临床。
较高的失败率除了疾病靶标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外,许多化合物淘汰于其吸收、分布、代谢、排除和毒理特性(ADMET)不理想,解决的思路是把ADM ET放在药物筛选阶段进行评价;还要把ADMET作为正体,对候选物综合评价;预测和完善化合物的最佳结构。
中国的医药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
自90年代以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已达2300亿人民币。
但我国的制药企业从总体上看数量多、水平低,缺乏规模化生产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和国际规范方面的经验。
但必须看到,我国有一批基础较好、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的科研单位和一批水平较高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已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正在改制转轨,使科教更好的面向生产,企业更好的面向市场,这些正确的方针和深化改革措施必将为21世纪中国医药工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新药发现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是科学和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亦是新药寻找新途径的起点,过去35年,寻找新药仅围绕着450靶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使我们面临10万个靶标,至少其中1万个可以作为寻找新药的靶标。
药物基因组学(pharmcogenomics),即研究药物是如何由于遗传变异而产生不同反应的。
过去药物的发现是凭奇迹,如Flem ings发现Penicillin,他在1920年发现葡萄球菌培养基中污染了Penicillin no tatum菌落,在此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15年后出现了商业应用的Penicillin。
现在单核苷多肽性(SNPs)成为开发药物的焦点。
并非SNPs对于发现新药具有最大价值,而是把SNPs与已知疾病相联系将对制药工业带来丰厚回报。
把SNPs与疾病联系起来的研究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所得信息的关键目标。
虽然基因与疾病是关联的,通过SNP分析可了解疾病的基因变化基础,但是SNP研究尚不足以解决开发药物的直接靶标。
这是因为蛋白质才是直接指导大部分细胞功能的。
生物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基因数,但个体对于蛋白质的表达是不同的,有些蛋白质在体内表达浓度很高,有些表达极微量,更为繁杂的是蛋白质会在翻译后变化,这种变化与基因序列往往是无关的。
我们只有通过对蛋白质丰度和性质的变化,弄清细胞蛋白质组成及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即蛋白质组学研究,才能揭示蛋白质活动规律,解释基因调节机制,找出开发药物的最可靠的直接靶标。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要比基因组学研究难度大。
当前掌握的分析技术亦比基因组分析技术相对落后,灵敏度差。
因此,应加速蛋白质分析技术研究,以便与基因组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正确性相适应,为此,国外正酝酿成立人类蛋白质组学计划。
应该说,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相关性的研究才是解决新药研究中的关键所在。
3 生物药物的给药途径生物技术产品的特点:一般用于较严重患者,价格较贵,90%以上采用注射途径,由于不适宜的药剂制备导致生物药代不能在体内最好地发挥。
另外,在pH不适宜时高温、高压下易于破坏,使用后会产生免疫原性,因此生物产品的剂型开发是新药的研究途径之一。
4 抗艾滋病药的发展 H IV病毒是1983年首例发现,1986年创制出第一个化学合成药AZT抗HIV药,1988年证明蛋白酶抑制剂(PI)在细胞培养液中有抗病毒作用,1992年进行临床试验,1996年上市了各种第一代PI药物。
在美国H IV病患者从1985年起呈上升趋势, 1993年达23000例,以后逐步下降,至2000年下降到10000例左右。
HIV患者死亡人数亦从1993年12000人下降到2000年不足5000人。
当前抗(22 (AIDS病药主要作用机制是蛋白酶抑制剂和核苷或非核苷药物。
第一代抗AIDS病药主要不能完全控制病毒生长,第二代药物是ritonavir和iopinavir合并用药,由于二药的相互协同,并同药剂量加大,在临床试验中99%患者在2.8年中可维持在每毫升HIV RNA小于400拷贝数。
[作者简介] 周海钧(1932-),男,研究员。
主要从事药理及生物统计方面的研究。
联系电话:(010)67010597。
(收稿日期:2001-12-07)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邓沱1,2,宁志强3,周玉祥1,2,程京1,2(1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3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518057)[摘要] 近年来,以DN 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有多种不同功用的生物芯片问世。
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已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和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所瞩目并研究的一个热点。
生物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制药业的极大兴趣,使得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逐渐渗入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
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已经应用于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超高通量药物筛选、毒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药物分析等药物研发环节。
可以预见,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将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尤其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芯片;微阵列芯片;药物靶点;药物开发;高通量筛选;毒理学;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分析[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2)01-0023-09 Application of Biochip Technology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DENG Tuo1,2,NING Zhi qiang3,ZHOU Yu x iang1,2,CHENG Jing1,2(1Dep ar 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Tsinghua University,Beij ing,100084, China;2Beij ing N ational Biochip Research and Engineer ing Center,Beij ing,100084, China;3Shenz hen Chip scr een Biosciences L td,Shenz hen,518057,China)[Abstract] Biochip is newly developed m iniaturized analytical platform for molecular biolog y and biochem istry.Advances in biochip technology enable m assive parallel mining of biolog ical data.In the present age,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have great interests to biochip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huge impact and rapid development.Recently,biochip technolog y has been applied to almost all fields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such as drug target validation,high 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tox i cology,pharmacogenomics and drug analysis.It is trusted that with the sus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chip technology,it w ill be applied more w idely and deeply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biochip;m icroarray;drug targ et;drug development;high throug hput screening; toxicolog y;pharmacogenomics;drug analysis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在美国Pennsylvania大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