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第1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1.长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区域?
2.长江三角洲以什么地形为主?
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
3.图7.12和图7.14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4.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地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河湖: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位置
学生活动:
1.在图7.13上找到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大湖京护铁路和高铁线、东海、黄海。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鱼米之乡教案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3. 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1. 向学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涵盖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省市,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地区之一。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第二步:了解农业发展情况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业和渔业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探索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学生重新组成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展示,阐述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步:拓展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如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等。

2.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鱼米之乡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生评价: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案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3. 学生能够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认识其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接触和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地理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的多媒体课件,便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教学内容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教学内容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地理人教八下】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地理人教八下】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教学策略本节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热点地区,教材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纵横,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和淡水鱼产区。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物产丰富,一直是我国的富庶之地。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这里又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处在我国东部的“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联系都十分便利。

良好的农业、工业和人文基础,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进入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猛,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

而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从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

此为第1课时,教学策略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视频作为导入,接下来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现代化大都市、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
水是生命之源。

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

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
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

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

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看课件)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下游
航运水电开发种植业林牧业水产养殖旅游业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板书设计:
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地形特征
A、苏南、上海、浙北
B、地势地平、湖泊众多
C、以平原为主
2、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评价---可以联系内陆,方便与沿海各地、世界各港口交

3、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上游:发电、灌溉、养殖
B、下游:灌溉、航运、养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