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研究第一期

合集下载

力学疑难实验及探究性研究

力学疑难实验及探究性研究

力学疑难实验及探究性研究摘要:多年的物理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逐步确立了现代物理教育观。

教学规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究知识方向转变。

重视科学过程和重视能力培养,构成了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而物理学中,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依赖于实验。

因此,强调重视实验、改进实验,成为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DIS实验;力学;物理教学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基本利用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基础实验设备,而展开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即称为传统物理实验。

传统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基本平台。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传统实验为基础,诞生了“数字化信息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 —— DIS),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数据线、实验软件包、计算机等组成,DIS实验是在真实的实验基础上,通过DIS实验设备、处理数据(数据计算、图象处理),或进行仿真物理实验。

本人在日常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如何合理使用数字化实验设备产生些困惑。

在与同事、同行、学生的交流中,大家也会提出一些相同的困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传统实验和数字化实验哪个对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发现有些传统实验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而有些数字化实验实在是太精妙。

因此认为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即以传统实验方式为载体,以生活现象及传统实验做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定性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定量探究,鼓励学生观察与猜想,假设可能的物理学本质,从而形成和掌握物理观念,以及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然而,在运用传统实验手段进行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会遇到因操作过程繁琐,实验测量数据误差较大,数据分析处理繁重,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归纳总结,对概念的引入、形成和掌握,以及对规律的探究带来影响和障碍。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是否存在?
猜想:可能存在
设计实验:
一实验器材:一个大饮料瓶, 两只大小不一的气球(小气球先吹胀),开水适量。

二探究过程:
1 在饮料瓶里倒入适量的开水,并且让饮料瓶均匀受热。

2 将开水倒掉,然后将一只较大的气球的口倒扣在瓶口上,观察气球的变化。

3 取下气球,然后再次倒入适量的开水在饮料瓶里并且均匀受热,将水倒掉,同时将小气球严密的堵住瓶口并且倒过来,观察现象。

三结论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四改进说明
1 教材上的挂钩和吸管实验容易操作,但效果不明显。

铁桶实验现象明显,但不易操作。

作为演示实验各有弊端。

2 创新后,实验更直观,操作性更强,学生也很容易做,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这样的器材也在我们生活中更容易找到。

中考科学总复习专题三力学实验探究精讲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

中考科学总复习专题三力学实验探究精讲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
No 中杠杆已经平衡的情况下,不知道怎样测弹簧拉力的力臂。杠杆的自重影响了测量结果
Image
12/9/2021
第十五页,共十五页。
细绳等仪器。按照图中所示规范地完成了实验,记录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12/9/2021
第八页,共十五页。
观察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格中实验数据,可知A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60cm3时,物体A所
受浮力大小为
N;表0格.6中标有“△”的位置的数据应该是

(2)通3过.8分析比较(bǐjiào)第
第十三页,共十五页。
图略
(2)实验结束后,通过(tōngguò)图甲与图乙两次实验对比,小明找到了他在图乙实 验中相对于图甲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请问你看出来了吗?请你写出一条关于 小明在图乙所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当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倾斜时,力臂不在杠杆上,不好确定(quèdìng)力臂的大


(3)小明若将支点O移至杠杆一端,如图丙所示,他发现实验结果与前两次
粗糙(cūcāo有)程关度。 (4)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
测量滑动摩擦力发现效果(xiàoguǒ)更好。图乙实验中 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不(一选填定“(y一īdìn定g) ”
(5)根据你在本实验中的收获,请写出一种避免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
出现打滑现象的具体做法:
的是( )
D
A.始终水平方向的拉力F1大小将保持不变 B.始终与杠杆垂直的拉力F2大小将保持不变 C.始终竖直方向的拉力F3会逐渐增大
D.三次拉力抬升木棒的过程中所做的功均相等
12/9/2021
第十页,共十五页。

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概述

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概述
• 中学物理范围内主要涉及的大都是物理学 中比较成熟的知识内容,怎么还会有疑难 实验呢?
• 研究中学物理疑难实验对我们的 特殊意义和基本方法
具有解决中学物理疑难实验的能力 对一个师范生的特殊意义
• 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来说,疑难实验
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 对于一个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学新手来
说,解决疑难实验的本领,有助于:
你所认识的中学物理实验
• 中学物理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疑 难实验?
• 中学物理范围内主要涉及的大都 是物理学中比较成熟的知识内容, 怎么还会有疑难实验呢?
中学物理疑难实验形成的原因
• 教学要求方面的原因 • 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 中学教学仪器方面的原因
你所认பைடு நூலகம்的中学物理实验
• 中学物理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疑难实验?
你所认识的中学物理实验
例1 绳中横波演示实验 ── 机械波概念的引入
你所认识的中学物理实验
例2 光电 效应 演示 实验
•光电效应是由赫兹在1887年首先发现的,这一发现对认识光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05 年,爱因斯坦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中得到启发,提出光量子的概念,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的 实验规律。1916年,密立根以精确的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测出的普朗克常 数与普朗克按绝对黑体辐射定律中的计算值完全一致。爱因斯坦和密立根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 •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兹是电磁波的发现者. • 1887年,当时赫兹正在用两套放电电极,一套产生振荡,发出电磁波;另一套充当接收 机构。放电产是隙可随意调节,用以指示接收到的信号强弱。为了便于观察,赫有一次偶然把次 回路整个放在暗箱中,他注意到,次回路的最大火花长度明显变小了。于是他挪动暗箱的位置, 弄清了这是由于箱体挡住了原回路和次回路之间的通道所致。赫兹的工作非常认真,他没有放过 这一偶然现象,于是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它。他采用的线路用两套感应线圈分别向二套放 电电极供电,一套感应线圈的原线圈串联起来拉同一电源,用一个开关控制。大的感应圈给出火 花A,约长1厘米;另一感应线圈给出火花B,约长1毫米,从微调螺旋可以测出两极之间的距 离,然后,他用各种材料挡在两个火花之间,读取火花B的最大长度。 • 他比较了导体和非导体的作用,确定没有什么不同,证明不是静电或电磁的屏蔽作用,接 着,他又用各种透明的和不透明的材料进行实验,发现能透光的玻璃仍然能起隔离作用。看来光 的因素也应排除。再进一步实验,发现岩盐、冰糖、明矾起的隔离作用很差,而水晶和透明石膏 最好,几乎不起隔离作用,几厘米厚都不影响放电,赫兹还改变电极之间的远近,变换电极所有 材料,用各种不同的液体甚至不同气压的气体作为屏蔽物,又做了反射、折射等试验。最后鸪是 紫外线在起作用。当紫外线照到负电极时,效果最为明显,说明负电极更容易放电,赫兹的论文 《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在1887年《物理学年鉴》上。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发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1、在某校的综合活动课上,小军对甲、乙两只保温瓶进行保温性能的比较。

两保温瓶内倒满初温度都是60℃的水,每隔半小时,小军打开杯盖,用温度计测量一次水温并记录在下表中。

(1)在坐标轴上描出甲杯..的水温的变化曲线;(2)由测量数据可知,____杯的保温性能好;(3)此时周围环境的室温是_________。

2、水蒸发的快慢和它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试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要求写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器材:实验方法:3、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作出如下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除了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通有关之外,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猜想进行检验:器材:1)、大小相同的两个烧杯,2)、少量的水,3)、与水等量的酒精,4)、两个相同的碟子,5)、电风扇,6)、温度计你所需要的器材:简述主要的实验步骤:4、电冰箱是利用氟利昂作为工作物质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外部。

电动压缩机把冰箱内的氟利昂压缩到冰箱外部(有些藏在外壳内)的冷凝器中放热,冷凝器由金属管制成,如图12-11所示。

请问高温氟利昂应该从冷凝器的A、B哪个口流入,哪个口流出,才能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从B口流入。

若热的氟利昂从A口流入,冷凝器下部管子温度高,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上升影响上部管子的散热,降低了散热效率。

5、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甲是(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初中物理趣味小实验探究公开课

初中物理趣味小实验探究公开课
即:F1L1=F2L2
同学们:
学习物理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 学,我们才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社 会,从社会走向科学。
让我们学会观察和实验,多动脑筋,多学 会动动手,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培养自 己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习充满乐趣,提 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吧!
谢谢 各位老师同学
结束 无电无磁无发条;头上点水开始摇;只要杯中水不断;日日夜夜不 停脚;奇妙奇妙真奇妙;它还可做预报;阴天雨天饮水少;风天晴 天喝不饱
四、“饮水 鸟”原理及制作
“饮水 鸟”涉及物理知识:
力学:气体压强、物理重心改变、杠杆平衡 原理
热学:汽化和液化
五、蜡烛翘翘板的制作和原理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我爱科学
初中物理力学趣味实验探究
观察、实验-玩味物理
我探究,我快乐,我进步!源自学好物提













观察、实验、制作、体验-走进科学大门
一、什么物品能悬浮在鼓风机上面
涉及物理知识或原理:伯努利原理: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生活应用:飞机获得升力的原因: 合压强
下方流速慢,压强大
飞机获得升力的原因:
【解析】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 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 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大比下方气 流大.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 力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
二、再次感受大气压: 演示易拉罐实验
潜水艇
三、潜水艇原理、自制浮沉子实验探究
潜水艇体积__不__变____,如浸没 在水中时浮力也 不变 ,靠改变 _____自__身__重__力____来实现浮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专题7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专题7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解析版)

专题07 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类型一: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1.(东莞模拟)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将微小振动放大。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B法。

A.推理B.类比C.控制变量D.转化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

故选B。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微小振动放大;(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甲;(4)B。

2.(昆明期末)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A(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一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疑难破解

一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疑难破解
径 ,动=2 m, f l 所以可以省一半力 。 当学生明 白了动 滑轮提 升 重物 是 以 点 为瞬 时转动中心并可 以简化为直杠杆 的数学模 型后再推 理得 出 s h的关系就 比较 容 易 了。如 图 3 以 =2 , 点 为支 点 , 既转 动中心 , A端 上升 了 △ s时直 杠杆 的 中心即动滑轮的 中心上升 Ah 由相 似三角形的知识 ,
模仿上次试验过程再做一
次, 当绳子 自由端上升 4c 0m时被挂重物上升 了 2c 。 0m 两次实验完成后许多 同学都发现了这种数量关 系即 s
:h 2 。可是仍有 同学迷惑不解 , 质疑这种数量关 系: 绳
子上升的距离为什么是重物上升距离的两倍呢?我反 问这一部分同学:你们猜想绳子 自由端上升的距离 s “ 与重物上升的高度 h之间应是 什么关系呢?学生 回 ” 答 :相等 。即 s , 由是你向上拉多少重物就应该 “ ” :h “ 理 上升多少吗?我知道他们 的错处后讲 :若绳子不在 A ” “
很 容易得出 A =2 h 即 s h的数量关 系。 s A , =2
呀”学生思索后会想 : , 也对呀 , 现在绳子并不是在 0点 上拉 , 而是在 A点向上拉的呀, 可是在 A点 向上拉 , 绳
子向上重物也 向上 , 为什么绳子上升的距离 s一定非 要是重物上升高度 h的两倍呢? 为了弄清 楚 用动 滑 轮提 升重 物 的这 个 物理 过 程 , 又向学生提出一个新 的问题 , 我 即在绳子 自由端
此 问题 的疑 难 在于 祛 除学 生头 脑 中 的思 维 惯 性: 即圆的物体一定 绕 圆心转 动。破 除学生 疑难 的 关键在于认 清学 生的思维误区 , 心设计 实验 , 导 精 引 学生细心观察 与仔 细分析 。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 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