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考作文”题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勿人云亦云 破思维藩篱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勿人云亦云 破思维藩篱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勿人云亦云破思维藩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弱而死去。

其实,这样盲从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

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应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由法布尔的实验引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由此引向对人类社会中同类现象的思考,再由《论语》中的一句话作结。

命题意图应该说非常明显,即希望考生能通过这类现象明白一个道理,将对这个道理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出来。

从材料来看,毛毛虫之所以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是因为它们有“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实验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把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这样每一个毛毛虫都以为它在跟随前面的毛毛虫在走。

而《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在知人论世上必须独立思考,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考生可以从毛毛虫的习性和孔子名言中所反映的特征入手,从而可以从“拒绝盲从”“要有独立的思考力与辨识力”等方面立意。

具体来说,从毛毛虫的角度:毛毛虫的“跟随者”习性使其只顾跟从前面的同伴而忽视其他路径,最终作茧自缚,陷入“死循环”中无法逃脱。

高考作文“抱朴守拙,行稳致远”范文解析

高考作文“抱朴守拙,行稳致远”范文解析

高考作文“抱朴守拙,行稳致远”范文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法国科伦堡啤酒刚出口到美国时,采用的电视广告词是:“美国人,你们现在终于能喝到这个啤酒了,真替你们高兴。

”结果,啤酒一点也不受美国人的欢迎。

科伦堡啤酒的高层们后来决定,把广告词变为:“美国的朋友们,不要把我们的科伦堡啤酒喝光。

”这则“悲伤”的广告让美国人很受用,科伦堡啤酒也借此打开了美国市场。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学会学习:勤于反思1.思维基础限制。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限定了考生构思立意的基础,考生必须就“以上材料”进行思考和联想,针对两则广告词和相应的销售情况,思考两则广告词造成不同销售结果的原因。

两段材料是一个整体,考生在构思时须着眼整体,不可断章取义,从个别词句引申开去。

这是构思立意的基础。

2.思维方法限制。

广告词不同,销售结果也不同,材料具有思辨性,考生需要在对比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

具体来说就是将思考重点放到广告词的变化上,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抓住命题人隐含在材料中的意图。

对比思考和辩证思考对本题立意至关重要,否则思维容易表面化甚至偏题或跑题。

3.价值判断限制。

科伦堡啤酒打广告的目的是销售,把啤酒销售出去才是关键,所以考生需要思考第二则广告词比第一则好在哪里,不能认为两则广告词各有千秋,更不能认为第一则广告词好,说它充满企业自信等。

这是命题人在材料中隐含的态度倾向,不可违背。

1.立意的角度是开放的。

材料分段,第一段是说科伦堡啤酒刚出口到美国时的广告以及造成的不受欢迎的结果;第二段是说科伦堡啤酒改变了广告词后打开美国市场。

考生可以从广告词角度进行立意,针对广告词的变化展开联想与思考;也可以从科伦堡啤酒高层们的角度进行立意,针对他们改变广告词的做法展开联想与思考。

2021年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公布有一种区别叫哲学思想…

2021年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公布有一种区别叫哲学思想…

2021年6月17日上午,法国高中毕业会考(Bac)正式拉开帷幕。

全国74.3万考生,4600多个考点,今年最小考生11岁,最大77岁。

哲学是法国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考的第一道关卡。

考试第一门考的是哲学,考试时间8:00-12:00,4个小时写一篇作文。

题目如下,三选一,你看看会不会做。

文科题目(三选一)1. 有可能逃脱时间吗?Est-il possible d’échapper au temps ?2. 解释一件艺术品有什么用?À quoi bon expliquer une œuvre d’art ?3. 对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法哲学原理》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理科题目(三选一)1. 文化多元阻碍了人类团结?La pluralité des cultures fait-elle obstacle à l’unité du genre humain ?2. 承认义务就是放弃自由吗?Reconnaître ses devoirs, est-ce renoncer à sa liberté ?3. 对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幻象之未来》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商科题目(三选一)1. 道德是最好的政策吗?La morale est-elle la meilleure des politiques ?2. 工作是否分化了人类?Le travail divise-t-il les hommes ?3. 针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著作《关于笛卡尔原则的一部分的评论》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往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题2018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文科题目:1.文化让我们更人性化吗?– 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s?2.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Peut-on renoncer à la vérité?3.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之九:“配角综合症”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之九:“配角综合症”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之九:“配角综合症”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症”。

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症”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

”河南开封市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

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

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点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

其次要选择角度,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参考立意:1、配角也是一种美;2、甘当绿叶。

范文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

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

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火种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火种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火种作文题目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 作文题型: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特点: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

命题指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命题求变、求新、求巧。

故意省去了命题常式“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权衡比较,说出你的看法”这些写作导引语句。

这一省略,无疑增加了审题难度。

另外,某些语言的直白性和含蓄性的互换,也成了考生审题上的拦路虎。

比如,两位古人类生存学家的话怎样概括?(物质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哪位数学家的富有诗意的哲理句究竟象征什么?(物质的审美价值)由于不少考生一时弄不明白,总之,“活”,是这道题的做大特点。

不管怎么说,相信“活”一点的考生应该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来!二. 材料梳理。

论辩话题:保存火种的意义。

双方看法:第一类人“古人类生存学家”: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实用角度);第二类人“数学家”: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审美角度)三. 立意难点:厘清“温饱吃好”属于“物质”实用范畴;“灿烂火光”是“精神之美”的象征。

另外,要注意:两种观点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所在;两种观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

四. 写作核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其中“综合”二字最为重要,它要求考生立意必须统观全局,高处着眼,,不能囿于一词一句,不能断章取义。

“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法国高考作文题_高考作文

“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法国高考作文题_高考作文

“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法国高考作文

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寄来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读后不禁唏嘘感叹。

所谓法国的“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

有的大学有自己的专门考试,称为concours。

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科,今年的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

“‘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

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

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
第1页共2页
含义。

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

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法国不愧是哲学家的摇篮,连高考都要测试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倘若这样的题目真的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恐怕不光是考生,连老师、家长都要汗颜。

第2页共2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写作:巴以冲突与世界和平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写作:巴以冲突与世界和平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写作:巴以冲突与世界和平【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60分)曾经的绿水青山,如今却变成了荒漠戈壁是谁打破了宁静的世界,却让战火烧透人类的家园?是谁抹去了孩童的欢笑,却让泪水淘尽生命的硝烟?是谁偷走了皎洁的月光,却让烈火烧出地狱般的辉煌?是谁遮住了人类的视野,让白鸽的羽毛插满秃鹰血腥的身躯?是谁蒙蔽了智慧的认知,让繁花般的生命如此落英飞洒?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 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

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 毁灭财富。

没有和平 就没有人的幸福 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 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请以“守望和平”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1.审读材料材料的前半部分连用五个“是谁”的反问句,概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 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

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 毁灭财富。

没有和平 就没有人的幸福 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引导考生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今天我们不断的回望历史并不是要铭记彼此的仇恨 而是要理解彼此的伤痛,并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让历史重演。

“守望”是写作的关键,“守望”本意是“看守了望”,但它的内涵非常广泛,长期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和平时代,战争与牺牲已逐渐远去。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选择,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坚守,有太多的蓝图需要描绘。

2.确定立意如何守望和平?首先是如何面对战争和战争造成的仇恨。

其次,爱、珍惜、感恩、谅解、宽容、沟通、谦让、友善、信任等等皆可以消除仇恨,引来和平。

第三,铭记什么,忘记什么,也是要考虑的内容。

和平发展民生福祉和谐稳定多元对话理性思考客观评价尊重生命心存悲悯命运共同体4.素材备用时事素材巴以冲突多年,炮火不断、生灵涂炭,世界瞩目。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轰炸了美国的世贸大楼,6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语文优秀满分高考作文(精选18篇)

语文优秀满分高考作文(精选18篇)

语文优秀满分高考作文(精选18篇)语文优秀满分高考作文篇1贝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收到的上万份答卷中,贝尔纳的答案获得金奖。

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在当今社会里,甘于浑浑噩噩的人是少数,多数人均渴望有所作为。

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真正成功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却是肯定的,即不少人不善于正确分析主客观条件和把握获取成功的机遇,眼睛只瞄准颇具诱惑力的“最有价值的”目标,而放弃了“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目标,结果弃易趋难,在遭遇挫折之后又往往心灰意冷,不思进取,这自然与成功无缘。

选择是一种智慧。

智慧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之初就已经失败了。

譬如,你在野地里徒手追赶兔子,那只肥大的兔子既刁且快,那只瘸腿的兔子却是瘦小得多,你执意追赶大的,结果一无所获。

再譬如,你在探险途中遭遇口渴,又没有饮用水的时候,侥幸发现路旁有一棵桃树,可遗憾的是,树上结的偏是些不大起眼的半生半熟的小桃子,你心存侥幸地想,前面的桃树一定结满了又大又水灵的鲜果。

于是,你忍着难耐的口渴又上路了,可是在旅途中,你再也没有发现桃树了。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莺正在大树上唱歌,一只鹞鹰飞来抓住了它。

就在莺将要被吃掉的时候,它请求鹞鹰放了它,说它根本不能填饱鹞鹰的肚子,如果想吃饱,应该去捉更大点的鸟。

鹞鹰回答说,假如我放掉手里现成的食物,再寻找还没有看到的东西,那我不成了傻瓜吗?多聪明的鹞鹰,它的选择与贝尔纳的选择一样充满了智慧。

它懂得与其追求虚无的东西,还不如把握现实。

舍弃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高考作文”题
2018-03-08法国高考作文题让网友惊叹开眼界有魅力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中国的高考作文,如果考这样的题目,你觉得怎么样?不少网友惊呼很高深,很头痛!但也有不少网友感叹开眼界,长见识!这样的题目才富有魅力!近日,专栏作家翟华在其博客上贴出今年法国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引起众多网友跟帖。

题目差别之大,引发大家关注与思考。

与中不同牛,每个题目都很哲学翟华在其博客中透露,与中国的高考第一门考语文不同,法国高考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是也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4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来。

以下为他翻译的今年法国高考作文题: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文学类考生选择题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3。

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可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科学类考生选择题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3。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翟华透露,他观察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已经很多年了,今年的考题并不算怪题、偏题,早在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就有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与今年的考题有几分神似。

网友热议震惊,不得不自惭形秽震惊!这是我看到法国人的作文题目的第一感受,看来考试教育下长大的我的确不得不自惭形秽了!网友zuyu1982看后直接发出这样的感叹。

网友七年之役则说,我觉得如果我在法国,我真会喜欢去学哲学的。

网友destiny认为,中国的学生需要多学习哲学,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这点我觉得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

一位自称已经在法国学习了5年的新浪网友则透露了他的亲身感受,法国的考题中论述题较多。

需要学生自己发挥,就算是问答题,有的老师也不会给答案,需要自己找,就算给了参考答案,老师还不让照着参考写,说是写了就
0分。

另一新浪网友直言,我喜欢这样的题目!只要自己对知识有兴趣,有求知欲的人并不是有难度!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法国的作文题实在是难,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庆幸我是中国的学生。

也有网友从技术上提出了质疑,这样的作文具体如何量化打分呢?翟华透露,在法国,评判老师阅卷时,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包含了下述几个方面:(1)作文题所述概念的解释;(2)对作文题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否走题;(3)是否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论述;(4)文章是否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符合逻辑);(5)结论。

如果上述各点面面俱到,这就是一篇得分16分以上的作文(满分20分),即很好;如果论述大致完整可取,只是在概念定义、经典引用上有所欠缺,那么可以得分14-16之间,即好;如果[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