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论”还是“接受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维转换的新视角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引言列宁灌输理论是列宁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而提出的一套关于思想教育和新知识传播的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对列宁灌输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深入研究。
一、列宁灌输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列宁灌输理论是列宁在俄国革命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教育理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列宁认为,思想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觉悟的重要途径。
在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必须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人们的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
2. 新知识的传播列宁强调,新知识的传播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包括在学校教育、报纸杂志、宣传资料等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
3. 形式的多样性列宁认为,教育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人群和不同需求的教育对象。
他提倡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包括宣传片、演讲会、讲座等形式。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传播和普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教育的滞后传统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着滞后的问题,教育内容与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传播不畅。
2. 传播方式的单一目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比较单一,多数是通过书籍、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对于大众来说,这种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3. 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的传播还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即理论知识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1. 教育体制的改革应当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其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质量。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引言】列宁灌输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列宁灌输理论强调通过大众化的方式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来激发和引导群众的社会变革意识和行动。
而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列宁灌输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理论内涵、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列宁灌输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宣传普及。
列宁主张通过广播、报纸、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阶级意识。
2. 大众动员组织。
列宁强调组织和动员广大劳动群众,将他们汇聚到革命的旗帜下,形成统一的战斗力量。
3. 激发革命意识。
列宁认为,要想在群众中引发社会变革的意识和行动,就必须在理论宣传的基础上,利用现实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来激发群众的革命意识和行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意识。
通过大众化的方式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认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利益,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来。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可以增强广大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3. 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可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变革意识和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部分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联系】列宁灌输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在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列宁灌输理论提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宣传路径,而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正是在列宁灌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灌输论”学术论争与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方法的思考

二、 围绕 “ 灌输论 ” 学术 论争 的缘起 与论 点评析
近 年来 对 “ 输 论 ” 灌 的质 疑 声不 断 , 其原 因可 以归 为两 个 因素 : 一是 国际 因素 , 即与 西方 国家 的“ 和平 演变 ” 略有 策
关 ; 是 国 内 因 素 ,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我 国 改 革 正 处 于 攻 坚 阶 二 即 段 , 会 结 构 、 益 格 局 、 想 观 念 深 刻 变 化 , 会 价 值 取 向 社 利 思 社 多 元 , 识 形 态 领 域 多 元 化 趋 势 明 显 。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意 而
的话语体 系 和灌输 方式 、 径 选择 缺乏 创新 性变革 , 路 现实走 在 理论前 面 , 进理论 与其 现 实实践 相脱 节 , 先 弱化 了马克思
主义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诱 发 了 对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德 国人 就会解放 成为人 。” 【
百 年 来 “ 输 论 思 灌 一 是
‘ ‘ 灌输论 ” 学术论争与启示
— —
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方法的思考
口 姜金 林
摘
要: 目前 , 学界对 “ 输论 ” 灌 论争 颇 多。 于对 马克思主 义思 想理论教 育 方法 的思考 , 基 通过 对学界 有代表 性
论 点 的梳理 , 本文认 为 以 国外教 育界 的 某些观 点 作 为排斥 “ 灌输 论 ” 的依 据 , 值得 商榷 的 ; 灌 输论 ” 非“ 用 是 “ 既 无 论” 亦非 “ 时论” “ 过 ;灌输 论” 是强 制性与 非强制性 的辩 证统一 , 马 克思 主义 思想理 论教 育 的重要 原 则 , 是 必须 坚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从“灌输”到“灌疏”的转变

很多人的思想境界还处在现实观念支配下的价值走向 想要而现实需要的问题;“疏”是科学方法,是遵循人的 会到“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 思考,是站在大局的视角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负责探
状 态 ,而 此 下 再 延 用 灌 输 思 维 来 传 授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学 习 成 长 规 律 实 施 疏 导 的 理 性 教 育。“灌 ”什 么 ? 是 灌 并加以同化的知识”这句名言(罗杰斯——[美])。当受 索。一名党校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价值内涵和庄严使命,
《医 学 生 廉 洁 教 育 研 究》《医 学 生 法 律 素 质 教 育 研 究》两 本书,免费发放给学生学习研究。广西大学将正学风与 每 年 一 度 的 荷 花 节 结 合 起 来 ,通 过 弘 扬 荷 花“ 出 淤 泥 而 不染”的质朴品质,促使全校师生悟荷花之品德,学荷花 之精神,树学术之清风,做诚实守信之表率。
历丰富、学识增强,尤其是目睹国内各阶层和国际各关 复兴之路。
作为行动指南去认识事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加了维度,又采取教学方式的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
系 的 剧 烈 变 化 ,在 价 值 取 向 多 样 、生 活 方 式 多 元 的 现 状
从“ 灌 输 ”向“ 灌 疏 ”教 育 理 念 的 转 化 ,是 对 马 克 思 才 能 回 归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本 源 ,真 正 地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效果。
未 来 ,让 受 训 者 获 得 一 种 教 养,通 过 在 党 校 学 习,达 到 的局限性,也会产生认识误区,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所 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个让受训者从“发现”到
(作 者 系 中 共 广 西 区 委 党 校 副 校 长 、广 西 行 政 学 院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列宁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好地普及和推广至大众,已成为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列宁灌输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联系,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有效的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普及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列宁灌输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探讨,分析其内涵和特点,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为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大众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策略,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深入推广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和未来研究方向,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大众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旨在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1.3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
通过对列宁灌输理论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在思想传播和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我们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提供启示。
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趋势,为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指导。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普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教育、出版、宣传等多种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更多的人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普及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大众化。
这也是我们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1.2 列宁灌输理论的重要性列宁灌输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列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列宁灌输理论强调了宣传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即要以最大的热情和毅力推动和维护革命事业。
列宁灌输理论还强调了党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要求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
列宁灌输理论在指导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人心,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2. 正文2.1 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普及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普及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普及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普及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普及需要注重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使理论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普及需要注重多种传播手段的运用。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列宁灌输理论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一、列宁灌输理论的内涵及意义列宁灌输理论是俄国革命家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它的核心观点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给广大群众,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进一步行动起来。
列宁认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灌输”给群众,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和革命的胜利。
这种理论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性,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列宁灌输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学术理论走向了大众实践,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武器。
它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种孤立的理论,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和灵活。
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成为了大众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实用化。
在新时代,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不仅仅是认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实际应用层面的。
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能够真正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成为人们实践的指导。
列宁灌输理论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列宁灌输理论强调群众性,注重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为新时代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在新时代,我们也需要以大众为主体,注重社会基础,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群众。
列宁灌输理论注重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新时代,我们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灌输论”还是“接受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维转换的新视角

识” 』 ( 啪 。而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 阶级 的有 教养 的人 即知识 分子 创造 的哲学 理论 、 历史 理论 、 经 济理 论 中发 展 起 来 的 , “ 现代 科 学 社会 主义 的创 始 人马 克思 和恩格 斯本 人 , 按 他们 的社会 地位来 说 , 也 是资 产 阶级 知 识 分 子 ” _ 5 J ( 啪’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必 须 “ 从外 面灌输 给 工人 , 即只 能从 经 济 斗争 外 面 , 从 工 人 同厂主 的关 系 范 围 外 面 灌 输 给 工 人 ” J ( 。 没 有革命 的理论 , 就没有革命 的运动 。要把 自发的工 人运动变为 自 觉的革命运动 , 就必须将外在的社会 主义 思想 与现 实的工 人运 动相结 合 。其 次是 对谁 灌 输和 谁来 灌 输 的 问 题 。 “ 为 了 向工 人 灌 输 政 治 知 识, 社 会 民主党 人应 当到居 民的一切 阶级 中去 , 应 当 派 出 自己 的 队伍 分 赴各 个 方 面 。 ” L 5 J ( “ 我们 应 当 既 以理论 家 的身分 , 又 以宣 传员 的身分 , 既 以鼓动 员 的身 分 , 又 以组 织 员 的身 分 ‘ 到 居 民的 一 切 阶 级 中 去’ 。 ” J ( 一 由此 , 一个科学、 完整的“ 灌输 论 ” 理论 体 系得 以诞 生 , 并成 为 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教 育 的重要 原理 之一 。“ 灌输” 是 过程 , 是 主 体将 特 定 思想 移 人 客体 的施 教 过 程 , 方 向性 和 目的 性 是 其 本 质 属 性 ; “ 灌输 ” 是理性认识 , 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 践关 系 的理性认 识 ,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教 育者 与 理 论 接受者之间关 系的理性认识 ; “ 灌输” 是原则 , 即马 克思 主义 政 党 在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领 导 权 问 题 ; “ 灌 输” 是 方法 论 , 即哲 学 意义 上 的一 般 方法 论 , 决 非 不 顾接 受对 象实 际进行 简单 生硬 的强迫 性接 受 。如 果 对“ 灌输论” 作一学科属性上 的定位 , 它是隶属于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教育学 的基 础理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
思想政治工作论坛
65
灌输谂"还思主义理论教育思维转换的新视角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摘要】“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典原理,其理论重心在“施教环节”,对于“受教环节”虽然有所涉及,但不 是“灌输论”研究的重点。借鉴接受理论,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角,通过对接受过程和规律的研究,探寻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灌输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灌输论;接受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3)02—0077—04
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研究虽然也强调体验(当然是知
识体验),但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的内化与人格的修 养,与体验相比具有自觉性和理性,是更高层次的需 要和接受。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研究不
万方数据
能简单地直接套用接受理论,而是要借鉴其基本观
点和方法。 三、“接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客 观尺度
中留下了一些刻板印象——“言语无味、面目可 憎”,所以“睡觉者有之,背外语单词者有之,看粗俗 的‘文学快餐’者有之,应对各种形式的证书考试者 有之,发短信交流笑料和打情骂俏者也有
一、“灌输论”的学科定位及其现代境遇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 分”¨](聊棚),这是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但是围绕 着“如何理解灌输论”的种种讨论却一直在延续,甚 至还有一些误读。纠结的核心问题是,“具体方法 取向与本体论取向两种意见的纷争”【2 J(嘲。63’,即灌 输论究竟是一种教育方法还是一种教育理论? (一)“灌输论”的理论辨析及其学科定位。 一种观点认为,灌输论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 者提出:“‘灌输: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育方针意义 上的,与其相对的概念是‘自发产生’;一种是教育 方法意义上的,与其相对的概念是‘循循善诱’。”H J 另一种观点认为,“灌输论”并不包含方法问题。有学 者指出:不能把“灌输论”中本来不包括的“方式”、 “方法”问题强加于“灌输论”。“应当明确:马克思主 义的‘灌输论’只是说明工人运动需要革命理论的指 导,需要革命政党的领导,至于具体如何指导和领导, 并不是‘灌输论’本身要研究和说明的。”M1 灌输论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产生的一 个科学概念。在灌输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而使灌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原 理。“灌输论”作为一种理论得以体系化的标志是 列宁在1901—1902年所写的《怎么办》一书。列宁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首先是灌输的 必要性问题。因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 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
78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并非发端于 理论教育,而是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Hermeneu- tics)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由古典解释学转 向方法论解释学、再转到本体论解释学,最终成为接 受论。20世纪70年代初,以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 问题为中心的新的学派——“接受理论”(Recep— tional Aesthetic)在前联邦德国首先发展起来。接受 论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点是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 过程来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过程中的突 出作用”[11](P"/5-77),从以作者、作品为中心,转到以 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与作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作 品不是文学创作过程的终极成果,读者的接受活动 则是创作过程的延续。研究视角的转换,必然带来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接受理论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方法论的启 示,从关注施教者、施教内容、施教方法到关注受教 者,凸显“接受是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接受论本质是一种哲学认识论。所谓认识论, 探讨的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 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 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接受 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论,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 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 体系”¨1J(P75。7n,比哲学认识论更为具体,“着眼于 接受主体与思想文化客体特殊关系的探讨”【12]㈣’。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研究,作为一个具体学科 的接受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受教 者(接受主体)与施教内容(接受客体)特殊关系的 探讨,接受的前提和基础,接受发生、发展的过程及 其规律的研究。接受理论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注重 的是审美体验,具有直觉性和非理性等特点;马克思
[收稿日期]2012—11—27
识”∞J(嘲。29’。而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 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经 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 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 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J(嘲)。社会主义意识必须 “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 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2 J(P7¨。没 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自发的工 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将外在的社会 主义思想与现实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其次是对谁灌 输和谁来灌输的问题。“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 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 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P76)“我们应当 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 的身分,又以组织员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 去’。”【5“一”由此,一个科学、完整的“灌输论”理论 体系得以诞生,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 原理之一。“灌输”是过程,是主体将特定思想移入 客体的施教过程,方向性和目的性是其本质属性; “灌输”是理性认识,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 践关系的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与理论 接受者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灌输”是原则,即马 克思主义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问题;“灌 输”是方法论,即哲学意义上的一般方法论,决非不 顾接受对象实际进行简单生硬的强迫性接受。如果 对“灌输论”作一学科属性上的定位,它是隶属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
二、接受论的历史考察及其方法论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重新发现,随着人 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加强,渴望独立、追求自主成 为现代人的共识。主体意识的强化已经将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的“人文价值”凸显在实践的最前沿。 有学者提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灌 输的接受程度下降;批判思维日益发展,对灌输内容 的科学性要求加强;物质追求逐渐攀升,对理论灌输 的需求呈现出弱化的倾向;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灌 输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增强”[8](P36-41)。此时若仍是 一味追求理论教育的“工具性”功能,注定只能“收 获跳蚤”。如何“缓解与消除理论教育工具价值与 人文价值之间的紧张与矛盾,实现二者的整合与统 一,从而探寻一条适合理论教育发展的路径,增强其 实效性,实现其定位的科学化”[9](P216-222)成为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论面临的时代课题。“灌输 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灌输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论,特殊性就 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有学者 指出,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一个盲区,那就是 教学活动中各种知识、观念和技能究竟是怎样被受 教育者接受的?‘接受’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基本 的规律和机理是什么”【loJ(P1-6)问题。唯物辩证法 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 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外因的教育活动只 是引发受教育者觉悟和提高心智水平的手段与条 件,而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 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这也正是当前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灌输论面lI缶的一个困境。传统“灌输 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从外面灌输给工人”【5 J(P7们, 即强调外在力量,从施教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学 内容、灌输主体、灌输方法”[1](P37-42)的综合运作,让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强制”影响下学习和掌握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童曼(1975一),女,河南虞城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广东水利电力职
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77
万方数据
(二)“灌输论”的本质及其现代境遇。 “灌输的立论基础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
强调的是真理的确定性与普适性”12 J(咖山引。根据
的最大区别。
的过程和规律,重点研究的是“施教环节”。而对于 “外面”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受教 育者如何进行选择、吸纳性接受的“受教环节”的研 究虽然有所涉及,但并非“灌输论”研究的重心。 “只有理清施教与接受这两个共时性过程的理 论界面,才有可能为教育活动本体论研究中这一两 难命题的解决开辟道路”¨0J(P卜¨。形势的变化与 教育理论变革的呼唤虽然并不能否定“灌输论”的 基本原理,但发展“灌输论”已然成为历史的必然。 借鉴接受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论视 角的转换,通过对接受主体、过程和规律的探索,以 寻求增强灌输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马克思 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一定位,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立论基础就应该是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颠扑不破”。例如“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形 态和基本矛盾的经济学分析、追求无产阶级和人类 解放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6 J(脚‘2"等,这是 我们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硬核。同 时,“灌输式教育在价值立场上强调的是社会力量 决定个人行为,认同的是教育目的的实现体现在社 会本质之中”[J7]㈣。1”。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自然 也具有强制和服从的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国家体 现为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工具性”的一面,也是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大多是教育 者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总是试图在自我的圈子 内力求提高。其实,受教者的“接受”才是检验实效
性的客观尺度。
之”[19]伸104。1㈣。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怎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