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校园文化实证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文化自信状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具体地区]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X]份,回收有效问卷[X]份,有效回收率为[X]%。

同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更丰富、更详细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诗词、书法、传统节日等,但了解程度不够深入。

对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清晰的认识,并认为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自豪和认同。

(三)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包容,但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约[X]%的大学生认为在文化交流中应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避免过度西化。

(四)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中关于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和系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商业文化的过度冲击。

家庭氛围:部分家庭缺乏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和引导。

个人因素: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文化的积极性。

(五)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学校应加强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21年挑战杯历届获奖作品

2021年挑战杯历届获奖作品

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浙江大学于1991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胡昊农村民居建筑调研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于1993年承办:欧阳光明(2021.03.07)华中理工大学邬峻将城市引入农村,农村引入城市-繁忙江南水乡的僻静水上花园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武汉大学于1995年承办:云南大学杨正权村落文化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健康服务模式——武定县北京师范大学辛涛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南京理工大学赵宏走出困境再创辉煌——重庆军工企业走上发展之路的启示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京理工大学于1997年承办:清华大学浦志勇《十字路口看乡企》——中国农村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郝津京两家名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武汉大学李雄武汉市再就业工程调研报告云南大学高志英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脱贫致富——云南省怒江傈族自治州经济开发新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尹承武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调查报告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重庆大学于1999年承办:北京大学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王焱薇适应环境变化,构建新型企业——上海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吴法源师范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哈尔滨理工大学田灼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网站北京大学欧阳觅剑社区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王天星困境与出路——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北京师范大学李爽面向21世纪发展远程教育——关于中国远程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政法大学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宋瑶瑾我国药品价格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的研究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西安交通大学于2001年承办:东南大学杨吉南京市流动民工现状调查重庆大学李浩“移民者的乐园”——三峡库区“棚户现象”调查研究与城市(镇)迁建、移民问题思考北京大学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东华大学袁嘉颖中国绿色服装发展探究合肥工业大学成云关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和建议郑州工程学院王涛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戴洁用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的社会学分析云南大学王启梁传统法文化的断裂与现代法治的真空——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建构路径选择的社区个案研究宁夏大学杨龙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芳馨青春期性教育与成功社会化——基于北京市三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唐钧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政策之实证研究:模型建构、软件开发与模式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张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学生压力感与不良行为相关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方建锋略论我国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重心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樊强社区健身苑——上海全民健身的新兴之路同济大学王莹西部开发人才先行——甘肃定西县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河海大学侯德志在千万间广厦的脚下——湖南省郴州市城市农民建筑工生活状况调查南京大学秦俊近20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变迁及教育创新山东大学(威海)管清友威海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浅探重庆大学周莉“挑战杯”价值论及反思—关于“挑战杯”社会经济价值的调查及改革研究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于2003年承办: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清华大学北京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团体创新模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乞丐现状调查报告厦门大学从“三农”问题透视乡镇政权——以福建省枫亭镇和大济镇为例郑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诚信缺失徂源及对策——转型期大学生信用行为分析湖北大学论诚信的劣变与对教育理性的质问----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湖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湖南师范大学走向权利时代的民工权益——来自深圳民工的调查中南大学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广州大学岭南城市广场与公园热环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新型高分子点阵发光显示屏重庆工学院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三农”问题——重庆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研究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复旦大学于2005年承办:北京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沈旭一等奖清华大学地方政府角色与街道社区经济发展杨灵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社区矫正:现状与问题分析一份来自北京市三城区社区矫正的调研报告朱宇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民工荒”:劳动中介、信息流动与民工流动王颢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三农”政策的协调性思考罗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王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成因的研究陆一萍三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警察的职业枯竭及其前因后果张姝玥二等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王国骞特等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社会救济张宝石三等奖中华女子学院从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沈金花三等奖中央民族大学滴水藏海—从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健康教育透视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宏二等奖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某高校学费现状调查及分析赵盈盈三等奖北京工商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调研报告陈阿芬三等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陈曦三等奖天津师范大学品牌延伸效果的眼动心理研究杨海波三等奖河北师范大学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控制中的功能与作用王一三等奖山西财经大学关于乡镇政府区域联合、共谋农村经济新发展的思考梁桂萍三等奖太原科技大学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人文素质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宋媚三等奖沈阳工业大学对2003年辽宁省科普状况的调查研究告欧阳普华三等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于两项调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杨静三等奖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的调研报告刘刚三等奖复旦大学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马燚娜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民工潮”背景下农村家庭消费方式的嬗变刘程二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谢雪艳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区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江大维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关于上海“流动的花朵”教育状况调研告唐刘婷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学调查与分析满雪三等奖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定海社区“社工”工作调研楼斌斌三等奖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城市公交票价定价问题研究及思考俞奇安三等奖南京大学大众文化对“两课”的冲击及其应对范赟二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上市公司诚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报告查冬兰三等奖南京师范大学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殷飞一等奖浙江大学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研究总告徐慈华三等奖浙江师范大学当代浙江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研究吴向眉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重构林时献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试论高等院校规章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蒋乐琪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创办新《申报》可行性分析——对长三角业市场的调研郑晶玮三等奖安徽大学欠发达地区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夏必应三等奖安徽大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王超一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冯峰三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制度现状和改革方案的评价李靖三等奖安徽财经大学调查报告——关于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人际交往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唐琳三等奖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代教学媒体的弱势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林东林三等奖厦门大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王一峰一等奖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江文生三等奖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邱晓平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张清霞三等奖河南大学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陈钟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王强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合村并组后如何增强村民自治的活力叶本乾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分析陈文超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符平特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王春超二等奖湖北大学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王艳丽三等奖湖北大学论见义勇为观的现代错位及其拯救周凯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以医疗保障为例孙晓燕三等奖中南大学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吴晓林三等奖深圳大学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初探傅小华三等奖深圳大学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廖耀权三等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城市乞丐生存状态与广州形象报告李泽敏二等奖广西工学院“非正式”模式:一种研究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与教育的新视野朱秋香一等奖西南财经大学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生存状况调查及对策研讨郭焰三等奖成都理工大学论当代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根源周晶晶二等奖重庆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袁祥梅二等奖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分层视角中的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罗洪二等奖西北大学西安大学生择业意识与自身规划意识调研唐志海三等奖西安工业学院透析同居现象,探讨大学生性教育张静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杨玉琼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改革探究张卓三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开大学于2007年承办:GD332021 东南大学 D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特等奖HD231021 同济大学 D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特等奖HD243094 湖南师范大学 D 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特等奖HD331064 华东师范大学 D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特等奖FD211033 清华大学 D 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一等奖HD212014 南开大学 D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阜阳模式研究一等奖HD214014 山西大学 D 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现象透视一等奖HD232022 东南大学 D 立足地区实际,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平衡——基于江苏省昆山、海门、铜山三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一等奖HD237012 山东大学 D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一等奖HD241045 河南工业大学 D 谁来领跑新农村?——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考量一等奖HD251051 西南民族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一等奖ID232195 南京师范大学 D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一等奖JD213062 河北工程大学 D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一等奖JD251012 四川大学 D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一等奖JD331063 华东师范大学 D 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一等奖GD232103 苏州大学 D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二等奖HD231016 复旦大学 D 上海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二等奖HD232014 南京大学 D 《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再思考》二等奖HD232142 江苏科技大学 D 探索我国城市新型养老模式与养老政策二等奖HD232191 南京师范大学 D 她们撑着这边天——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调查报告二等奖HD233094 浙江工商大学 D "新知青"建设"新农村"可行性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取向为分析背景二等奖HD234034 安徽大学 D 两淮煤矿塌陷区农民生存环境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二等奖HD241013 郑州大学 D 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制度思考二等奖HD241043 河南工业大学 D 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对农业大省河南农村的调查与分析二等奖HD243095 湖南师范大学 D 转型与嬗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实证研究二等奖HD245052 桂林工学院 D 桂北地区城市化给城郊失地农民带来的迷茫――基于桂林市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精神生活状况的实证分析二等奖HD251142 成都大学 D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成都市金堂三溪镇为例二等奖HD253013 云南大学 D 独特村落:麻风村的社会变迁——---以文山州丘北县马鹿塘村和九道垭口村为例二等奖HD321162 沈阳师范大学 D 都市生活中的拟亲属关系:以两个婚礼的访谈为个案二等奖HD342071 华中师范大学 D 转型社会的政治信仰:一项量化分析二等奖HD353061 云南民族大学 D 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二等奖JD211025 中国人民大学 D “他们”的明天在哪里——北京市规范民工子弟学校效果的调查分析二等奖JD211114 北京师范大学 D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二等奖GD231043 华东理工大学 D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及探究三等奖GD231153 上海师范大学 D “80后”大学生投资意识及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GD235071 福建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福建省泉港区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211132 中国政法大学 D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以北京市为例三等奖HD21120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D 社区医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三等奖HD21211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D 天津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HD213092 河北师范大学 D 城中村“人的城市化”问题初探三等奖HD213182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D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三等奖HD214016 山西大学 D 让民主的风筝高高飞扬——关于某市Z村村务公开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21074 沈阳工业大学 D 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HD222014 吉林大学 D 挑战与转型:透过铁路春运售票窗口的沉思——关注中国铁路春运老大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三等奖HD223061 哈尔滨理工大学 D 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23141 黑龙江工程学院 D 关注"三毛"的生活—关于哈尔滨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大众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31062 华东师范大学 D 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以上海市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为例三等奖HD233071 浙江师范大学 D 家族文化传播与现代民间秩序重建——以温州永昌堡王氏家族与地方经济互动为个案三等奖HD234015 合肥工业大学 D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1 安徽大学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关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2 安徽大学 D 安徽省霍山肥西两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三等奖HD234091 安徽财经大学 D 客观受惠与主观满意的背离及成因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三等奖HD234131 安庆师范学院 D 以文化主导的“五位一体”和谐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分析三等奖HD235012 厦门大学 D NGO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调查——以云南环保NGO为例三等奖HD236012 南昌大学 D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的综合调查分析三等奖HD236071 江西师范大学 D 水污染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以乐安河沿岸农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6102 井冈山学院 D 高校解困助学工作中无效资助和过度资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三等奖HD236104 井冈山学院 D 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变迁之路——以江西省土城村、贵州省双河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7161 泰山医学院 D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试点为例三等奖HD237201 山东工商学院 D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三等奖HD23723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D 青烟威地区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性规划研究三等奖HD241021 河南大学 D 留守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三等奖HD241022 河南大学 D 湮灭,抑或涅槃——河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三等奖HD241114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2082 中南民族大学 D 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三等奖HD24217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D 我国当前举行中华成人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4033 暨南大学 D 广东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44126 广州大学 D 以人为本关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4416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D 当代青少年家庭性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佛山五区的调查报告分析三等奖HD250015 重庆大学 D 当代大学生科学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三等奖HD250024 西南大学 D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三等奖HD250061 重庆师范大学 D 川江号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三等奖HD250071 重庆工商大学 D 现代社会工作创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HD250121 重庆三峡学院 D 三峡库区移民心态调查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研究三等奖HD251042 西南财经大学 D 从廉租房出发探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三等奖HD252015 贵州大学 D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为据三等奖HD253031 云南农业大学 D 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三等奖HD262031 兰州理工大学 D 农民工问题调查三等奖HD321075 沈阳工业大学 D 辽宁省高校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三等奖HD323071 东北农业大学 D 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调查研究三等奖HD334035 安徽大学 D 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三等奖HD334081 安徽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变化——基于芜湖市市辖三县一区乡村居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342073 华中师范大学 D 信仰空间再造的动力学三等奖HD342074 华中师范大学 D "内陆型"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分析视角三等奖HD344016 中山大学 D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三等奖HD344104 华南师范大学 D 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三等奖HD345042 广西民族大学 D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加文村为例三等奖HD361091 西安工程大学 D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三等奖HD364021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D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三等奖HD365014 新疆大学 D 乌鲁木齐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后公共事业建设调查报告三等奖ID211134 中国政法大学 D 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JD211081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D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三等奖JD213051 河北科技大学 D 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三等奖JD231101 上海理工大学 D 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分析三等奖JD232193 南京师范大学 D 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410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D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7133 山东师范大学 D 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三等奖JD241111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JD241132 南阳师范学院 D 论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包模式及其依据模型的构建三等奖JD2420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D “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三等奖JD244103 华南师范大学 D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三等奖JD251043 西南财经大学 D 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方案探讨三等奖JD253051 云南财经大学 D 昆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三等奖JD261065 西北大学 D 西部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前后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比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三等奖JD262022 西北民族大学 D 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课余时间安排状况分析——性别、东西部、出生地类型专项分析三等奖JD331211 上海体育学院 D 上海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JD334061 安徽农业大学 D 农民职业培训情况分析与强化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舒城县农户调查分析三等奖JD351102 四川师范大学 D 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研究三等奖JD361025 长安大学 D 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全社会和谐----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三等奖JD362062 西北师范大学 D 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地质大学(简称“中国地大”)作为我国地质学科的学科门户和专门培养高层次地质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生。

为了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科学和透明,中国地质大学特发布本研究生招生简章,供广大考生参阅。

一、招生专业及学位中国地质大学开设多个研究生学位专业,涵盖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勘查工程、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多个领域,以及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方向。

根据考生的兴趣和背景,可选择不同的专业进行报考。

学位授予范围涵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理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科学硕士、博士学位等。

通过研究生教育,学生将获得深入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能力在相关行业从事高级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二、报名条件和程序根据中国地质大学的招生政策,报考研究生的考生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 具有本科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2. 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3. 符合国家和地方教育招生要求,如年龄、身体健康等。

报名程序由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查两个阶段组成。

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相关材料。

经过初步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方可参加考试或面试环节。

三、考试科目和方式考试科目和方式根据具体专业和学位类型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基础考试,工程型研究生需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和专业综合能力考试。

学科基础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所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则主要测试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口试、面试等不同的方式。

四、招生名额和录取条件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的招生名额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情况确定,具体以每年的招生计划为准。

录取条件主要综合考虑学术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成绩以及科研能力等因素。

中国地质大学开题报告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开题报告模板

第五章
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
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设计研究方案
添加标题
添标题
预期研究结果
2023年9月-10月:文献综述、实 验设计
时间安排
2024年1月-2月:数据分析、结果 整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023年11月-12月:实验操作、 数据收集
2024年3月-4月:撰写论文、修改 完善
第三章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研究问题
具体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 么?
针对什么领域的问题进行研 究?
研究问题的现状和趋势是什 么?
研究目标
确定研究领 域和方向
明确研究问 题和目的
制定研究计 划和时间表
确定研究方 法和手段
第四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前人研究现状:介绍前人研究的主 要内容和研究结论
第七章
参考文献和附录
参考文献
列出所有引用的文 献,包括书籍、期 刊文章、报告等
按照引用顺序进行 编号
标注文献来源,包 括作者、出版年份 、出版社等
说明引用文献的目 的和意义
附录
附录内容:可以包括一些必要的补充材料,例如数据、图表、公式等 附录格式:需要按照学校或专业的规范进行排版和格式设置 附录作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细节,方便理解和使用 附录注意事项:不要过多地使用附录,避免影响正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意义和价值
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开题报告,可以向同行展示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预期成果,促进学术 交流和合作
提升研究能力: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献综述、逻辑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经验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精神风貌、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反馈。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学校全体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分析1.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的问题上,结果显示,41%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有较清晰的认知,53%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仅有6%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不了解。

2.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78%)表示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22%的学生偶尔参与,没有学生表示从不参与。

在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上,学生们普遍参加的有学术讲座、文化节、艺术展览等,而对于一些需要主动参与和互动的活动,如话剧表演和音乐会,参与度相对较低。

3.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和教育:有些学生反映,对于校园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宣传,因此建议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

(2)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文化活动还比较单一,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活动,如戏剧演出、音乐会和体育比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的文化活动质量有待提高,希望能请来更有名气和水平的演员和艺术家进行表演和讲座,提供更有深度和专业的文化体验。

(4)鼓励学生参与和创新: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中,通过开设文化团队和社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才能。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并且乐于参与文化活动。

论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论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论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是中国一所以地质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以下是可能的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的体验:1. 学科特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质学为特色,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等专业。

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研究实力,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实验机会。

2. 校园环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环境宜人,绿树成荫,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齐全。

学校注重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

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指导学生,还在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实践教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大量的地质实践和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5. 科研机会: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室工作,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6. 校园生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社团和学生组织,例如科技创新团队、文化艺术团队、志愿者服务团队等。

学生可以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拓展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

请注意,每个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体验可能因个人兴趣、专业选择以及个性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选择就读学校之前,建议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研究#索<<<YANJIUTANSUO DOI:10.16565/ki.1006-7744.2020.06.21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意义、困境与路径赵亚婷蔡文帅斌摘要校史史料征集工作是高校扩展、丰富馆藏的重要手段,是保护高校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大学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在审视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困境的基础上,对征集工作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困境路径中图分类号G27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0-14★作者简介:赵亚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校史馆),校史研究办公室副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实史料采集研究、校史研究等;蔡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校史馆),校史研究办公室主,研究,研究方档案实、史料集研究、校史研究等;帅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思,高等研究,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研究、档案工作校史研究建思研究等,在美国纽上保亚建学院。

Significance,Dilenima and Path of Collecting Historical Recor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o Yating,Cai Wen,Shuai BinAbstract Collecting historical records of a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way of expanding and enriching its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records.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th of protecting university history and culture,imparting and inheriting university spirits,and promoting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Based on analyzing the dilemmas of collecting historical records,the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colle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historical records colle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 historical records of universities;collection;dilemma;path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校史作为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意义,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测评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测评方案

经同学们反映,学院学生工作组召开会议研究,对方案进行了完善,请各个班级参照修改后的方案执行:工程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方案(试行)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搞好工程学院院风学风建设,加强学院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校的表现,依据学校《中国地质大学助学金评定与评定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方案。

综合测评的内容和标准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特点,在保证学生基本素质的前提下,鼓励特殊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进一步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方案力求实现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行为、学习态度与成绩、课外科技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它活动表现的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总则一、本方案的实施,是为了体现我院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的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标准客观、结果公正的要求。

二、本方案的宗旨,是鼓励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本方案的作用,一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二是认同学生在学习、工作、特长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四、以班级为单位按综合测评成绩高低排定名次,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级按名次选定。

一、德育方面(15%权重+附加分,下同)(一)思想品德(10%)1、凡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者均给予基准分40分。

2、平时表现基本分(由班主任、学务指导老师、班务指导老师和班委会、团支部根据平时记载共同评定):优秀20分;良好15分;中等10分;一般5分;不合格者不予以加分。

3、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内外大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热点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由团支部依据在组织生活会、平时表现等评定)。

(3~5分)4、积极参加校、院、班组织的各项活动(含班会及组织生活),并按要求完成任务者视情况加1~5分。

5、在促进校风、学风、精神文明建设和班集体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加分如下:国优班团集体省优班团集体校十佳班团集体校优班团集体院优班团集体班长、团支书40 20 15 10 5其他成员36 18 13 9 4.5 获得各级精神文明称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及相关奖项者奖励标准如下:院级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综合8 10 2040单项 6 8 15注:①因有关精神文明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行为等受到院、校通报表扬者按照相应级别的单项奖加分;②获得各级各类标兵等称号者,奖励上升一级,如“校标兵”奖励15分(按省部级单项奖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特色校园文化调研结果与分析
为了真实地了解地 大校 园文化 的发展 现状,探 讨校 园文化 设 完善 ,进 一步提高展 陈技术水平,规 范场馆建设 标准。网站
的特点 、规律 和发展方 向,笔 者调研 了地大 京汉两校 ,共发放 报 道 :中国地 质博物馆平时观 众稀 少,为配合第 3 个 “ 7 世界地 调 查问卷 6 0份。问卷调查分 为校 园文化含义界定及校 园文化 球 日”宣传 活动于 4月 2 0 2日免费对外 开放,参观者 蜂拥 而至, 发展方 向调查、资源与生态环境 认识调查、地学文化知识获取 当日接待观众 6 0 0 0余人 ,日接待观众流量创历史最高纪录。高
理念 ,建设 地球 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就需要 有一流的校 园 文化提供精 神支持,而建 设彰显浓郁地 学特色的校 园文化 就是
地大校园文化发展的必 然趋势。

( )图书馆、博物馆 以及 野外场所在地学 文化知识获取渠 2
道方面所占比例小 总体来看,地学 场馆和地 质公园等 野外场所还 有待大力建
问题,了解能源紧缺问题的人数仅占15 / ,而了解土地资源、矿
产资源和海 洋资源紧缺 ,全球变 暖、动植物灭绝和人 口膨 胀问
题的同学人数则更少。

二 、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特 色校 园文化体系
作为一所有着艰苦奋斗光 荣传统、地学特 色非常鲜 明的大 学,长期以来,地 大两校师生员工结合学 校 的学科 特点,大力 加强地 学特色校 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 “ 质元素”为基点,以 地
大校园文化,已经成为 今后地大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的方向。
2 资 源 与生 态环 境 认识 调 查显示 .
校 园文化物像 。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 8 %的同学对地大的校训、 0 校歌、校徽 “ 非常熟悉”或 “ 熟悉” ;而在学生心中的代表性 校园
地大学生的地学 知识相对贫乏 ,对 资源和环 境的总体认识 文化物像调查 中, 地质勘探 队员雕像、 攀岩壁、 校徽、 逸夫博物馆、 水平 较低。他们了解 较多的是水 资源紧缺和水污染 、大气污染 化石林等比例很高 , 表明地大学子对学校强烈的认 同感和归属感。
理 助 理 研 究 员, 主要 研 究方 向 : 大 学生 就 业 指 导 。 ( 京 12 4 ) 北 2 9 0 基 金 项 目 : 本 文 系中国地 质 大学 ( 北京) 科 学技 术 基金 重 点项 目 “ 学特 色校 园文化 研 究” (07 1 的研 究成 果 。 地 202)
地 球科学无穷 的自然奥秘和丰富 的哲学 内涵 ,表 现了地学
当前我 国以地球科学 为题 材的报纸杂志和音像制品相对 缺 后天) )这样的具有巨大 影响力的地学文化作品。
更是缺少像 美 国国家地理》和 《 侏罗纪公园》 《 、冰河时代》 、 文化的博 大精深 。中国地 质大学要 贯彻 “ 特色加精 品” 的办学 乏 ,
渠道及 发展状况认识调查、对学 校认 同感认识调查四部允
1 校 园文化 含 义界 定及 校 园文化 发 展 方 向调查 显示 .
昂的场馆票价成了阻碍 民众了解地 学文化的主要 因素。 ( )重视程 度不够、缺乏资金和研 究人员是我国缺乏地 球 3 因此,要加大对 地学文化的重视 、开发力度,充分调 动并
动态 发展 过程 ,能 把握校 园文化的 内涵 : 园精神文化、校 园 业推动地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 校
制度文化 、校 园物质文化和校 园行为文化 。 ()构建地学特 色校 园文化 已成共识 2
4 对 学校认 同感 认 识调 查显示 .
学生 对学校是否具 有认 同感 ,以及认 同感 的强弱,不仅对
基于对地大 办学 目标 和目前办 学成果 的认识,在 建设 综合 学生个体产生直 接的影响,而且也将潜 在地 影响一所 学校 的文 性 的校 园文化基础上 , 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 “ 越 特色”的重要性。 化 塑造和精神传 承。学校 认同感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固化的物质 坚持 “ 色加精 品”的办学理念 ,建设 富有浓郁地 学特 色的地 元素,一 般 来讲,就 是学校 的校训、校 歌、校徽 以及代表性 的 特
校 加 强地 学特 色校 园文化建 设 ,推 动地 学特 色校 园文化 发展 的 相应对 策。
关 键 词 : 中国地 质 大学 ;地 质特 色校 园文 化 ; 实证 调查研 究
作者简介 :林善 园 (98 ) 16一 ,男,福建莆 田人 ,中国地质 大学 ( 北京)党委宣传部 部长 ,副教 授 ,主要研 究方 向:地质 学、
高等 教 育 学 ; 刘 晶 (9 3 , 男 ,湖 北 襄 樊人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18 一) 北京 )人 文经 管 学 院 高 等教 育 学 专 业 O 6级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方向 :高校校 园文化 ;( 北京 10 8 )韩尚峰 (9 5 男,陕西蓝 田人 ,中国石油 大学 ( 03 0 1 7-) 北京 )就业指导 中心 处长,高教 管
维普资讯
中国 电力教 育
Hale Waihona Puke 2 0年 7 0 8 N上 总第 16 1期
中国地质大学校 园文化实证调查研究
林 善园 刘 晶 韩尚峰
摘要 :本文通过对 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校校 园文化 发展现状进行 调研,分析了 地大地学特 色校 园文化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 ,提 出了 学
()大多数 学生 对校 园文化含义及 发展 方向认识比较全 面, 科学文化作品的主要原 因 1
能 把握 校 园文化 内涵
大 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校 园文化是精神、制度、文化三 者的 整 合现有 的经费 和地 学文化队伍,构建地 学文化创作 与产 品孵 结合,认识 到学校的发展与校 园文化 的发展 是一个相互 影响的 化平台,把我 国丰富的地 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以文化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