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

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

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近年来,各种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或爆发,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

在此背景下,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一、重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全球范围内,传染病广泛存在,其中一些传染病因其传播速度和高度致病性被公认为重大传染病。

近年来,诸如H1N1、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传染病不仅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还会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

二、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条件下某种疾病发生和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于控制和治疗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主要包括发病率和死亡率、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症状和病因、高危人群及预防等方面的调查。

例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应该分析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率,查找传播源头以及传播途径等。

在疫情爆发后,通过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追踪,可以及时控制疫情。

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传染病,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但总的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1.加强疫苗研发和预防接种对于某些传染病,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例如,流感、麻疹等疫苗的普及性接种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

2.加强卫生手卫生习惯手卫生是患上传染病最简单、最经常被忽视的途径。

我们应该做到勤洗手、勤晒被褥,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3.加强医疗防控在疫情爆发后,加强医疗防控是非常必要的。

医护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及时诊断治疗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同时,要通过对隔离和追踪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4.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可以增强个人防病意识,减少人群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对于不少传染病,通过加强人群对疾病的认知,积极预防常常可以防止疾病的爆发。

总之,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在当今社会刻不容缓。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不同的防治措施要有所调整和不断改善。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

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发病 为主,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之间的传播;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 峰;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 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及严格的消毒制 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五)经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infection)
3.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动物的寄生物,
人只是偶然受到感染。 人感染了这些病后,其传染过程、传播
方式及流行过程与感染动物后并不完全相同。
4.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取决于人和动物接触的机会和感染动物
的数量、传播条件和传播媒介的存在、人的 卫生知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二、传播途径
◆ 若水源经常被污染,则多表现为慢性流行。若系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
◆ 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 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
2.经疫水传播
是指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所引起 的传播。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发病多表现有季节性、地方性及职业上 的差别,二般以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多发;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 可发生爆发或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 控制病例的发生。
当若干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 疫区。
影响疫源地大小的四个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 传播途径的特点; ◆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三个必备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 体彻底杀灭;

传染病流行病学(二)

传染病流行病学(二)

传染病流行病学(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的科学,它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传染病的风险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正文:1.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痢疾等。

- 虫媒传播:通过昆虫、蜱、蚊子等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如肝炎、 HIV/AIDS 等。

2.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爆发:指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内出现大规模集中性疫情,如SARS。

- 流行:指传染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传播,如伤寒、结核病等。

- 爆发和流行的因素: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环境条件等。

3. 传染病的风险因素:- 人群密度和流动性:人群密集和频繁的流动容易导致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 生活条件和卫生水平:生活环境差、卫生设施不完善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 动物和人类接触:与野生动物或家畜密切接触会增加传染病暴发的风险。

- 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传染病易传播,如震灾后的霍乱。

4.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 隔离措施:将感染者隔离开来,阻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卫生教育:加强公众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个人和社区的卫生意识。

- 环境卫生控制: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病原体的生存和传播机会。

- 健康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5.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病例调查:通过调查病例,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传播途径和相关因素。

- 人群调查:对特定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人群特征和暴露情况,探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 应用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传染病的传播进行预测和模拟,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这个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

从历史上肆虐的天花、黑死病,到如今依然存在的流感、新冠,它们都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染病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传染病的发生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可以是已经感染了病原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受感染的动物。

比如,患有流感的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则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像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艾滋病则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则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被感染的人群。

通常来说,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具有一定的特征。

首先是强度,也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范围和程度。

可以是散发,即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的聚集性;也可以是暴发,即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例;还可能是流行,即疾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发病率水平;最严重的是大流行,指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甚至跨越国界和洲界。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通过监测系统,我们可以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趋势和病原体的变化。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则有助于分析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联。

数学模型在预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和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是预防接种,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儿童普遍接种的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大大降低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率。

其次是切断传播途径,这包括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个人防护等。

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提倡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就是为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对于传染源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对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隔离,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筛查和管理,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处理等。

第18章.循证医学(唐金陵)

第18章.循证医学(唐金陵)

第十八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媒体称它为一项震荡世界的构想,一场发生在医学实践里的革命,正如抗生素的发现对医学的冲击一样,循证医学正在彻底改变着沿袭千古的医学实践模式。

20世纪中叶诞生的现代流行病学及其以后几十年的发展、成熟、应用和取得的成果,是这场变革的原始动因。

如果说DNA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最深的奥秘,那么流行病学给研究医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而循证医学则引发了一场医学实践模式的革命。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

如果说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与决策的学问。

本章将首先回顾从现代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的发展轨迹,然后简单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范畴、意义、方法,以及发展循证医学需要的文化和基础建设,并对循证医学时代流行病学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索性的讨论。

教科书的目的是介绍一个领域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技能。

然而,在知识飞速更新和世界互联网高速传播信息的今天,一本教科书的使用寿命也变得越来越短。

因此,本章也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展望,为读者打开一个更宽广的视窗,使读者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体味科学变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流行病学这门科学,不断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本章还采用一种鲜明的个性化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鼓励一种敢于怀疑知识和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歌德说:“怀疑随知识的增加而增加”。

任何知识都是不完善的,怀疑是一种必然,怀疑也是一种必要,怀疑是新知识产生的开端,而独立思考正是怀疑的开端。

另外,循证医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循证医学,把握甚至主动地影响它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僵硬的概念和技能。

第一节从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一、早期的流行病学探索(一)流行病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直到20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鼠疫和霍乱,它们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学科, 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
传染病流行病学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Leabharlann 高传染病的监测、 预警和应对能力。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传染病对人类 健康的影响,为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空气传播的特点:传 播速度快、范围广、 易造成大规模流行
空气传播的典型传染 病:流感、结核病、 麻疹等
水传播
水源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等污染水源,导致传染病传播
游泳污染:游泳时接触受污染 的水源,导致传染病传播
饮水污染:饮用水受到病原体 污染,导致传染病传播
洪水灾害:洪水导致水源污染, 加剧传染病传播
信息化技术应用
01
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传染
病流行趋势,预测疫情爆发
02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AI技术进行传
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03
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
传染病监测、报告和预警
04
移动通信技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进行传染病防控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谢谢
04 隔离的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 交叉感染,及时报告健康状况等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 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创新
01
利用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 进行流行病学
研究
02
采用多学科交 叉的方法,如 基因组学、免
疫学等
03
发展新的实验 技术和模型, 如病毒学、免
疫学等
04
加强国际合作, 共享数据和资 源,提高研究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策略研究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策略研究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策略研究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污染等途径传播,引起人类或其他动物群体发生疾病的病原体所致的疾病。

一旦传染病爆发,往往会带来广泛的疾病风险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策略的研究至关重要。

1. 流行病学调查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传染病的发生率、传播途径、感染源以及传播的规律和趋势的重要方法。

该调查通常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病例搜集、数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等。

1.1 病例搜集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收集与病例有关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这涉及到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疫情地点等进行详细记录和搜集。

此外,还应考虑到病例的时间序列性,以及是否存在相关性。

1.2 数据分析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环节。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得到传染病发生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以及疾病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统计工具有频数分布、双向表、概率分布等。

1.3 流行病学特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可以确定峰值期、高发地区、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控制和干预策略。

2. 控制策略研究重大传染病的控制策略研究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特征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遏制疫情的蔓延。

2.1 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和群体防护两个方面。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等。

群体防护包括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等。

2.2 治疗方法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非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2.3 病原控制传染病滋生和传播的源头往往是病原体,因此病原控制是传染病控制策略的重要环节。

病原控制主要通过消杀、检疫等手段来遏制病原体的传播。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重要性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预测疫情、制定控制策略和保障公共卫生。
个体易感性与免疫力
个体易感性 免疫力
某个个体感染特定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与遗传、 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人体抵御感染的机制和能力,包括天然免疫和获 得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 Nhomakorabea感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侵入并繁殖,导致感染。
2
潜伏期
2 原理
通过给机体注入病原体成分或衍生物,刺激 免疫系统产生防御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
免疫策略与政策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策略和政策,包括接种目标人群、接种时间和接种剂次。
强制隔离和隔离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阻止传染病的传播,采取强制隔离和隔离措施,包括隔 离患者或潜在感染者、消毒和防护措施。
3
预警措施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疫情的扩散。
训练和组建传染病防控团队
专业培训
提供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
协同合作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与其他防控部门和机构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挑战。
实战演练
定期组织传染病应急演练,提升团队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感染后到出现临床症状之间的时间段。
3
临床期
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需要治疗和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模式与传播规律
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可以分为散发性、局部性、地方性和全球性,传播规律涉及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等 要素。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与原理
1 重要性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能够减少感染和致病风险。
传染病流行病学
欢迎来到传染病流行病学的世界,本次PPT将深入研究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意义、疫苗接种原理和策略、以及传染病的 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德 博学 求实 传染源 急性病人、 急性病人、隐性感染者 潜伏期2 平均6 潜伏期2~9周,平均6周,传染期自潜伏期末 呈自限性,无慢性化, 呈自限性,无慢性化,6周内恢复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可二次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可二次感染。 流行特征 世界性分布, 多发亚非地区, 世界性分布 , 多发亚非地区 , 有散发但多呈爆发和 流行, 流行,我国高发 多见青壮年,儿童多为隐性感染, 多见青壮年,儿童多为隐性感染,男性高于女性 预防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3.5 甲型肝炎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的“三早” 对病人的“三早”方针 对接触者医学观察45 45天 对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 切断传播途径 卫生宣传教育 个人卫生 水源管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饮食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被动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注射灭活疫苗、 主动免疫:注射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概 述
明德 博学 求实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 性疾病 传染病防制法》 《传染病防制法》中为乙类 世界公认为五类:甲型(HA)、乙型(HB)、 )、乙型 )、丙型 世界公认为五类:甲型(HA)、乙型(HB)、丙型 HC)、丁型(HD)、戊型(HE) )、丁型 )、戊型 (HC)、丁型(HD)、戊型(HE) 1993年在日本东京国际肝病会议上提出己型 HF) 年在日本东京国际肝病会议上提出己型( 1993年在日本东京国际肝病会议上提出己型(HF)和庚型 HG) (HG)肝炎的问题 TTV型肝炎病毒 TTV型肝炎病毒
4.2 传播途径
明德 博学 求实
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 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和性接触 垂直传播 包括母婴和父婴传播,发生于受精卵、 宫内、产程中、 包括母婴和父婴传播,发生于受精卵、 宫内、产程中、 哺乳期 昆虫媒介 人群易感性 无免疫力的人普遍易感 病后获得持久(终生) 病后获得持久(终生)免疫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3.4 流行特征
明德 博学 求实
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流行率低,多见成人 发达国家:流行率低, 发展中国家:流行率高, 发展中国家:流行率高,多为儿童 封闭区域: 封闭区域:爆发流行 年龄分布 周期性和季节性 高峰持续2 流行高峰间隔5 流行高峰间隔5~7年,高峰持续2~3年,而发达国家 则无明显变化 我国有高屏障区/ 我国有高屏障区/低屏障区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3.2 传播途径
明德 博学 求实
接触传播:多发于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居住拥挤、 接触传播:多发于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居住拥挤、卫 生习惯差的集体单位, 生习惯差的集体单位,多呈散发 介水传播: 介水传播:爆发和流行是我国常见的流行形式 介食物传播: 介食物传播:爆发和流行 其它途径:血液、血液制品、 其它途径:血液、血液制品、药物少见
明德 博学 求实
潜伏期2 26周 平均7 潜伏期2~26周,平均7~8周,与感染剂量成反比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5.2 传播途径
明德 博学 求实
以血液途径为主 性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存在家庭聚集性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5.3 人群易感性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2、病毒性肝炎研究的必要性
明德 博学 求实
感染面广 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发病率最高, 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我国每年不低于 250/10万 250/10万 传染性强、危害大,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传染性强、危害大,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经济损失惊人, 乙型肝炎患者近3 经济损失惊人,仅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易慢性化,乙型肝炎为10% 20%,丙型肝炎为30% 10%30%易慢性化,乙型肝炎为10%-20%,丙型肝炎为30%50% 愈后较差 十一五”规划和“预防医学发展战略”均列为优先 “十一五”规划和“预防医学发展战略”均列为优先 发展的传染病 发展的传染病 我国三大传染病之一 三大传染病之一, 我国三大传染病之一,国家科技部联合攻关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 1977年发现 定名为σ 年发现, 1977年发现,定名为σ型肝炎 1984年定名HDV。 年定名HDV 1984年定名HDV。 病原体 嗜肝RNA缺陷型病毒, 37nm的球形颗粒,HDV复制必 RNA缺陷型病毒 nm的球形颗粒 嗜肝RNA缺陷型病毒,Ф37nm的球形颗粒,HDV复制必 须由HBV提供外壳。 HBV提供外壳 须由HBV提供外壳。 感染方式 混合(联合) ①混合(联合)感染 ②重叠感染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3.3 人群易感性及免疫力
明德 博学 求实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40岁以上成人 我国 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岁以上成人 ~ 抗 阳性
抗体
母 亲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6个月以内婴儿 个月以内婴儿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明德 博学 求实
丁 肝
传染源 急性和慢性病人、HDV携带者 急性和慢性病人、HDV携带者 潜伏期1 个月。 潜伏期1~6个月。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HBV感染者 静脉吸毒者,血友病病人。 感染者, HBV感染者,静脉吸毒者,血友病病人。 流行特征 世界性分布,与乙型肝炎一致,我国低发, HDV阳性 世界性分布,与乙型肝炎一致,我国低发,抗-HDV阳性 率为1.75% 1.75%。 率为1.75%。 预防 无疫苗,传染源不易控制,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手段。 无疫苗,传染源不易控制,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手段。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明德 博学 求实
4、乙型肝炎 ( Hepatitis B )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世界性分布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明德 博学 求实
我国人群感染率70%,HBsAg携带率平均10%,高达20~ 我国人群感染率70%,HBsAg携带率平均10%,高达20~ 70% 携带率平均10% 20 30% 易形成慢性感染 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
明德 博学 求实
由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传播途径: ---口 主要传播途径:粪---口 预后良好 世界性,经济水平与发病率成反比,5%世界性,经济水平与发病率成反比,5%-100% 我国甲肝抗体阳性率70% 个别90% 70%, 我国甲肝抗体阳性率70%,个别90%
明德 博学 求实
5、丙型肝炎 (Hepatitis C) 肝炎
明德 博学 求实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属 病毒, 单股正链 病毒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5.1 传染源
急性和慢性病人、HCV携带者 急性和慢性病人、HCV携带者 显性与隐性感染为1 显性与隐性感染为1:8 传染期为临床前期至恢复期
4.3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明德 博学 求实
指标 HBsAg 抗-HBs
低流行区 0.1~0.5% 4~6% 西欧、北美
中度流行区 2~7% 20~55% 东欧、中东
高流行区 8~15% 70~95% 亚非第三世界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4.4 预防与控制
管理传染源 乙型肝炎病人 HBV携带者 HBV携带者 献血员 切断传播途径 阻断母婴传播 消除父婴传播 防止医源性传播 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3、甲型肝炎(Hepatitis A)
明德 博学 求实
微小核糖核酸科嗜肝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 RNA病毒 单股正链RNA病毒 4个基因型 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血清型和一个 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HAV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免疫力的标志 HAV-IgG:是保护性抗体,
明德 博学 求实
丙 肝
人人易感 高危人群 献血员、血友病患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恋、 献血员、血友病患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恋、血液透 析者为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5.4 流行特征
明德 博学 求实
丙 肝
世界性分布,周期性和季节性不明显, 世界性分布,周期性和季节性不明显,多为散发 抗-HCV携带率为4~30%,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HCV携带率为4 30%, 携带率为 (why?) 我国<1%,高危人群达70% 我国<1%,高危人群达70%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4.1 传染源
明德 博学 求实
急性和慢性病人,隐性感染占2/3 急性和慢性病人,隐性感染占2/3 潜伏期28~180天 平均70~ 80天 潜伏期28~180天,平均70~ 80天,各期均有传染性 28 70 HBV携带者 HBV携带者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5.5 预 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