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根据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描写呢?
因为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它们构成了 美丽的初春,所以要选写。
3、作者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人物行踪为线索,把西湖众多的美景有序地串连 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 情从诗中的哪个词语中可以表现出来?
“曲” 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此曲是元 代小令中的名篇。
范
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具体分析
12什3写、、 、4么有、这写第特什前首景二点 么面小的 句? 作的令句 写用写哪子 景?景几分 与抒与句别 其情后是写他的面写了几语的景什句句抒的么写抒情?景景发是哪,是了什是写什什么抒出么么关情了关样系的景 系的??物 ?情各 这?自 样
王湾
《次北固山下》朗诵
·千古写景名句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千古哲理名句
思考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 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 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 特地提到“潮平”?# 3. “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 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次北固山下》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基本内容。
2.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基本内容。
3.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湾和马致远两位诗人,以及《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 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两首诗的文本、图片、背景资料等内容的课件。
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学生的作业。
八、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引导学生比较《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在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2. 文化拓展:介绍王湾和马致远两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3. 创意拓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 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 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次北固 山下》P PT
诗歌鉴赏
颔联(3-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
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
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 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
明确:1、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 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烘铺 托垫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 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合作.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 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
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20167S-《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讲课稿

《次北固山下》〇、复习我们上星期学习了古诗四首中的前两首,一起背诵。
今天学习第三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一、课前热身【唐代以后的古诗我们称近体诗,一般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二、重难点字词梳理三、朗读思考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小船停靠在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朗读诗作,思考:1、写景,2、抒情首联:“客路”指的是旅人前行的道路,客路在青山之外;而诗人此时正“行舟绿水前”,还在水路上。
这里暗含了舟车劳顿、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描写的是船上所见的江水之景。
潮水上涨因而江面更显宽阔,顺风而行因而帆满船疾。
颈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时序交替中的图景:残夜将尽未尽,海日已然东升;旧年未过而新春已经降临——这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了,真是“逝者如斯”啊。
尾联:然而,我现在还在旅途之中,即使新年到来也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不能和家人团圆。
于是,只能鸿雁传书,托归雁来将我的家书送到洛阳家人的手中了。
四、合作探究1、潮水上涨因而江面更显宽阔,顺风而行因而帆满船疾。
“潮平两岸阔”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潮澎湃的感觉;“风正一帆悬”给人一种一帆风顺、志得意满的感觉。
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壮阔、宏大的意境之美)2、这些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当中,让人不禁联想到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含任他世事如何变迁,我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3、开阔的胸怀、积极向上的情怀、浓浓的思乡情怀:既有大丈夫的豪情壮志,又有异乡人的愁肠百结。
《天净沙·秋思》〇、导入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在外任职的官员会产生故园之思;流落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愁更让人“断肠”。
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天净沙·秋思》将漂泊他乡的游子之愁描绘得异常悲凉凄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

充满了生活力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三幅画面: 西风是“秋风”,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悲凉、萧瑟的,走在古道上,秋风 瑟瑟,陪伴”断肠人“的只有一匹瘦弱的马,这幅景象凄苦又苍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三组风景,是“断肠人”所见之景,夕阳西下,有一个悲伤到极点的人, 走在远离故乡的路上,他看到“枯藤老树昏鸦”,他经过“小桥流水人家”, 他走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西风吹过,身边一匹干瘦的马陪伴着他,继续漂泊 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这三组景物,如何表达出“断肠人”的心境呢?
映入“断肠人”眼帘的 第一是“枯藤老树昏 鸦”,这风景的荒凉和 萧索,引起了游子内心 的共鸣,还寓情于景, 将漂泊的愁苦暗含其中。
随后他看到了温馨祥和的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 平凡人家的普通生活。然 而对于此时的断肠人来说, 却可望而不可及,温馨美 好的生活场景,近在眼前, 却不属于自己,这看似十 分普通的景象却激发了游 子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
首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青山:指标题里的“北固山”。绿水与下联的“两岸”和“一帆”相照应。 2、客:旅居他乡的人。 3、“客”和“舟”呼应了标题里的“次”,表明了诗人的“羁旅”现状。
颔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第一部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2.通过对比,理解诗词意思,学习诗词创作的手法。
3.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感悟两位诗人在创作时不同的心境。
4.通过对两首诗词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第二部分: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写作技巧。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难点:1.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感悟两位诗人在创作时不同的心境。
2.通过对两首诗词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课时:两个课时第三部分:教学任务课前:预习任务1.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同样是写景,思考他们有什么不同。
课上:第一课时检查同学们的预习任务(全班背诵两首诗词) 提问1: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次北固山下》:明亮;《天净沙·秋思》:凄凉。
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对比阅读训练。
由于是第一次训练,我已经列好了关键词,请大家顺着这个思路进行比较并做好笔记。
二、作者背景(这个部分由教师来讲解。
) 出示背景资料:《次北固山下》(10min)王湾考上进士、游历山河时,此时的他正值青年,满腹才华,春风得意,心怀天下大志,笔下自然有无限壮美山河所以诗人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海日残夜、江春旧年的变化。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繁荣安稳。
明确:《天净沙·秋思》元朝初年经历了朝代更迭,国家动荡,生活不稳定。
加之统治者又对儒生高压打击使得元朝文人空有一腔热血与才华得不到施展。
诗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穷困潦倒的羁旅途中写下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家乡以及天涯游子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
《次北固山下》在他的诗篇中展现出的还有唐代诗歌中的意气风发积极昂扬的气象。
以磅礴开阔的壮美之势展现着大唐山河的壮美,展现着大唐诗人的壮志,展现着大唐盛世的壮丽。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赏析诗句,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师指名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预学展示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
(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
(2)师总结整理,最后归纳明确。
课件出示: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写作背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
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3.品读诗歌,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次北固山下》四联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1《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趋势正在转变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注重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更加多元、全面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本文将以清代诗人文学家林则徐的两篇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为例,给出一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表层意义,抓住文章的主旨2.发现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3.阅读作品,并感受文章的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通过这两篇代表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重视和对文学理解的方法、思路的锻炼,提高其文学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为学生传达出一种淡远、恬静的清雅和怡人的感受。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信息收集:请抓住本篇的句子从中获取林则徐的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背诵林则徐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4.课外阅读挖掘:通过查询资料和延伸阅读,对本篇作品以及作者林则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探讨与本篇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因后果。
5.拓展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问答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讲述绿柳如烟、红桥印水的美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将情感融入到阅读中。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剖析:讲授文学修辞手法、并请学生寻找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
4.直指人心:通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产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是多 么惆怅的希望啊。在此,诗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 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质疑与探究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
天 净 沙 秋 思
马致远
1.走进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
号东篱,大都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 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 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 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 祖”,天净沙 是 曲牌名 , 秋思 是 题目 。
生是生长的意思,残夜里生长着海日 入是( )的意思,( 海日是光明,残夜就是( 江春是新事物,旧年就是(
)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哲理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次北固山下
整首诗笼罩着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淡的乡愁情绪, 但又哀而不伤,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明朗而又深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其中包含着生活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哲理。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 用枯藤、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 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 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 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 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 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 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 野也因之开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 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 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东方 碧空与海水相接 处“生”了出来, 在旧年还未消尽 之时,春意的闯 入,必将赶走严 冬。
5.体会情感——游子情
元曲
散 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
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个曲子,相当
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 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 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 称,叫曲牌名。
2.诵读 入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自主赏析
4.比较异同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乡 愁
作业
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完成练习册本课内容 推荐阅读: 余光中《乡愁》 席慕蓉《乡愁》
谢谢!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萎的藤蔓,垂 老的古树,夕阳下一 只无精打采的乌鸦, 扑打着翅膀,落在光 秃秃的枝桠上。纤巧 别致的小桥,潺潺的 流水,低矮破旧的几 间茅屋,反而愈发显 得安谧而温馨。荒凉 的古道上,一匹消瘦 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 惫憔悴的异乡游子,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 道上,在凄苦的秋风 里踌躇而行,愁肠绞 断,思念故乡,却不 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 ●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 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 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 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 。
关于元曲
•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 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杂剧
•
天 净 沙 秋 思
次 北 固 山 下
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王湾
1.走进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
阳人。王湾“词翰早著”,《全唐 诗》存诗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 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 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 作。
唐诗
律诗
绝句
五言 七言
3.整体感知
王湾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品味语言,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间行进,他要到青 山(北固山)之外遥远的地方去。昨晚栖息的北 固山只是行程中短暂逗留之地,此行的目的地还 远未到达。
律 诗 2.二、四、六句押韵 的 特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征 4.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1.共有八句
2.诵读入诗
要求: 全心投入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 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 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 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 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 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 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