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一下:登飞来峰3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填空+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填空+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或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二)《望岳》(杜甫)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或《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或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1、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或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2、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

(四)《游山西村》(陆游)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或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诗句是:。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五)《己亥杂诗》(龚自珍)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或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

2.《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4)朗读与背诵技巧的掌握: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可能存在节奏混乱、语气不当等问题。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课件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读课文,用“/”划出节奏, 并把握情感
飞飞来来山山上上/千千寻寻塔塔,, 闻说闻/说鸡鸡鸣鸣/见见日日升升。。 不畏不/畏浮浮云云/遮遮望望眼眼,, 自缘自/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译文:
飞来峰峰顶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应天塔,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 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5、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 抒情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高168 米。有“东南山”,“武林第一 峰”等多种称呼,飞来峰无石 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 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 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 暴露,锋棱如峭。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当 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
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处,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思考:《登飞来峰》前两句, 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象征:帝王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 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 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 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他向往美好前程,
巩固检测:知Leabharlann 竞赛1、王安石 北宋(朝代)杰出的 政治 家、思想 家 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十分注重修辞,诗和散文都有着极高的 造诣。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意象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抽象意象,如“浮云”如何象征眼前的困难。
-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身处高位的豪情和面对困难时的无畏。
-古文素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诗歌鉴赏: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从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古代诗歌。
举例:难点在于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最高层”不仅是实指山峰之巅,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抱负。教师需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二》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壮志豪情的作品,王安石以登高远望为背景,抒发了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意象、语言表达情感,以及如何体现其政治抱负。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解析《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容包括:
1.了解《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诗句,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及其对政治抱负的抒发。
-文化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变法背景,以及这首诗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韵律: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举例:《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讲解“浮云”比喻困难和障碍,“不畏”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难点内容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难点。

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曲逐首梳理: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曲逐首梳理:登飞来峰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返回主目录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此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
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4 译文
返回主目录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人说晨鸡初鸣时,在塔 上能看到日出。不怕浮云会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 身在宝塔的最高层。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5 主旨
返回主目录
这首诗借登高望远的感受,借景抒情,以理入诗,表达了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 精神。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3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主目录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赏析】
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正面表现塔高。“闻说鸡鸣” 就能“见日升”,通过虚写,从侧面衬托塔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 之势。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3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主目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返回主目录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2 文学介绍
返回主目录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首 七言绝句。
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 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 对点训练
返回主目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2)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 听说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畏: 怕 (4)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 因为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
1. 前两句是如何突出飞来峰之高? 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法,用“千寻”正面表现塔高; 用“鸡鸣见日升”,点明日出之早,从侧面烘托塔高。 2.前两句写飞来峰之高,这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写飞来峰之高,表明自己站得高,为下面的说理做铺 垫。 3.后两句中的“浮云”指什么?
“浮云”既指山中漂浮的云雾,又比喻眼前的困难和 挫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夸张
写 景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寻,古代 长度单位,八尺 (一说七尺)为 一寻。
闻说: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
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记)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
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 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 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 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 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议 论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 障碍、挫折等。 眼: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 站在塔的最高层。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
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 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 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 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 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诗中 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出的意思各是什么?
①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因为自己 站在最高层。
②衍生义: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不被假象迷惑。
5.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畏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ppt课件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实
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将领不定,使得兵将不相习, 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军 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 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终形成北宋积 贫积弱的局面。
感悟再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 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 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
登 飞 来 王峰
安 石
山下初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下初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登感悟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结合书下注,整 体感知诗意。
山坡探景 “高”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楚辞章句》
桃都山有大树,曰 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 木,天鸡即鸣,天下鸡 皆随之。”
——《玄中记》
沿途论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知人再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山寻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诗句
飞来峰上千寻塔
高高的飞来山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人说晨鸡初鸣时,在塔 上能看到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Hale Waihona Puke 只是因为登到最高处能 极目远望。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赏析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 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 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 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 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 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 色彩的基调。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 最高层”。
句意+用比喻的手法, 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精神。揭示 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 远的人生哲理。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主题:通过写登飞来峰的见闻感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这首诗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二十九、《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主题:通过写登飞来峰的见闻感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这首诗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4.简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句意+用比喻的手法,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精神。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 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 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 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眼】:远望的眼睛。 【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身】:自身,自己。
归纳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 通过写登飞来峰的见闻 感受,含蓄而深刻地表 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 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 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 象中,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 哲理?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才 能不怕阻挠,不 被眼前困难吓倒。
▲诗的后两句: 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 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 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此外,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 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 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 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 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 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寄寓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