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新文化运动(讲)-2015-2016学年八年级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上册)(原卷版)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课件+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4.意义: (1)进步性:动摇了 封建道德礼教 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五四运动_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 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 性。
图2人物是
图1人物是 陈独秀 ,
鲁迅 ,他创
他在 上海 创办了
作的白话小说
《 青年杂志 》,
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 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根据材料,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以什么为旗帜,掀起 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分析他们认为阻碍中国近代 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4分)
材料所说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 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 束缚所致”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仅有 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 害,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掀起 了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可知,他们认为阻碍中国 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 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 政治制度 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
一场 思想文化 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 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
起改名为《新青年》)。 3.阵地:《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 。 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李大钊
材料中没有反映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 文学改革不能遏制列强侵略,逻辑混乱 文学改革与民主共和政体没有直接的联系
白话文通俗易懂,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初二历史ppt课件教案 人教版

课题九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研究课题生本教育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课题研究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创办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你说我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课堂中,注重学生个性差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吸引学生兴趣小结布置作业造出来的。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新世纪的曙光?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
Q2:请用一个词概括北洋政府统治的特征?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页,共三十一页。
1、新文化运动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 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 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 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第五页,共三十一页。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上: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第六页,共三十一页。
2、新文化运动开始:
(1)开始标志:1915 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法文单词,意思是 新青年
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纷纷进入北大,北大拥有了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辜鸿铭、刘师培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2、新文化运动开始:
(3)代表人物:
1868.1.11
蔡元培
1879.10.9
陈独秀
1891.12.17 胡适
铸就了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辉煌——新文化运动。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第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第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 伦理学说。
维护专制制度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PPT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意图:通过表格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思想阵地。
点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 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动,有助于培养辩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
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对政治经济发挥
反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历 史学习,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习缺乏 主动性,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对于 历史的知识仅局限教材,课外知识十分有限。
❖对策: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偏重于基 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兼顾知识性与趣味 性,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积极性。
1.以情景式教学为主,补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 文资料。
依据: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走进历史人物、事 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合作探究、启发——发现法与讲授法等多种教学 手法结合。
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胡适、鲁迅等 代表人物勇于创新 、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历史
使命感。
重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 和意义
重 动?
点 与 难
依据:新文化运动 所倡导的思想在当 今社会建设过程中 仍具有现实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名师教学PPT课件(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9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
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 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 一句掷地有声的口号—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_中__华_民__国__建立初,新旧思潮起冲突, 先驱_陈__李_和_胡_鲁__,举旗科__学__与_民__主_, 《__新__青_年__》_擂战鼓,__白__话__文__创新路, 为五__四__运_动_奠基础,思想解放精神鼓。
新 文 化 运 动
青年之友, 青春领袖……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
11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
法文单词,意 思是新青年
美国钢铁大 王卡内基
号召青年 启迪民智
文
阵
化
地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陈独秀
12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
时代风云的旋律,思想启蒙的战歌
学习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好化好学运习 天动天向的上 历史意义和局限。
4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5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7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
民背国景新闻
唐氏自杀殉夫 成就烈女称号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 (1880-1942)
安徽怀宁人
胡适 (1891-1952)
安徽绩溪人
李大钊 (18891927)
直隶乐亭 人
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主 要 阵 地
“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
蔡 义,······无论何种学派, 元 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 培 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
秀才:乌黑头发, 无麻子,脚不大, 周正
实际:乌黑,头 发无,麻子,脚不 大周正
内容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
口号,号召进行文学形式和内容 上的全面革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 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 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药》节选
愚昧、迷信
内容二: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
度和资产阶级的民
主思想
(赛先生)
自然科学法则、 科学精神、科学 方法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 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20世纪初中国现状 之镜头四:
从前有个秀才到城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 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 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 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毛位泽,东使 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 运动时《代起新的到青青了年年思》,“想他象宣们春传首雷先和初发铺动现垫一自的般己,作是…用青…。年惊,醒又了粗整略个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还会出现新文化运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发表观点等方式,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1、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埋下了伏笔。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知识梳理】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重点、难点讲解】
一、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知识链接:
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师点拨:
“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典例说明】
例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二、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的原因
知识链接: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
3、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典例说明】
例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民报》的创刊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教师点拨:
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二是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三是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