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课内)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教学课件

《谈中国诗》教学课件
具体阐述,最后总结了中国诗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主要论点:中国诗以抒情为主,重在抒发情感,表现诗人的思想感受和审美观念;中国诗注重意境的营造
,通过物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中国诗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分析《谈中国诗》中运用的比较手法和比喻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 比较手法:文章将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之处和优势。例如,将中国诗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课件
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呈现 丰富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
解。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 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拓展知
识面和视野。
互动教学平台
利用互动教学平台,实现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反馈学 生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阐述《谈中国诗》中对于中国诗的 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论述。
分析《谈中国诗》中运用的比较手 法和比喻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
针对《谈中国诗》中的某个观点,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 看法。
参考答案
• 总结《谈中国诗》一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论点 • 行文思路:文章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诗的特点,然后分别从诗歌的题材、形式、语言、音韵等方面进行了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全面 了解中国诗歌。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使课堂教学更 加生动有趣。
改进措施
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和兴趣。
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
时间安排

《谈中国诗》(教学课件)

《谈中国诗》(教学课件)

4.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 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 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 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小说《围城》)
5. 曾有一英国女士打电话给钱钟书,说看了《围 城》后非常想见作者。钱先生在电话里委婉地打了 一个比方: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还觉得味道不错的 话,那又何必要见这个下蛋的母鸡呢?
那回事,一跳 就高升上去”?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
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
穷地聪明”,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
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精彩语段赏读
问而不答,以问为 答,给你一个回肠 荡气的没有下落, 吞言咽理的没有下 文……余下的只是静 默一一沉挚于涕泪 和叹息的静默。
延伸拓展
文章谈中国诗“富于 暗示”的特点时说, “‘不知’得多撩 人”。请赏析下面两 首诗中“不知”的妙 处(任选一首分析)。
内容上,童子答复对 方采药究竟在山前、 山后、山顶、山脚的 问题。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艺术手法上,耐人 寻味,引人遐想。
寻隐者不遇
贾岛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
比较文学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2)
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 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 (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
的需要;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谈中国诗》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中国诗》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内容是: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设计反思。

(附《谈中国诗》导学案)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二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必修五第三单元。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

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文艺评论和随笔,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都是诗的舞台,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

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本单元是全套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在阅读上给学生增添了些许难度,因此本单元学习时要让学生注意:1.反复阅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况全文大意;2.理清文章思路;3.抓住文章主旨;4.对课文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鉴于此,在《谈中国诗》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是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

同时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应让学生认真欣赏和品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

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等显得尤为重要。

《谈中国诗》课堂课件

《谈中国诗》课堂课件

07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总结: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诗歌经历了多 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包括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
中国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 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情感、节 奏和音韵等方面的表现,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 平、艺术手法等方面,可以更
好地鉴赏和理解中国诗歌。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练习题
针对本次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以 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思考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 美情趣。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探索中国诗歌的更多 层面。
诗歌特点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营造、情感抒发 和音韵节奏,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 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教学安排
课程将按照诗歌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进行分阶段教学,每个 阶段包括诗歌赏析、讨论交流和创作实践等环节。同时,将 邀请诗人、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广 阔的学习视野和实践机会。
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和韵 律美,使诗歌朗朗上口,
易于传诵。
鉴赏方法: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好诗?
01
02
03
04
主题思想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 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意象意境
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 诗歌的艺术魅力。

《谈中国诗》ppt课件

《谈中国诗》ppt课件

才情横溢
众多著名诗人的杰作展现了中 华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永远值 的影响力和意义不仅 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更融入了 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成为精神 的力量。
《谈中国诗》
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通过美丽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思考, 丰富的情感和壮丽的自然景色。
诗歌的历史
1 源远流长
中国的诗歌历史可以追溯 到三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诸多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2 变革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诗歌形 式也不断演变和丰富,呈 现出不同的面貌。
3 文人雅士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诗歌情 有独钟,他们的才华和创 作成就丰富了中国诗歌的 历史。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
意境丰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常将自然景色和人 情世态融为一体。
抒发情感
古代诗歌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情 感的重要媒介,包含了对爱情、 友情、乡愁等主题的诠释。
音韵和谐
古代诗人追求韵律的和谐,往 往采用工整的韵脚和押韵的手 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具有豪放的气势和丰富的 想象力,被誉为“诗仙”。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 疾苦的关切,堪称“诗史之宝”。
白居易
爱情诗人,他的诗作充满温情和细腻,被誉为“诗 圣”。
苏轼
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歌婉约而秀丽,留下了许 多经典之作。
中国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文化传承
1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诗歌在五四运动中迎来了新的发展,诗人们开始关注时代变迁和个人内 心体验。
2
现代诗派系的兴起
从北方的“雨巷派”到南方的“桂林派”,现代诗歌中出现了多样化的创作流派。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

《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

《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谈中国诗”,一个“谈”字,表现了本文的体裁,属议论性质。

谈话的对象是外国人,话题是外国友人感兴趣的中国诗歌,然而却处处以西洋诗为比较,以中西诗歌的异同为切入点。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1]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②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③的。

[2]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3]中国诗一蹴而至④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⑤。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品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 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 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 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 细……(⑥段)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 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 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 细……(⑥段)
《围城》的妙喻
6、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 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 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 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 人。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人· 兽· 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 《谈艺录》诗话; 《管锥篇》文论; 《七缀集》文论集。
16)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 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两节。(英一次) 17)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德一次) 18)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 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 19)贵国爱· 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 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 20)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 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你喜欢读诗吗?“诗”(湿)其实 是“干”的,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 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 这 “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 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 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 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谈中国诗
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
《围城》中的幽默语言
“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 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 脸,刮得下斤把猪 油”……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一开头,讲 轮船上的鲍小姐,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就 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局部真理”。为什 么叫局部真理呢?请说明,并谈谈你对钱氏 幽默特点的认识。
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赤裸裸”,所以称 她“真理”,但她没有完全“赤裸裸”,所 以叫她“局部真理”:整个幽默是建立在 “学问”的基础上的。钱氏幽默是透着学者 智慧的幽默。
指出中国诗一般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而西洋诗 厚重、狂放。此处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讲西洋 诗人“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像 “野蛮犬吠”;一是讲中国诗“文明人话”,“是谈 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谈 话”“演讲”分别喻指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 “像良心的声音”不仅是喻指中国诗“无声胜有声”, 中国诗往往追求一种恬静闲适冲淡境界的特点,还有 对其内容真情褒赞的丰富意味。这种比喻,真是形容 得淋漓尽致,又对比强烈,令人在微笑声中接受作者 观点。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5、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 “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 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 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 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6、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 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 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 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 人。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 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 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 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 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 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 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 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 史资料为例:
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 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拉丁一次) 3)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 脑”。(法一次) 4)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 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 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 5)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 6)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 鸢剪掠。(英一次)
7)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 里望见了“无垠”。(英一次) 8)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 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 9)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 死亡的不绕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 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10)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 一次) 11)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英一次) 12)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 薄,只吹着芦管。(英一次)
研究家、作家。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 •鬼》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
文 化 大 家 ———
《管锥编》《七缀集》
钱 钟 书
钱钟书 现代文学研究 家、作家,字默存, 号槐聚,曾用笔名 中书君 。代表作 是长篇小说《围 城》。 无论他的小说 或散文,都具有机 智隽永的特点。
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理解这一句,要弄懂本段的段意。这是课文的末 段,是全文的一个总结。是说中国诗只是诗,它 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和西洋诗 都是诗,共性多于个性。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 西洋诗里有中国的品质。而那些大谈“中西本位 文化”的人,不能或是不愿承认中西文化相通的 这一面,就像哈巴狗,“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 国又算西洋”。所以,哈巴狗就该“咬”他们。
精辟的比喻
•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 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 答案: • 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 块上雕刻的雕刻者。 • 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 短小。
13)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而英 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 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 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 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 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 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 14)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 已。(拉丁一次) 15)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 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 然自成会风。(意一次)
• 同: • 两诗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 《观》:沧海广阔浩大,反映作者宽广雄壮的情怀和 非凡的气魄。 • 《致》:对大海歌颂,对人生命运的慨叹,对自由的 礼赞。 • 异: • 《观》:体现中囯诗讲究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含深 远意味。 • 《致》:篇幅较长,抒情热烈。 • 《观》:体现中囯诗暗示性特点,“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博大胸襟,吞 吐宇宙大海的象征。 • 《致》:体现西方诗直抒胸臆的特点,“我多么爱你 的回音,你悠远的声调,空谷的哀鸣,还有你反复无 常的咆哮,和那黄昏时的宁静。”往往是中国古典诗 歌极力避免的。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6) (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 的需要;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 么?(1)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文章思路
根本立场:比较文学(1)
中 国 诗
如何理解?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 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 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 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 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 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 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 地发展。
《围城》的妙喻
4、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 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 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 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 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 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 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围城》的妙喻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 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 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 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⑨段)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 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 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 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⑨段)
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2) 具体特点(3—6)
结论: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7)
精彩语段赏读
精辟的比喻
• 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此 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 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