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岁月_对郁达夫小说_沉沦_主题的探讨及其他
郁达夫《沉沦》观后感

读《沉沦》后有感郁达夫的《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
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
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
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
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
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
”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
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
“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
”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
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
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
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
“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
他在二者之间挣扎。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沉沦,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说。
作者郁达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主人公阿民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社会风貌,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沉沦》以上海滩的社会底层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民的视角,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繁华与落寞。
小说中,阿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上海滩上艰难地挣扎着,却始终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
小说以阿民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酒楼、妓院、赌场等各种社会现象,展现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落寞。
同时,小说还通过阿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对爱情的憧憬与失望,对社会的不满与绝望。
郁达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的写实风格,将上海滩社会的种种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落寞,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矛盾、情感纠葛,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塑造。
《沉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上海滩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沉沦》中,郁达夫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上海滩社会的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作者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沉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描绘的社会风貌,更在于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阅读《沉沦》,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billsport郁达夫(1896-1945)著名小说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敢于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不是纯粹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
《沉沦》 --郁达夫 读后感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最近读了郁达夫的《沉沦》。
很有感触。
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对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比较露骨的性描写和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沉沦》的一个特点。
也是小说引起非议和被指斥为不道德的一个主要之点。
对这些非议和指责不能笼统对待,必须具体分析。
郁达夫的作品中虽然有不少色情描写,但它并非是那种专门描写性生活的作品。
他更测重于人的自省,是灵魂的博斗和抗争,他从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感受到生的痛苦,并企图从这种苦痛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郁达夫的性描写与性心理的刻画,并非只是《沉沦》一部作品的特点。
后来这种倾向还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延续着发展着,有的与作品情节发展有联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
他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
这种描写,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结果,是在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同时,向扼杀人性扼杀美好人情的社会发出控诉。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800字5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800字5篇读完《郁达夫沉沦》我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感慨,也就是郁达夫的沉沦感,也就是所谓的“迷路”无助的滋味。
他的故事让我内心深处好像有一道大河般的涟漪,有着无穷无尽的刹那,而他的沉沦也让我不由自主的对命运的残忍突然要出发的诗句留下沉重的印象。
郁达夫是一个不太幸福的男子,他由于贫穷而把自己关在了一间小屋里,生活着可怜又落魄的日子,他没有群众和亲人的支撑,只剩下一股不甘心,用个人痛苦来抗击命运的安排,不被凡尘所牵绊,却把生命都献给了初心。
郁达夫不仅把生命这张美丽的“船票”都投入了追求,也逐渐沦没在汪洋中,变成了一个“漂泊”的存在。
沉沦就是一种古老的感受,它的内令人不禁产生一种无助的夹缝感,但是你又不得不以一种孤军奋战的精神来把握住生命。
郁达夫的沉沦无疑是一种考验,而他在这种考验中的意志也让我对他无比的关注,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他的勇气和坚韧之心。
郁达夫的沉沦离不开朴实的精神,他把自己奉为成败的“使者”,只为了履行一份心愿,即使最后路在终点前迷失,他也依然豪情不减,依然可以微笑着看向这个世界。
终于,在郁达夫沉沦的最后,他的梦想可以以他终生的精神实现,在坚持到最后的时刻,他展现出了一种失去自我后又重新追回的自信,可以说,这种自信可以把他带回到迷失中,并且在他最后一次探索时,他也能坚定不移的找到自己的目标。
读完《郁达夫沉沦》,我一面懊悔,一面感性,觉得他这样沉沦又孤军奋战,也在承受着迷茫痛苦,但是又不至于忘记追求理想,他既沉沦又孤军奋战,诠释了一种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定,以他的精神让我们在犹豫中变得更为坚定和毅力,不仅要保持意志的坚定得去追求,更要拥有无坚不摧的精神和快乐洒脱的宿命感来拼搏。
《郁达夫沉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许多话语,教会了我一种坚韧的拼搏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心愿,给我一种感动和激励,劝谕我得以内心的坚定和毅力,郁达夫的沉沦和他的意志有着深邃的重大意义,让我懂得克服艰难、得到捍卫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坚定,并认清自己的定位,展示出不屈的理想的活力与感慨,才能在漫漫社会的拼搏过程中取得成功。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1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
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
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
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
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2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沉沦》郁达夫论文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形象【摘要】在沉沦中郁达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染有“时代病”的青年形象.他酷爱自由,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耽于幻想;他热爱生活,渴求自由和爱情,却不被人理解;追求而不可得,于是想麻醉自己,但良心又自谴自责;整天过着沙漠般孤寂苦闷的生活,处处受到歧视和欺侮,但又没有与黑暗不合理现实进行搏斗的勇气,感到非常委屈。
郁达夫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当时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以及知识分子的形象.【关键词】沉沦病态知识分子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郭沫若引李初梨的话这样评价郁达夫。
是的,郁达夫在<沉沦>这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这点经常被时人拿来讨论。
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
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一.《沉沦》中“他”的形象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就让人感到一种压抑的感情,身在异乡独自求学的他无疑孤独的,但他的思想是病态的。
性格也从开始的忧郁到后来的孤愤越来越诡异。
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小说《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房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因为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之后就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心态,以及对性的渴望。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沉沦》读后感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
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
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
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
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成仿吾认为《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社会 的失败者,主人公“对于爱的缺乏是最灵敏 的,孤独的一生与枯槁的生活,也使爱的缺乏 异常明显,也使他对爱的要求异常强烈”,因 此,“《沉沦》的主要色彩,可以用爱的要求 或求爱的心来表示”。 成仿吾的这个提法和论证对归纳《沉沦》 的主题有重要启示。在《沉沦》开篇,郁达夫 就点明:“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的早熟 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
一
,--./0123145 46 72849: ;13/.2.< =4.>:
对《沉沦》非议最多的是其中的病态心理 暴露和情欲描写,小说刚刚发表,不少研究者 认为宣扬颓废、色情是小说的主题,纷纷从伦 理道德的角度非难郁达夫。笔者认为,《沉 沦》中的心理和情欲描写是对作品主题的充分 展示,与文学史上那些直接以感官刺激为目的 的色情文学作品有根本的差异。《沉沦》借鉴 !"
郁达夫的为人为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 算得上是极具个性的。《沉沦》一篇作于一九 二一年,是郁达夫最早期的小说之一。小说的 主人公“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青年,他渴望 着身心的自由和爱情,但因为他是“弱国子 民”而在日本备受轻侮和嘲弄,他向往自强而 又无力自救,只能以病态的方式表达苦闷,最 终不能自拔而沉海自杀。在《沉沦》的叙述中 有大胆的自我心理暴露和情欲描写,曾引起过 众多非议,但《沉沦》的发表却受到广大青年 的热爱,这奠定了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 位。 时光飞逝,《沉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里 程碑式地位无可非议,而对于《沉沦》的主题 却众说纷纭,针对各种各样的讨论和争议,在 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 ) *(+ ,-*. ) *’/. & 0 0$$- *’’( ) ’*12
!"#$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 愈高了。”因此,笔者认为,《沉沦》的主题 在于揭示五四时期中国青年在解决人的社会 性、自然性矛盾上所遇到的困惑和苦闷。至于 成仿吾提到的“爱的要求或求爱的心”正是这 种人的社会性、自然性矛盾的集中体现。 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的 身世。“他”三岁时丧了父亲,成长过程受尽 了困苦;他心思太活,不肯按部就班地学习, 在教会学校里又看不惯专制的弊风和对学生自 由的束缚;回家蛰居的日子里,他“用了华丽 的文章做起了小说来;小说里就把他自己当作 了一个多情的勇士,把他邻近的一家寡妇的两 个女儿当作了贵族的苗裔”,他的幻想为忧郁 症埋下了苗根;社会的压抑使他在中国的现实 中无法生活下去了,只能随落魄的兄长东渡留 学;在日本,作为弱国的学生,主人公有孤独 的精神特征,他与世隔绝,心性很高,又对自 己苛责极严,他很想跟其他人交往,又经常怀 疑别人对自己抱有偏见或歧视,很容易把别人 平常的谈笑怒骂当作是针对自己的行为,因此 心理上的失调导致其无法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 系。他长期生活在失败感中,而且不堪苦闷, 难忍孤独,于是他转而寻求爱情,试图通过爱 情,通过心灵的沟通与理解获得安慰,从而摆 脱苦闷与孤独。但因民族的差异而产生了弱国 子民的自卑心态加上本身性格的自卑、怯弱, 使之受尽了轻视和欺凌,并最终导致爱情失 败。我们可以说,“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 运,是社会的失败者。 对社会的失望,加上青春期的苦恼, “他”从没有直接作出反抗行动,而是转向了
!"#$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题不在于是否写性,而在于如何写性。对性的 描写应该有一个审美的原则,如果性描写仅仅 只给读者提供感官刺激,那就是色情描写;如 果性描写通过了作家的艺术处理,对于塑造人 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发掘深层人性有重大 作用,那就是真正的文学。例如《沉沦》中写 主人公“他”敏感于日本侍女特有的肉体香味 和偷看她纤微细手时的紧张心情及非分之想就 写得很有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总体上看,《沉沦》中所谓“猥亵”的 描写并非单纯的肉欲挑逗,郁达夫是抱着严肃 的态度去处理这类描写的,他不津津乐道于情 欲描写,为情欲而情欲,而是尝试在艺术中正 视并讨论人的自然性,这是从人性、人道的角 度对情欲的肯定,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道统, 要求个性解放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映。面对生命 的压迫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不断碰壁,他们只好 运用非常态的抗争手段,不断地在沉沦与不可 沉沦的矛盾中自省自责而又无法自拔自奋,并 直至最后的自戕灭亡。这深刻展现了青年知识 分子们在人格构建过程中的痛苦与障碍。呈现 出了一种激情化、理想化的浪漫主义忏悔方 式。青年知识分子身上具有的矛盾性和忏悔意 识接近于现代意义上那种对自我灵魂的寻求, 它是现代人在被放逐后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 不得不为主人公那种在弥漫了二十世纪初期灰 色末世情绪中所作的种种挣扎而感慨万千。 我 们又从中发现了对美、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发现 了灵魂的反省与净化, 这正是五四以来协调中 国知识分子人格与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沉沦》引起人们对觉醒了的自我的关 注,从而对自我所赖以存在的生命本体予以重 新审视;同时,主人公“他”在试图构建与完 善一己人格过程中所深受的痛苦与最终的悲剧 性结局,促使了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肯定 与张扬自我意识的努力中产生出一种巨大的生 命意识的危机感。对于青年知识分子来说,这 种危机意识的萌生不再仅仅限于文化意识、种 族观念或国家现状,而是扩展到了个体生存可
了日本“私小说”的一定技巧,描写生命和生 活与外界得不到调和以致无法生存下去的人的 状况,这是一种大胆的艺术表现,而实际也是 郁达夫求真求实的创作实践,对之过分非议, 表现出的是评论者假惺惺的“君子面孔”。 周作人曾经为《沉沦》辩护过。他分析了 三类含色情成分的文学作品,指出:《沉沦》 属于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虽然有猥亵分子 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沉沦》描写的是“青 年的现代的苦闷”,这种苦闷来源于生的意识 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社会的冲突。人们不满 足于现实也不肯遁于空虚,他们就在现实中寻 求不可得的快乐与幸福。《沉沦》中“猥亵” 描写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展览自己,艺术地写 出升华的色情。周作人说:“倘在著者觉得非 如此不能表现他的气分,那么当然没有可以反 对的地方。”他承认《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 品。郁达夫的朋友钱杏邨说过:“性”的苦闷 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青年们同具有 的事件而没有勇气很痛快地表现出来的现实生 活的一部分,郁达夫是赤裸裸地整个地不隐晦 地表现出来了。 笔者认为对《沉沦》中所谓“猥亵”的描 写要有清醒的认识。文学是人学。性欲是人的 自然属性,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 方面,涉及性欲、性行为的描写无可厚非,问
!"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间壁的几个俗物”,盼望着那侍女回到他这 边来。在思想极度混乱的情况下,“他”愿意 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愿意让自己沉沦于 万顷碧波中,以洗涤人生沉沦的污秽,解决生 命交织的痛苦。“他”走向了死亡,走上了海 面现出的“一条淡青的路”。 “他”自杀了。但我们回过头来可以从他 孤独、失望的心理挣扎过程中整理出一条他企 图奋发、努力的线索。到 - 市上学后,“有 时候他忽然做出一首好诗来,他自家便喜欢得 非常,以为他的脑力还没有破坏”,他就发誓 说,以后决不再犯罪了,若从此自新,脑力还 是很可以用的。搬进 3 神宫的梅园后,“他 的忧郁症又变起形状来了”。但有一天早晨他 看到清新的旭日,于是比平日更添了几分欢 喜,“他走到山的斜面上,从那古井里汲了 水,洗了手面之后,觉得满身的气力,一霎时 都回复了转来的样子。他便跑上楼去,拿了一 本黄仲则的诗集下来,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尽 在那梅林的曲径里,跑来跑去的跑圈子”。当 出逃到海边,在酒醉后“他”一抒胸臆,放大 了嗓子唱着说:“醉拍阑干酒意寒,江湖寥落 又冬残,剧怜鹦鹉中州骨,未拜长沙太傅官, 一饭千金图报易,几人五噫出关难,茫茫烟水 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 黄仲则即黄景仁,清代中叶诗人。郁达夫 在一九二二年作的小说《采石矶》就以黄仲则 为主人公,在文章最后引用了他的名诗《竹君 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如其末“杯底空 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高会题诗最上 头,姓名未死重山邱,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 与江东向流”,自信豪放,有太白遗风。黄仲 则有才华却穷困不遇,他的诗多写寂寞凄怆的 情怀,且英年早逝。《沉沦》的主人公“他” 觉得脑力还没有破坏,有满身的气力,高声朗 读黄仲则的诗歌,这也证明他还曾经有自信、 有过力量的积蓄。但他最终没有对抗得过自身 “他 ” 的困惑与矛盾。我们引用 日记里的话—— — “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
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投身于大自然以躲避自认 为卑污恶浊的社会。“在生活竞争不十分猛 烈,逍遥自在,同中古时代一样的时候,他觉 得更加难受。学校的教科书,也渐渐的嫌恶起 来,法国自然派的小说,和中国那几本有名的 诲淫小说,他念了又念,几乎记熟了。”返归 自然又使“他”的兴趣转向了“性”—— — “草
!)*+,
行性这个最低的层次上。所以,我们说《沉 沦》不是“不道德”的,相反,它所揭示出的 问题具有相当的伦理价值、社会价值。 在贬低《沉沦》中“猥亵”描写的同时, 也有人过分地强调了其中的“爱国意识”,认 为“爱国意识”是小说的一大主题。让我们看 看作品本身—— — 有几处出现类似 “中国呀中 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的字眼,甚至主人公 自杀前也盼望着祖国的富强。这是持“爱国” 主题者的论据。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无受一定 政治思维的影响。纵观《沉沦》全篇,作者所 塑造的独特形象确实会影响人们对主题的理 解,但很明显地,小说里虽有一定的爱国意 识,但是更多的是情欲苦闷的展现。主人公呼 唤祖国富强,有其试图挣脱传统人格制约的积 极一面;而同时,主人公“他”不是因为报国 无门才在情欲中寻求麻醉,相反的,他是在情 欲苦闷中才深刻地感受到了做为弱国子民的无 力与屈辱。在初版的《〈沉沦〉自序》里,郁 达夫说过,《沉沦》描写的是一个病的青年的 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 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这已是《沉沦》非宣扬 爱国意识的明证了。爱国意识只是给忧郁情思 及生理苦闷以一定的社会内容,我们完全不必 要通过夸大《沉沦》中的爱国意识来肯定它的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