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鲑科鱼类养殖现状
鲑鱼的特性及繁殖技术

鲑鱼的特性及繁殖技术鲑鱼又称三文鱼或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的高度洄游鱼类。
鲑鱼肉质鲜美,口感颇佳,营养丰富,是世界上最有益健康的鱼种之一。
一、鲑鱼的种类及特性全球具有商业价值的鲑鱼品种有30余个,但目前只有6种鲑鱼和2种鳟鱼是最常见的,养殖种类现有太平洋鲑、银鲑、大西洋鲑、北极白点鲑、金鳟、三文鳟及彩虹鳟等多个品种。
鲑鱼在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澄清、无污染的水域中。
其生活的极限温度为0℃和30℃,生长最适温度为16~18℃。
在适温范围内摄食旺盛,生长迅速。
低于8℃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鲑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丰富的水量和水流的刺激可保持其良好的物质代谢,促进生长。
因此,鲑鱼采用流水养殖。
其适宜的溶解氧量为6毫克/升以上,最适的pH范围为6.5~6.8。
属于广盐性鱼类,既能在海水中生活,也能在淡水中生长。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已逐步转为杂食,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可集约化人工驯养。
二、鲑鱼的苗种繁育1.繁殖鲑科鱼种类很多,但养殖规模较小。
鱼在池塘条件下可自然产卵繁殖,一般2~3年性成熟,产卵水温在15℃以下,适宜水温在4~13℃,最适水温为10~11℃。
在天然环境中,成熟亲鱼常选择在水质清澈、有水流、砂砾底质的河道作为产卵场所。
多次产卵,每次产卵量为2000~3000粒。
①亲鱼培育由于亲鱼的怀卵量及卵径通常与其体重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无关,故应选择体质健壮、体重在0.8~1千克以上的鱼作为亲鱼。
体重在4千克以下的亲鱼,每千克体重怀卵量约为2000粒。
雌雄亲鱼比为4∶1,若计划生产100万粒卵,则需饲养亲鱼总重为700千克。
亲鱼培育的适宜密度为5~10千克/平方米,水温控制在4~13℃,溶氧8毫克/升以上,流量30~50升/秒。
亲鱼培育用全价配合饵料,粗蛋白不应低于40%,粗脂肪不高于6%,碳水化合物不高于12%。
用如下饵料配方:螯虾5%、鱼粉20%、小杂鱼10%、猪血5%、羽毛粉3%、啤酒酵母3%、豆饼12%、糠麸20%、青饲料2%,另添加鱼用多维素和维生素E。
青海省白鲑鱼类增养殖及效果评价

◇ 申志新 王 国杰 王振 吉
青 海省 渔 业 环 境 监 测 站 青 海省 高 原 水 生 生物 与生 态 环 境 重 点 实验 室 8 1 0 0 1 2
白鲑属鱼类 主要分布在北 纬5 0 0 以北 的广 阔水域 ,绝 大多数集 中于 俄罗斯 ,少数分布于加拿 大 、美 国、芬 兰、挪 威、英 国等 国家。白鲑 属鱼类鳞片较大 ,体银 光色 ,无斑点 , 口端位 或下位 ,背鳍短 ,卵小 ,仔 鱼主要
3 . 3 h m ,2 0 0 6 年6 月 9日投 放 高 白鲑 5 万 尾 ,2 0 0 7 年 鲑、图贡 白鲑和欧洲 白鲑 发眼卵共5 1 2 0 万粒 ,平 均孵 化率 面 积 2
月2 0 ~2 5日用 灯光 围网共捕 获高 白鲑8 0 0 k g ,平均 体重 7 0 . 9 %,鱼苗培育平均成活率7 0 . 4 %,经孵化培育 后开展 了 8 大水 面增养殖 推广 和水 库网箱养 殖试验工作 ( 2 )大水 面移植增殖 2 0 0 3 年首次在青 海省海西州可鲁克湖和互助 县南门峡 5 0 0 g ,平均体长2 9 c m,折合 单产 每公顷3 4 . 5 k g 。 目前取得 移植成 功水 面约3 3 3 3 3 h m ,产量可 以达到5 0 0 t 。 2 0 0 9 年开 始进 行 目笋 白鲑 、齐 尔 白鲑 、凹 目白鲑大
体体重达 到8 0 0 g( 详见表 1 )。其生 长速度 明显快于青海 白鲑平 均体 重3 5 0 g;于2 0 0 9 年5 月8 ~1 7日,先后在 黑泉 的养殖鱼 类和 土著鱼类 。
型的水 域进 行高 白鲑 规模 化移 植增 殖试 验 。水体 类型有 湖泊 、水库 、微流水池 ,海拔 高度 2 0 0 0 m~4 2 0 0 m,移植 面积7 h m ~2 6 6 6 7 h m ,共投放 高 白鲑鱼 苗3 3 0 0 多万尾 , 水 库 、盘 道水 库 、云谷 川水 库共移植 目笋 白鲑鱼 苗4 . 8 万
鲑鱼养殖的顶级技术

鲑鱼养殖的顶级技术鲑鱼养殖是一门具有很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技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鲑鱼的市场需求也逐渐上升。
然而,要想成功进行鲑鱼养殖并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产品,并非易事。
在实践中,采用顶级技术成为确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鲑鱼养殖的顶级技术,并探讨其对于提升养殖效果的重要性。
1. 水质控制技术在鲑鱼养殖过程中,水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鲑鱼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为了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养殖者需要掌握水体中氧气含量、温度、PH值等指标的测量和调节技术。
此外,定期清理和更换水质也是水质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采用先进的水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鲑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2. 饲料管理技术优质饲料是保障鲑鱼健康成长的关键。
鲑鱼需要含有高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来满足其生长需求。
顶级的鲑鱼养殖技术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根据鱼体大小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当的饲料类型和投喂量。
此外,定期检测饲料成分和质量,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性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3. 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疾病是影响鲑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风险之一。
因此,掌握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对于保障鲑鱼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检测水质和鱼群健康状况,及早发现病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广泛使用疫苗和抗生素等,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保证鲑鱼养殖的稳定和连续性。
4. 养殖设施和环境控制技术鲑鱼养殖需要有合适的养殖设施和环境控制技术来提供良好的舒适度和生活环境。
比如,养殖池的设计和建造应考虑到鲑鱼的生长和运动需求,保证每尾鱼都有足够的空间。
此外,根据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光照和湿度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
5. 品种选育技术顶级的鲑鱼养殖技术还包括选育出具有良好品质和高产量的种苗。
通过优良品种的选育,可实现对抗疾病的能力增强、生长速度加快以及抗逆性能提高等目标。
种苗选育的关键在于对基因的选择和改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如遗传工程等,有望研发出更为优良的鲑鱼品种。
鲑科鱼类及其养殖状况

来 自人工养殖。 本文也简要叙述 了我 国鲑鱼养殖 的历史和现状 , 以及在鲑鳟鱼类遗传育种 、 养殖新 品种开发 、 营 养与饲料 、 病害防治 、 繁殖期调控 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并针对 我国鲑鳟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鲑科鱼类 ; 水产养殖 ; 中国
中固 分 类 号 :9 ¥6 文 献 标 i 码 : 具 A
K e WOr :s l o d pe is a a u tr Chna y ds am ni s ce ;  ̄ c lu e; i
鲑 科 鱼 类 生 活在 清 凉 、 动 、 污染 的水 域 当 流 无
ep ca l , at tra a u t r , r a af f o a e ryo t u s o s l n c l r . nCh n , amo i u t r e e r h s e il i s l wa e  ̄ c l e mo et nh l o t t l a l up t yn u h y wa m amo u t e I i a s l n dc l er s a c r f u u
n t t n a df e , ie s sc n r l n h t g lt n f rc a g n a i gt f amo i ia u r i n d d s a e o t d p o or u ai h n i gs wn n meo l n d i Ch n . i o e oa e o o p i s n
cmewj11 5 . te 8 , amo i utr a eisweee tn e 0p o icso e in , rsn, n u l u u V a t 9 Af r1 8 sl ndc l ev r t r xe d dt 2 r vn e rrgo si pee ta n a t t e l 9 9 u i e o n op Or
2024年大西洋鲑鱼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大西洋鲑鱼市场规模分析引言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自然分布于北大西洋地区。
由于其高营养价值和丰富的脂肪含量,大西洋鲑鱼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广泛的销售。
本文将对大西洋鲑鱼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包括产量、销售额、出口和进口等方面的数据。
产量大西洋鲑鱼的养殖量和捕捞量是衡量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西洋鲑鱼的全球养殖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在国际市场中,主要生产大西洋鲑鱼的国家有挪威、加拿大和智利等。
这些国家的养殖业发达,为全球大西洋鲑鱼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产品。
销售额大西洋鲑鱼的销售额是反映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大西洋鲑鱼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有机、健康的食品需求的增加,促使了大西洋鲑鱼销售额的增长。
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对大西洋鲑鱼的消费需求较高,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出口和进口大西洋鲑鱼是一种具有较高出口和进口量的水产品。
据统计数据显示,挪威是全球最大的大西洋鲑鱼出口国,其出口量占据了全球约80%的份额。
挪威的养殖业规模庞大,出口市场广阔,成为了全球大西洋鲑鱼市场的领导者。
此外,一些养殖和渔业资源脆弱的国家,如日本、中国等,靠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市场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高品质餐饮的需求增加,大西洋鲑鱼市场的前景广阔。
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大西洋鲑鱼作为一种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和维生素D的食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在未来几年内,大西洋鲑鱼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然而,需求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环境保护问题、养殖技术改进等。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国需加强管理和监管,确保可持续发展。
总结大西洋鲑鱼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高营养价值和丰富的脂肪含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产量、销售额、出口和进口等指标都显示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潜力的增加。
鲑鱼种养殖技术

鲑鱼种养殖技术鲑鱼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重要食用鱼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养殖鲑鱼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鲑鱼种养殖的技术要点,以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1. 养殖品种选择鲑鱼的养殖品种通常包括大西洋鲑、太平洋鲑和桂鱼等。
在选择养殖品种时,需要考虑当地水质、温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大西洋鲑适合在淡水养殖,太平洋鲑适合在咸水养殖。
2. 养殖场地选择养殖场地的选择对于鲑鱼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选择水质清洁、水流充足且氧气供应充足的地点。
其次,需确保养殖场地周边没有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证鱼类的健康。
3. 养殖水质管理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加强养殖水质管理。
首先,要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的检测。
同时,要控制投饲量,避免过度投饲导致水体污染。
另外,要定期清理养殖网箱和废水处理设施,保持水质清洁。
4. 养殖饲料管理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是养殖鲑鱼的关键。
养殖者应根据鲑鱼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类型和投喂量。
饲料应具有良好的营养成分,以满足鲑鱼的生长需求。
同时,要控制饲料投喂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喂养。
5. 疾病防控鲑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因此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定期清理养殖设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其次,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并加强对鲑鱼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温度管理鲑鱼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做好温度管理工作。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鲑鱼的温度要求,调整养殖水温,以促进鲑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在冬季要加强保温措施,避免过低的水温影响鲑鱼的正常生长。
7. 养殖管理技巧除了以上几点技术要点外,养殖者还需掌握一些养殖管理技巧。
首先,要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包括鲑鱼的生长情况、饲料消耗情况以及水质变化等。
其次,要根据观察记录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提高养殖效益。
大西洋鲑全雌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养殖对比

大西洋鲑全雌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养殖对比大西洋鲑是一种重要的商业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养殖和捕捞。
在养殖方面,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养殖效率和品质。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利用二倍体鱼进行养殖,特别是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与正常二倍体大西洋鲑的养殖对比。
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是经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后的一种养殖鱼种。
与正常二倍体大西洋鲑相比,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拥有一条额外的染色体(即三倍体),可以使它们在养殖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更优越的性状,例如更高的生长速度、更高的生存率、更高的泳速和更多的肉质收益等。
此外,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殊性状,例如雌性同体、生殖力下降等,这些特性可以使它们更适合商业养殖。
相比之下,正常二倍体大西洋鲑虽然无法与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的特性相比,但仍是一个比较优良的养殖鱼种。
正常二倍体大西洋鲑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仍具有一些优良性状,如较高的鲜食价值和口感、较高的抗病能力等。
在养殖方面,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与正常二倍体大西洋鲑的养殖方法大致相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的某些性状特殊,养殖时需根据其特性进行特殊养护和管理。
例如,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容易出现虚胖和性腺萎缩等问题,养殖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和合理氧气含量,养殖饲料应根据其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进行科学配制和管理。
综合来看,全雌二倍体大西洋鲑和正常二倍体大西洋鲑都是优良的养殖鱼种,但其养殖方法和特性不同,需要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特殊管理和养护。
因此,在选择鱼种时,养殖人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国外海水养殖渔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

国外海水养殖渔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世界各国对水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在过去50年中,世界水产品供应量的增速已超过人口增速,如今水产品已经成为世界众多人口摄取营养和动物性蛋白的一个重要来源。
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渔业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繁荣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在海洋资源日益衰退、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国际趋势下,主要渔业国家对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关心和扶持力度明显增强,各国在继续依赖海洋捕捞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以弥补消费市场的供给不足。
1、世界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状况1.1海洋捕捞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海洋捕捞渔业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产量快速提高阶段。
这一时期世界海洋捕捞工具和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捕捞范围和深度也不断扩大,捕捞产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5%。
第二阶段是7090年代的产量平稳增加阶段。
该阶段捕捞产量年均增长速度逐步放缓,90年代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6%。
尽管年均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但是产量依然不断增加,1996年捕捞产量达到8 0万t的高峰。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的产量逐步下降阶段。
随着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野生渔业资源种类和数量日益减少,海洋捕捞产量开始下降,2010年全球登记海洋捕捞产量为7740万t。
海洋捕捞量占世界渔业捕捞总量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90.7%下降到2011年的87.3%(图1)。
从区域发展趋势来看,中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和西印度洋3个区域自1950年以来捕捞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捕捞量所占比重较小,近5年平均捕捞量只占世界海洋捕捞总量的28%。
东北大西洋、西北大西洋、中西大西洋、地中海及黑海、西南太平洋和东南大西洋,这些区域产量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近5年平均捕捞量只占世界海洋捕捞总量的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鲑科鱼类养殖
一、我国冷水和冷水鱼类资源:
冷水资源和冷水性鱼类资源是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业、增殖业和游钓业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冷水资源一般指终年水温不超过20℃或水温在20℃以上不超过20d、无污染水体。
中国大陆北纬30°以北地区以及东南和西南部多山地和高原地区,是冷水资源和冷水性鱼类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已有的鲑科鱼类就达15种(哲罗鱼、细鳞鱼、狗鱼、大银鱼、公鱼、红点鲑、大马哈鱼等),其中多为有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
我国冷水水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比较集中的区域,即东北区、青藏高原区和新疆区。
东北三省,西北的新疆、黄河流域的、、、,中部的岭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山地、云贵高原,东南地区的、等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
除新疆主要是雪山融水外,其它各地区以高山湖泊、水库、河流及涌泉水为主。
东部的黄、渤海也藏蕴着丰富的低温海水资源.据省的初步调查,仅l m3/s以上的泉水就多达14处,晋中地区的娘子关泉,流量达14 m3/s,为世界罕见(玉祥等,1995);省镜泊湖地区的冷水流量达80m3/s;省长白山冷水资源总流量达200 m3/s:市郊常年有水、流量稳定的山泉就有500多处,近几年不断有冷泉被发现并用于冷水性鱼类的养殖。
如果以1L/s水量年产200公斤虹鳟计算,仅山区涌泉水这部分冷水资源即可年产虹鳟2万t,目前我国尚有大量的冷泉未被发现或未得到开发利用。
由此可见,开发冷水资源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潜力是相当可观。
二、国冷水鱼养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1.国冷水鱼养殖的发展
在中国养殖业两干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人们几乎只注意了温水性鱼类的增养殖,冷水资源及喜栖冷水的鲑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才以虹鳟鱼养殖业的问世开始载入中国冷水鱼增养殖业的史册。
这一时期,日本及欧美诸国的蛙鳟鱼增养殖业已相继进入了高度发达阶段,他们的技术及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养鳟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中国的冷水鱼养殖业没有的技术基础,许多养殖技术及技术基础问题均未很好地解决,鳟鱼养殖业还仅仅是刚刚起步,养殖种类还仅是虹鳟鱼一种,尚未形成商业产量。
冷水鱼养殖生产及技术研究的文字报导不多。
1)起步阶段:
中国养鳟业开始于1959年,当时我国接受了朝鲜主义人民国赠送的虹鳟鱼发眼卵5万粒和6干尾当年稚鱼,并责成水产研究所进行试养。
同年该所在省海林县横道河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虹鳟鱼试验站。
此后经四年的试验养殖,到1963年培育成我国第一代成熟亲鱼并获得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
该站于1965年又在宁安县渤海镇建设了一处试验场,1968年春达到了生产发眼卵200万粒的规模,开始向黄河流域几个省区提供发眼卵。
1964年市又接受了朝鲜人民义国平壤市赠送的虹鳟鱼亲鱼24尾,当年稚鱼200尾,并在市水产研究所进行试养。
此外,省市,省县也进行了虹鳟鱼试验养殖。
2)停滞阶段:
1966年以后,省及黄河流域几个省市的虹鳟鱼试验养殖全部中断。
只有水产研究所在宁安县的渤海虹鳟鱼试验场保留了数十尾虹鳟鱼亲鱼。
此后,中国养鳟业几乎停滞了十年。
3)发展阶段:
中国养鳟业历经了二十年的试验养殖之后,从1986年才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为了推动养鳟业的发展,国家增加了虹鳟鱼科学研究的投资,水产研究所将原渤海虹鳟鱼试验场扩建成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冷水鱼试验站。
1986年以后,水产研究所组建了冷水鱼养殖研究室、鲑鳟鱼配合饲料试验加工厂及鲑鳟鱼开发培训中心。
1987年虹鳟鱼养殖被列为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并在省实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立了宁安县转心湖虹鳟鱼场。
、、等省也将虹鳟鱼发展例入星火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养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同年水产研究所研制成中国第一代鲑鳟鱼全价硬颗粒饲料,使困扰养鳟业发展的营养性疾病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也使中国养鳟饲料生产由养鳟者自行加工开始进入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新阶段。
采卵孵化技术基本采用等调液洗卵法、孵化设备主要是桶式孵化器和平列槽,也有采用阿特金式孵化槽的。
2.养殖生产现状
1)虽然科研落后于生产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养殖企业对实用技术的需求,集中体现在:饲料加工、新品种选育体系、疾病防治等方面。
2)仍然没有达到规模化养殖:
由于没有足够的运行资本,还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条,特别是在饲料加工工艺、深加工的产品形式、销售队伍素质等环节依然落后,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冷水鱼产品结构依然呈现倒二八,即以鲜销为主,而发达国家深加工产品占80%,鲜销占20%;从饲料选择上,我国西南一些养殖公司从食品安全和品质角度考虑,已经大量使用国外进口饲料。
3)对冷水鱼产业的投资已出现多元化趋势:
10年前,只是边远山区的农民利用冷水资源进行作坊式养殖,而目前已有一些城的社会力量看好该行业,加快了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步伐,已开始注入资金,开展休闲渔业和游钓渔业,促进行业发展。
4)现代通讯网络开始进入行业: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来促进行业的发展和交流。
5)高品质产品呈增长趋势:
、等地养殖企业,从苗种到成鱼都使用进口饲料,其生产的部分初加工产品已经出口到欧洲,目前国企业积极与欧洲联系出口事宜,但由于目前国生产高品质冷水鱼的养殖场还很少,同时加工也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订单的要求。
3.中国冷水鱼的发展前景
1)养殖潜力大: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地处北纬30°以北的地区约占
全国总面积的50%,南部及西南部地区也多山地和高原。
这一地理条件使我国几乎到处都分布着冷水水域资源和喜栖冷水的冷水性鱼类资源,在淡水增养殖业或游钓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2)需求量逐年加大:
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的水产品需求量不断增长,使冷水鱼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消费潜力巨大。
三、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1、全价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的完善。
2、建立和改进病毒性疾病的防疫措施,提高发眼卵和稚鱼的供应能力。
这将成为养鳟业的主要研究课题。
3、随着养鳟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的培育养殖新品种或改良养殖品种以及引进新的增养殖品种,也将会成为热门研究课题。
四、国外冷水鱼养殖的发展与现状
1、养殖历史:
早在14世纪,古罗马的一个修道士发现了使鲑鱼卵受精和在沙或木箱中孵化受精卵的技术,1756年德国人重复了该试验,并于1763年将结果发表于巴伐利亚的科学杂志上,为鲑鱼的人工繁殖莫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人工养殖鲑鱼始于法国,在小溪中成功地将鲑鱼苗培育成鱼种。
1863年法兰西出版的《鱼类孵化》一书,推动了鲑鱼养殖业的发展。
1866年成功兴建了北美的冷水性鱼类孵化场.阿拉斯加有北美州鲑鱼现存量最大的孵化场。
日本于1889年创建了他们的第一
个冷水性鱼类孵化场,己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孵化场之一。
20世纪50年代,摸清了清洁的水质和适口的饵料是鲑鱼养殖的两个基本条件后,冷水性鱼类的养殖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俄勒冈州大学和俄勒冈州渔业研究所研制生产出了由30%鱼粉、30%磨碎的鲜鱼、40%的水和维生素组成的湿颗粒饲料,替代了动物脏及其加工后的下脚料为主的饲料,在海中喂养鲑鱼,这一养殖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推广。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价饲料的研制、投饲和环境的自动化控制、鱼病防治及海水围栏养殖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形成了大西洋鲑、太平洋鲑等鲑科鱼类的规模化生产先进技术,冷水性鱼类养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主要养殖种类
目前世界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大西洋鲑、虹鲑、银大麻哈鱼、大鳞大麻哈鱼(也称王大麻哈)、北极红点鲑、日本红点鲑、美洲红点鲑、白点鲑、高白鲑.秋(凹目)白鲑、湖白鲑等。
其中虹鳟最为广泛,且己经在育种学、生理学、营养与饲料学、疾病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3、养殖产量
构成养殖产量的主要种类为大西洋鲑和虹鳟。
1999年全球养殖冷水性鱼类产量为78.5万t,其中娜威为38.7万t,智利11.5万t,英国12.6万t,加拿大6.3万t,法罗群岛3.2万t,美国2.2万t,爱尔兰1.8万t,其它国家1.2万t:2000年为112.1万t,其西洋鲑占
76.2%,虹鳟占13.6%,银大麻哈占8.7%,大鳞大麻哈鱼占1.5%.。
2000年以来,全球鲑鱼养殖产量年递增25%左右,挪威年递增8%,智利年递增17%。
2005年全球养殖鲑产里达到130万t,其中娜威为62万t,智利39万t,加拿大8万t,英国18万t;生产和消费主要在欧洲,其次是北美。
大西洋鲑是最早的商品三文鱼,自20世纪60年代挪威试养成功后,发展很快。
2000年总产已达85.4万t,其养殖大国有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法罗群岛、美国和爱尔兰。
虹鳟作为世界粮农组织推荐养殖的三大鱼类之一,己成为世界性的水产养殖对象,2000年总产3万t,主要产鱼国为智利、娜威、芬兰、丹麦、瑞典及英国。
在冷水性鱼类的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及渔用设备等方面,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日、丹麦等国在冷水性鱼类的品种改良和优良品种培育方面走在前列,如美国培育的道纳尔逊优质虹鳟,日本的金鳟等。
美国是世界上渔用设备研究水平和制造技术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冷水性鱼类的孵化设备方面尤其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