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泥沙的冲刷机理及其数值模拟

合集下载

粘性泥沙运动规律研究

粘性泥沙运动规律研究

粘性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港航102 芦克强 201010413065摘要:依次介绍了粘性泥沙的沉降规律,粘性泥沙的冲刷规律和粘性泥沙的扬动规律,展现泥沙运动的特点。

这对于我们了解研究河口河床和近海海床沉积冲刷现象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粘性泥沙沉降冲刷扬动一、引言通常情况下,根据泥沙颗粒的大小和矿物成分,可以将泥沙分为非粘性沙和粘性泥沙两类。

其中粘性泥沙主要是由粉沙(d<0.05mm)和粘粒(d<0.05mm)组成,这些黏性细泥沙淤积固结后根据物理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浮泥,淤泥和粘土[1,2]。

在多沙河流中(包括河床,河岸和滩地)粘性泥沙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时它还存在于水库、河口港湾、粉质海岸中,对这些河流的演变和治理有着重要影响[3]。

因此,研究粘性泥沙的运动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此主要讨论粘性泥沙的沉积,冲刷,扬动三个个方面,系统的阐述粘性泥沙的简单运动规律,以期获得总体认识。

二、群体泥沙颗粒的沉降规律前人对颗粒群体沉速公式的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是粗颗粒均匀沙的沉速,二是含较多细颗粒的非均匀沙沉速。

(1)Batchelor(1972)认为球体在低含沙水体中沉降时,颗粒间及颗粒与周围水体的相互影响,其沉速与其在无限清水中沉速的差异,是平均值不为0的随机变量。

他从统计理论出发,最后推导出低含沙量情况下群体沉速的理论公式ωs/ω0=1-6.55Sv (1)上式中当Sv≤0.05时,计算结果能与实验值基本符合;当Sv较大则偏差大。

(2)Richardson和Zaki 采用量纲分析与试验结果,建立如下群体沉速公式[4]ωs/ω0=(1-Sv)m (2)上式中指数m与沙粒雷诺数(Red=ω0d/ν)有关。

夏震寰和汪岗对细沙取m=7时,上式与试验资料符合较好[5]。

(3)王尚毅认为式(8)中当Sv=1时ωs=0,这种计算结果不对[6]。

因此将上式修改为ωs/ω0=(1-βSv)m(3)上式中m=2.5;β与泥沙特性有关,对塘沽淤泥可取β=5.0。

粘性泥土的冲刷原理

粘性泥土的冲刷原理

粘性泥土的冲刷原理21109135 臧骁在交通中,港口航道交通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有幸聆听了马亚平教授关于粘性泥土冲刷原理的报告,受益匪浅,尤其对于港口河口粘性泥土冲刷及运动对其造成的影响有很多收获。

这对于今后我们的发展研究方向,解决泥沙淤积冲刷对设备,土积等的影响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

我国淤泥质海岸有广泛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苏北、长江口、浙闽港湾和珠江口外等岸线,其总长度在4000km以上,约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四分之一。

我国属淤泥质河口的有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基本包括了我国的所有大江大河口。

淤泥质海岸在欧洲北海沿岸和法国西海岸、美国和南美洲、印度等均有广泛的分布。

淤泥质海岸河口的泥沙均属黏性细颗粒泥沙,由于泥沙颗粒极细受胶体化学絮凝因素的影响,其运动特性和规律十分复杂,而我国海岸、河口、一系列港口、河口开发和工程建设均面临和必须解决这些技术难题。

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外泥沙科技工作者艰难创业、填补空白,对海岸河口黏性泥沙的工程问题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絮凝机理研究到工程应用两大阶段。

通常根据泥沙颗粒的大小和矿物成分可以将泥沙分类为非粘性沙和粘性细泥沙其中粘性细泥沙主要由粉沙和粘粒组成这些粘性细泥沙淤积固结后根据物理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浮泥淤泥和粘土在多沙河流中包括河床河岸和滩地粘性细泥沙占有一部分的比重同时它也大量存在于水库河口港湾淤泥质粉质海岸中对这些地区的河流演变及治理有重要影响如当库区泥沙淤积历时较长时其中粘性细泥沙逐渐固结密实增强了河床的抗冲性表现出淤积容易冲刷难等特点在冲积河流中粘性细泥沙的淤积固结对河床的刷深和河岸的拓宽也有很大影响而在河口湖泊地区当淤积固结粘性细泥沙吸附部分污染物时这些污染物的迁徙扩散又与粘性细泥沙的起动冲刷过程紧密联系。

因此研究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问题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在起动冲刷时的受力特点和运动形式与非粘性沙有所不同非粘性沙起动冲刷时主要受到水流作用力包括切应力上举力以及自身有效重力的作用粘性细泥沙除了受到述二个力作用以外还受到颗粒间粘结力的影响水流作用力是水流施加在泥沙颗粒上促使其起动悬浮冲刷的主要动力可称为水流的冲刷力而有效重力和颗粒间粘结力是泥沙本身所固有的是使泥沙颗粒保持静止不动抵抗水流运移的主要阻力可称为泥沙颗粒的抗冲力当水流的冲刷力超过泥沙或土体抗冲力时就可以冲动泥沙或土体在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逐渐密实形成一定的稳定结构颗粒间粘结力增大甚至远超过重力的影响成为抗拒水流冲刷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形成的稳定结构和颗粒间粘结力往往是影响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的关键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冲刷时的运动形式与非粘性沙也不同当非粘性沙被水流冲动时是以单个颗粒的形式运动而粘性细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是以多颗粒成片或成团的形式起动河床的冲刷常常是以局部的缺陷扩展崩溃的形式出现对于淤积固结历时较长的淤泥或粘土由于床面固结强度较大一旦冲刷力突破土体的抗冲力后床面开始剧烈淘刷冲刷过程加快整个冲刷过程中泥面从整体稳定到床面破坏是一个短暂突然的过程很难观察到泥沙少量起动和局部起动阶段此外在粘性细泥沙冲刷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泥沙较细泥沙一旦起动后很快进入悬浮状态所以冲刷后水流很快变浑浊另一方面水流含沙量增加使得水流粘性增加泥沙一旦悬浮就很容易被携带而不落淤使水流含沙量进一步增大呈现高含沙水流特性如出现在黄河上的多来多排和揭河底输沙现象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影响因素: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水流动力条件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对泥沙抗冲条件的影响因素而在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一般表现较强的抗冲性影响水流动力条件的因素影响水流动力条件主要有流量流量的脉动强度河道的比降断面形态及近底水流结构等因素可以用水流切应力大小来表示这类影响可以归结为水流对泥沙的剪切动力作用这一点与非粘性沙无区别之处除此之外张兰丁认为影响粘性泥沙运动的主要因素为水流产生的脉动应力在该力的作用下胶团或团聚体间的结合逐渐松弛从而浮起被水流带走秦崇仁等认为在水流单独作用下淤泥难以起动而在波浪的振动作用下淤泥容易起动和悬扬所以水波共同作用下的淤泥冲刷强度比水流单独作用更为强烈这一类影响可以归结为水流对泥沙悬扬的动力作用同时也应包括水流的紊动扩散对粘性细泥沙的动力作用和研究了水中泥沙颗粒与床面上固结泥沙碰撞产生的能量交换对河床冲刷的影响指出一定条件下增加上游来沙会提高固结河床的冲刷强度所以对粘性细泥沙而言水流含沙量增加不但增加水流粘滞力和水流挟沙能力也增强了水中泥沙颗粒对淤积床面的碰撞作用提高了能量交换作用。

泥沙局部冲淤二维数值模拟仿真

泥沙局部冲淤二维数值模拟仿真
( C o l l e g e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 Q i n g d a o 2 6 6 1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l o c a l e r o s i o n a n d d e p o s i t i o n i n a i r v e r o r a n o c e a n , a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 ( 2 一 D)n u m e r -
人结果基本符合 , 模 型的通用性较好. 该模型可 以应用 于其他形式 的局部 冲淤数值模拟 ,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 局部 冲淤 ; F L U E N T; 自定义 函数 ; 动网格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7 0 0 3 . 2 0 1 2 0 3 0 5 5
i e l a mo d e l o n l o c a l e r o s i o n a nd d e p o s i t i o n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r o u g h t he r e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FL UENT c o d e .The lo f w f i e l d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a p pl y i n g s t a n d a r d e q ua t i o ns .By u s i n g a u s e r d e ine f d f u n c t i o n,t h e s e d i me n t t r a n s p o r t mo d e l i s e m- b e d d e d i n t o FL UENT a n d b e s i d e s.t h e b e d p r o il f e i S s i mu l a t e d b y u t i l i z i n g a d y n a mi c me s h.Th e s t u d y u s e d t wo e x . p e ime r n t c a s e s t o v e if r y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u n i v e r s li a t y o f t h e s c o u in r g mo de 1 .T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o w t h a t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s f r o m t h e mo d e l a r e i n a g r e e me n t wi t h t he p io r r r e s ul t s.a nd t h e s c o u in r g mo d e l i S S O u n i v e r s a 1 t h a t i t ma y be u s e d t o s i mu l a t e l o c a l s c o ur i n d i f f e r e n t c a s e s .Th e r e f o r e.i t h a s a br o a d a p p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 Ke y wo r d s: l o c a l e r o s i o n a nd de p o s i t i o n;FL UENT;u s e r — de in f e d f u n c t i o n;d y n a mi c me s h

粘性泥沙冲刷源项公式的改进_雷文韬

粘性泥沙冲刷源项公式的改进_雷文韬

在水沙数学模型中, 泥沙输移方程中源项的研究对于含沙量过程及河床变形的数值计算具有重要 其中淤积源项可根据泥沙沉速及含沙量进行计 意义。其通常表示为泥沙冲刷源项与淤积源项的差值 , 算, 而冲刷源项用于描述水流冲刷作用与床沙抗冲能力之间的关系 , 其计算方法较为复杂。 粘性泥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其在水流作用下难以冲刷 , 冲刷性质较非粘性泥沙存在很大不
摘要: 为研究粘性泥沙的冲刷规律, 本文引入床沙相对干密度以反映冲刷源项与床沙干密度的关系, 提出分别 适用于弱固结和强固结河床的冲刷源项公式 。采用室内粘性泥沙的冲刷试验资料确定公式中各系数, 然后采 用天然沙及细颗粒石英沙的冲刷试验资料验证强固结河床的冲刷源项公式 。 计算得到的冲刷源项与实测值 符合较好, 结果表明这两个公式能够用来计算水沙数学模型中粘性泥沙的输移过程 。 关键词: 粘性泥沙; 冲刷源项; 相对干密度; 弱固结; 强固结 中图分类号: TV149. 1 文献标识码: A 155X( 2013 ) 05003506 文章编号: 0468-
3
3. 1
冲刷源项公式的改进
弱固结河床的冲刷源项
冲刷源项在沙样固结过程中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 , 在此类似于水流切应力的处理方法在冲刷系数 E f 中引入无量纲化的相对干密度 ρ' / ρ' , 以描述冲刷源项与干密度的关系 式中床沙稳定干密度 ρ' * * 可根 据韩其为等
[22 ]
提出的淤积物稳定干密度取值范围确定 。因此, 可将式( 3 ) 化为如下形式 b 1 /2 E = a ( ρ' / ρ' - eτ ) ] > eτ α(τ τ * ) exp[
刷源项公式。然后采用室内粘性沙的冲刷试验资料率定公式中的各系数 ; 最后采用已有的基于天然沙 及细颗粒石英沙的冲刷试验资料对改进后的强固结河床冲刷源项公式进行验证 。

粘性泥沙冲刷机理论文报告

粘性泥沙冲刷机理论文报告

粘性泥沙冲刷机理摘要:本文介绍了粘性泥沙的冲刷机理及其实验方法。

其中,环形水槽是研究细颗粒泥沙运动的理想实验装置。

通过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完善VIMS Sea Carousel以得到临界剪切力τcr和侵蚀速率ε的原位测量值;提出一个简化的侵蚀率计算公式;进行数值试验得出河口浊度模拟最大值(ETM)。

关键词:粘性泥沙;环形水槽;临界剪切力τcr;侵蚀速率ε1.泥沙的起动水流底部床面上的泥沙开始运动称为泥沙的起动,相应的水流泥沙条件称为起动条件。

当泥沙颗粒的粒径、密度等已知时,泥沙开始运动的流速和水深称为起动时的流速和水深。

由于流速影响大,习惯上将水深作为参数,而将泥沙起动的流速条件称为起动流速。

由于作用在泥沙颗粒上的流速是水流底部速度,而在实用上多换算为平均流速(沿水深的平均流速),故起动流速应泛指这两种流速。

而起动流速除泛指外,还包括沿水深以平均流速表示的起动流速;为了区别,对于以底部流速表示的期待流速,将予以明确注明。

泥沙起动条件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泥沙颗粒直径、密度以及颗粒间密实程度、形状与水深、流速之间的关系。

当然,要彻底研究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这几个物理量,还必须深入到泥沙起动的本质。

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的研究,是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工程泥沙方面,包括水库变动回水区冲淤、坝下游河道冲刷、河床变形、护岸工程、渠道稳定性以及物理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等,起动流速也是必须的工具和参数。

因此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具有很大意义。

2.水槽实验的起动流速公式按照通常的分类,粒径小于0.005mm的泥沙为粘性泥沙,浑水中粘性泥沙颗粒的运动不仅受重力作用,而且还受到微观作用的制约,如颗粒间的斥力和范德华引力等等。

粘性泥沙浓度越大,颗粒表面距离的统计平均值越小,微观作用相对比重就越大。

而不同粒径、不同的泥沙容重起动流速具有统一的规律,下面介绍几种起动流速公式:它对应的起动标准是或从中可见,当D<1mm时,以重量计的输沙率,而以颗数计的输沙率。

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3(031)003【摘要】珠江口的黏性泥沙输运对区域海洋工程和河口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SELFE模型,针对珠江河口海域建立了一个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可耦合模拟海流、潮流及风海流水动力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底床模块的黏性泥沙输运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验证较好,再现了丰水期珠江河口的泥沙输运特征以及最大浑浊带的变化和分布特点.研究表明,丰水期珠江口悬沙质量浓度西侧大于东侧,泥沙主要来自河口上游.河口浅滩上会形成最大浑浊带,最大质量浓度可达0.5 g/L.珠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主要受潮动力、重力环流及泥沙再悬浮和沉积过程影响,其中泥沙再悬浮和沉积过程对中滩的最大浑浊带影响显著,而重力环流作用对西滩的最大浑浊带影响显著.【总页数】11页(P25-35)【作者】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作者单位】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相关文献】1.Bingham型黏性泥石流流体的三维数值模拟 [J], 马宗源;廖红建;张骏2.太湖风生环流及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J], 周杰;周锋;江兴南;吴时强;吴修锋3.黄河钓口河口行水期泥沙输运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J], 邢国攀;宋振杰;张勇;吴晓;毕乃双;王厚杰4.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J], 王厚杰;杨作升;毕乃双5.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Ⅱ——河口双导堤工程应用 [J], 王厚杰;杨作升;李海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数值研究

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数值研究

3316




59 卷
C 2 是水合强 度 因 子,D 1 , D2 是 水 合 尺 度 因 这里 C 1 , 子,a 是颗粒大小,h 是 颗 粒 间 最 小 距 离 . 在 传 统 的 DLVO 基 础 上, 考 虑 水 合 作 用, 构 成 了 扩 展 的 DLVO 理论( eXtended DLVO ) . Wu 理论更为精确 . Benitez 等
体作用, 而 对 于 微 米 量 级 的 颗 粒, 流体的多体作用 . 尽管 DLVO 理论 可 以 解 释 胶 体 聚 集 现 象, 然而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 10932012 ,10572144 ) 和知识创新计划( 批准号: KJCX-SW-L08 ) 资助的课题 . 通讯联系人 . E-mail : jcli05 @ imech. ac. cn
[ 26 ]
究了 短 时 间 的 粒 子 的 自 扩 散 系 数 . Feng 等 等
[ 18 ]
采用
Nguyen 有限元方法计算了非定常的颗粒运动 . 近来, 应用 LBM 研究了颗粒悬浮 . Boek
[ 6] 额外的排斥力 . Pashley 和 Israelachvili 在实验中发 -4 现, 只有在 NaCl 浓度小于 10 mol / L , 距离较 大时,
泥沙沉 降 在 泥 沙 输 运 过 程 中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环 由 于 盐、 淡水交汇处有强电解质的 节 . 在河口水域, 使得 从 上 游 带 来 的 细 小 黏 性 泥 沙, 往往以絮 海水, 凝的形态出现而加 速 了 泥 沙 沉 降 作 用, 这常常导致 航道淤积 . 这使得黏 性 泥 沙 表 现 出 不 同 于 粗 颗 粒 泥 沙的沉降特 性 . 研 究 泥 沙 絮 凝 机 理 和 沉 降 特 性, 对 于海岸工程 、 航道输运等具有重要意义

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试验研究_赵彦波

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试验研究_赵彦波

均沟床冲刷深度分别与泥石流容重的关系点绘于图 5、图 6。
冲刷深度/cm 冲刷深度/cm
沟床/cm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4.0 3.0 2.0 1.0 0.0 -1.0 -2.0 -3.0 γC = 18kN/m3 γC = 19kN/m3 γC = 20kN/m3 γC = 21kN/m3
质容重的影响;黏性泥石流冲刷沟床的深度与沟床坡度成正相关,与泥石流容重或沟床物质容重成负相关;沟床
平均冲刷深度与沟床坡度成线性正比关系,与泥石流容重成线性反比关系,与沟床物质容重的自然对数成线性反
比关系。最后,分析得到黏性泥石流沟床平均冲刷深度经验公式。
关键词: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
中图分类号:TV149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饱含大量泥砂块石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其形成过程复杂、暴发突 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是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1]。黏性泥石流冲刷沟床,造成建 筑物和构筑物等工程设施的基础失稳是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方式之一。例如 1983 年 6 月 12 日—10 月 3 日蒋家沟主沟曾爆发 21 次泥石流,泥石流沟床发生猛烈冲刷,冲毁 2 座潜坝、694m 导流堤和停淤场 溢流口上游 120m 的浆砌护坡,并使 1 404m 的导流堤浆砌块石护面基础普遍外露[2];2010 年 8 月 13 日 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特大规模黏性泥石流在中游沟床的冲刷深度达 30.0~60.0m,冲毁 19 座谷坊 坝和 1 座拦砂坝,致使 5 人死亡 1 人失踪[3]。
表 1 试验条件
组别 1 2 3
铺床料容重(/ kN/m3) 20、22
20、22、23 20、21、22、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性泥沙的冲刷机理及其数值模拟21608104刘澄赤(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勘查与技术工程系)摘要:粘性泥沙的冲刷是研究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水利方面的水库排沙、河沙演变、渠道稳定,以及其他方面的航道治理、桥梁冲刷、水环境保护等均与泥沙冲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阐述了粘性泥沙的冲刷过程和现象,并对粘性泥沙冲刷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介绍了粘性泥沙冲刷过程的数值模拟。

关键词:粘性泥沙;冲刷机理;数值模拟Abstract: The cohesive sediment flushing and sediment movement mechan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riverbed evolution,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The reservoir in water, river sand evolution, stable, and other aspects of channel of waterway regulation, Bridges,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r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cour process and viscosity mud, and dirt of cohesiv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It also introduces viscou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diment flushing process.Keywords: sticky mud, Scour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通常根据泥沙颗粒的大小和矿物成分,可以将泥沙分类为非粘性沙和粘性细泥沙。

其中粘性细泥沙主要由粉沙和粘粒组成,这些粘性细泥沙淤积固结后根据物理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浮泥、淤泥和粘土。

在多沙河流中包括河床河岸和滩地粘性细泥沙占有一部分的比重,同时它也大量存在于水库、河口港湾、淤泥质、粉质海岸中,对这些地区的河流演变及治理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粘性细泥沙冲刷机理问题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1.粘性泥沙的冲刷机理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在起动冲刷时的受力特点和运动形式与非粘性沙有所不同。

非粘性沙起动冲刷时主要受到水流作用力(包括切应力、上举力)以及自身有效重力的作用,粘性细泥沙除了受到上述二个力作用以外,还受到颗粒间粘结力的影响。

水流作用力是水流施加在泥沙颗粒上促使其起动、悬浮、冲刷的主要动力,可称为水流的冲刷力,而有效重力和颗粒间粘结力是泥沙本身所固有的,是使泥沙颗粒保持静止不动,抵抗水流运移的主要阻力,可称为泥沙颗粒的抗冲力。

当水流的冲刷力超过泥沙或土体抗冲力时,就可以冲动泥沙或土体。

在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逐渐密实形成一定的稳定结构,颗粒间粘结力增大,甚至远超过重力的影响,成为抗拒水流冲刷力的主要因素。

因此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形成的稳定结构和颗粒间粘结力往往是影响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的关键。

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冲刷时的运动形式与非粘性沙也不同。

当非粘性沙被水流冲动时,是以单个颗粒的形式运动。

而粘性细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是以多颗粒成片或成团的形式起动,河床的冲刷常常是以局部的“缺陷—扩展—崩溃”的形式出现。

对于淤积固结历时较长的淤泥或粘土,由于床面固结强度较大,一旦冲刷力突破土体的抗冲力后床面开始剧烈淘刷,冲刷过程加快,整个冲刷过程中泥面从整体稳定到床面破坏是一个短暂突然的过程,很难观察到泥沙少量起动和局部起动阶段。

此外,在粘性细泥沙冲刷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泥沙较细,泥沙一旦起动后很快进入悬浮状态,所以冲刷后水流很快变浑浊,另一方面,水流含沙量增加使得水流粘性增加,泥沙一旦悬浮就很容易被携带而不落淤,使水流含沙量进一步增大,呈现高含沙水流特性,如出现在黄河上的“多来多排”和“揭河底”输沙现象。

2.影响粘性泥沙冲刷的因素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水流动力条件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对泥沙抗冲条件的影响因素。

而在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一般表现较强的抗冲性。

2.1影响水流动力条件的因素影响水流动力条件主要有流量、流量的脉动强度、河道的比降、断面形态及近底水流结构等因素,可以用水流切应力大小来表示,这类影响可以归结为水流对泥沙的剪切动力作用,这一点与非粘性沙无区别之处。

除此之外,张兰丁认为影响粘性泥沙运动的主要因素为水流产生的脉动应力,在该力的作用下,胶团或团聚体间的结合逐渐松弛,从而浮起被水流带走。

秦崇仁等认为在水流单独作用下淤泥难以起动,而在波浪的振动作用下淤泥容易起动和悬扬,所以水波共同作用下的淤泥冲刷强度比水流单独作用更为强烈。

这一类影响可以归结为水流对泥沙悬扬的动力作用,同时也应包括水流的紊动扩散对粘性细泥沙的动力作用。

所以对粘性细泥沙而言,水流含沙量增加不但增加水流粘滞力和水流挟沙能力,也增强了水中泥沙颗粒对淤积床面的碰撞作用,提高了能量交换作用。

2.2影响粘性细泥沙抗冲条件的因素影响粘性细泥沙抗冲条件的因素主要与泥沙物理化学性质和淤积固结条件有关。

泥沙物理化学性质包括颗粒大小形状及级配、泥沙矿物组成、干容重、液塑性、抗剪强度等等。

如在相同的动力条件下,泥沙颗粒越细,输沙率越小,表明抗冲性越强。

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的抗冲能力受淤积历时、温度、淤积环境、淤积层厚度影响较大。

其中淤积固结条件又会对泥沙自身物理化学性质有所影响。

如淤积历时长,干容重越大,颗粒间越密实难以分散悬浮,所以当粘性土体比较潮湿时土体抗冲强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Berlamont和Black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出这些因素非常复杂,其中一些因素还很难从定量上进行表达,这也是造成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问题复杂的主要原因。

一般各河道间的粘性土抗冲条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同一条河流而言,抗冲条件与物理力学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如起动临界条件随抗剪强度的减小而增大,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

随淤积厚度增加,泥沙抗冲力逐渐增强。

另外由于泥沙的非均匀性,在淤积过程中存在泥沙沉降分选现象,使得表层淤积泥沙较底层更细,在固结密实过程中板结形成表面抗冲层,反而比下层淤积泥沙更难于冲刷。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冻融、渗流、管涌、植被等均会对粘性细泥沙的抗冲条件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到达工程清淤的目的,采用射流、挖泥等人工措施也可以降低粘性淤积物质的抗冲条件,增加河床冲刷量。

3.粘性泥沙冲刷的数值模拟法国EDF-LNHE的V.M. Markofsky与O. Petersen等对河口粘性泥沙输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几个数学模型进行了相互比较。

一个是垂向一维(1DV) 模型,用于模拟有关量的垂向运动过程,尤其是悬沙引起的湍流耗散。

为了研究粘性泥沙的固化过程,他们开发了基于絮凝体结构的分形表达式的Gibson方程的替换形式,并在数学模型中进行了检验。

另一个是垂向二维(2DV)模型,并对一个概化河口进行了模拟。

韩国海洋研究与开发学院海岸与港口工程研究中心的D.Y. Lee与S.L. Hyun,美国William与Mary大学Virginia海洋科学学院的J.P.Y Maa共同进行了黄海海岸水体内不同环境下粘性泥沙输移三维模型的模拟检验,从而能够对粘性泥沙输移进行更真实的模拟。

丹麦水力学研究所的O. Petersen与H.J. Vested ,英国Plymouth大学海洋研究所的A. Manni ng等对Tamar河口的淤泥输移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开发了粘性泥沙动床三维模型。

为了能够对所测量直河段提供较高程度的解析,他们采用一个垂向二维(2DV)的水动力模型描述河口中的水流此模型覆盖了河口的整个上层部分。

模型以Reynolds方程和垂向的Sigma网格为基础。

这个水动力方程耦合了盐度和悬沙方程采用的K- 湍流模型,包含了由浮力引起的盐度和悬沙梯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J.P.Y Maa使用一种环形库特流(couette flow)冲刷装置及三种粘土在温度大致不变的八种电解质溶液中所进行的粘性土壤的冲刷试验。

利用速率变化过程概念(rate process concept)所建立的冲刷模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PH值和不同的摩尔盐度的电解质溶液中,粘土的冲刷可以用固结之前泥浆中粘土聚集体的取向来加以解释并给以预测。

冲刷粘土的表面特征取决于粘土的性质。

在扫描的显微镜图片中,较硬粘土的冲刷表面明显地显示凹陷不平,而面——面堆积的粘土表面却呈现薄片状,软粘土的冲刷表面显示成型特征及起伏的表面形态。

然而,大多数粘土既非面——面堆积,也非软粘土,它们的冲刷表面特征显示一种中间形式。

除了非常软的粘土以外,冲刷粘土的表面明显地被冲得凹陷不平,这与从床面冲起的粘土团块的图象是相一致的。

4.水槽方法的计算利用环形水槽试验建立了淤积物的冲刷率公式:上式中为水流切应力。

K是一个复杂参数,自由孔隙比除反映了淤积物粒径及级配外,还反映了淤积物的密实程度,并由试验资料得出K的计算式:5.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粘性细泥沙的冲刷问题十分复杂。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以试验为基础得出各种经验公式,缺乏机理性研究。

所以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1)对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起动冲刷切应力等指标的测量,需要开发先进的测量仪器,要求不破坏试验土样的原状性。

(2)从泥沙淤积固结过程中形成的微观结构入手,分析相关微观指标的变化机理,同时采用水动力学和土力学相交叉的方法,以此为基础研究粘性细泥沙起动冲刷的力学机理,建立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动力学模式。

(3)模拟天然河道中淤积固结条件下粘性细泥沙运动是相当困难,如冲刷时悬移质的扩散,与床沙的交换及水流的挟沙力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1】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编.泥沙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2】杨美卿.淤泥的起动公式[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96.【3】李一平,逢勇,等.水动力作用下太湖底泥起动规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4. 【4】张瑞瑾.河流泥沙动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9.【5】韩其为,何明民著.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韩其为,何明民.细颗粒泥沙成团起动及其流速的研究[J].湖泊科学,1997.【7】蒋昌波,白玉川,姜乃申,等.海河口粘性淤泥起动规律研究[J].水利学报,2001. 【8】王兆印,吴永胜,刘芳.水流移床力及河道运动力学的初步探讨[J].水利学报,2002. 【9】张兰丁.粘性泥沙起动流速的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0.【10】秦崇仁,张金凤.铜鼓浅滩泥沙起动和运移形态[J].水道港口,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