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合集下载

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的介绍

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的介绍

自贡的大三绝指的是千年盐业、彩灯文化和恐龙化石。

其中,千年盐业指的是自贡地区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是世界著名的井盐产地,有着悠久的盐业历史。

彩灯文化指的是自贡地区的彩灯产业,有着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恐龙化石则是指自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

自贡的小三绝指的是龚扇、剪纸和扎染。

其中,龚扇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薄如蝉翼、轻如绸纱的薄扇,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

剪纸则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各种图案,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扎染则是一种染色工艺,通过将布料扎紧或折叠成各种形状,再用染料进行染色,制作出各种图案和色彩的布料。

总的来说,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都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今自贡盐的品类

古今自贡盐的品类

古今自贡盐是中国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品类。

自贡盐的品类繁多,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主要的品类,并对其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精制碘盐精制碘盐是指在普通食盐中添加适量的碘化钾或碘化钠,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

自贡盐作为中国盐业的重要产地之一,其生产的精制碘盐在全国享有盛誉。

精制碘盐不仅具有普通食盐的调味功能,还能够预防和治疗碘缺乏病,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种盐特种盐是指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在加工过程中对盐进行特殊处理而得到的盐品。

自贡盐的特种盐种类繁多,包括食品添加剂盐、药用盐、工业用盐等。

这些盐品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满足了不同行业和个人的需求。

三、岩盐自贡盐是以岩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

岩盐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矿物盐,具有丰富的矿物质含量和独特的味道。

自贡盐的岩盐主要分布在盐井中,其开采方式独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技艺。

四、海盐除了岩盐,自贡盐还以海盐为原料进行加工。

自贡地区靠近海洋,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海盐的生产成为可能。

海盐具有淡淡的咸味和独特的风味,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和调味。

五、低钠盐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低钠盐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盐品。

低钠盐是指通过减少盐中的钠含量而制成的盐品,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钠摄入量。

自贡盐的低钠盐产品经过精细加工,保留了盐的风味特点的同时,降低了钠含量,符合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

六、有机盐有机盐是指在盐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的种植方法和加工技术,生产出的符合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盐品。

自贡盐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有机盐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七、调味盐调味盐是指在普通食盐中加入不同的调味料,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自贡盐的调味盐种类繁多,包括蒜香盐、花椒盐、海鲜盐等。

这些调味盐能够为菜肴增添丰富的味道,提升食欲,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以上介绍的是古今自贡盐的一些主要品类,每一种盐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井盐开采流程

井盐开采流程

井盐开采流程
井盐开采是一项传统的矿业活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省等地,尤其是自贡市。

井盐开采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钻井:首先,需要在含盐层的地下位置钻设井口。

传统的钻井方法使用绳索和钻杆,通过不断提升和下放钻具来钻进地下。

2. 抽卤:钻好井之后,通过井口向地下注入清水或空气,使含盐的地下水(卤水)上升至地面。

在现代的钻井技术中,也可能使用泵机直接抽取卤水。

3. 卤水净化:抽出的卤水含有杂质,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用于制盐。

净化过程可能包括沉淀、过滤等步骤,去除泥沙和其他悬浮物。

4. 蒸发结晶:净化后的卤水被输送到蒸发池或蒸发器中。

在这里,卤水通过太阳光或人工加热蒸发,盐分逐渐结晶。

5. 收集和晾晒:当卤水中的盐分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结晶。

然后,工人会收集结晶的盐并将其铺放在晾晒场进行自然晾晒,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6. 破碎和筛选:晾晒后的盐块需要被破碎成小颗粒,并通过筛选分离出不同粒径的盐产品。

7. 包装:最后,筛选出的盐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包装,准备销售或进一步加工。

井盐开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确的工程技术和严格的操作流程。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井盐开采也在不断引入新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环境影响。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

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

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治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

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

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

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

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

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

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天工开物〃井盐》自贡地处川南,被称为“千年盐都”,从东汉章帝时期开始,已有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生产历史。

自贡盐场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明清进一步发展,在咸丰与同治时成为四川盐业中心,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年产井盐200多万吨。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

据说,“自贡”这个名字来源于两口盐井,一口叫“自流井”,一口叫“大公井”。

关于“大公井”与“大贡井”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贡地区往来商人众多,口音混杂,“大公井”逐渐被叫成了“大贡井”;另一种是大公井生产的盐质量上乘,曾被上贡给皇帝食用,于是人们改称其为“大贡井”。

于是,这座城市取“自流井”和“大贡井”之合称,名为“自贡”。

“吃在四川,味在自贡。

”自贡盐帮菜的味道自然离不开当地井盐的调和。

井盐世世代代承载了自贡人的精神,在自贡人心中烙上了深厚的文化印迹。

自贡市行政区划中的自流井区、贡井区,公交车站中的盐都花园、盐仓、盐卡子等名称的来源均与盐业生产紧密相关,而与井盐相关的餐饮店名更是随处可见,由此构成自贡独特的盐井文化。

自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影响力来源于盛极一时的盐业。

自贡历史上先后钻凿有13000多口盐井,繁荣时期同时投入生产的盐井达数百口乃至上千口。

一口盐井“见功”造成,往往会在其周边带出一批盐井建成,如果出产丰富,甚至能够促成一个小镇的诞生。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井盐制作⼯艺古⽼井盐制作⼯艺(⾃贡灯会上的盐井天车棚,⽤啤酒瓶搭建的)(依然还在⽣产中的⽼盐灶)⾃贡号称盐都,但⼀般提起⾃贡,联想到的⾸先是灯会,恐龙,美⾷。

盐虽然每天不可缺,但和旅游好像挂不上勾。

上个周末,难得的晴朗天⽓,和朋友⼀起去⾃贡玩,发现个有趣的地⽅:燊海井。

⼀个活⽣⽣的有着160多年历史的井盐⽣产地。

(这个清朝的盐⼚规模⼤得超过我的想象,很难在镜头中将全貌囊括其中)(井盐开采的主要场地,天井棚和⼤车)柴⽶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都是⽇常⽣活必不可缺的东西。

那么,我们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盐,到底是怎么⽣产出来的呢?⼀般来说盐有海盐,湖盐和井盐的区别。

海盐在夏威夷的Kauai岛上看到过海盐⽥。

那基本就是围海圈地,制作⽐较简单。

湖盐在我⼀直向往但还没去成的青海应该能看到。

⽽⾃贡则是四川有名的井盐产地。

(当年⾃贡的天车棚。

的确看得出,已经不是作坊式,完全是⼤型⼯⼚规模了)(以前的输卤管道像过⼭车架不?⽤⽵筒拼接的,相当有四川特⾊的⼯业化^_^)⾃贡井盐⾃东汉汉章帝发端,到晋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全川,距今已有两千年的产盐历史。

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了⼈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

近代以来,⾃贡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井盐⽣产基地了。

说实话,在这⾥我才真正明⽩了中学历史课本⾥所说的“明清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更何况这个⽼盐井直到今天仍然还可以活⽣⽣的运作。

⽵筒,⽵蔑索,原⽊做的滑轮,相当有四川特⾊,和我想象中⼯业化那种全⾦属机械完全不同。

(这个井⼝就是160多年前打出来的世界第⼀个超过千⽶井深的燊海井,打开后⼀股很浓的天然⽓味道迎⾯⽽来)(从井⾥汲取黒卤原料,倒到旁边的⽊盆⾥,有管道通向提纯井盐的地⽅。

据介绍⼀提可以⽣产15公⽄纯盐)燊海井开钻于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始凿成。

井深1001.2⽶,是⼈类钻井史上第⼀⼝超千⽶的深井。

遥遥领先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西⽅各国。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探秘(下)文/李忠东,图/缪自平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

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但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

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笕管密布的盐场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有了卤水,并不是说一煎就能得到需要的盐。

要得到上好的盐,这里面还有许多的奥妙。

在传统的井盐熬制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既简单又巧妙,盐卤在熬制前如何尽量提高浓度以节约燃料,晒盐篷必不可少。

将木头支成倒V字形的架子,上面铺满藤条或者稻草,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草房,将盐卤水浇淋在篷上,经过太阳照射蒸发后,反复几次后再排到锅中熬制。

这木头架子相当于浓度浓缩器,想当年盐业兴盛时,巨大的盐篷一字排开,何等壮观。

熬过的盐杂质较多,盐味苦涩,如何去除杂质,得到洁白如雪、口感极好的盐呢?聪明的盐工们又想到了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卤水倒入圆锅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工艺”。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还要淋花水。

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浓卤,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最后的花盐洁白晶莹而且口感纯美。

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井盐制盐生产工艺: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篁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

四川自贡燊海井作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盐工艺—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燃料为燊海盐井伴生自产的低压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灶,亦称瓮笼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