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合集下载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一、古代盐政中国盐业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政事简易,国用不繁。

盐与百物同等,官不统制,任民自由产制运销。

夏、商、周三代,始在产地设虞衡之官,掌其政令,加以管理,许民以时采制。

周代并设太宰,掌诸侯邦国之贡赋。

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地土特之产贡于王室,而盐为贡物之一。

史籍虽记周有“盐人”之设,“掌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考其职掌,大概不过分管诸侯贡盐之事,故此时尚无专门盐政。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

于是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

其法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运销,寓租税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因其产盐于官制之外复有民制,盐史学者称为“部分专卖制”。

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所作《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秦国自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发展生产,民得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而征税。

沿至始皇,一统天下,盐制未改。

惟征税过重,盐价昂贵。

史载,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盐商富累巨万,人食贵盐,小民贫困。

西汉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税入归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但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收入不归中央。

武帝时,内修法度,外拓边疆,连年用兵,国库大空。

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元狩四年(前119)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排富商、锄豪强。

以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大冶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采纳其建议,派他们乘传车举行天下盐铁,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

其制盐法,由官府置备煮盐器具,雇民煮盐,给以工费;其卖盐法,设盐吏坐列市肆,贩物求利。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是一种古老的制盐工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部的滨海地区。

盐田法工艺流程主要分为收集海水、晒制盐卤、熬制盐、精制加工等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收集海水。

盐田地区通常选择潮汐丰富的海域,使用盐田作为盐田法的基地。

工人们利用人力或机械设备将海水引入盐田,填满浅池。

接着是晒制盐卤。

在盛满海水的浅池中,海水经过蒸发,留下盐卤。

盐卤会在太阳下逐渐结晶,形成白色的盐花。

盐花会被人工捞起,这就是最原始的盐制方法。

然后是熬制盐。

将捞起的盐花放入锅中熬制。

锅中的盐花会在慢慢熬制的过程中变成颗粒状的盐粒,这些盐粒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盐。

最后是精制加工。

经过熬制的盐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比如洗涤、磨粉、筛选等步骤,使盐粒更加纯净、细腻。

整个盐田法制盐工艺流程虽然简单,但却需要对海水、天气、温度等因素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时也是一种对自然及手工工艺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古老的智慧和勤劳的民俗风情。

如今这项古老的工艺虽已被现代化的制盐方式替代,但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盐田法工艺流程,以传承和弘扬这种古老的文化。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2011-3-17 14:41:43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井盐汲卤运卤井盐井火煮盐海卤煎盐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

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

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概述部分旨在引出本文要介绍的主题,即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步制盐法的工艺流程、其在盐制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制盐工艺的改进和创新对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至关重要。

五步制盐法是一种常用的盐制方法,其具有简单、高效、经济的特点。

通过对盐湖的开采、晒盐、捞盐、煮盐和晒干五个步骤的操作,可获得高质量的食用盐。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流程和重要性,以帮助读者对五步制盐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五步制盐法在盐制过程中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通过对其工艺流程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五步制盐法的高效性和经济性,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中的适用性。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五步制盐法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本文还将展望五步制盐法的未来发展前景。

盐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商品,其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因此,对于制盐工艺的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为盐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五步制盐法及其在盐制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也将为读者提供有关盐业发展的新思路和创新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长文的组织架构进行详细描述,下面是文章结构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文,并对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概述。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五步制盐法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本文主题的兴趣;在文章结构部分,详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在目的部分,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预期。

简述几种制盐的方法

简述几种制盐的方法

简述几种制盐的方法一.传统制盐方法1、用耙子、刮板将滩场上晒好的盐碱土刮起、堆积。

2、使人共用大筐将碱土抬到涝囤里用以淋成浆,俗称“头浆”。

涝囤用土堆成,底坑用秫秸结成的檩子铺垫。

3、涨潮时将浆沟里的海水引到泸里备用。

4、用垸子将泸里的海水抬到涝囤,拎起头浆卤水,用地槽沟引到存卤池。

5、再用玩子将头浆卤水抬到晒盐池,晒盐池用鹅卵石、青石板铺成,七、八、九三个月晒盐。

6、盐晒好,用竹筐抬到灶上存放。

文字〖大中小〗)井盐汲卤运卤井盐井火煮盐海卤煎盐二.现代制盐工业1.海水制盐A.蒸馏法原理:蒸发至水的沸点,使其变成水蒸气,进而冷却即可得到纯水优点: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缺点:成本较高,难推广应用。

B.电渗析法原理:是将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于正负电极之间,并用特制的隔板将其隔开,组成除盐(淡化)和浓缩两个系统,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溶液的浓缩、淡化、精制和提纯。

优点是:①能量消耗低;②药剂耗量少,环境污染小;⑧对原水含盐量变化适应性强;④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⑤设备紧凑耐用,预处理简单;⑥水的利用率高。

缺点:与反渗透(RO)相比,脱盐率较低。

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浓差极化而产生结垢;①海水制盐——生产NaCl进一步利用②NaCl的水溶液制NaOH2NaCl + 2H2O 电解 H2# + Cl2# + 2NaOH③制金属Na 2NaCl(熔融)=== 2Na + Cl2④制Na2CO32NaOH + CO2= Na2CO3 + H2OC.离子交换制盐原理:.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目前正迅速发展,但需要不断更新离子交换树脂三.真空制盐法四.工艺流程简述卤水经滩田日晒蒸发,至饱和后引入一个卤水库中储存。

卤水库的作用,一是储存一定量的饱和卤水,以备真空制盐生产的需要;二是卤水在此有一定的停留时间,可以使其中的一些杂质颗粒沉淀下来,达到净化卤水的目的。

庵东晒盐技艺

庵东晒盐技艺

庵东晒盐技艺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盐的制盐技艺不复杂,但它与人类生命延续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所以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慈溪县志》载:“唐代开始,今师桥、石堰等地已设灶制盐。

”慈溪是浙江盐都,1958年,盐田面积达十万亩,1967年,原盐产量近23万吨。

制盐工艺历代迭次更新,经历煎煮、板晒、摊晒三个阶段。

宋代至清咸丰年间(约1151――1851)为煎煮阶段,将海水置铁锅内,用火力蒸发水份,遂成颗粒状白盐。

此后,发明盐田,即将海涂围筑成田块,上舖石板或瓷砖,引海水入内,借阳光使其中水份干燥成盐名曰“板晒”。

民国以后,进一步改进盐田结构,分三次完成结晶,曰“摊晒”。

煎煮阶段的主要工具有篾盘、铁盘、铁锅、泥灶;
板晒阶段的主要工具是拖刀、抄把耙、栈板、朳幅、土箕、漏铲、铧锹、铁扎、草扒、担桶、水勺、卤缸、将军帽(即缸盖)、盐箩、钉钩扁担等;
摊晒阶妈的晒盐技术现在还在延续,先用圧摊机把滩涂压平整,然后引海水入田摊晒浓缩,再用电动提卤泵把水份泵净,用石滾子把块状晶体碾碎。

在余姚庵东,如今尚有板晒传承人三位:丁长和、金加仙、沈裕张,滩晒传承人不胜枚举。

只是由于海涂变迁,海水淡化,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部份盐田已改为农田,到21世纪初,制盐业已处于濒危状态,前景堪忧。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制盐工艺发展

制盐工艺发展

制盐生产原盐、加工盐及综合利用资源的工业部门。

生产范畴包括:纳取海水、盐湖卤水或地下卤水,在盐田内日晒成盐;钻井汲取地下天然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得到的卤水,用圆锅、平锅加热煎煮或用真空、热压蒸发、浓缩成盐;钻井水溶开采地下岩盐,生产直接用作制碱原料的卤水;直接采出地下岩盐和盐湖中天然结晶的石盐;按用途对原盐进行加工;从制盐中提取其他化工产品。

制盐工业既是采掘工业,又是加工工业。

盐的生产常集中在部分地区,销售遍及各地。

盐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

制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在其他工业部门和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

盐税曾经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

沿革制盐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手工生产、手工机械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过程(见制盐技术史)。

人类最早是采集自然界存在的卤水和盐,包括地表天然卤水和岩盐及海滨洼地自然结晶的盐,供给食用。

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

有天然卤水的地区,曾采用“先烧炭,以盐井水泼之,刮取盐”的生产方法。

战国末期,四川开始掘井、汲卤、煎盐。

齐管仲(~前645)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并制,产品全部由官府统一运销。

但由汉代至明代,除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到唐玄宗开元十年(7 22)的139年间,开放全国海滩、盐井、盐湖,任民自由产销外,其他历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都实行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着盐的产销,以徭役的形成强迫盐户产盐,生产者役作极苦,还要负担繁重的盐课,因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虽然隋、唐之际,山西湖盐生产已形成“垦畦浇晒”的新工艺,宋、元之际,福建海盐生产已部分采用晒,但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井矿盐的情况有所不同。

四川在宋代出现了,首次使用钻头(“圜刃”锉)凿井。

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机具逐渐完备,分工协作逐渐明确,商业资本日益转为产业资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news/ 2011-3-17 14:41:43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井盐汲卤运卤
井盐井火煮盐
海卤煎盐
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

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