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合集下载

自贡古代独特的采卤设备

自贡古代独特的采卤设备

自贡古代独特的采卤设备——天车木制井架,在四川的自贡、乐山、犍为等地又称为天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井盐生产重要设备。

这种伴随着盐井的开锉、采卤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有设施,以其特有的姿态、结构、修造技术,成为盐场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东方埃菲尔铁塔”。

天车特有的雄伟,科学的结构以及奇异的修造技术,引起了历代文人和中外人士的称赞。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先生,曾用“千年盐都足称豪,井架摩天节节高”这样的诗句赞美的天车。

天车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它是由古代工匠在大口盐井采辘轳架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逐渐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随着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盐井越来越深,汲卤筒越造越大,天车的体量和高度也随之升高扩大。

号称千年盐都的自贡,在井盐生产历史上,曾出现过天车林立,蔚为壮观的宏伟景象,该市历史上最高的天车—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也是当时我国最高的木结构人工建筑物,为我国井盐科技史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天车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提升汲卤筒,采汲盐井中的地下卤水。

有时也用于下锉、起锉、扇泥和测量井深及修治井身弯斜。

天车的用材为杉树原木,人们将若干杉木通过加工、排列、围拢、接逗、用篾索或钢绳捆扎、加木楔楔紧后,自下而上组构而成,在四周牵拉风篾加固,按“外圆内空”、“上小下大”的原理合围排列捆扎成屹立于井口的木质井架,每架天车需要数百乃至二三千根木材,其形若一根根巨大的竹竿,有的内空大得可放下一张圆饭桌。

从结构学上讲,天车是一种高度较大、横断面相对较小的结构,即高耸结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的高耸结构。

在结构形式上,天车将塔式结构与桅式结构相结合,构成自已独创的结构。

天车一般由多条腿组成,每条腿直接安放在地表;整个天车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造型。

在安装上,它采用分散安装法,借助天车自身的支撑将木料或木料捆扎而成的组件逐根或逐段圆装组合安装在一起,因而设备简单、费用较省。

由于天车支柱主要由多腿组成,因此腿与腿之间又采用“穿”与“剪”纵横相连,以增强稳定性。

自贡井盐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井盐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笕管密布的盐场自贡井盐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井盐制作⼯艺古⽼井盐制作⼯艺(⾃贡灯会上的盐井天车棚,⽤啤酒瓶搭建的)(依然还在⽣产中的⽼盐灶)⾃贡号称盐都,但⼀般提起⾃贡,联想到的⾸先是灯会,恐龙,美⾷。

盐虽然每天不可缺,但和旅游好像挂不上勾。

上个周末,难得的晴朗天⽓,和朋友⼀起去⾃贡玩,发现个有趣的地⽅:燊海井。

⼀个活⽣⽣的有着160多年历史的井盐⽣产地。

(这个清朝的盐⼚规模⼤得超过我的想象,很难在镜头中将全貌囊括其中)(井盐开采的主要场地,天井棚和⼤车)柴⽶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都是⽇常⽣活必不可缺的东西。

那么,我们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盐,到底是怎么⽣产出来的呢?⼀般来说盐有海盐,湖盐和井盐的区别。

海盐在夏威夷的Kauai岛上看到过海盐⽥。

那基本就是围海圈地,制作⽐较简单。

湖盐在我⼀直向往但还没去成的青海应该能看到。

⽽⾃贡则是四川有名的井盐产地。

(当年⾃贡的天车棚。

的确看得出,已经不是作坊式,完全是⼤型⼯⼚规模了)(以前的输卤管道像过⼭车架不?⽤⽵筒拼接的,相当有四川特⾊的⼯业化^_^)⾃贡井盐⾃东汉汉章帝发端,到晋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全川,距今已有两千年的产盐历史。

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了⼈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

近代以来,⾃贡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井盐⽣产基地了。

说实话,在这⾥我才真正明⽩了中学历史课本⾥所说的“明清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更何况这个⽼盐井直到今天仍然还可以活⽣⽣的运作。

⽵筒,⽵蔑索,原⽊做的滑轮,相当有四川特⾊,和我想象中⼯业化那种全⾦属机械完全不同。

(这个井⼝就是160多年前打出来的世界第⼀个超过千⽶井深的燊海井,打开后⼀股很浓的天然⽓味道迎⾯⽽来)(从井⾥汲取黒卤原料,倒到旁边的⽊盆⾥,有管道通向提纯井盐的地⽅。

据介绍⼀提可以⽣产15公⽄纯盐)燊海井开钻于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始凿成。

井深1001.2⽶,是⼈类钻井史上第⼀⼝超千⽶的深井。

遥遥领先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西⽅各国。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探秘(下)文/李忠东,图/缪自平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

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但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

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笕管密布的盐场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这座最“咸”城市才是隐藏大佬

这座最“咸”城市才是隐藏大佬

这座最“咸”城市才是隐藏大佬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在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井盐文化。

自贡城市的名字就和盐有关,“自”是自流井,“贡”是贡井。

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的大井,距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还在采取传统工艺提卤制盐的古井。

古法制盐首先要从盐井提捞卤水到灶房,然后要经过烧盐、铲盐、淋盐、抬盐等程序。

今天井盐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化早已代替了手工劳作,但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游强告诉梅丽莎,燊海井人还在百年如一日地沿用着传统的工艺。

这古法制取的井盐有什么特别之处?梅丽莎邀请游强辨别传统熬制的井盐和超市普通的盐,即使盐溶于水中,游强也能轻松分辨。

他的语气笃定、自信,这来自于常年的积累与日复一日的坚持。

如果说过去制盐是为了生产生活,那么现在更多是为了古老技艺和前人智慧的延续和传承。

燊海井大门口有一副联语: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古代盐都人民的智慧和文心“跃然纸上”。

自贡井盐

自贡井盐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

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

素以“千年盐都”的美誉而蜚声中外。

说起自贡,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盐,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盐的影子。

走进盐都自贡,除了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详尽陈列,除了燊海井的古盐场物证,就连它的地名也在给你讲述盐的故事。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

北周武帝时(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

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平天国攻占南京,淮盐受阻。

川盐济楚,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

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

1939年9月1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井盐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

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

在富荣产区,投资者(称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

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

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手工煮盐
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有了卤水,并不是说一煎就能得到需
要的盐。

要得到上好的盐,这里面还有许
多的奥妙。

在传统的井盐熬制过程中,有
一道工序既简单又巧妙,盐卤在熬制前如
何尽量提高浓度以节约燃料,晒盐篷必不
可少。

将木头支成倒V 字形的架子,上面
铺满藤条或者稻草,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草
房,将盐卤水浇淋在篷上,经过太阳照射
蒸发后,反复几次后再排到锅中熬制。

这木头架子相当于浓度浓缩器,想当年盐业兴盛时,巨大的盐篷一字排开,何等壮观。

熬过的盐杂质较多,盐味苦涩,如何去除杂质,得到洁白如雪、口感极好的盐呢?聪明的盐工们又想到了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卤水倒入圆锅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工艺”。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还要淋花水。

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浓卤,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最后的花盐洁白晶莹而且口感纯美。

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井盐制盐生产工艺: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篁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

四川自贡燊海井作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盐工艺—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燃料为燊海盐井伴生自产的低压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灶,亦称瓮笼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