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合集下载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类标签: 重阳节思乡诗唐诗三百首小学作品赏析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解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解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解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解释】1、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2、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词语解释】茱萸:香味植物。

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

[⑵忆:想念。

⑶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⑷异乡:他乡、外乡。

⑸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导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独在异乡为异客②,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⑤处,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维注释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一带。

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②异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遥知:遥远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⑥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香的植物,即草决明。

古代风俗,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这种草,可以驱邪避恶。

解读翻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到欢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深沉。

“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全诗语言朴实,非常感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及注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赏析

古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赏析

古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朝:王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ThinkingofMyBrothersonMountain-ClimbingDay>dúzàiyìxiāngwéiyìkè独在异乡为异客,Alone,alonelystrangerinaforeignland,měiféngjiājiēbèisīqīn每逢佳节倍思亲。

I doublypineforkinsfolkonaholiday.yáozhīxiōngdìdēngjúchù遥知兄弟登局处,I knowmybrotherswould,withdogwoodsprayinhand,biànchāzhūyúshǎoyīrén遍插茱萸少一人。

Climb themountainandthinkofmesofaraway.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翻译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逢:遇到,遇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整句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人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之意,每当遇到美好的日子的时候,我就更加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出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些凄凉之意,每到重阳佳节的时候,更是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已经身佩茱萸登上了高
处,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个人而感到遗憾。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恩四川
2008,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而一场震惊世界地震更是让2008年变得悲情却有壮丽。

在这场灾难中,
无数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为四川,为受灾的群众送去了希望!
还记得吗,谁在雨中跪地高呼:“让我再救一个!”
还记得吗,普通的老师在那一刻用自己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
还记得吗,空降兵那不畏生死的一跳,为灾区人民送去了生的希望!
还记得吗,无数普通人,成为了自愿者,无数普通人,第一次走去了鲜血站,无数普通人,为灾区人民送去了钱财和物资。

感人的事情太多,我们一一铭记在心中,我们在这一刻,选择感恩。

感恩解放军,他们,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生命之路,在死神的废墟中,挖掘出生的奇迹。

感恩我们的老师,他们用生命换作一张翅膀,那之下,是生命的希望。

感恩我们的父母,地震中,是他们,日夜守护,让我们能安然入睡。

感恩无数的普通人,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团结,我们本就是一家!
我们感恩,因为我们知道,这场灾难终将成为大国崛起路上的里程碑!
感恩父母
父母,给我们生命,把一切奉献给了我们。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把所有卑微和渺小都藏在背后,始终以伟岸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就是我们的父亲。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可以为我们放弃她的一切,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感恩父母,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话题。

或许只是一个轻轻的问候,或许只是一个电话,或许只是自己准备的一顿晚饭,父母就已然欣慰于我们的成长。

父母从不苛求我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别无它求。

一生,有父母之爱。

风雨中,我们有温暖;坎坷中,我们有鼓励;失意中,我们有爱抚;迷茫中,我们有指引。

一切一切,都只因为有我们的父亲,母亲!
(活动:观看视频个人发表感言朗诵《感恩》)
班会第三部分:学习歌曲《感恩的心》手语
每个人都拥有感恩的心,那样世界处处都充满关爱!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这首歌使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
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
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为了摆脱它,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

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从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哭声起,我们要感谢的人就一个一个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出现,我们要感谢为我们付出的所有过客。

我们要感谢父母一路走来的扶持,我们要感谢朋友一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要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

正因为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们所有人。

不管是失去还是拥有……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条条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
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报答。

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所有的人。

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

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

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

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

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

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

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学会感恩,收获快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收获快乐》
感恩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

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只会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只会一味索取而不知回报,他的生活会因体验不到相互给予的快乐和为他人创造的快乐而枯燥乏味。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生活在太多的阳光和甜蜜之中:父母给我们提供了丰裕的物质条件,老师为我们倾尽了他们的心血,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伟大的祖国为我们构建了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我们要感恩父母。

感念父母对我们生命的赐予,感谢父母的无私付出和养育之恩,对父母长辈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关怀、多一句问候,
我们要感恩老师。

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启迪和成长的帮助,感念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诲。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太多的能力来回报这些爱我们的人,但这足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他们,这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方式。

心存感恩,我们才会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才会朝气蓬勃,远离烦恼。

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

感恩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学会把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怀和爱,化作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动力和信心,不要在平时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物质上的攀比,不要去追赶一些不符合我们学生身份的所谓的时髦,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大脑不如别人的聪明,不要分散了我们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注意力。

我们要专心致志,努力学习,学会从父母、老师的赞扬声中找到我们的信心和力量;学会在我们的学习中去寻找学习的快乐和兴趣;学会在学习中树立目标,在勇于比、学、赶、帮、超中找到我们的恒心和毅力。

当我们在进行这些努力的同时,无形的也在培养了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情感,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人,不管他的起点与终点相距多远,只要他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珍惜它,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能拥有亲情、友情的人,一个生活快乐、幸福的人!
最后,我想有三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它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怀一份感恩之情,它会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常怀一种感恩之念,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洒满温暖的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