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道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儒家、道家。比较

儒家和道家管理思想比较分析比较项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东周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3.思想基础:早期华夏文化的积淀和新兴思想的融合先秦:老子、庄子--提出了“无为”的管理最高原则,在领导艺术、人力管理方面提出了基础性的思想观点。
汉魏:淮南子、葛洪—对人力管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等有关的管理问题作出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
汉魏之后:未出现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在道教著作中,鼓吹治身不死的方术成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主要观点1、以“礼”为核心的直接管理目标2、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3、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4、教育是首要的管理手段5、举用贤才是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6、经济管理思想1、“无为”的管理思想2、矛盾辨证的管理艺术3、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实践成果1、儒学与现代柔性管理2、儒学与团队管理3、儒学与人力资源管理4、儒学与信息管理“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1)领导者不能统治过死。
(2)领导者首先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3)领导者要做到“为而不争”。
(4)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5)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
(6)领导者应有功不居“弱者道之用”(1)“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2)“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3)后动制敌、“以奇用兵”——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评价:(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而个体的“人”是民族文化代代沉积的载体。
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割裂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
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总结借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力弘扬优秀的儒学文化,充分利用儒学文化蕴涵着的有效管理思想。
对于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有些企业提出了“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的管理服务理念。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摘要】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大思想流派,对人性观持有不同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仁义礼智信;而道家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无为。
虽然两家在人性观上存在异同,但也有共同点,例如都重视修养道德品德。
儒道两家人性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修养途径的不同。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的重要性在于为后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启示。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虽有异同,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人性观,异同,共同点,影响,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儒家和道家作为两大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中各自提出了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伦理规范,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完善的;而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然的表现,应该随顺自然去发挥自我。
虽然儒家和道家对人性有各自独特的观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比如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都认为人性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不过,在具体的修养方式和达到境界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完善人性,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人性观儒家人性观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人性本质的理论观点。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完善。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感,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思想派别。
这些派别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每个派别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对先秦各派思想内容的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各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儒家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思想,并强调君子的品德养成与修身自好。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出了“道”作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境界的概念。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自由。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主张自我放逐,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的思想,主张实行有法可依的法治社会。
墨家认为,爱是全人类公共道德准则,倡导“以贫者富,以老者少”的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墨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幸福的实现,主张务实和实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为商鞅。
法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规范人民行为,在社会中树立权威。
法家思想注重行政和社会管理,倡导严肃的法律体系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阴阳家是关注自然界和宇宙规律的一派,代表人物为淮南子。
阴阳家相信宇宙是由阴阳两大对立而统一的要素构成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天道,循环宇宙的变化和运行,以达到整体平衡和和谐。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派别,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思想流派如名家、纵横家等。
名家注重辩论技巧和口才的发展,追求智慧和权谋。
纵横家强调政治权力和策略的运用,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思想观点。
综上所述,先秦各派思想的内容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品德培养,道家强调自然无为与心灵追求,墨家强调公平和兼爱,法家强调法制和社会管理,阴阳家关注自然宇宙规律,名家注重智慧和辩论技巧,纵横家注重政治权谋。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三大学派,即儒家、道家、法家,属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学派。
其中君道论是儒家、道家、法家的三派的核心理论。
三派的君道论均强调君主要有责任、义务去统治国家,即要以德治国。
儒家、道家、法家的君道论有其相同的核心观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特点。
儒家的君道论是以敬、仁、义为基本原则,认为君主本着仁、义的原则,应该把握君主政治统治的本质,关注百姓的利益,按照仁义之道,去统治国家,以建立仁义之治,即以政令天下。
道家的君道论把握了“以道御天下”的君主政治理念,认为君主要靠执政者的道德来正确地治理国家,以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古代道家学者认为,百姓对政府的支持与反对,是决定君主政治治理成败的关键。
执政者必须遵循道德,将仁义行政发挥到极致,以实现万民和睦的社会。
法家的君道论强调“以法御天下”,认为百姓有权利自由发展自身,政府要尊重百姓的自由,只有实施法制才能保障百姓的自由和权利。
因此,君主政治应该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法律制度要符合民众的需求,通过实施公平、公正的法律,以实现政府的正义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法家的君道论均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以德治国,重视百姓的利益,以政令天下。
其中,儒家君道论强调以仁义治国,道家君道论则强调以道德治国,法家君道论注重法律秩序,强调以法御天下,都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本质:以道御人,以法治天下。
纵观古今,以德治国的主张历来都非常受人尊敬,是一个永恒的治理理念,为人类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总结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总结: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修养、君子之道和礼仪道德。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君子。
2.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个体的自然发展和内在修养。
道家强调追求道的真理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内在精神的修养,追求人的真实和自由。
3. 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侧重于法制建设和治理。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和秩序的维护。
法家教育注重规范和纪律的建立,培养人们遵守法律和秩序的意识。
4. 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强调军事训练和全面发展。
兵家重视军事战略和战术,强调训练和实践。
兵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5.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注重普及教育和实用主义。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普及教育和公平正义。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实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6. 佛家教育思想:佛家教育思想注重心灵的修养和解脱。
佛家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佛家教育注重慈悲和智慧的培养,强调人的心灵成长和解脱。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多元而丰富,各种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独特体系。
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后世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些教育思想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但它们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具备各种品质的培养,强调个体的自然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浅谈先秦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浅谈先秦儒家 、道家 、法家思想 的深远影响
刘 东 ( 夏 北 方 民族 大 学20  ̄ 专 门 史研 究 生 70 2 ) 宁 08 50 1
摘 要 :先 秦 诸 子 的 许 多 思 想 给 后 人 留 下 了深 刻 的 启 示 ,如 儒 家 与 “ ” ( 道 )的关 系 方面 发展 了孔 子 的 思想 。 “ 其心 , 知 天 天 尽
二 、儒 家、道 家、法 家思 想对现 代社 会 的影响
1 儒家 .
儒 家作 为诸 子 中最 有影 响的 学派 ,是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内核 , 也是 中国固有价 值体 系的代 表 。儒 家从 汉武帝 “ 黜百家 , 罢 独尊 儒 术 ”后, 为中国封建社会 正统思想 , 成 长期 以来作 为国学 的主体 。 在 现 代 化 社 会 的今 天 ,儒 家 伦 理 思 想在 很 多方 面 与 现 代 社 会发展 的要 求 不相 同 。但 其 核心 思想 内容 “ 爱人 ”,在 今 天仍 然 要 去继 承 和 发 扬 。孔 子 把 “ ”解 释 为 “ 人 ”,是 基 于 “ 仁 爱 亲 亲 ”思想 。 《 中庸 》 : “ 者 ,人 也 ,亲 亲 为大 。 ” 、 《 仁 论语 ・ 3 法家 . 法 家主 张 平等 守法 ,反 对 宗法 等级 制和 世 袭制 。 “ 法治 ”要 学 而》 : “ 子 口: ‘ 有 孝弟 也者 ,其 为仁 之本 与 !” “ 人 ”要 爱 法 求从 爱亲 人 出发 ,为 “ 爱人 ”的基础 ,但 是 “ 仁 ”,不 仪仅 只 求制 订和 公布 成文 法 ,不 论亲 疏 ,不分 贵 贱 ,由法 来判 断 。 “ 为 在 “ 亲亲 ”之 上 ,而 是 必 须 “ 已及 人 ”、 “ 吾老 以及 人 之 治 ”讲究 行 为规 范 的内容本 身 ,要 求执 行 一断 于法 的统 一行 为规 推 老 老 ”、 “ 幼吾 幼 以及 人 之幼 ”。要作 到这 点 ,必 须把 “已所不 欲 范 。应 该 肯 定 “ 治 ”把 握 历 史 进 化法 则 ,反 对 保 守 和 空想 思 法 勿施 于人 ” 、 “ 已欲 立 而立 人 , 己欲 达而 达人 ”的 “ 忠恕之 道 ” 想 阻碍 。当然 ,古 代 “ 治 ”的含 义与 今天 “ 法 法治 ” 的含义 是有 作为 “ 为仁 ”的标准 。所 谓 “ 己复 礼 ”,就 是在 “ 己” 的基 很 大差 别 的 。事实 上 ,现代 意 义上 的 “ 克 克 法治 ”,在 古代 是不存 在 础上 去 “ 复礼 ” ,这 样 才为 “ ” 。 “ ” 是人 作为 人 的内存 品 的 。改革 开放 后 ,在法 制建 设 上我 国 引进移 植 了不 少西 方法 律 的 仁 仁 顾 , “ 己 ”就是要 靠人 对 自身 内在 品质 ( “ 克 即 爱人 ” 的品德 ) “ 精华 ”。可 是 ,引进 和移 植 西方 的法 律 “ 华 ”,并 没有 想像 精 的 自觉 控制 。 “ ”是人 的干 为 的外在 的礼仪 规 范,作 用是 调 节 中那么 简单 。移植 过来 的法 律 “ 华 ”,其 规 范制 约作 用的 有效 礼 『 精 人 与人之 间 的关系 。 “ 礼之 用 ,和为 贵 ”。就 是 要人们 自觉遵 守 发 挥是 存在 于 一定 的文 化基 础 之上 ,依 靠植 入 地文 化 的兼容 性 。 社会 礼仪规 范 ,来达 到 “ ” 的要求 。 因此 ,孔 子说 : “ 仁 为仁 由 民主 与 法 治 作 为 西方 文 化 的代 表 , 是 西方 价 值 观 念 的 主 导 。那 已,而 南人乎 ? ”。对 于 “ ”与 “ ”之 间的关 系 ,孔 子说 : 么 ,西 方 的法 治精 神能 否植 根 于 中国文 化 的 士壤呢 ?作 为 中国文 仁 礼 “ 而 不 如 礼何 ?人 而 不 仁 如 乐何 ? ” “ 云 礼云 ,玉 帛乎 化 代表 的儒家 思想 能否 承接 和 转化 西方 法精 神 呢 ?对于 这类 问题 人 礼 哉 !乐 云 乐 云 ,钟鼓 乎 哉 !” 。 因此 ,孔 予 主张 “ 己 ” ( 克 求 的回答 可 以在法 家思想 中找到答 案 。 仁 )主要 内在 自 。 “ 欲仁 ,斯 仁 至矣 ” ,就是 在达 到 “ 觉 我 求 古 代 法 家 思 想 有 很 多 地 方 是值 得 认 同 的 。二 千 多 年 前 ,法 仁 ”的 内在 自觉性 后 ,实践 于 日用伦 常 之 中,并 最终 达 到 “ 极高 家就 提 出 ,规范 和衡 量人 们行 为 客观 的 、公 正的准 则 只有用 来 执 不别 亲疏 ,不殊 贵贱 ,一 断于 法 ”是对 法 的 明而 道 中庸 ”。 “ 高明 ”即要 求在 伦 理体 系 中寻找 终极 理念 , 行 。法家 所提 出的 “ 极 “ 中庸 ”即要 求将其 实 践于 日常 生活 之 中 。 “ 中庸 ”和 “ 道 道 极 平等 适 用的 肯定 。法 家 思想 主张 法 的权 威 性和 拘束 力 ,要 求所 有 高 明 ”互 为 …体 ,就 足 寻求 最低 限度 的伦理 观念 的 “ 同 ”,也 的人 包 括 国君都 应该 守法 和 依法 办事 。执 行成 文法 ,应该 具有 统 认 是和 某种伦 理 体系 的终 极理 念育 密切 联 系 。假 如 说 ,孔子 的 “ 仁 性 、稳定 性 、可操 作性 和可 预见性 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 道两家思考 问题 的角度不 同。儒 家是站 在人与社 会
关系 的角度思 考问题 , 其 理论 思想 注 重实用 性 , 从调 节人 与
一
四端 , 而这个端意味着仁义礼智的萌芽状态 , 所以, 教 育的作 用主要在 于培养人性中的这些善端 , 使 其不断完 善。教育 的 目的也就在 于使人 的善端在 被完 善后达到 “ 明人 伦” , 最后是 培养圣人 以服 务于国家 。儒家所 倡导的仁义 礼智 , 从本 质上 说都是为 了国家政权 体系服务的 , 君主 的道 德修养关 系到天 下苍生 , 人 民的道德修 养关 系到 国家兴 衰 , 任 何人 想要 为 国 家做 出贡献 , 就必 须接 受教育 , 完 善 自身 的道德 修养 。孔 子 提 出了“ 性 相近 , 习相 远” 的著名 论断 , 主张 “ 学而 优 则仕 ” ;
一
范畴 , 更注重从人 与 自然 关系 的角度思 考 问题 , 其 理论 思想 飘渺玄远而富于 自然性 , 从完善人与 自然 的关系从 而完善人
自身出发 , 强调消极 出世 , 在摆脱 人际关 系中实现人 的价值 , 根本 目的是寻求个人 的完善。老子 向往 “ 老死不相 往来 ” 的
田园生活 , 庄子则 强调个体 的修身养性 。因此 , 儒、 道两家教
孟子提 出 : “ 人 伦明 于上 , 小 民亲 于下 ” 。此 后 , “ 明人 伦 ” 与
类” , 使传统文化教育 惠及 到社 会各 阶层 。这 样儒 家思 想就
有了坚实 的社会心理基 础 , 为社会大 众所接 受并逐步儒 化全
培养圣人 以服务 于 国家 的教育 目的被 作为儒 家 的正统 思想 传承 了下来 , 对 中国整 个封 建社 会 的教 育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从“ 性相 近 , 习相远 ” 出发 , 儒家认为 , 除上智 和下 愚外 的 所有人都必须接受教育 , 都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
袁
[ 摘 要】
伟
( 云南 大学 , 云南 昆 明 6 5 0 0 9 1 )
春秋战 国是 中国文化 史上最辉煌的 时代 , 儒、 道 两家思想堪称 中国思想文化 史中的两座 高峰 。两家思想在我 国
的传统教育 的发展历程 中 占有重要 地位 , 以孔孟为代表 的儒 家教 育思 想和以老庄 为代表 的道 家教 育思想是 我 国教 育思 想的 两大渊源 。本文 以两家思想产 生的 时代背景 作 为文章切 入 点 , 从 教 育 目的、 教 育 内容及 道德 教 育等方 面对 两者 进行 对 比研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No . 1 1, 2 01 3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5 卷第 l 1 期 )
( V o 1 . 1 5 . N o . 1 1 )
先秦儒 家 、 道 家 教 育 思 想 比 较 研 究
表面看来 , 道家 反对 教 育 , 主张 “ 绝圣弃 智 ” , 即毁灭 文 化、 取 消教育。老 子认 为 “ 为道 ” 与“ 为学 ”目的相 互 抵 触 , “ 为道 ” 是要将 所 知道 的知识 和技 能彻底 抛弃 , 而“ 为学” 的 E l 的是学 习知 识 , 掌握更 多有 益 的技 能。但实 际上 , 道 家反 对的只是儒家 那 种人 为 的教 育 , 认 为这扭 曲 了人 的 自然 本 性, 道家认为 教育的功能 在于 “ 复其初 ” , 即恢复人 的 自然本
而道家虽然也研究人与社会但观察视野由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到大自然宇宙观的范畴更注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其理论思想飘渺玄远而富于自然性从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完善人自身出发强调消极出世在摆脱人际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根本目的是寻求个人的完善
2 0 1 3年 第 1 1 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社会 。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有长期 担任周史 官 的经历 , 随着 周 王室的衰落 , 老子 被迫 脱离 官场 , 隐退在 野。特殊 的 文化 素养 与政治经历 , 使 老子 能够 以更 敏锐 的 眼光洞 察 “ 礼 坏乐 崩” 的时局 , 从 而对治道和处世哲学 有了更 为深刻 的体认 。
育思 想相去甚远。
、
儒 道 教 育 思 想 的 时代 背 景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 争 鸣” 格局 的 实质是不 同思 想 流派
( 一) 教 育 目的、 作用不 同。儒家思 想十分重视教 育的 巨
大作 用。孟 子从 性善 论角 度出发 , 认为 人 皆有 仁 、 义、 礼、 智
在意识形 态领 域 内对 社会 经 济变 革 所做 的一次 重 新诠 释 。 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 , 经济 的持续 发展 , 为各 家思 想 因子 的碰 撞奠定 了丰厚 的物质基础 ; 激 烈的社会变革 和利益 资源 的重 新调配 , 也客观促成 了各 种政治 主 张 和哲 学 派别 的产生 ; 诸 侯争霸 的战乱局 面和尚未形成 统一 的思 想观 念 , 为 各家学派 著书立说 提供 了一个 相对 自由的社 会环境 。 当时代表 各 阶 级、 各 阶层 利益的诸子 百 家提 出各 自的政 治 主张 , 促进 了这 时期思想 的解 放。儒 家学 派 的创 始 人孔 子第 一次打 破 了 贵族 统治 阶级垄 断 教 育 的局 面 , 变“ 学 在官 府 ” 为“ 有 教无
究, 以 古 鉴今 。
[ 关键词 ]
儒 家; 道家; 教 育思想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 - - 4 0 5 3 【 2 0 1 3 ) 1 1 5 2
[ 中图分类 号]B 2 2
儒 家和道家都产生于春秋 战国这个社会 大动荡 时期 , 在 这个 礼坏乐崩的时代 , 出现了“ 百家 争鸣” 的局面 。众多思 想 家都思 考和关注这样一个 问题 , 即如何 协调人 与周 围环境 的 关系 问题 , 主要是人 与社 会 的关 系 , 而这个 时期 的思 想家们 都不 约而同地把教育 当作协调人与 环境 关系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