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探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探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个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满足、幸福和满意等情感体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条
件的满足度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交通出行、支持家庭等方面都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 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大学生和周围人的互动以及人际关系
的好坏也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大学
生带来温暖和支持。
3. 学业压力和情绪状态:学业压力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另一
个主要因素。
过重的学业压力会让大学生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影响
其主观幸福感。
4. 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大学时期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重
要时期,通过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掌
握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和幸福体验能力。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们正在经历着人生的黄金时期,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一、调查目的和问题设计1.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1)个人信息:年龄、性别、专业等基本信息。
(2)对生活的满意度:包括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满意度。
(3)主观幸福感:对自己目前幸福感的评价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幸福感波动情况。
(4)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包括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通过对300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个人信息: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4%,女生占46%;年龄主要分布在18-23岁之间;专业分布以文科和工科为主。
2.讨论从调查结果来看,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在学业压力方面,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需要承受诸多挑战和困难;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需要面对与同学、老师、家人等不同群体的交流和互动,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三、问题解决与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状态,增强心理韧性,提高抵抗压力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以缓解学业压力。
3.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人际关系模式,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
4.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的支持和关爱,培养学生的家庭归属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更是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一、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不同年级、专业和学校中进行问卷发放。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以及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等。
调查期间,共有500份有效问卷被回收,有效回收率达到90%。
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呈现出不同的分布。
有60%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出了70-80分的评价,25%的大学生给出了80-90分的评价,而仅有5%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评价为60分以下。
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幸福感持有较为积极的评价。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还分析了可能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等。
结果显示,学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有近70%的大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对他们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人际关系,有60%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对其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就业压力和家庭关系也是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0%和20%。
四、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其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较高的幸福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而较低的幸福感则容易导致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学业表现和生活质量。
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增强幸福感,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幸福感: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增强心理韧性,有效化解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张懿教育学术月刊2010.1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摘要:不同的个人背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同。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系统,由幸福储备、幸福收入和幸福中介组成。
其中,幸福中介在幸福储备和幸福收入之间发挥着驱动力作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可以简要定义为:知足和愉快。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储备;幸福收入;幸福中介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课题“学生工作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B2009-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懿,男,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北京10029)。
一、研究背景回顾历史,幸福研究可以分为幸福的哲学研究和幸福的心理学研究两类。
幸福的哲学研究形成以下四派: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幸福观,以实现“内圣外王”完美人格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二是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1]三是感性主义幸福观,把追求快乐看作是人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四是功利主义幸福观,在坚持“趋乐避苦”基本观点的同时,追求“最多数人最大的幸福”。
哲学家试图用思辨的方法探讨幸福的真谛,但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心理学家则另辟蹊径,通过实证研究来测量和验证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体验,心理学家为之下的定义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
[2]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主要有三大理论:一为遗传论,认为由于遗传的影响,人们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种基因素质使人们具有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体验生活的倾向;二为实现论,认为一个人的目标(需要)实现的过程会产生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从而产生幸福感;三为认知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本质上是一种比较判断的结果,来自个人与自己过去的生活比较,或是与处境相同之他人的比较。
[3]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自身因素,包括基因、人口学变量、自尊和健康等,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稳定而且长久;二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经济收入、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三是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与之相关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标准,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以及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职业、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数据,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关系。
结合个案研究和质性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控制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幸福感也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幸福感提升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本研究也旨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幸福感的认识,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快乐。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为心理学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为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的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况,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也有助于引导他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本文将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共邀请了5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主观幸福感情况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来得出相关结论。
二、主观幸福感情况1. 幸福感评价在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评价时,结果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幸福,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般,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太幸福。
整体来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在幸福感来源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的幸福感来源包括家庭、朋友关系、爱情关系、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等。
家庭和朋友关系是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0%和25%。
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的占比分别为20%和15%。
而相比之下,爱情关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只占5%左右。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1. 家庭关系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的影响对大学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和睦、关系融洽的大学生幸福感较高,而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幸福感较低。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沟通、多交流,尽量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这对于提高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朋友关系大学生社交圈子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朋友,良好的朋友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关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相当显著,朋友圈子越广、朋友关系越稳定,大学生的幸福感越高。
建议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发展友谊,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张懿教育学术月刊2010.1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摘要:不同的个人背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同。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系统,由幸福储备、幸福收入和幸福中介组成。
其中,幸福中介在幸福储备和幸福收入之间发挥着驱动力作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可以简要定义为:知足和愉快。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储备;幸福收入;幸福中介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课题“学生工作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B2009-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懿,男,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北京10029)。
一、研究背景回顾历史,幸福研究可以分为幸福的哲学研究和幸福的心理学研究两类。
幸福的哲学研究形成以下四派: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幸福观,以实现“内圣外王”完美人格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二是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1]三是感性主义幸福观,把追求快乐看作是人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四是功利主义幸福观,在坚持“趋乐避苦”基本观点的同时,追求“最多数人最大的幸福”。
哲学家试图用思辨的方法探讨幸福的真谛,但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心理学家则另辟蹊径,通过实证研究来测量和验证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体验,心理学家为之下的定义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
[2]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主要有三大理论:一为遗传论,认为由于遗传的影响,人们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种基因素质使人们具有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体验生活的倾向;二为实现论,认为一个人的目标(需要)实现的过程会产生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从而产生幸福感;三为认知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本质上是一种比较判断的结果,来自个人与自己过去的生活比较,或是与处境相同之他人的比较。
[3]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自身因素,包括基因、人口学变量、自尊和健康等,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稳定而且长久;二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经济收入、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三是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与之相关的人生态度。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不仅将幸福研究带入心理学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主观幸福感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中的积极部分,包括人的满意度、快乐情绪、积极品质、潜能开发等,这对于指导人们如何追求美好的生活意义重大。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逐渐展开。
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成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方法的移植,并一定切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得出的结论也多为零散的、片面的,且多为描述性的,很少能触及理论层面。
而且,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幸福感研究并非主流。
例如,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测量普遍使用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研究的是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得出的结果当然有失偏颇,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全面的,这与教育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等目标相悖。
所以,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至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评估、归因、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工具。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的缘起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变量,如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和社会网络系统(家庭、工作单位)等,称之为“幸福储备”;二是常变因素,主要指在特定的时间里,由满意事件或不幸事件所导致的个体幸福感变化,称*此文为作者博士学位精要。
指导老师:李文利教授;毕业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毕业学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位授予时间:2009年7月。
之为“幸福收入”。
“幸福储备”对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起着稳定而持久的作用,许多人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对某些事件比其他人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储备”;但不管一个人的幸福储备怎样,它都要与其“幸福收入”相整合才能起作用;有好的“幸福储备”、没有好的“幸福收入”,也经常体验不到幸福感。
近期有研究者认为,过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变量对幸福感影响的结果,而忽视了变量影响幸福的机制;换句话说,即幸福是如何产生的。
Baron和Kenny认为研究者们往往没有考虑第三种因素--控制变量;因而,当在研究变量与幸福感之间加入控制变量时,这种关系就下降并且被控制变量间接地作用。
这种控制变量又可以称为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它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发挥着驱动力的作用。
[4]本质上,中介变量解释了这些效果怎样发生和为什么会发生。
另外,过去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过分关注个人的主观体验,否定了幸福的客观性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关系不清晰等,这些都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1.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
以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校背景为幸福储备、学校工作为幸福收入,假设人生态度为幸福中介,验证人生态度在幸福感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2.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影响因素。
从背景因素(家庭背景和学校背景)中,寻找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显著的变量。
3.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模型。
学界业已形成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快乐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本研究将探讨四者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框架为了实现“研究问题”中提出的各个研究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研究框架:图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框架(四)研究设计1.变量幸福储备:家庭背景包括性别、生源、父亲教育程度、母亲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等变量;学校背景包括学生干部、年级、院系、政治面貌、高中学习成绩、当前学习成绩等变量。
幸福收入: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教育技术、学术氛围、专业课程、教学条件等变量;学生工作包括学生保险、社团工作、评优表彰、违纪处理、心理健康、国防教育、学风建设、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经济资助、辅导员班主任等变量。
幸福中介:经过项目分析,人生态度形成了“自卑态度”、“积极态度”和“自信态度”三个潜变量。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指大学生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
具体结构见表1。
表1主观幸福感的结构资料来源:Ed Diener,Eunkook MS,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ce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276-294.(根据《国际大学生调查》有修改)2.样本采用分层等距抽样的方法,在北京服装学院发放问卷1039份,收回问卷1008份,清洗后的有效样本为913份。
3.工具采用北京大学李文利教授编制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美国Diener教授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中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量表》、《消极情感量表》等四个量表,以及我们编制的《学校工作调查》。
经分析,以上量表和问卷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数据采用SPSS和LISR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一)验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形成的中介变量为了检测人生态度(幸福中介,以下同)在学校工作(幸福收入,以下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我们以主观幸福感四个维度的总分、学校工作总分和人生态度总分为变量设计了三个回归方程。
第一个回归方程考察学校工作对中介变量的预测作用;第二个回归方程考察学校工作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第三个回归方程快乐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经常快乐去年快乐昨天快乐现在悲观现在快乐实现生活理想生活条件很好对自己生活满意已得到想得到的重要东西生活不会作任何改变愉快幸福振奋自豪感激爱不愉快难过生气负罪感羞愧担心压力忌妒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1考察学校工作与中介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共同的预测作用。
为了确定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我们需证明如下假设: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学校工作将影响人生态度;而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学校工作将影响主观幸福感;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学校工作和人生态度将共同影响主观幸福感。
如果满足了上述条件,那么学校工作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就比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更小。
表2幸福收入对幸福中介的回归分析*p<0.05**p<0.01***p<0.001表3幸福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p<0.05**p<0.01***p<0.001表4幸福收入、幸福中介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p<0.05**p<0.01***p<0.001表2表明,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学校工作显著地影响了人生态度,解释了人生态度2.6%的变异。
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见表3),学校工作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解释了快乐感变异的2.6%、生活满意度变异的6.5%、积极情感变异的4.0%、消极情感变异的1.3%。
在第三个方程中(见表4),学校工作和人生态度显著地影响了主观幸福感,它们共同解释了快乐感变异的11.5%、生活满意度变异的13.0%、积极情感变异的11.9%、消极情感变异的9.4%。
从这三个方程中,我们发现,当人生态度变量出现时,学校工作对快乐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162下降到0.116,对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256下降到0.210,对积极情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201下降到0.151,对消极情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115下降到-0.068。
这些下降的部分即是由人生态度引起的。
因此,人生态度是学校工作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即幸福中介。
(二)显著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变量排序首先通过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从家庭背景和学校背景中选择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四个维度影响显著的变量,以选择出的这些变量为自变量,分别以快乐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表6:表5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影响回归分析摘要表*p<0.05**p<0.01***p<0.001主观幸福感家庭背景标准化回归系数决定系数R 2F 快乐感性别女=1男=00.085*0.007 6.467*生活满意度性别女=1男=00.070*0.0054.536*0.030 2.810**0.033 3.030**0.023 5.365***0.019 5.868**积极情感女=1男=00.143***0.02118.967***消极情感女=1男=0-0.086*0.0076.52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0.004-0.0120.0340.0350.0500.088*0.060-0.055-0.010-0.068*0.021 1.916*父亲工作高级专业人员初中级专业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工人农林牧渔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内退其他母亲工作高级专业人员初中级专业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工人农林牧渔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内退其他家庭经济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城乡差异大中城市县城乡镇性别性别父亲工作高级专业人员初中级专业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工人农林牧渔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内退其他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是=1否=0-0.023-0.038-0.041-0.013-0.082*-0.087*-0.158***-0.066-0.070*0.0520.010-0.079*0.014-0.016-0.081-0.063-0.172***-0.053-0.013-0.0420.0560.232**0.1440.0370.174***0.0480.069快乐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学校工作人生态度学校工作人生态度学校工作人生态度学校工作人生态度标准化回归系数-0.0680.288R 20.094F 43.699***标准化回归系数0.151-0.285R 20.119F 58.396***标准化回归系数0.210-0.261R 20.130F 64.933***标准化回归系数0.116-0.301R 20.115F 55.942***快乐感标准化回归系数0.162R 20.026F23.503***学校工作生活满意度标准化回归系数0.256R 20.065F 61.850***学校工作积极情感标准化回归系数0.201R20.040F 36.941***学校工作消极情感标准化回归系数-0.115R 20.013F 11.612***学校工作人生态度学校工作标准化回归系数-0.162R 20.026F 23.503***表6学校背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影响回归分析摘要表*p<0.05**p<0.01***p<0.001比较表5、表6,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影响大学生快乐感的变量家庭经济很差的学生反而快乐感最高,较好、较差、一般、很好依次排列;女生快乐感得分平均值高于男生;当前成绩在班级所属名次前10%者快乐感最高,前11%-25%、中51%-75%、前26%-50%、后25%者依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