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知人与自知

合集下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一成语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间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差异,但他们能够和谐相处;而小人之间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一致,但却难以和睦相处。

后来,这段话被引申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强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观点因人而异。

这成语用来形容在价值观、观念、意见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智慧或立场而产生不同的看法,相互之间可以包容差异,不必强求一致。

知人与自知——精选推荐

知人与自知——精选推荐

知⼈与⾃知⽼⼦说:知⼈者智,⾃知者明。

能够知⼈,能够了解别⼈,才能称得上有智慧。

⽽能够认识⾃⼰,将⾃⼰看得清清楚楚,才是明⽩⼈。

相⽐知⼈,⾃知或许更难⼀点。

通常,⼈对于⾃⼰的孽根性是本能回避的,⽤句俗语说,⾃⼰不知道⾃⼰那德⾏。

往往我们在评说、评判他⼈⾔⾏时都是洋洋洒洒、振振有辞的,⽽对⾃⼰这个‘局外⼈’,却是慎之⼜慎的。

⽣活中,很少见到对待⾃⼰的⾔⾏也象秋风扫落叶⼀般⽆情的⼈,⽹上有,但也不多。

此外,我们往往不易被他⼈骗,但⾃⼰骗⾃⼰时却意识不到。

这正是为⼈的可笑可悲可怜悯⽽⼜⽆奈之处。

借⽤⼀闺密的话,毕竟,我们是凡⼈。

所谓爱⼈如⼰,⽆缘⼤慈,同体⼤悲,⾮我等凡夫境界。

我们,只能⽆条件地爱某些⼈。

于是,这种爱便荒诞不经、不能恒久。

三祖说:⾄道⽆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

这句说的就是⽆所住,⼤道⾄简,最上乘的就是最简单明了的。

哪还有什么如来禅,祖师禅,向上⼀路。

《论语。

颜渊》有:“⼦张问崇德辩惑。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欲其死,是惑也。

’⼦张问关于⼈格修养以及辨别是⾮的问题。

孔⼦说:以忠诚信实为宗旨,顺应服从于义,忠,即以直⼼对⼈对事,不歪曲并且尽⼼尽⼒。

信,为⼈忠厚,信⼈信⼰。

如此,便是崇德了。

若喜欢某个⼈,就希望他长寿不死,对他厌恶起来,⼜恨不得他⽴即死掉。

既希望他长⽣,⼜巴不得他快死,这个⽭盾的⼼理,就是⼈性的弱点。

这个愚蠢的⽑病,⼈⼈都有可能体会过的,譬如朋友之间,两个⼈要好时,那是样样好,不好的也能统统包容。

⼀旦⼼理发⽣变化,就觉得对⽅这样不好,那样不是,原来好的也⼀笔勾销,甚⾄会想,那⼈简直就是⼀⽆是处嘛。

孔⼦说,这种情感⾛向⼀偏之极端的⼀偏,就是惑,就是不明。

所以修养⾃⼰很重要,⼈的认识往往是因为情感偏差产⽣的,也即想当然,⾃认为客观,却离客观甚远。

是故《⼤学》有⾔:‘。

故好⽽知其恶,恶⽽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由于⼈们种种情感以及认识产⽣的偏差,对于⾃⼰所亲爱的⼈,往往会过于偏爱,对于⾃⼰轻视讨厌的⼈,往往⼜会过分轻视怠慢。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从“君子不患——君子之患”展开不患——“人之不己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时君子的自我要求。

君子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所以,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他人很宽容。

即之也温,这个温暖是对他人的。

人了不了解自己,其实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就如同兵法里——可胜在人,不可胜在己。

自己只可能要与要求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君子多在自胜上用功。

别人不了解自己,多去——反求诸己,反求诸己不得呢?那么再去多了解对方,也就是在知人上的工夫还不够。

君子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据于德,就是成人成器——而这个器又是不可限量的——君子不器(止于至善,没有止境)所以说,反求诸己,君子善于转化,把所有不好的,负面的,乃至于中性的,都可以转化为反求自学的动力所在。

所以啊,不怕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容纳他人,是有限度的,这个内在的转化加上外在恰当的行动,力量是不可限量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不息啊,如日月之运行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之心地,能够担当重任,仁以为己任。

有这么一股子精神,孔夫子才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7.2)。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所以说,怎么上达啊,要紧处就在这里,反求诸己,提升自己。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为什么会不愠呢,这不是压抑着不发怒,而是发自内心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修行不够,自己可以做一些调整,别人就可以了解自己了。

我们给孩子讲诗经的时候,我们讲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时候,怎么就一下子转化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了呢?这一步转化,这就是“君子之上达”啊!我们在人生很多紧要的关头,作何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路——这就是“道”——仁道还是什么道。

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会不断地面对新的选择,所以没有一条固定的道,没有一条对象化的道让我们行走,我们面前未来的道,总会面临着抉择,挑战,诱惑,歧路也很多,我们能走好这条仁道,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的感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的感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的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明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爱人和知人是我们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层面。

爱人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交流,是建立在亲情、友情、爱情的基础之上的。

爱人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关怀和照顾,是一种无私奉献和牺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朋友之间的友情,夫妻之间的爱情。

爱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让我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

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乐观。

而知人则是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知人并不是简单的了解对方的名字、职业、兴趣爱好,而是要了解对方的性格、思想、习惯和行为。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更加深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性格开朗,有的人内向害羞,有的人耿直直爽,有的人圆滑奸诈。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观察和分析,善于沟通和交流,就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加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爱人还是知人,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爱人让我们更加懂得关心他人,更加懂得感恩他人,更加懂得珍惜他人。

知人让我们更加懂得理解他人,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更加懂得包容他人。

只有具备了爱人和知人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爱人和知人是一种情感和一种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

只有真正懂得爱人,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美好;只有真正懂得知人,才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和融洽。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牢记这句话,始终坚守这份情感和这份能力,让爱与智慧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2000字】第二篇示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警句

《论语》警句

《论语》警句《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原则。

下面列举十个《论语》中的警句,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中的一句名言,教导我们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就和快乐。

2.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告诫人们不要只注重外表和口才,而忽视了真正的仁德。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颜渊》中的一句名言,教导我们要以身作则,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希望被对待的事情。

4.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告诫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名言,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了解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自己。

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坦诚正直的人,而不是心机深重的小人。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论语·子罕》中的一句名言,意味着君子注重正义和道义,而小人只顾自己的私利。

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教导我们要言行一致,多做少说,以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

9.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述而》中的一句名言,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能够忍受他人不了解自己,不轻易生气。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告诫我们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盲目和错误之中。

以上是《论语》中的十个警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智慧,对我们的人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成为真正的君子。

知人知明的意思解释

知人知明的意思解释

知人知明的意思解释
“知人知明”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源于《论语》中的一段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勇者不惧,知者不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能够了解别人的本质和真实意图,同时也应该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勇敢的人不会害怕困难,而有智慧的人则不会迷失方向。

这个成语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就很难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知人知明是成功交际的基础。

其次,这个成语也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弱点。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行为和言语。

此外,知人知明还强调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别人的本质和真实意图,而勇敢的人才能在困难面前不畏惧。

这两种品质都是成功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知人知明的含义更加广泛。

在商业领域,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是成功营销的关键。

在政治领域,了解选民的想法和需求是成功竞选的关键。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总之,知人知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语,它强调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才
能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相关名言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相关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关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br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聃《老子》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仁者见智者比仁者见仁者攀得更高,智者见仁者比智者见智者走得更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行知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一战国。

自见则明,借人见则暗。

自闻则聪,借人闻则聋。

有才而急于见其才,小才也;有智而急于见其智,小智也;唯默观事会之来,不动声色,而先行调处,思患预防,斯可谓大才智。

做人须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有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种素养。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科学家本乎人心自觉之明以治学,出其所认识者公之于世;世人谁不好真恶伪?其胜也,人心自觉之不可昧胜之也。

梁漱溟。

引自连宝辉主编。

梁漱溟箴言录,1998,39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习录》大体来说,做学问的功夫要把握最关键的以点带面的东西。

如果真能认识到“致良知”是真正最核心的以点带面的宗旨,那么见多识广自然都可纳为“致良知”的功夫。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要掌握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如何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就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知人与自知
《论语》中的知人与自知出自: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致意思: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着急,我急的是不能了解别人。

从文字表面,我们好像不能很好的去理解孔子的意思,但是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去理解,为人在上的时候,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法等完全的展示在下属的面前,让他们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人在下的时候,社会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都去了解揣摩他们的上司领导,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想法,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去接近他们,得到他们的喜欢。

这样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虚的东西,这些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专门存在的,这样对社会无益,对人民无益。

因此,孔子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道理。

这句话,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我们应该多多和别人交流,多了解别人的喜好,有助于人际交往,然而别人不了解自己,其实无所谓,也有人理解为,交朋友要谨慎,之前一定要很好的了解他们,这样多自己有益,别人不了解我,其实并不是很着急……
其实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他们是根据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的,我想从为人处事上好好讲讲我的理解。

不管是古代还是我们当今社会中,经常会听说拍上司马屁的
人,我们大家大多都对这种人很反感,觉得没什么能耐,就知道跟在上司的后面,但是大家并没有发现,他们虽然这样,但是他们很成功,相反看看自己,得不到上司的喜欢,没有什么升职的机会,一直都是默默无闻。

这就是孔子说的,患不知人也,我急的是不能了解别人,只有了解了别人的爱好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思,就能根据他们心的想法去办事,这样上司就会喜欢你,因为你很懂事,不说你就知道他们的想法,你就会得到他们的喜欢和信任了,这样多自己的前途很有帮助,你不一定会做事,但一定你要会做人,了解别人的人,才能让自己在他们之间游刃有余,不至于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我相信,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是很多,他们知道怎样去处理自己和上面的人的关系,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

然而,相反的,我们如果作为上司就应该好好的检讨一下自己的,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内心的想法展示出来,这样就给了别人了解和揣摩你的机会,这样很多人就会做很多你喜欢的东西出来,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讨好你而做的,例如,你是一个市的书记,你想改造市区的环境,这样,很多下面的人都会揣摩你的想法,他们就会做很多你喜欢的事,种很多你喜欢的树,花,草等,尽量做成你喜欢的那种感觉。

这样就达不到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目的,这些都是为了讨好你而做的。

也许你很喜欢唱红歌,那么下面的都大肆的让自己部门的人都唱红歌,导致的结果是,全市也许都唱红歌。

孔子说,人不患之不己知,别人不了
解我,我不着急。

我们做事做人不能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真实想法全部都展示在别人面前,我们要让他们不能真正的去了解你,这样,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下面的人就没有指定的方向去做事,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做,用对社会和对人民好的方式去做,这样你就会清楚下面的真实情况,这样就有助于社会的建设。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得到不一样的解释,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孔子的思想。

2.联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恨,
人不知而不愠:“知”在古代汉语里,除了相当于“知道”、“知识”外,还经常与“智”字通用,相当于“智慧”。

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即为聪明、智慧之意。

“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讲,也可以作“智慧”讲。

解说“知”作“知道”讲的时候,首先可以与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释为“了解”。

是说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

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孔子告诫我们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

“知”还可以解释为“理解”。

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
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

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以上两层含义,是说的别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对待。

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

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

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下面一层,是说自己怎么看别人、怎么对待别人。

如果把“知”解释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处的人不聪明、不明智,脑瓜不灵活,怎么办?跟这种人相处,也不生气,给他以足够的尊重和宽容。

所以说,换位思考它也跟知人有关。

知人的例子:
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

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

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 我认为管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了解华歆的品行。

自知的例子: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
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