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合集下载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1、问清事实:《论语》教育智慧的基础就是要求学生“问清事实”,这
是一种培养学生洞察力的重要方法。

《论语》的教育者不经常命令学生,而是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
需要学生去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熟悉事物,掌握真理。

2、谨慎处事:《论语》也鼓励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件事,或思考
前要充分地慎重考虑,以免失误行事。

文中出现的“莫行无规矩”,“敏
捷而谨慎”及“屏除清节”等,都是对学生这一要求的强调。

慎重考虑,
把问题考虑清楚,才能把事情做得准确、正确。

3、合理计划:《论语》中也有很多谆谆教诲,比如“图布矩步以至千里”,“唯其可行,安可以止”等等,都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事情
有先有后,节奏要慢急,有条有理才可以“至千里”,也就是要做到细
节的追求,把活做规范地完成,而不是一语惊人的难完成的大工程。

4、善待他人:《论语》中也提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
的“学”,也指的是要学习与他人的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帮助他人,这是对自己精神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5、勤俭节约:节约也是《论语》教育智慧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百家姓”中的“姓”就是取名以节约资源,而“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十万”,则证明了能节约资源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教育智慧的书籍,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知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价值,培养出独立自主的,能够分辨是非的人格。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倪建兵《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从中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以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一、爱生如子《论语》中,有一百多处讲到“仁”,它的实质是“爱”,它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

在学生面前,孔子是怎么“仁”的呢?他对学生很坦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他对学生很宽容,“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要老师们看到学生的进步,赞许他的洁净,而不要抓住过去不放。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因为他把忠恕作为自己的为师之道,他才和他的三千弟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对学生有耐心,“诲人不倦”是他的教育理念。

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他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让平民子弟自他当教师时始和“贵人”子弟一起有资格跨进了学堂。

他从不吝惜赞扬自己的学生的语言,他称赞自己的三个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他夸奖子贡能举一反三,“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他肯定颜回的安贫乐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他对学生的成才寄予厚望,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的过失,比如,成绩退步了、违反纪律了等等,我们有时候方法简单粗暴,有时候甚至把自己在家庭或社会中的不愉快转嫁到学生身上。

有一件事,让看了《论语》后的我惭愧不已。

一次,几个孩子打搞时将教室窗户玻璃打碎一块,我气不打一处来,首先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了他们,然后叫他们写检查,还请他们的家长来学校,告知了他们的孩子的不是。

孔子则在一次“厩焚”后,首先问“伤人乎?”在孔子的大爱面前,我领悟到,在处理类似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孩子的皮肤被玻璃碰破了没有。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教育智慧,分析其内涵,并探讨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激励引导论语中有一则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沮丧于自己目前的地位,而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和付出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以激励引导为原则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愿望并主动去追求知识和成就。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温习和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学习或者思考都是不够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唯仁者能好人」——重视道德教育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唯仁者能好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取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在道德修养上成为真正的好人。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论语》凸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立德立言,立功立事”。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道德的修养,才能有言谈举止上的优雅和得体,才能有实际的成就和事业。

这一理念对当代教育意义深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重视学生和孩子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和孩子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论语》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于因材施教的重视。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和孩子的特点不同,应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也是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鼓励学生和孩子发展多元化的才能和兴趣,将教育目标和方法个性化。

《论语》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学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观。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学生和孩子的榜样。

他们要有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这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养,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更加耐心的心态,为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论语》注重了教育的实践性。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认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运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强调了以“实践”为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孔子以及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学习与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自我学习和不断努力可以实现个人的进步和提升。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前人之智慧,还要随时保持谦虚、愿意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仁爱与关怀孔子强调仁爱和关怀他人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石。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并关心他人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他反对斥责和责备学生,而主张用温暖关怀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

尊师与传统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非常重视尊师和传统。

他认为应该尊重老师以及前人的智慧,通过学习经典和礼仪来铸造个人的品性。

他倡导遵循君父之道,尊重长辈并恪守社会伦理。

学以致用与实践《论语》中强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的观念,鼓励学生从身边优秀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其次,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需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随时愿意向他人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反思总结。

结论《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和应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品德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引言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原则以及教育实践,来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一、教育目标1.1 培养德行:《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1.2 培养智慧:《论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培养,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3 培养责任感:《论语》强调君子爱人,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育方法2.1 以身作则:《论语》中孔子通过自身言行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道德行为和处世之道。

2.2 问答教学:《论语》中经常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2.3 实践教学:《论语》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态度3.1 尊重个体差异:《论语》中孔子重视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2 激发学生潜能:《论语》鼓励学生勇于追求卓越,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3 关注学生情感:《论语》中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四、教育原则4.1 以德育为先:《论语》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2 以学生为本:《论语》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

4.3 以实践为基础:《论语》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育应立足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育实践5.1 个案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论语》中的个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2 课外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的教育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的教育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智慧。

一、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在修身过程中,孔子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强调待人宽容、仁爱以及正直无私。

•另外,孔子还倡导专心致志地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齐家•齐家指的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在家庭中做到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

•在齐家过程中,孔子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并提倡“不敬无世”(《论语·述而篇》),即尊敬父母,守护家庭荣誉。

•另外,孔子还强调夫妻和睦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亲情。

三、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孔子非常关心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良好治理需要通过君主贤明和民众刻苦努力来实现。

•孔子主张政府应该负责任地管理国家事务,并重视礼仪规范以及公正廉洁。

•同时,他也强调教育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他提出“教无常则乱”(《论语·微子篇》),意味着只有人民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结论《论语》中的教育智慧涵盖了个人修身、家庭关系和国家治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孔子对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以及政治治理的重视,从而在今天的社会中应用这些智慧来塑造更好的自己,创造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之一。

其著作《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对教育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点。

以下是从《论语》中汲取的教育管理的智慧:1. 以德育人孔子强调“教无常师”,意思是说教育教学不仅要依赖于学校、教师,更应该以德育人。

在教育管理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灌输道德和品德,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 个性化教学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允许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倡导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不要仅仅固守老师的教育思路,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发展潜力。

3. 在管理中体现尊重孔子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在教育管理中,也要体现出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态度和做法。

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发展和稳定。

4. 注重思维素质孔子所强调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很重要的,不但能培养学习的态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更能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5. 重视实践中学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哲学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注重校外实践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论语》带给我们的教育管理智慧告诉我们要注重思考和问责、尊重个性和能力特长、以德育心灵,注重知行合一和实践,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能力,同时也要走好教育管理改变未来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一部《论语》,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心理和思想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秉性。

《论语》作为两千多年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论著,它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焕发出勃勃生机,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温润着我们的心灵。

现象一:亚洲儒学文化圈国家经济的崛起有人说,这个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更是中国的世纪。

本世纪,亚洲国家大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经济起飞,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

这部分经济起飞的国家大都处在儒学文化圈,而儒学就是以孔子的《论语》儒家学说为代表。

这说明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文化与经济生活,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现象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袂宣言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不必讳言,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让现代浮躁喧嚣的人类社会归于平静,到达天、地、人和的和谐世界。

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常常从中国的《论语》中汲取两千多年前这位老人的智慧。

现象三:人们走进经典,《论语》热的兴起2007年,《百家讲坛》的于丹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兴起了一股学〈论语〉的热潮,人们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找到了久违的平静,从纷繁紊乱的现实世界中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汲取到了人生的智慧。

今天,不同的人读《论语》有不同的注解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论语》当然会读出孔子思想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教育智慧。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中国台湾还把孔子的诞辰日作为每年的教师节。

今天,我们就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第一步对于教师来说,固然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但教师最大的责任在于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告诉我们:“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

”看我们今天的课堂和教学,我们的学生真正以学习为乐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

一些学生在沉闷的、枯燥的、沉重的教学氛围中学得很辛苦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戏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群养鸭的人,我们把学生赶进课堂,叫赶鸭子。

在课堂上,我们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叫填鸭子。

考试的时候,我们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叫做烤鸭子。

最后学生都成为了板鸭子。

这是一个笑话,但笑之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快乐的学习?这些恐怕都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课题。

我一直这样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充满快乐,学习应该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

所以,当我们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的时候,它所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是具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唯有乐于学习,才有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中的“学而不厌”。

二、学习应讲求方法,贵在得法对于学习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新旧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发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可以获得新知识。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对于孔子的这一学说,孔子的弟子曾子可以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三省中的“传不习乎?”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生动注解。

孔子的这一思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学习光有时常的温习和练习是不行的,还得要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有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学和思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废于一隅,学而不思,只会落得个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结局。

思而不学,同样会陷入空想的结局。

所以,只有让学和思结合,才可以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孔子一直把这一方法贯穿于自己学习的始终,于是就有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的对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端木赐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穿始终的。

”这一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孔子没有明说出来,这个“一以贯之”是什么?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内在的东西。

光有学习和思考,显然不够,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显然看到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对道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义却不能去做,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道德也好,学问也好,都需要自己去做,去实践,课堂是学习的场所,社会实践才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活学的源泉。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天才都不是在教室中长大的,但有许多天才在教室里死亡。

”这句话似乎有些极端,但它道出了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习,思考,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也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

我们不妨来看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你是不如他。

”在这里,孔子问子贡与颜回相比谁在学识上更强一些,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但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为什么呢,是因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说白了就是能由一个知识生发开去领悟更多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探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只可惜颜回好人命不长,很年轻就去世了,所以孔子感到非常的惋惜,这是题外话。

《论语》中还提到了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在教他了。

”在这里,孔子也是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创造,做到能够举一反三,以学生的创造精神来衡量人才。

颜回十分尊重孔子,对孔子所讲的知识从不加以反对和疑问,所以孔子认为他很愚蠢。

《论语》上是这样说的,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一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蠢。

”孔子不满意那种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他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能够有所创造和发挥。

三、重视学生的德行修养,品德是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弟子也就是他的学生们首先要注重的是德行的修养:对父母要孝敬,对兄长要尊敬,对师长要顺从,言行要谨慎而符合礼仪,要有一颗善良而包容的心,以感恩的心去爱你身边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对于学习书本知识,则是摆在了第二位。

其实我们看《论语》中孔子认为的一个人的理想人格是“仁、义、礼、智、信”,而这些理想、健全人格的形成就在于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注重对他进行品德的养成和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