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 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感受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遗产。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人生智慧的教导,这些教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一、做人的态度孔子注重做人的态度,他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是君子以德为怀,而小人只顾着个人私利。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生活。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心怀仁爱之心,待人诚恳、宽容、有礼貌,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二、修身养性孔子主张修身养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实践,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做到知行合一。

三、尊重他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直接,但很多人却常常忽略了它。

只有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诚信为本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告而行,不可则止,不亦善诗乎”,意思是君子不与人争斗,但如果有必要争斗,那就像射箭一样直接而有力。

这告诉我们要坚守诚信,不说假话、不欺骗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五、知己知彼孔子非常重视知己知彼,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与了解之间不如喜欢与欣赏之间来得重要,喜欢与欣赏之间不如享受与喜悦之间来得重要。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兴趣,并尽量去满足对方的需求和兴趣。

六、尊重老师和学习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行走的时候,肯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

这告诉我们要尊重老师的教导,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与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篇1)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

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

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

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

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

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

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

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

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

唉!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

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

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

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

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

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篇2)窗外的风正呼啸着打在窗户上,透过玻璃,我可以看到猛烈的北风把奄奄一息的枯叶拉扯到了远方。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心得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心得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心得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人们从《论语》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然后才能治家理国、平天下。

2. 仁爱和礼制:《论语》对于仁爱、人际关系和社会礼制有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彻底的关怀他人之心,而礼制则是一种行为准则,帮助维系社会和谐。

3. 学习进取:《论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和进步。

4. 自省和自律:《论语》重视个人的自省,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约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5. 诚信和守信:《论语》强调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认为人应以诚实守信作为处事原则,取信于人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6. 忍让和谦逊:《论语》鼓励人们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会忍让和退让,以和平与善良的心态与他人相处。

7. 适应改变和变通:《论语》强调人们应适应时代的变化,明确指出各个时代需要不同的行为准则和处理方式,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

这些心得体会突出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指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然而,要理解《论语》还需要从具体的篇章和背景中深入研读,将其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更广泛的理解和智慧。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优秀8篇)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优秀8篇)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优秀8篇)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1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题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死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我喜欢!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2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

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

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

《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面对缺憾与苦难: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孔子的话给我提供了很多指导。

比如,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让我明白,不必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是否了解他人。

不断学习与进步: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他也强调了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知识的追求,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动力。

重视自我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断反思自己,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秉持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启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秉持中庸之道,尽可能地做到平衡和协调,从而避免走向极端。

推崇仁爱之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以一种仁爱的心态来对待他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人,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的来说,《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非常多,它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与挑战、如何保持不断学习、如何重视自我修养、如何秉持中庸之道以及如何推崇仁爱之心。

这些启示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论述论语中的一些人生智慧,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仁爱之道论语中强调仁爱之道,即待人以仁心,宽容待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一思想对于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论语·子曰》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诫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仁心待人,不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秉持这一理念,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学习与修身论语中强调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

如《论语·子曰》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了通过学习知识、修身养性可以达到人生的快乐与成就。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不断学习、追求知识,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完善,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治国理政论语中也提及了一些治国理政的智慧。

如《论语·子张》中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告诫了我们在治理国家时应以德为先,善待百姓,以德征服人心。

在现代社会,政府应具备良好的治理能力,注重人民的利益,倾听群众的声音,以德行和以民众的福祉为出发点,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四、勤俭节约论语中也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如《论语·子贡》中所言:“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欲从之,末能违也。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循节俭的原则,珍惜资源,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我们应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避免奢侈浪费,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更加深入地研读论语,把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改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升自我修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读论语的智慧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智慧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智慧心得体会读论语的智慧心得体会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每每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总会生发些许感慨。

是啊,在这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知易行难。

临睡前脑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却连早起都做不到。

人在做事前说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却在实施时,由于自己的懒惰和好逸恶劳使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还使别人对自己的信誉产生怀疑。

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似乎并没有“说”,但他却刻苦研学,不屈不挠,实现真理,不顾一切,做出了辉煌的成就。

回顾往昔,又有哪一位伟人不是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呢?大禹治水,我们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却不知他三次在家门前驻足的叹息与泪水。

绝世智者卧龙诸葛为兴复汉室,一生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只为报三顾茅庐之恩和践行对先帝刘备的许诺。

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宏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的努力和不断奋斗,使他没有辜负这句话,他所创建的丰功伟业,使中国人民敬仰,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表明的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亦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信誉的保障。

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社会的口号,如今医疗保障,城乡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等民生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改善,是社会对其承诺的践行。

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发展进步,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多边贸易,对外开放,现代丝绸之路亦是国与国之间的承诺。

吾辈若欲成芳华,必须无问东西,走遍风雨兼程。

与其对别人侃侃而谈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斩破眼前的黑色长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梦在汗水的浇灌下熠熠生辉。

只有无问东西砥砺前行,梦想之花才会灿然开放。

读论语的智慧心得体会2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1. 《论语》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诚信”和“人伦道德”。

在《论语》中提到的“诚信至死不变”的精神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告诉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诚信,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社会缺失的品质。

同时,在《论语》中,孔子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围绕“仁”的核心展开的,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论语》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它富有哲理性、深刻而生动,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引导着我思考。

《论语》中孔子对于如何做人和如何做好事的教导一针见血,让我深受启发。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类道德底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道理,尽可能做到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情感。

3. 阅读《论语》是一次精神之旅,它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我在个人修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论语》中不仅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观点,还融合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

孔子在《论语》中主张“礼貌待人”、“仁爱天下”,强调谦虚、耐心、自律等品质,这些都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互相尊重的关系。

4. 在《论语》中,孔子所阐述的理念和观点让我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尤其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要坚持“中庸”之道并能够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

在我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耐心、温和,和自主学习并且善于思考的品质,更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5. 阅读《论语》是一次成长的过程,它的思想和观点犹如一片灯塔,不仅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更是成就了我们的人生。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诚实”、“正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价值观,这些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更加明白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待人际关系和尊重他人。

因此,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它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论语》——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乃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其中简洁且精炼的句子,蕴含着治国治民、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人生大智慧。

我就论语中第一章学而里的第八小节谈谈我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此的解读如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

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先说说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

“重”字由“壬”和“里”构成。

“壬”意为掌握并肩任,“里”意为居里、故里,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存在的本质。

可见“重”所表现的就是肩负着的人类重大的道德使命,如果看成动词的话,也是君子对自身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的重视。

即使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如果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珍贵价值不加重视,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获得应有的影响力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本句话,我非常同意钱穆先生的解读,能肩负起人类道德品质的人必然是厚重的、稳重的。

人不厚重,则失威严,就不为人所敬重,就很难树立威信。

君子的威严出自哪里,就是平时的庄重稳重。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英雄无言,平色生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英雄不用说过多的言语,他的威严是靠平日里的庄重的脸色,稳重的行为展现。

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威严的气质,能让人不自觉地尊重敬重他。

从古到今,对“学则不固”的理解有很多种。

有一种说法说“固”是指“坚固”,另一种认为是“蔽”的意思。

在《论语注疏》中,孔安国注:“固,蔽也。

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

”人们应当学习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

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

明须敦重也。

”而有的人认为,此句里面应有一个逗点,即“学,则不固。

”那么意思就是:从事于学,则不会有“固”的弊病。

因为“固”在《论语》里面几乎全是负面的意思。

例如孔子四绝中的“毋固”;“固”有鄙陋、无知、顽固、蔽固的意思。

还有人却认为这里漏掉了一个“不”字。

没有这个“不”字,语言及逻辑结构就不具对称性,加上这个“不”字,其良好的对称性就立即出现了,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作者写作时努力追求的美。

(《发现论语》)在我看来,可以先从字形入手来解读。

首先,这个“固”字,是由一个“口”与一个“古”组成,许慎注曰:“四塞者,无罅漏之谓。

”固,凡坚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

从字形入手,当为固字的本义。

由此引申,则有“坚固”、“执一不通”、“鄙陋”“本然”“已然”“常然”“固然”“固守”等义。

(《康熙字典》)所以,对“固”的解释,“坚固、固守”和“蔽、鄙陋”本是一致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就其积极的意义而言,坚固,不易受侵害。

而后者则是就其消极的方面而言,在思想上的固则为固守己见、执一不通。

我认为,从知识论角度看,知识的增加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总体而言都是无止境的,因此须夯实基础,然后不断地添砖加瓦,所以要讲要“坚固”。

而如果把“学”仅仅限定在现有的知识的范围内,则无法体会对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感悟。

而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认识到现有知识的不足、弊病与局限性,懂得变化,懂得发现,懂得延伸,君子必须“无固行”才能“时中”,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与领悟。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此处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成
为千古争辩的焦点。

钱穆先生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

”李零持类似观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孔夫子主张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南怀谨则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李泽厚持类似观点。

我不太赞同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并不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教我们“莫和不如己的人交朋友”,如果你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你不如别人,别人也不与你交朋友,你如何求得进步?社会如何求得进步?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那么这说明,他本人是主张向别人学习的,甚至是某些地方不如自己的人。

“无友不如己”不是叫我们跟所有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成为朋友,根据儒家的一贯主张,他在此处应该是强调不要和人品很差道德败坏的人成为朋友。

联系前文,可以理解成一个人不要经常和那些“道德修为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为朋友,如果这样,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便会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

南师有反讽:“照这么说,比如司马迁这样的人要和谁成为朋友?大学校长只能跟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如果一味跟比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交往,而比你道德水平高的人想和比他道德水平更高的人做朋友,那你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圣人岂不是寂寞死?
当你抱着接纳和学习的心态面对他人,你会发现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是自己学习的对象。

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我们看人要多看看别人的优点,有时也要适当的放过别人的缺点。

就比如这个人懦弱游移,但是做事稳妥,三思后行,和自己的感情用事、轻率随意比起来,难道不应该学习这点么?那个人粗鲁专制,但是做事果敢,敢作敢当,和自己凡事不能决断比起来,不也是该看齐的么?就连有时在那些有关黑社会电影中,也能从那些老大身上看到有情有义、荡气回肠的好品质。

对待朋友,就更不用说了。

只要你能保持一颗谦逊的态度,就一定能在你身边的朋友身上发现一些你所欠缺的值得你学习的宝贵的品质。

只有在这样的互相学习中,才能一起收获,一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