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 教案
风雨(李商隐)教案

风雨(李商隐)教案风雨(李商隐)教案教案名称:风雨(李商隐)教案适用对象:初中语文教师教案字数:1500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雨》;2. 掌握该诗的基本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风雨》这首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 分析诗人情感表达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内容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婉约清丽、感人肺腑而著称。
本教案将重点研究他的一首诗——《风雨》。
《风雨》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受,抒发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对人生的痛苦与困惑。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课堂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风雨的联想;2. 引发学生讨论,探讨风雨给人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风雨》;2. 学生独立思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分组讨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4.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第三步:分析与解读(20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诗中的“风雨”象征着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2. 导引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声音、节奏和意象,理解诗歌语言的美感和思想内涵;3. 解读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喻,如何加强了诗歌的含义和表现力。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诗歌创作成果。
第五步:延伸拓展(20分钟)1. 让学生选择其他李商隐的作品进行阅读,加深对他的理解;2. 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读后感,互相交流、讨论;3. 辅导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对学习李商隐诗歌的体会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六步:综合评价(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作品质量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2. 学生自评和互评。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李商隐的《风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课文《风雨》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风⾬》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了作家敏锐,精细⼊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风⾬》教学设计 教学⽬标:1、朗读课⽂,指导学⽣概括课⽂内容。
2、引导学⽣体会侧⾯描写的句⼦妙处,并让学⽣练习运⽤。
3、培养学⽣赏析优美语句的能⼒。
4、和学⽣⼀起认识⼤⾃然的威⼒,勇敢的⾯对⼤⾃然。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侧⾯描写风⾬及妙⽤⽐喻的写法 2、培养学⽣赏析优美语句的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风⾬,却不着字“风⾬”的妙处 教学过程: 情景导⼊:风⾬的图⽚引出学⽣的⽣活感受,由“⼭⾬欲来风满楼”引出课题。
强调作者名字“凹”的读⾳和写法。
出⽰学习⽬标: 1、朗读课⽂,梳理⽂章内容。
2、理解并赏析运⽤⽐喻、夸张等修辞⼿法的句⼦ 3、理解侧⾯描写⼿法的运⽤及其作⽤。
4、认识⼤⾃然的威⼒,勇敢⾯对⼤⾃然。
三、⾃主学习 任务⼀:了解作者 结合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任务⼆:朗读课⽂,勾画字词 ⼤声朗读⼀遍课⽂,勾画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课下掌握字词的⾳形义。
教师巡视,了解学⽣勾画圈点程度。
任务三:速读课⽂,梳理内容 本⽂是⼀篇写景散⽂。
请再快速默读⼀遍课⽂,⾃⼰试着分别概括⼀下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学⽣完成后,按照段落分别概括每个段的重点内容。
教师引导学⽣将⽂中所写事物分成三类:植物、动物、⼈ 提问:标题为《风⾬》,却写了这些内容,没有出现⼀个“风”或“⾬”字。
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侧⾯衬托。
教师举例解释侧⾯烘托的内容和作⽤。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教学⽬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中的⽣字词。
2、分析⽐喻、夸张的修辞⼿法及侧⾯描写的⽅法,品味⽂章精美的语⾔。
3、认识⼤⾃然的神奇威⼒,勇敢⾯对⼤⾃然,增强信⼼。
初中体育风雨教材教案

初中体育风雨教材教案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雨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在恶劣天气下的体育锻炼能力。
2. 培养学生勇敢、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方法2. 风雨体育项目的技巧与训练3. 风雨天气下的安全防护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
2. 教学难点:风雨体育项目的技巧与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风雨天气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风雨体育的重要性。
2. 基本技能学习:介绍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方法,如雨中跑步、水中健身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锻炼技巧。
3. 项目技巧与训练:讲解风雨体育项目的技巧,如雨中跳绳、风中踢毽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锻炼水平。
4. 安全防护措施:讲解风雨天气下的安全防护知识,如防滑、防摔、防冻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安全锻炼的方法。
5.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风雨天气下的锻炼体会,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能力。
3. 学生的安全意识、抗挫折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掌握风雨体育知识和技能。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
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风雨天气下的锻炼安全。
4. 鼓励学生在风雨天气下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抗挫折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风雨体育教程2. 教学设施:风雨操场、体育器材3. 教学辅助材料:风雨体育图片、视频等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对象初中学生十、教学日期2022年x月x日。
初中体育健康教案风雨

初中体育健康教案风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雨天气对体育锻炼的影响,掌握在风雨天气下进行体育锻炼的安全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不畏艰难,积极锻炼的体育精神。
3.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知识。
2. 风雨天气下的锻炼技巧。
3. 团队协作锻炼项目。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风雨天气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
2. 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知识(10分钟):教师讲解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知识,如: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进行体育锻炼,注意防滑、防寒、防风等。
3. 风雨天气下的锻炼技巧(10分钟):教师示范并在指导下,学生练习风雨天气下的锻炼技巧,如:撑伞跑步、雨中跳绳等。
4. 团队协作锻炼项目(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锻炼项目,如:集体跳绳、接力比赛等。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经验,反思自己在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风雨天气下的锻炼技巧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知识资料。
3. 锻炼器材(如跳绳、接力棒等)。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4. 教师定期组织团队协作锻炼,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风雨天气下的体育锻炼安全知识,掌握锻炼技巧,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体育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风雨》优秀教案

《风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风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风雨的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风雨》。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回答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风雨的描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观。
三、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交流心得。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风雨。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交流心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三、课后作业讲解1.教师讲解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雨》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雨》教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雨》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难点】学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资料准备】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学习过程】预习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锥形()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一、课前预习,感知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2.本文是一篇写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二、课堂自学部分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找出描写的句子。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风雨》教案

《风雨》
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张建英
教学目标:
1、识记“偌大蜷曲倏忽模样葡萄蔓撩起槐树栅栏刹那锥形”的音和
形。
2、朗读课文,借助精妙的用词、适宜的修辞,品读优美精彩的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
和生动。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反思:本堂课围绕“如何品味优美语言”这一目标,设计了三个活动。
导入环节是学生的预习精彩展示,既导入了本课,又带领同学们熟悉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在两个主要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有自己的个性,这可能与宽松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关。
所以活动场的营造很重要。
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我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活动都有相应的例子,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不足之处在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的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欠思考,有点形式化。
但又认为班级没有进行合作学习方面的培训下,进行这样的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最为适合的。
还有就是对学情不是很了解,估计有的同学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同学能力差,在课堂上就没有顾及到。
希望今后多改进。
风雨的教案

风雨的教案主题:风雨的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风和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风和雨的形象。
2. 天气预报或天气图表。
3. 集体活动所需的材料,例如轻质纸片、扇子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风和雨的图片或实物,并问他们这些是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描述。
知识讲解:2. 向学生简要介绍风和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解释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压力差异引起的,而雨的形成则是由于水蒸气在遇冷冻结并聚集形成的。
观察实验:3.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一张天气图表或天气预报。
要求学生根据图表或预报的信息进行观察和描述,比较各个地区的风和雨状况。
小组活动:4. 给每个小组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风会有不同的速度?”,“为什么有些地方降雨多,而有些地方降雨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给出他们的解释。
展示实验:5. 给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
将一些轻质纸片放在扇子前面,打开扇子,观察纸片的运动。
解释纸片被风吹动的原理。
总结和总结:6. 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风和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得出的结论。
延伸活动:7.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风和雨现象。
他们可以用日记、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8. 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和延伸活动的结果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
孩子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过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
界,发现生活中的美;仔细观察,体味生活。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的含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启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贾平凹的散文《风雨》。
大家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晴天,刮风、雨、雪、冰雹、、、当然还有雾霾、沙尘暴、台风等。
是吧?
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看到“风雨”这个词会想到什么?成语,古诗、、(狂风暴雨、和风细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回想学过的古诗有哪些描写风雨的、、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二、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谁是谁?贾平凹(wa).其实,贾平凹的本名叫“平娃”,他在他的自传中说,他娘叫他“平娃”是希望他一生平平顺顺。
但是后来他上学了,也慢慢的小有名气了,再叫“平娃”就显得俗了。
在山西方言中,“凹”和“娃”读音相同,就改成了“贾平凹”表示他能够正视人生的平坦与坎坷,也显得有文人气质。
(可见,一个人的名字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你的名字有怎样的含义呢?......同学自由发言…)
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
文学家,被誉为“鬼才”。
他的小说特别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
他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深厚的生活道理。
代表作有《秦腔》《白夜》《浮躁》《爱的踪迹》等、
1981年8月16日写于宝鸡(静虚村)
三、题解(下面我们来看文章的题目“风雨”)
“风雨”指自然界的两种自然现象,刮风和下雨。
是本文作者描摹的对象。
也用来象征大的事情,(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雨)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课文,识记字词(读课文,男女各一段或老师读一段,大家读一段,然后自己默看,画出生字、难字)
1.生字偌大蜷曲屋檐下坠倏忽
锥形蹦跳趴绒被跌倒
凸栅栏捶攀附
2.多音字刹颤蔓撩凹
3.形近字偌大诺言槐树羞愧
蜷缩缱绻竟然竞争
大家注意生字词,一定注意拼音,把握它们的写法和意思,大家把生字词齐读两遍…
(二)分段学习、各个击破
(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都写了什么、讨论一下课文的分段,可以前后左右自由交流。
3分钟时间)
提问:
1.本文是通过对那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暴雨的?
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
废纸、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大家是怎样分层的?告诉老师你们讨论的结果,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1—5 狂风肆虐
6—8 风雨夹击
(我们按文章的内容统一采用上面的分段法进行学习)
五、具体分析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
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课文中没有一个风、雨字,却处处写出了风雨。
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课文,去感知作者笔下的狂风暴雨。
(一)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大家先来齐读1—5自然段“树林子像……起”刚刚我们说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狂风肆虐
1.那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大家听清楚问题,同桌或小组间讨论一下)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肆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2.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第一部分,看作者是怎样去表现风雨的大和猛烈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陷了再鼓”----用比喻的修辞,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林子在狂风中飘摇的情形,写风的时强时弱,风雨树林嬉戏的美感,把风写的惊心动魄。
(2)“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借代“绿”代“树林子”(3)写垂柳时用的动词:抛举僵直扑撒(写出了垂柳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
(4)杨叶、芦苇:写了声音和颜色,充分调动堵住的感官去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5)写羊时用的动词:跑撑撞跌失去(羊受到惊吓的惊慌失措、跌跌撞撞)
(6)女孩:对比(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7)葡萄蔓和苍蝇在风雨中脱落聚集的情景
(8)鸟巢和鸟:滚散尖叫飘斜颤翻旋掉(鸟和鸟巢在风雨中飘摇坠落)
(二)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风雨交加
(我们接着看6—8自然段,先来齐读)
1.概括6—8自然段每段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
第6自然段:废纸飘忽图
第7自然段:浮萍聚散图
第8自然段:室内温暖图
2.“窄窄的巷道中的“窄窄”能否去掉?(大家思考一下,踊跃发言)不能,给人紧迫感。
越窄的空间风力越大。
3.“惊喜的叠着纸船”中的“惊喜”能换成“欢喜”吗?
体会第二部分的用词准确、到位、富有表现力。
六、合作探究
1.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做这些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家小组讨论,得出你们的结果)
结尾温暖、舒适……
表达了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2.细读文章,本文的题目是“风雨”可是通篇都在写景物,并未出
现“风雨”二字。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给我们展现出这场风雨?
侧面衬托
七、小结
1.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
尤其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2.语言的学习。
优美,形象、生动、真切
3.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体悟
4.孩子般的眼光和童真快乐。
八、延伸拓展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积累描写风雨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分两个课时来讲的,第一课时对于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准确,讲的有点快,没做到课堂的活跃有效;第二课时的讲解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自己在准备、参与、讲解方面都能较好的把握。
总体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一个让我发现问题,积极改进的过程,让我在备课,讲课,课堂把握,鼓励学生,调动课堂气氛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