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风雨》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僵、阙、戍、绫、鼾"等。

*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 抓住关键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收复国土的豪情壮志和赤诚情怀。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师先讲解生字词和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 诵读法。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典故与背景介绍。

结合诗人陆游的生平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谁能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

可是,有一个宋朝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当时屈辱的南宋,当时南宋被北方金国欺压,岁岁年年被迫给金国缴纳岁币、进贡。

他看着自家的土地被金国一点一点地侵占,看着自家的亲人被金国贵族任意侮辱,他的梦想就是要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统一中国。

可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68岁时还被罢官。

在咱们学过的他的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就曾真实地描述了当时国家的现实:“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投影出示)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象征了当时统治下百姓的眼泪一代又一代地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被当成了与内地隔绝的一道天然屏障。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就像风雨中前行一样。

然而,正是这些风雨的洗礼,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风雨》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1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1.2 目标应具体明确
1.3 目标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2.1 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
2.2 内容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2.3 内容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1 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2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4.1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4.2 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4.3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5.1 评价要客观公正
5.2 评价要及时反馈
5.3 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提高
结语:
通过对《风雨》教学的反思,我们不仅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更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九下语文第3课《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于生活阅历、人生际遇、性格志趣的不同,面对风雨,人们的感受就不同。

孟浩然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张志和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陆游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来表达报国杀敌的愿望。

现代诗人芦荻面对风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风雨吟》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3、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生于广东南海,原名陈培迪。

6岁入乡塾,10岁曾把《诗经》中的一册全背诵。

求学期间喜读中外名家作品,尤其喜爱新诗。

抗战爆发后,以诗歌为武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后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背景链接】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朗读停顿】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整体把握】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风、雨、大地、郊原、房舍。

2、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什么?明确: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合作探究】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环境描写,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这两句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贾生》公开课教案_4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贾生》公开课教案_4

《贾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

2.了解李商隐及其作品。

3.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5.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了解贾谊和李商隐。

2.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3.朗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一体机、平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千古兴亡咏史诗(一)设疑导入: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特别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朝代。

在二十四史中,唐朝人就编写了八部。

在以史为鉴的社会风气下,唐朝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咏史诗。

诗人们借古抒怀,追忆历史事件,缅怀历史人物,在咏史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理想的感叹。

那么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歌咏最多,最喜欢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贾谊。

为什么他的人生际遇能穿过悠悠岁月,引发唐代诗人们无限的感慨与追思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中去寻找答案。

(二)温故知新:李商隐、杜牧和刘禹锡是咏史诗的代表诗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晚唐另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的《泊秦淮》。

《贾生》和《泊秦淮》这两首诗都是托古讽今、借古抒怀的咏史诗。

再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咏史诗,来回顾一下咏史诗的相关知识。

(课件出示)诗歌特点:*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

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

*咏史诗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

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还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教学是一场风雨交加的旅程,它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本文将围绕着《风雨》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一、学生参与度1.1 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因此,我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程。

1.2 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1.3 学生的参与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我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讨论,我还将引入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我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实践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计划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我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三、课堂氛围3.1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基础。

我将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3.2 鼓励积极表达在课堂上,我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鼓励和赞扬,我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第3课 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 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风雨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风雨吟芦荻风雨:可实指自然风雨,也可虚指社会或人生的风雨,点明环境或背景。

吟: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泛指诗歌。

【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写作背景】《风雨吟》: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中国风雨如晦,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字词清单】读读写写舵手(duò)词语集注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多音字】【串句记忆法】要毕业了,学校宿舍(shè)中那些熟悉的用品,他真不忍心舍(shě)弃,因为每一样物品都能唤起他美好的回忆。

【形近字】【读课文】播放音频: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新课精讲】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公开课教案:《劝学》

公开课教案:《劝学》

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__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__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__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__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__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13《风雨》公开课

13《风雨》公开课

我最喜欢________这个句子,这句话采用了_____的修 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_______。(修辞角度:比喻、反复、借代„„) 我最喜欢_________这个句子,这句话中的_____的 这几个字(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____的情景 (情态)。(用词角度:动词、修饰词„„)
13风雨
贾平凹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 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 心境可见也。
——贾平凹《我的小传》
●凹
āo
◎ 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凸不平。~透镜。~版印刷(印刷术之 一,与“凸版印刷”相反)。
● ◎ 意同“洼”(多用于地名):大姚凹(在河南)万家~(在云南)碾子~
学习目标:
1、品味赏析景物描写的佳词妙句; 2、体会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一、排除拦路虎
葡萄蔓( ) 撩起( liāo ) 捶腿(chuí ) wàn 偌大(ruò ) 栅栏( )蜷曲( ) zhà lan quán 弧形(hú) 刹那( chà ) 锥形( zhuī) pān(攀)附 屋yán( 檐 ) shū( 倏 )忽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 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 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 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课堂检测:
下面这首诗是不是运用了侧面描写? 通过描写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
鹿柴zhài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yǐng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小试牛刀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请同学们以“高 温天气”为话题,选择合适的细节,并且运 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能运用上修 辞手法就更妙了,50~1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风雨》教案
龙春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教学
一、导入
1.导入课文。

二、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齐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3.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直接圈出来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怎样通过描写这些事物和人物来表现风雨的?
四、小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

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例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写一段话,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五、布置作业:
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
法。

六、板书设计:略
岭南学校公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