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 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

其中,“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就出自北宋文学家____________的《岳阳楼记》。

【答案】范仲淹【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此题根据《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名篇,确定作者不难。

注意“淹”字要写正确。

2. 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

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①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②”。

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

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A.摹(mú)“巨”字的笔顺是:B.摹(mú)“巨”字的笔顺是:C.摹(mò)“巨”字的笔顺是:D.摹(mó)“巨”字的笔顺是:(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A.①叠②世外桃源B.①迭②洞天胜境C.①迭②世外桃源D.①叠②洞天胜境【答案】(1). D(2). A【解析】考查对汉字书写笔顺和汉字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

“摹”只有一个读音“mó”,“巨”字笔画顺序:横、竖折、横折、横。

“迭”指交换,轮流;屡次,连着。

“叠”指重复,累积。

根据“清溪”“桃花”应与“世外桃源”对应。

3. 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

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共3分)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1分)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19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9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9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東,将本试卷、答题卡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3分)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

其中,“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就出自北宋文学家的《岳阳楼记》。

(1分)2.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共2分)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

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①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②”。

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

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 摹(mú)“巨”字的笔顺是:B.摹(mú)“巨”字的笔顺是:C.摹(mó)“巨”字的笔顺是:D.摹(mó)“巨”字的笔顺是:(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确的一项是(1分)A.①叠②世外桃源 B.①迭②洞天胜境C.①迭②世外桃源 D.①叠②洞天胜境3.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

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共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以及解析答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以及解析答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5分)1.(15分)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①﹣②题。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綢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文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①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②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word文字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word文字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共3分)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1分)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题号得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乙】句号C.【甲】冒号【乙】句号 B.【甲】句号【乙】分号D.【甲】冒号【乙】分号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图文资料。

阅读同学们的来稿,完成下列题。

2.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碑林是中国书法的宝库。

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收集的四幅西安碑林书法图片。

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皇甫诞碑》的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刚健坚劲。

B.<怀素千字文》的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

C.《争座位帖》的字体属于行书,结构匀整,端庄通畅。

D.《熹平石经》的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

3.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从路线示意图上看,丝绸之路是一条迷人的曲线,扣人心弦,使人赞叹,感人肺腑。

B.每当想到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先贤,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

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物精品,虽然经过千百年岁月,却依然像璀璨的珍珠,弥足珍贵。

D.“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必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和平、繁荣、文明的新乐章。

4.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 【甲】句号【乙】句号B. 【甲】句号【乙】分号C. 【甲】冒号【乙】句号D. 【甲】冒号【乙】分号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图文资料。

阅读同学们的来稿,完成下列题。

2.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碑林是中国书法的宝库。

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收集的四幅西安碑林书法图片。

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皇甫诞碑》的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刚健坚劲。

B. <怀素千字文》的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

C. 《争座位帖》的字体属于行书,结构匀整,端庄通畅。

D. 《熹平石经》的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

3.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从路线示意图上看,丝绸之路是一条迷人的曲线,扣人心弦,使人赞叹,感人肺腑。

B. 每当想到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先贤,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

C.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物精品,虽然经过千百年岁月,却依然像璀璨的珍珠,弥足珍贵。

D. “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必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和平、繁荣、文明的新乐章。

4.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精选】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精选】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共3分)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1分)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语文试题与答案知1. 本试卷共8页,六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班级名称、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解剖(pāo)联袂(mèi)剔透(tì)谆谆教诲(zhūn)B.寒噤(jīn)细菌(jūn)祈祷(qí)得陇望蜀(lónɡ)C.氛围(fēn)折本(shé)恣睢(zì)鲜为人知(xiǎn)D.胚胎(péi)脊梁(jǐ)污秽(suì)扣人心弦(xián)2.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和谐——和煦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

B.精通——精致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

C.满载而归——载歌载舞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

D.莫名其妙——名正言顺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的“名”是“名义”的意思。

3. 结合语境,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

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对此进行有力地指导和管理。

A.但是只有才 B.但是只要就C.因此只有才 D.因此只要就4.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不能恰当地表达下面语段意思的一项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生长在官宦富贵之家。

他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于诗书、绘画、金石、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研究。

后来由于政治斗争的冲击,曹家日渐衰微,曹雪芹命运也急转直下,生活陷入困顿,晚年“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世态炎凉使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心血凝成的《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代表。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偶)B.如同蔷薇在荆棘中绽放鲜艳的花朵,曹雪芹在逆境中创造了我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比喻)C.读了曹雪芹的生平介绍与《红楼梦》,你怎么会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呢?(反问)D.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还有李龟年的音乐天才……因此,曹雪芹才能创作出千古杰作《红楼梦》。

(排比)5.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托他买两本书——《呐喊》和《彷徨》,他满口答应了。

B.他感激地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会一事无成”。

C.看到招生简章,他满怀希望地报名参加《暑期养生文化讲习班》。

D.中秋节的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

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周立伟先生认为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为高瞻远瞩、构想沉思的准备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为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的探索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为不断追求、终有顿悟的豁朗期。

周先生认为在这之后应该还有一种境界,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①这种变化是科学研究第四境的形象说明。

②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探索的过程,令人遐想。

③看吧,小溪流到了尽头,仿佛到了绝地,忽然云霭从水源处升起,云天一色,时隐时现,多么美妙的变化啊。

④“行到水穷处”讲的是实践检验,“坐看云起时”讲的是理论升华,为验证期。

A. 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 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二、填空(共8分)7.默写(5分)(1),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渔家傲》中思念家乡又慨叹功业未立的诗句是,。

8.名著阅读(3分)小说中典型环境的设置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吴用正是利用如火的炎热天气设下计谋,从而巧妙地(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杨志等人也是因为暑热难耐,口干舌燥,(细节)才中了吴用等人的计谋。

又如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这一事件中,正是数九隆冬的连天大雪压倒了(人物)居住的草厅,才使得他到山神庙安身,从而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进而杀敌复仇。

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9.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国家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某校学生会开展了相关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1)请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说说“高雅艺术”具备哪些特点,国家采用了哪些方法来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5分)【材料一】艺术的发展应该是金字塔型,最底层最广泛的是通俗艺术,而金字塔尖上的应该是京剧、歌剧、交响乐、芭蕾等高雅艺术。

同时,尽管从事高雅艺术的艺术家们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大都在艺术中表现出爱和美的主题。

【材料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05年启动,当年资金投入为600万。

发展到2008年时,其资金投入已达3200万。

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材料三】为了使学生能够走近高雅艺术,国家每年都组织数百场国家级艺术团、省市级艺术团和高校艺术团的专场演出。

此外,还组织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到各地讲学,内容涉及到音乐、美术、书法、审美等有关领域,受益的学生多达几十万人。

答:(2)请依据下面材料,概括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3分)【材料一】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广大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真正地走近了冼星海、马思聪、施特劳斯、莫扎特等艺术大师,更在对《赵氏孤儿》《杨门女将》《图兰朵》《天鹅湖》《卡门》等国内外经典剧目的欣赏中感受到艺术动人的魅力。

【材料二】参加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学生感慨:“高雅艺术让我深刻地感觉到曾经津津乐道的一些偶像剧以及选秀活动是多么庸俗,经典的剧目让我开始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答:(3)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会成员,请你协助以下两个社团各拟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方案要有活动名称和活动形式。

(3分)①书画社:②戏剧社: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

(共8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越明年越:(2)百废具兴具: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2)前人之述备矣翻译:12.选段中能够表现洞庭湖浩渺广阔的语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答: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薯忆》,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薯忆①离开关中故乡,西行入陇,我定居兰州。

每当看到踏着秋色远道赶来的亲友解开布包儿,亮出还沾着几星泥土的紫红番薯时,我便禁不住直起目光,心头很有些“他乡遇故知”的热乎味儿。

我是土生土长的关中子弟,在我的半生阅历中,红薯烙下过一些很难抹煞的印记。

②家乡的红薯,是一种生命力极旺盛的庄稼。

③春节刚过去,农家院落向阳的角儿上便铺起厚厚一方细碎的、半干的马粪、牛粪,粪窝里埋进年前精选出来的大个儿红薯作母体,起秧发苗。

五月天急急忙忙收了麦子,闪亮的麦茬还遗留在野地里,镢头便从茬缝间掘出窝儿,墙角密匝匝簇拥起来的二尺多高的薯苗被剪成半尺长的茎节。

一根根埋进窝儿里,注进一碗清凉的井水,苗儿就在田野上落住根了。

④当一行行麦茬在来去倏忽的风雨里干霉腐烂时,薯秧儿也便悄悄地扯长绿蔓,巴掌形的叶儿开始覆盖地表,整个田垄由黄转绿,在悠悠南风里转换得很快。

仓颉造字,将“暑”略加变化,上方加盖个草头便形迹近“薯”,似乎巧妙地概括了暑天疯长这层自然物象上的意思。

⑤秋深了,红薯亢奋于泥土之中,胖大结实的块头硬是将沉重的黄土层拱起一个龟背,挤错开指头宽的长长的裂缝,土地大约被它挤疼了,疼得不自禁地咧开了嘴巴,薯儿那亮亮的红色,就从土缝里朝外窥视,透过地上半歪的绿髻儿窥视蓝天白云,窥视日月星辰,从湿润润的土层里睁开的是惊讶的、生疏的眸子。

秋霜浇醉枫叶、染红枝头柿子的同时,也催熟了这探出头来的红薯。

不经霜的红薯是不宜掘的,勉强掘出来,如咬木块而死硬,如嚼青果而微涩。

一旦经霜,立即就若梨若枣,甜脆爽口。

⑥这时节秋霜满地,我晨起上学是脚冷手冻。

散学赶回家吃饭,一进屋门,正拉风箱烧饭的奶奶便从灶膛里掏一个烤红薯,红薯在洁净院落里几个蹦达弹掉了灰烬火星儿,我飞快拾进手里,烫得不行,两只染墨水的红红的小手倒来倒去,唇对住热薯吹嘘不已,原有的冻馁之气顷刻间吹散了,没有了。

⑦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的红薯总是显得那么适时那么得体。

苞谷粥里掺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黄瓤,粥儿粘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

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而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

三十几户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江里一叶小舟似地悠悠然荡入了半痴半醉的境界里……这就是最后一抹秋色,最美的秋色!⑧红薯生长期短,贮藏期却长远,而且是搁置越久越甜脆。

若是存放得法,红薯直可与翌年结下的新薯接住茬口哩,仔细些的人家,长年四季都会有鲜艳硕大的红薯待宾客,赠亲朋。

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妈妈曾把那半窖红薯当做宝贝,精打细算,硬是让一大家子人熬过了那一大段艰难的时日。

⑨人生犹如流水,这都是渐渐遥远的往事了。

我投笔从戎,远走他乡,辗转到千里外的兰州工作,一眨眼又是十年!⑩在兰州,红薯是罕物。

一斤红薯在关中三五分钱,在这里泥住一个盛过柴油的大铁桶烤烧个半焦半黄,香味洋溢,一斤要七角八角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