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实用培训教材檀作文
声律启蒙檀作文

声律启蒙檀作文
你看啊,一般解读古典文学的,可能会讲得特别严肃,让人听着听着就犯困。
檀作文可不一样,他的风格特别接地气。
比如说解读“三尺剑,六钧弓”的时候,他不会直接给你讲那些干巴巴的历史典故,而是先从我们能想象到的画面开始。
他可能会说:“想象一下啊,一个大侠,手里拿着三尺长的宝剑,那多威风,就像我们看武侠片里那些超级厉害的英雄一样。
然后呢,旁边还有个大力士,能拉开六钧重的弓,这就像现在那些大力士比赛的场景,不过古人的这个弓可是很有讲究的哦。
”
而且檀作文特别擅长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他会把那些声律规则,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
就好比说平仄相对,他会说:“这就像我们走路,有时候是平平稳稳地走,那就是平声;有时候呢,是蹦蹦跳跳地走,有点起伏,那就是仄声。
在对子里面啊,就像两个人走路,一个平一个仄,这样搭配起来才好看,就像我们搭配衣服一样。
”。
(实用)实用的古诗作文5篇

(实用)实用的古诗作文5篇古诗作文篇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无意中通过时光机器来到了宋朝时的浙江,游记《游山西村改写成作文》。
此时已是暮春季节了,我很想去山西村看看。
从绍兴走到山西村,已是傍晚,晚霞映照着西边的天空,红彤彤一片,夕阳正把最后几缕金光献给大地。
转过几个山头,前面出现一座村落,我看见许多花草树木,各种颜色的鸟儿在枝头唱歌,一些动物在林中奔跑,栅栏围墙里的茅草房上正冒出一股股炊烟。
我走近了房屋,许多老人在下棋、聊天。
不远处的田野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正哼着小曲往家走;妻子们在做饭,小孩子们在玩耍;还有几位老人在河边钓鱼,时不时传来“又钓了一条鱼”的叫喊声,整个村庄沉浸在祥和欢乐之中。
绕到一户人家后院,我看到院子里有很多动物,牛羊鸡马,兔猪狗驴……它们有的在吃食、有的在比赛、有的在睡觉,发出各种独特的声音,好像一个动物园;另一户人家的后院里争相开放着各种奇异的花,有红的、蓝的、黄的、白的,犹如一块彩色地毯铺在院子里,好看极了。
还有一些没见过的珍奇花草,可能是因为后来破坏生态、环境污染才导致这些植物灭绝了吧。
这时,我已经闻到了饭菜的香味,直叫人流口水。
好客的村民拍拍我的肩,说:“朋友,你从远方来,尝尝我们的农家饭吧!”走进他们家,我先喝了一口清甜的泉水,真甜啊!我走了半天的路,早就饥肠辘辘,于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饭,天色不早,我便辞别了友善的主人。
走在村外的田野小路上,一座座江南小桥横架在弯弯曲曲的.小河上。
一位白发老人站在桥上,望着远处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花田、浓绿的柳树和错落有致的村宅,突然有感而发,吟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不是我学过的《游山西村》嘛!听着这首诗,看着这美景,真是让人留恋。
这次游山西村的经历真是个奇妙的旅程啊!古诗作文篇2昨天上午,老师要我们回家学习并且背诵古诗。
下午放学回家,我就去找出了那本《小学生必背古诗》学习背诵。
诗词化写作 诗词写作入门讲解

诗词化写作诗词写作入门讲解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化写作,以及诗词写作入门讲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用古诗词写作文用古诗词写作文艺海拾贝明月古今有,常照诗词间谈古诗中明月意象明月因其有皎洁、圆满、旷远、神秘等特性。
贴近人们的心灵,诗人们便以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观照蝉娟,从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
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势已去,文天祥以死报国,忠贞不屈,大义凛然。
铮铮气节,令人赞叹。
他用生命为后人诠释了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从文天祥身上,我悟出了做人要有气节。
以古诗为话题的作文1:与诗相伴站在历史的长河上,再次梦回大唐,展现出一段永恒而辉煌的诗歌盛世,也再现出泱泱大唐盛衰的无限感慨的历程。
“心大天大地大,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
一首古诗改写记叙文(450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描写古诗词作文600字1 是谁,见证了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往事,带来了今日的光辉。
是谁描绘着祖国富丽山川的美丽,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是你,诗词,你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用古诗词写作文5年级用古诗词写作文5年级1、五年级作文一首古诗《秋思》改写成一个作文.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2、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200字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
在这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
你们都是年轻人。
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
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
古典诗词从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
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诗指的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
比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
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不同呢?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
而近体诗呢?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有严格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
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
大家都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
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
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
这是一首五绝,全诗只有2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有两个因素:一是押韵,二是平仄调和。
我们先来说一下韵,古人的近体诗,一般用的是《平水韵》,大家到网上可以搜到这个韵表。
实用的古诗词的作文4篇

古诗词的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的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的作文篇1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古诗词。
而这期间,我深深爱上了这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体裁,这世界的瑰宝。
我爱古诗词,在我看来,它不是刻板僵硬的,而是趣意盎然的,充满了能够引人入胜的灵性。
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改诗为词”这件事。
一天我正如醉如痴地读一本杂志,目光忽然被一个标题深深吸引:改《清明》为词。
我感到十分新奇,便翻到有答案的那一页,只见一首《清明》已被断成了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的嘴巴惊讶地一张一合,心就像兔子般怦怦直跳起来。
“太有趣了!”我兴奋地合上杂志,不禁啧啧称赞起来。
我找来古诗书,当翻到《小池》这首诗时,我突然来了灵感,奋笔疾书:“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杰作,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时我看到了悬挂在床边的纸船随风摇曳,忽然想起了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孤帆”,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我终于在心中断好了句,笔下溜出一行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就在我深深陶醉在诗的美妙的境界时,爸爸推门而入。
我迫不及待地向他朗诵了我的杰作,表扬声如雨点落在我身上。
我感受着这清爽,内心洋溢着幸福,不经意间看到了窗外的世界因春的归来姹紫嫣红。
这时我想起了朱熹的诗句,脱口而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词的作文篇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
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
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而遭受排挤。
实用的古诗文作文(通用)

实用的古诗文作文(通用)古诗文作文篇1星期五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古诗文大赛。
这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广场,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安静地听着。
我们等啊等啊,一年级过去了,二年级三年级的表演也结束了,终于到了四年级一班表演了。
我们赶紧到后台练了一遍就上场了。
刘勇齐在前面有声有色地背诵《满江红》,我们在后面合音,我们背完《满江红》又开始唱《明日歌》。
魏新然穿着红色的`燕尾服在前面指挥,我们成功地唱完了这首歌,台下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下一个是三班表演的《游子吟》,也非常出色。
我还看到了五班荆韬演的岳飞就像古代的秦始皇一般。
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了,我们个个紧张的不得了,最后我们班得了第一,我们大声呼喊道:“耶!”古诗文作文篇2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当五月轻柔的微风拂过校园时,也接二连三地为我们捎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首先,在第某某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中,我校初一一班栗扬清同学,初二三班宋宇彤同学,分别获得市级三等奖,初一三班杜行成同学获得市级一等奖!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校初中部在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当然,这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是不可分割的,为此,他们各自的指导教师,杨林媚老师、苏靖老师、李冰老师也均获得了市级优秀指导奖!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下面,我再宣布一个好消息!在第某某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我校初三二班的翁韵承同学,初三一班的冯馨兰同学,分别获得了市级三等奖和一等奖!这是我校办学多年来,初中部第一次在市级作文大赛中获此奖项!实属不易!同时,我校还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颁发的“第某某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组织奖,请语文教研组长吴金梅老师作为代表上台领奖!下面有请阚校长为获奖的同学和老师颁奖!当然,这成绩也不是一朝一夕间得来的,多年来,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为了全面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可谓是想尽办法。
多年来,我们语文组的老师都默默耕耘、踏实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教学这一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诗词微作文模板6篇

诗词微作文模板6篇诗词微作文篇1今天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观看了《古诗词大赛》的视频,我看了后深有感触。
这个古诗词大赛时去年举办的,由当时五年级的学生参加,看他们个个神采奕奕,想来必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个环节是“摘心揽月”选手要根据屏幕提示说出对应的诗句,要求不能重复。
我们都屏住呼吸,盯着屏幕。
屏幕上出现了“李白”两个字,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李白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没想到1号选手也说了这句,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接着,我们看着选手一个接一个回答,便情不自禁跟着他们吟起诗句来,越往后越激烈,熟悉的诗句越来越少,不少选手紧张的直冒汗,有的过了关,露出了胜利的笑容,有的惨遭淘汰,就只好下台,退出比赛,而顺利过关的同学也暂时松了一口气,但立刻又紧张起来,因为还有更多关卡等着他们,第二关是“诗韵走廊”。
选手们依次答题,答对留下,答错则退场,留下6人,继续比赛,我们看着他们,双眼紧盯大屏幕,生怕错过一个镜头,这时,考官出了一道题: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什么”在人间。
我在脑海搜索,是什么呢?我明明记得的啊!可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时,那位同学斩钉截铁地说:“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真是佩服他,同时,也明白自己对古诗词了解太少。
比赛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了,主考官没听清楚,结果被淘汰了,当时他连眼泪都流下了,我不禁感叹,比赛时残酷的。
这段视频,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上面的这些选手们,说出的好多诗句我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回答,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对古诗了解太少,古诗词是众多伟大诗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
他们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
用短短的几个字,将我们带入风光秀丽的祖国山河中,用一两句话让我们走进诗人或喜或悲的心结中。
我以后准备多读多背这些古诗,并灵活应用。
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能在大赛中一展风彩!诗词微作文篇2古诗词是中国古人展示才华和表达情怀的一种方式,也是后人追溯远古,探索文明的桥梁。
(荐)实用的古诗作文300字9篇

(荐)实用的古诗作文300字9篇古诗作文300字篇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现在,我积累了很多的优美诗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苏轼心血来朝,驶着小船到杭州欣赏那美丽的西湖。
他坐在小船里,边喝看茶,边欣赏着西湖周围的景色。
突然间,远处传来一阵“轰隆降,轰隆隆”的.响声。
顿时,湛蓝的天空像有墨水打翻了一样,乌黑了起来,还没等那乌云把高高耸立的山峦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迫不及待地从天空蹦蹦跳跳地落了下来,这西湖就蒙上了-层薄薄的面纱。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那有力的风威把聚在天空上的乌云给吹散了。
雨停了,西湖又恢复到了平时的平静。
这时,从望湖楼向下面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诗人苏轼见证到这忽雨忽晴的奇景,不禁感叹到:“奇啊!真是太奇啦!”于是,他高声地吟诵起那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入天。
”你们看完,是不是对西湖的美景又充满了许多想象?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观看这天气变化多端的西湖。
古诗作文300字篇2本是晴朗的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有些潮湿的风吹动到边的.树枝,树叶在风中使劲摇晃,仿佛在宣告一场暴雨的到来,云由灰色慢慢变深,只留下一圈灰色的边际,中间被一层层黑色遮掩着,缓慢地变成一大团一大团黑色的乌云,仿佛天空被哪个顽皮的孩子打翻了墨台,墨汁四下流淌,染成一幅泼墨山水画……云越来越厚重,一道闪电像一把利剑劈开了云层,扯破了一个口子,铜钱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砸向地面、湖面,将水面上打出一片片水波,雨点白色的像珍珠散落在船舷上,砰砰作响,像弹奏一首雨田奏鸣曲,一时间,天空湖水之间仿佛扯上了一道白色沙帐,白蒙蒙看不清东西。
当人们正担心着雨没头没尾不知要下多久时,忽然一阵风从平地刮起,掠过湖面,一下子就把雨给卷走了,散得无影无踪,了无痕迹,让人们甚至怀疑刚刚下的雨真存在吗?诗人登上望湖楼,扶栏而立,放眼望去,天是蓝的湖是蓝的,水天一色,很是宁静、辽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从文体的角度讲,中国古典诗词最本质性的特征是声律之美。
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关。
声调和方块字形,是中文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两个显著特性。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方语言一般有重音,但没有声调;但汉语正好相反,没有重音,却有声调。
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块字。
可以说,正是中文的方块字形和声调这两个显著特征,成就了文体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文。
律诗也好,骈文也好,对联也好,其文体学上的本质特征都是声律之美。
中国美文的声律之美,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对仗三个途径达成。
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须从认知诗词的形式特征入手。
因此,我这本《诗词写作实用教程》,就从四声、韵部、对仗这三个基本概念讲起。
第一讲四声中古音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这四个声调,又各有一个相应的称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类。
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类旧体诗词写作的传统,字音是以《诗韵》为根据的,《诗韵》又是沿袭唐代官方韵书而来。
因此旧体诗词正音,是以中古音为依据的。
所谓中古音,是指隋唐两宋时期的汉语语音。
中古音也是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这四个声调,习惯性地被称为“四声”。
“四声”有平仄之分:平声属平;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属仄。
诗韵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诗韵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诗韵的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
诗韵的入声,普通话里,完全消失了。
王力先生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诗词格律》)研究中古音四声的调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韵学的专门课题。
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来说,只要知道有四声的区别即可。
古人对四声有大致性的描述,见于《康熙字典》所附《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对于入声的描述,颇值参考。
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参照相对应的普通话的第一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直接念出来,即可。
遇到中古音的入声字,来自保留入声字的方言区的人,可以参照方言来念;北方官话区的,尤其是津京地区的人,不妨将该字当去声来念,但要处理得短促一些。
中国语言文学对四声的重视四川省成都市有两条巷子,一条叫宽巷子,一条叫窄巷子,并称“宽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景区。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两条巷子并称“宽窄巷”,而非“窄宽巷”?我说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凡是并称,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的原则。
“宽”是平声字,“窄”字今音是上声字,古音是入声字,因此,我们说“宽窄”,不说“窄宽”。
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
尤其是人物并称。
提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习惯说“李杜”,而不说“杜李”,这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的诗歌成就更高,也并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
李白与杜甫,谁的诗歌成就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白固然比杜甫年长,是前辈诗人。
有生之年,李白的诗歌名望也高于杜甫。
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并称“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
原因只有一个:“李”字上声,“杜”字去声,汉语的表达习惯,“李”要放在“杜”前头。
中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虽然比李商隐年长,属于前辈诗人,但后人将他们两位并称,只能称“小李杜”,而非“小杜李”。
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当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习惯将他们两位并列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虽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长,诗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
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元白”,而非“白元”。
曾经有文学研究者为白居易打抱不平,质疑凭什么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而非“白元”。
也有另一派意见的学者出来说元稹在当时的影响就是比白居易大,理当排在白居易前头。
其实,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只是因为“元”字平声,“白”字入声,汉语的表达习惯,“元”字要放在“白”字前头。
“李杜”也好,“元白”也好,这样的排列,只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已,无关其他。
“李杜”“元白”的并称,是后人所加,他们自身并不关心这个。
中国历史上,望族名流对并称排列有意见的,倒还真有几位。
《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一则轶事:“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
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诸葛家跟王家争排名先后,王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啊,诸葛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驴马”,而不说“马驴”,难道驴子还比马强不成?人们往往在意排名先后,其实汉语的表达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正如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并不意味着谁高谁低,只是依据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
提到东晋门阀,人们习惯说“王谢”世家,而不说“谢王”世家,也是这个道理。
唐代文学史有“初唐四杰”之说,杜甫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序,就很不服气,说我“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其实最亏的是骆宾王,无论年齿,还是才华,未必比其他几位差,但就他的姓氏字音去声,另外几位是平声,他只能在最后。
第二讲韵部1、什么是韵?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诗词是要押韵的。
那什么是押韵呢?我们先得搞明白什么是韵。
学过拼音的人,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出来的。
其实,古人所说的韵,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
如果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字,韵母及声调相同,它们就是一个韵部的。
同一个韵部的字,称作同韵字。
比如旁、忙、狼三个字,虽然声母不同,但韵母都是ang ,而且都读第二声,因此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是同韵字。
在汉语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
比如乡、光,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ang、uang,比旁忙狼多了i 、u这样的韵头,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和旁忙狼都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以上(含两个)同韵的字放在同一首诗的不同句的句尾位置上。
因为古诗押韵,总是在句尾位置,所以又叫“韵脚”。
我们来看一些古诗押韵的例子:【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里,光、霜、乡三个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uang、uang、iang,而且都是第一声,除了有无i、u这样的韵头的差别外,没有任何不同。
光、霜、乡,这三个字,便是这首诗的韵脚。
它们的现代汉语读音,韵母和声调相同。
【曲江花】(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池”、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知”,它们的韵母都是I,用普通话来读,“池”是第二声,阳平;“知”是第一声,阴平。
但唐代语音,平声不分阴阳,平分阴阳是后起的语音现象。
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江南曲】(唐)李益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用普通话来念,韵脚字期qi和儿er的韵母,一个是i,一个是er,不是同韵字。
但在唐代,这两个字却在同一个韵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字读音,存在古今音的不同。
同一个字,普通话的读音,未必就是古人的读音。
这首诗,若由广东人来念,还是押韵的。
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萍池】(唐)王维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回”、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开”。
在普通话里,“回”字的韵母是“uei”,“开”字的韵母“uai”,并不相同。
但在诗韵里,他们是押韵的。
我们要牢牢记住汉字读音有古今音的区别。
切不可因用普通话来读不押韵,而怀疑唐人的一些诗不押韵。
殊知,唐人写诗是根据当时的书面音来押韵的。
我们现在有各种汉语字典,用拼音对汉字注音。
古代则有韵书,按照韵部收字。
古代常用韵书有《广韵》《集韵》等。
我们知道,普通话之外还有方言。
现代有方言,古代也有方言。
但古代中国科举考试,诗赋取士,是需要用官话读音来作诗的。
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韵书,即所谓“官韵”。
唐宋以来,科举的事由礼部管理,所以后来经皇帝批准而由礼部颁行的官韵就叫《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在唐宋两朝经过了几次修订,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1252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也称《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的韵部分作平、上、去、入四类,共106个部。
写旧体诗,当以平水韵为准。
上平声十五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二十九部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
去声三十部: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十七部: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平水韵韵部平上去入四声相配表: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上平声15部一东一董一送一屋二冬二肿二宋二沃三江三讲三绛三觉四支四纸四置五微五尾五未六鱼六语六御七虞七麌七遇八齐八荠八霁九佳九蟹九泰十卦十灰十贿十一队十一真十一轸十二震四质十二文十二吻十三问五物十三元十三阮十四愿六月十四寒十四旱十五翰七曷十五删十五潸十六谏八黠下平声15部一先十六铣十七霰九屑二萧十七篠十八啸三肴十八巧十九效四豪十九皓二十号五歌二十哿二十一个六麻二十一马二十二祃七阳二十二养二十三漾十药八庚二十三梗二十四敬十一陌九青二十四迥二十五径十二锡十蒸十三职十一尤二十五有二十六宥十二侵二十六寝二十七沁十四缉十三覃二十七感二十八勘十五合十四盐二十八琰二十九艳十六葉十五咸二十九豏三十陷十七洽所谓“一东”“二冬”“三江”的“东”“冬”“江”诸字,通常称为韵目字,表示这个韵部里所收之字的韵目,都和韵母字“东”“冬”“江”相同。
但这个相同,指的是唐代书面音相同。
用普通话来读,会有偏差,有时候是细微差别,有时候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