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2) 适应辐射(adaptiveradiation)进化 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 种,包括两种情况:当某一类群产生了一种进化革新, 使得它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或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如三 叶虫在早寒武纪开始由于获得了硬壳,在短期内就演化 出了30个科(Harrington1959)。另一个是鸟类,由于出 现了羽毛,并发展了飞翔新功能,在白垩纪得到初步发 展并从新生代初开始了适应辐射,占据了整个空中领域。
(3)趋同(convergence)与平行进化(parallelevolution)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 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例如,哺乳类的海豚、爬行类的鱼龙及鲨 鱼因适应在水中的快速游泳,均具有流线型的体形;昆虫、翼龙、鸟、 蝙蝠因适应飞翔生活而具有翅,也是一种趋同,但昆虫与鸟类的翅膀 结构却完全不同,像这些不同类群的生物由于趋同演化而形成的同样 功能的器官称为同功器官(analogy),而翼龙、鸟及蝙蝠的前肢的起源 相同,称为同源器官(homology)。 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 态。平行演化往往指的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例如,当 有袋类在渐新世末期最终迁移到澳大利亚后,由于在那里缺乏真兽类 (即有胎盘类)竞争而得到辐射发展,产生了与旧大陆哺乳动物相似的类 型,包括袋狼、袋猫、袋飞鼠、袋鼹、小袋鼠等。但是,也有人把这 作为趋同演化的例子。
1
性状分歧
性状分歧(character divergence)是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 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在研究物种的起源问题中,达尔文首先注意到,在同属异种间常呈 现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他们之间表现出性状的多样性。例如毛茛 属内,有许多性状不同的种,如轮裂叶毛茛、全叶毛茛、金毛毛茛等等。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解析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和变化的特征。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而要理解和解析生物多样性,首先需要研究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指生物种类的演化和形成过程,即从一个共同祖先演化出新的生物种类的过程。
最早关于物种起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即所有生物通过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的过程逐渐进化和分化。
他认为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分化出不同的生物种类。
这个理论对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科学将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进化生物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进化生物学通过研究基因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揭示了物种起源的机制和过程。
在物种起源的过程中,遗传变异和突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而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的突发变化。
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也有助于保护和保持生物多样性。
物种起源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分类学提供了依据。
可以通过分类学将生物分类和命名,进一步了解各个物种的特点和特征。
这对于保护濒危物种和制定保护政策至关重要。
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还为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之间的互动和物种之间的关联。
了解生物种类及其起源和变化,有助于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物种的功能和作用。
这对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农业和医学等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方面,了解作物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对于医学研究而言,了解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寻找新的生物资源,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之,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物种起源的探究帮助我们了解生命起源和变化的机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

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物种起源》是查尔斯·达尔文的一部著作,被誉为生物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深刻地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原理,并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提出了重要观点。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即物种在演化过程中适者生存的原则。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种群会经历变异、选择和遗传的过程,最终导致适应环境的物种存活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物种逐渐被淘汰。
这种适者生存的机制推动了物种的演化,使得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证据,证明了物种的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变或突发性的。
他指出,物种的演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物种内部的遗传变异所导致的。
这些变异在长时间的积累和选择下,最终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达尔文还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演化树模型,即生物种群之间的共同祖先关系。
根据这一模型,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祖先,通过演化分支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生物多样性。
这一观点为生物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
除了自然选择和演化树模型,达尔文还在《物种起源》中探讨了生物的地理分布、生物体的复杂结构以及性选择等问题。
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生物学研究,为生物演化和物种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物种起源》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深刻地揭示了生物演化的机制和规律,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物种起源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生物进化的潜力和可能性,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物种起源》的影响将继续延续下去,激励着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发现。
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认识

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和它们所在的栖息地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功能和提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基本层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关键。
地球上存在着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物种,每一种都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
物种多样性的降低将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对抵御外来入侵物种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减弱。
二、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基因组成的差异性。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适应能力。
基因多样性的维持对物种的适应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基因多样性丧失时,种群内的个体容易受到同样的外界压力的影响,从而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保持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
生态系统是物种和环境相互作用的集合,包括森林、湖泊、河流、草原等。
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众多的生态服务,如水资源的调节、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持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保护动植物个体和种群,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维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灾难性的生态变化。
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食物、药物、能源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全球性的责任。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和对策当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生物物种和栖息地的破坏和消失,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不受干扰;其次,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禁止非法捕捞、乱砍滥伐等破坏性活动;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结尾感慨写到:“看一眼那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于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的精彩…….”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形形色色。
观察进化树,我们更加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从几亿年前最初的一个主枝,不断演化成繁枝茂盛的大树。
我们不得不好奇,生物是这样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演化成今天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生物?这一切要用进化的观点来解释。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可以分为宏观进化和微观进化。
微观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宏观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微观进化微观进化是指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积累产生微小变化,这种积累的结果即导致种内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通过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改变基因型频率。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栖息在同一有限地区的同种个体,在他们中间能够观察到许多细微差异,即使是同一父母的后代,之间也会存在许多微小差异。
这表明,生物变异具有普遍性,几乎没有有生物不发生变异。
根据对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观察,达尔文发现,家养生物的个体差异,比起自然状态下的任何物种和变种间的差异要大。
形形色色的家养动植物,在经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下培养发生变异。
由此,达尔文推理到自然状态下,自然环境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错综复杂,因此,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同样也会发生变异,只是没有家养状态下的生物明显。
而根据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观点,生物进化种群在长时间内遗传组成上的差异。
具体变现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基因型决定生物的形状,而环境影响生物的形状,基因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突变时不能阻止的过程。
这必然导致基因型的改变。
并且自然环境是个开放的系统,各物种生活的范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交错并存。
这必然会导致迁移,即基因流动。
而迁移的基因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土生群体基因频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进化论解释物种的起源及多样性

进化论解释物种的起源及多样性进化论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提供了一种解释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框架。
进化论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演化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进化论对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解释。
首先,进化论认为所有现有的物种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亿年前的最早的单细胞生物。
这些生物在环境中不断适应和变异,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特征和形态,最终演化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种物种。
进化论强调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中的变化导致某些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从而更有可能繁殖后代。
这些适应能力更强的个体会传递其优势基因给下一代,逐渐在物种中形成新的特征。
这种逐渐积累的基因变化会导致分支进化,使物种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由于地理隔离和环境差异,物种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特征和适应策略。
这就是进化论解释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这些不同的形态逐渐积累起来,最终导致物种分化成多个亚种或新的物种。
除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也是进化论解释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基因变异而导致的遗传差异。
这些随机的变异会积累在物种中,从而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增加。
例如,在小群体中,由于遗传漂变的作用,一些特定的基因型可能会在人口中占据较高的频率,从而形成亚种或新的物种。
此外,进化论还解释了物种形成和物种消失的过程。
物种形成通常是由于遗传隔离和适应差异而导致的。
当某个物种的一部分个体被隔离在特定的环境中时,他们会逐渐发展出与原种不同的特征和行为,最终导致新的物种的形成。
相反,物种灭绝是由于环境变化或竞争的原因导致的。
进化论强调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维持中的重要性。
进化论的解释对于理解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过程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框架来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并揭示了物种如何不断适应和演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诞生的早期,而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则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进化。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指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会得到优先遗传,而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则会逐渐淘汰。
这样,适应性强的特征会得到延续,从而导致物种在演化过程中的多样性。
进化可以通过自然选择、突变等机制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海洋和高山等。
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大陆上的物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位分化出不同的种类,而海洋中的物种则可以通过大洋洋流的传播来扩散到不同的地区。
生态环境也是生物多样性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位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生态环境会对生物体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促进生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样性。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形成,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导致物种的差异和演化,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进化、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是促进生物多样性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起源的生物学意义

物种起源的生物学意义生命是自然界中最神秘而又最美妙的存在之一。
从原始细胞到如今数以万万计的物种,生命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进化史。
物种起源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物种的多样性和演化,而且关乎着我们对自身身份和生命价值的认知。
本文从生物学角度探讨物种起源的意义。
物种起源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密切相关。
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中最根本的机制之一。
自然选择指的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具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基因随着后代的延续不断积累和强化,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基因则会逐渐丧失。
如此一来,物种就会慢慢进化成更为适应环境的形态,从而增加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这种进化过程促进了物种的多样化,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物种之间的适应性也就不同。
同时,物种多样性又为进一步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为生命的演替提供了保障。
物种起源还反映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轨迹。
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物种的多样性,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
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探索不仅可以揭示生命演化的规律,而且可以为寻找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提供重要参考。
正是从对生命起源的初步探索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生命的深奥和不可思议之处以及生命的坚韧和适应能力。
物种起源的进程还体现了生命坚韧的意义。
生命在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挫折,但它依然能够生生不息并继续进化。
例如,灭绝是生命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在地球上发生过数次大灭绝事件,但这并没有导致生命的灭绝,反而促进了一次新的生命大爆发。
正是如此,生命才能够在历经千难万险的同时,不断追求进化和变革。
物种起源对生物界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
自然界中很多物种近年来已经极度濒临灭绝,这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
保护和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已经变成我们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
保护物种其实也就保护了自身。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出现,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挑战。
物种起源的生物学意义在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1.1 物种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认同:物种是占有一 物种是占有一 物种是 定分布区域, 定分布区域,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 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 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个体间 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生物 类群。 类群。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1.1 物种的概念
• 1.2 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观点有两种: 物种形成观点有两种: a 达尔文的物种形成观点 b 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物种 形成观点
• 1.5 生物进化的原因
1.5 生物进化的原因
• 遗传变异 • 自然选择 • 隔离
2 生物多样性进化的 主要历程
地质年代
• • • • • 2.1 太古代 2.2 元古代 2.3 古生代 2.4 中生代 2.5 新生代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化 石
图 在一个假想的横跨赤道的大陆中气 候周期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候周期变化对植被的影响(Vrba 1992) )
冰期对动植物区系的影响
• 以美洲五大湖区为例,1.6万年至1.8万年, 该地区曾经密布冷杉,在最后一次冰期中, 该地区为冰川所覆盖,1.2万年前,冰川开 始北退,冷杉林重新回到该地区; • 由于海平面下降,海底陆桥的形成,为陆 栖动物的扩散提供了通道,如化石证明白 令海峡曾形成了连接西伯利亚与北美的陆 桥,这对于现代生物多样性格局有特别的 意义(蒋志刚,1997);
原核生物界 Monera
• 古细菌 • 细菌 • 蓝细菌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 原生生物类 • 真核藻类 • 粘菌
真菌界 Fungi
• 霉菌 • 子囊菌 • 担子菌
植物界 Plantae
• • • •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பைடு நூலகம்子植物
动物界 Animalia
• • • • • • 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脊索动物
2.3 古生代
• 5.7亿年 亿年——2.48亿年前 亿年 亿年前 •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石炭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化石
化石——古生代 三叶虫 化石 古生代
2.4 中生代
• 2.48亿年 亿年——0.65亿年前 亿年 亿年前 •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侏罗纪、
第四纪冰川
• 在第四纪,冰期的周期约10万年; • 其中著名的冰期有4次:Nebraskan冰期、 Kansan冰期、Illinoian冰期和Wisconsin冰 期;
冰期形成的原因
• 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影响 了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 射量,进而影响了气候,产 生冰期(Broecker and Denton, 1990); • 通过对海洋有孔虫化石的氧 同位素分析,发现古温度曲 线与米兰科维奇曲线吻合 (右图),因此米兰科维奇 理论已经为进化生物学家所 接受(Vrab, 1992)。
化 石
活 化 石
活 化 石
元古代
2 000
2.1 太古代
• 38.5亿年 亿年——20亿年前 亿年 亿年前 • 原始生命诞生并艰难发展
2.2 元古代
• 20.0亿年 亿年——5.7亿年前 亿年 亿年前 • 真核单细胞生物开始出现, 真核单细胞生物开始出现, 动植物亦从此分道扬镳。 动植物亦从此分道扬镳。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燕帅国 2010.3.19
内 容
•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2 生物多样性进化的主要历程 • 3 生物进化与环境因素 • 4 进化系统与生物分类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1.1 物种的概念 17世纪,约翰·雷 世纪,约翰· 世纪 18世纪,林奈 世纪, 世纪 达尔文 近代学者 美国 杜布赞斯基 苏联 M.C.斯里亚洛夫 斯里亚洛夫 中国 陈世骧
现代达尔文主义的 物种形成观点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 隔离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1.1 物种的概念 • 1.2 物种的形成
• 1.3 物种形成的方式 渐变式
继承式 分化式 杂交
聚变式
染色体结构变化 多倍体
继承式
分化式
欧亚马鹿向北美扩散后的体型变化 (Geist 1986)
a 梅花鹿; b bangul鹿; c Buchara公鹿; d Izubr; e 马鹿; f 东欧马鹿
3.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光、水、温度、土壤、大气 温度、土壤、 • 生物圈
3.2 生物物种间关系
共生、共栖、协作、 共生、共栖、协作、 竞争、寄生、 竞争、寄生、捕食
3.3 大陆漂移与生物多样性
大陆板块的 漂移和碰撞 不但改变了 古地理, 古地理,而 且影响了古 气候。 气候。
3.4 第四纪冰川及其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冰期形成的原因(续)
• 美国气象学家辛普森指出,冰川是由于太 阳辐射强度的周期变化引起了地球上降水、 气温的相应变化而形成; • 第三纪的造山运动加上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引起了第四纪冰川的形成(Flint, 1971); • 第四纪冰期的周期性与大西洋中海脊上的 宇宙尘埃的周期性相似,因此,第四纪洋 期与宇宙尘埃有关。
4 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学派
• 表型学派 • 进化学派 • 分支学派
生物分类
• 两界说 • 三界说 • 四界说 • 五界说
五界说
• 原核生物界 Monera •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 真菌界 Fungi • 植物界 Plantae • 动物界 Animalia
界以下分类等级及其关系
幻想的动物
3.5 青藏高原隆升对 高原生物多样性影响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特征
• 青藏高原:形成前中古地中海的海底;在白垩纪晚期,印 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全面碰撞,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下,现在 的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逐渐隆升; • 青藏高原:192.2万Km2,平均海拔约为4000m。南缘为 喜马拉雅山,全长2400Km,宽约200-300Km,主峰为珠 穆朗玛峰(8848m);北缘是阿尔金山,东线是祁连山; 高原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唐古 拉山和昆仑山等山脉。 • 高原上大小湖泊有878个,面积为37167Km2; • 高原外有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10余条,总 流量达2975亿m3; • 终年积雪,南北两极相似,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聚变式
杂交 染色体结构变化 多倍体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1.1 物种的概念 • 1.2 物种的形成 • 1.3 物种形成的方式
• 1.4 生物进化的规律 a 进化的方式 c 进化速率 b 进化趋势 d 集群灭绝
a 进化的方式
• • • • • • 线性渐变与间断平衡进化 适应辐射进化 趋同与平行进化 重演律与异时发生 重复进化 协同进化
b 进化趋势
• 线系进化趋势 • 谱系进化趋势
C 进化速率
• 形态学进化速率 V形=(ln X2 - ln X1)/(t2 - t1) • 分类学进化速率 S= R+E R= (ln N - ln N0)/t
d 集群灭绝
• 常规灭绝 • 集群灭绝
1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 1.1 物种的概念 • 1.2 物种的形成 • 1.3 物种形成的方式 • 1.4 生物进化的规律
青藏高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关于青藏高原生物区系的起源、演化,存 在着两个学派: • A:第四纪冰川完全毁灭了青藏高原的生物 区系,青藏高原的现有植物区系是高原周 边地区向高原核心地区迁移形成的; • B:高原生物区系起源于高原本身,高原隆 升导致了青藏地区生物区系变化和生物多 样性演化。中国学者多同意第2种观点。
化石
化石——中生代 恐龙 化石 中生代
2.5 新生代
• 0.65亿年 亿年——至今 亿年 至今 • 第三纪、第四纪 第三纪、
3 生物进化与环境因素
3 生物进化与环境因素
• 3.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3.2 生物物种间关系 • 3.3 大陆漂移与生物多样性 • 3.4 第四纪冰川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5 青藏高原隆升对高原生物多样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