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现状研究
甘肃省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甘肃省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甘肃省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甘肃省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甘肃省生态安全格局的实际现状以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1.1 方法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利用系统理论和遥感技术等手段,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评价景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稳定性。
其中,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景观生态稳定性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弹性评价和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等是常用的方法。
1.2 指标体系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结构指数、景观功能指数和景观生态评价指数等。
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复杂程度,景观形状指数可以反映景观的破碎程度和边界长度与面积的比例,景观结构指数可以反映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景观功能指数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景观生态评价指数可以综合评价景观生态系统的综合状况。
二、甘肃省生态安全格局的实际现状2.1 生态环境问题甘肃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空气质量恶化等。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
2.2 生态系统脆弱性甘肃省的生态系统脆弱性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有关。
低覆盖度的植被和频繁的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破坏。
2.3 生态安全风险甘肃省的生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这些风险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旅游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进展3.1 生态保护与恢复为了解决甘肃省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关部门开始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等。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作者:***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1年第10期摘要:地區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基于甘肃省2012-2019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理论对其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甘肃省2012-2019年生态环境高质量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程度变化较大,由2012年的中度失调逐渐达到2019年的中级协调,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间的作用关系由限制逐渐转变为相互促进,绿色、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甘肃省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1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维持生态环境安全、经济有限制地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前提[1]。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总书记甘肃之行,强调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致力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地位重要,而作为黄河流域中重要地区,甘肃省自然地理分布特征突出,生态环境较为严酷与脆弱[4]。
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影响,甘肃省发展方向从以农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国家重工业基地,这一转变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因此,对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0.02.24•【字号】甘工信发〔2020〕59号•【施行日期】2020.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各市、州工信局,兰州新区经发局,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动省委、省政府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战略部署,促进全省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我厅编制了《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管理实施细则》。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0年2月24日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战略部署,促进全省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载体主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及工业节水型企业等内容。
第三条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推荐申报与监管、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市、县(区)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创建、申报推荐和日常监管。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评价要求第四条绿色工厂。
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见附件1)。
第五条绿色产品。
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评价要求见附件2)。
甘肃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座 城市 或 者一 个 乡村 的形 体 ,还 指 人 类 活动 过 程 、 工 作 、生 活条件 、生态环 境 和文化娱 乐 以及 为维护
这 些而 进行 的实体 结 构 的有机 结 合 . 因此 .人 居环 境 是人类 聚居环 境 的简称 .是 在人类 居住 和环 境两
环境 进 行综 合评 定 . 居 环境 空 间 区域差 异 评 价 的 人 方法 很 多 .主 成分 分 析是 应 用较 为 广泛 的一种 . 主
成 分分 析是 把原 来多 个指 标化 为少 数几个 综合 指标 的一 种 统计 方法 . 的基本 思 想是 :为 了对 所研 究 它
作者 简 介 :安 爽 (9 9 ,女 ,甘 肃天 水 人 ,兰 州 大 学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学 生 . 18 一)
研 究. 人居 环境 不 仅仅 是 一栋 住宅 ,一 片街 区 .一
甘肃 省位 于我 国西 部黄 河上 游 .地处 黄土 、青
藏 和 内蒙古 三大 高 原 交 汇 地带 .介 于 北 纬3 o 1 21 ~ 4  ̄ 7 、东经 9 o3 ~ 0 。 6之 间 。东 接 陕 西 ,南 25 2 1 1 84 邻 四川 ,西连青 海 、新疆 ,北 靠 内蒙 、宁夏 并与 蒙
目前 , 国外 人 居 环 境 的 研 究 以 国 家 级 研 究 与 实
优化 建 设 .而且对 西北 其他 省市人 居 环境 的和谐 发
展具 有 一定 的借鉴 作用 .
2 研 究 方 法 与数 据 来 源
21研 究 方 法 .
本研究 以主成分 分析 法对 甘肃 1 个城 市 的人居 2
甘肃省 各城 市人 居环 境综 合评 价研 究 .不 仅可 以将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安全评价现状调研报告

安全评价现状调研报告安全评价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安全评价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了解当前安全评价的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制定了一份涵盖安全评价范围广泛的问卷,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调研数据。
同时,还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加深了对安全评价现状的认识。
三、调研结果根据本次调研的数据和文献研究结果,我们总结得出以下几点:1. 安全评价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涵盖了工业、建筑、交通、环境、食品等多个领域。
同时,安全评价的对象也从单一的产品或设备扩展到了系统、项目和流程等更广泛的范围。
2. 目前,我国安全评价的法规法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对安全评价进行了规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有的领域还缺乏相关法规,导致安全评价水平不够统一和规范。
3. 安全评价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均衡。
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安全评价机构和专业人才较多,而一些地区和行业则面临着机构和人才的短缺问题。
此外,一些安全评价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4. 安全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目前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但对于一些新兴领域和复杂系统,缺乏适用的评价方法。
此外,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也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当前安全评价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法规不完善、机构和人才不均衡等问题。
2. 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评价的法规法规章制度,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 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安全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适应不同领域和复杂系统的需要。
5. 建议1. 加强安全评价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规法规章制度,提高评价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环境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在 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 6. 44 亿吨, 其中黄河流域 5. 73 亿
1.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 甘肃环境质量 低下的
N
水质劣于其保护目标, 除白龙江陇南段水质尚好外, 其它多数 主要原因。甘肃地处黄河上游, 居黄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的
河流水体中有机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氨氮污染面广, 总大肠 交汇地带, 地域狭长, 从东南到西北长 1655 公里, 近临腾格里
的影响, 全省的沙漠、戈壁、裸地、沼泽等难利用土地面积所占 比重很大, 占总土地面积近 40% , 治理改造难度大。山地、高原 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地高差大, 坡度陡, 植被 差, 土地贫瘠, 宜耕性差。耕地面积小, 质量差, 全省耕地垦殖率 不足总土地面积的 10% , 居全国第 26 位。人均耕地由 50 年代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及展望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及展望摘要: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品质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环境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对应的防范政策,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构建也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有着突出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突出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阐述对应的优化对策,期望对推动城市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引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给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
一直以来,学者们致力于各种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用于表征环境质量的好坏程度。
例如,有研究以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噪声、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也有研究重点集中在综合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或研究视角不同,前者研究仅就环境质量本身进行研究,侧重于微观视角,而后者研究则引入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侧重于宏观视角,但后者对于环境质量参数重视程度不够。
一套综合全面、科学可行的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政府进行环境绩效考核极其重要。
1积极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1.1构建绿色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并加以完善(1)对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工作深入研究并科学部署,积极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操作上符合相关规定。
(2)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职责,并将清单列出来。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重大责任要严格落实,对于自然资源产权予以完善,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3)对于绿色发展工作所获得的成效要做好评估,积极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要明确,对于节能减排碳减排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责任评估,以此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1.2对环境经济政策积极推进并创新运用(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绩效工作进一步完善,运行分配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u u t 0 0 g s 1 2
工业安全与环保 I uta Sft adE v am ̄l rt tn n si ae n ni n t o ci d rl y e r aP e o
・ 23 ・
甘 肃 省 环 境 安 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设 计 与 现 状 研 究
一
个由 目标层 、 准则层和要素层组成 的, 包括 3 个指标 的指 O
标体系( 表 1。 见 )
争力蓝皮书《 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 展报告(06 2  ̄) , 20 — t 7) x 甘肃位列全 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倒数第三 , 仅略好 于
贵州和西藏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i e ̄ i hn asse f eyasfete sesd.F r emoe o l u gsin n eu t aep tow r oi rv h n vrn na aeylv ln G n u v r u t r r .8fes get sa drq e s I u fradt mpo etee iometl ft e e i a s h o s s
议。
甘肃省 5 年的环境安全现状和变化趋势 、 以及主要影响 因素予 以分析评价 , 出了改善甘肃省 环境安全水 平的若干对策建 提
关键词 甘肃省 环境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
Ga a r vn lEn io me tlS f t E au t nI d x S s m n IsP n lP o ida vr n n a a ey v l ai o n e y t a d t e
境承载能力较低 , 结构 型污染严 重 , 发展滞后 , 全社会现代化 水平低 , 仍处于经济欠 发达 阶段 。根据 2 0 中 国省 域竞 0 8年
—
环境安全的评价 目前普 遍采用 “ 压力 一状态 一响应 ” P ( s ) —R 模型 。本文模型构建过程 中充分考虑了甘肃生态环 境脆弱 、 经济欠发达 、 现代 化水平低 、 文教卫事业发展滞后等 基本省情 , 同时借鉴 区域发展相 关领域 的研究成 果 , 建立 了
d t h n rn na a eylv l n t e c a g e d c ,鹊 wel st e ma ye l  ̄ f v rn n a a ey c n iin n te r cn aa,t e e v o me tlsf t e e d h h n et n e y i a n l丑 h r al 8o e i o me tls ft o dt si h e e t s n o
金芳 刘兴荣
兰州 700 ) 30 0 (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
一
要 从环境安全 的内涵 出发 , 结合甘肃省生态环境 脆弱、 经济欠发达 的省情 , 照压力 一 参 状态 一响应模型 。 建立 了
套 3层 3 项指标 的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以上指标体 系, 4 利用甘肃省 20 — 20 年相关统计和实地调查数据, 03 07 对
12 指标体系的框架 .
间, 地处黄土 、 内蒙古和青藏 三大 高原 的交 汇处 , 横跨长 江 、 黄河 、 内陆河三大流域 , 面积 4 . k , 内生物多样性复 55万 省 杂, 生态环境脆弱 。改革 开放 以来 , 肃省 经济社 会取 得 了 甘 迅速发展 , 总体水平不 断提 高 , 但是甘肃省 自然条件 较差 , 环
.
Sta o i t nRe e r h ui sa c
H F n LI igo g N ag U Xnr n
( colfPb/H ah。//hUlde i Lmhu700 ) Sho ul e/ o c t ZI O xrt / g h sy a o 300
A ta t B sd o h bsrc ae ntemo e fPes r Sae— Rep n ,8mai i s bihd t n ayetee vrn na aeystaini a s d l0 rsue— tt so s d set l e oa l z h niome t sft i t a s l u o nGnu Po n ,a ooia rgl d t ed vlp d po n e rm 2 0 o2 0 . B s gterlt ttt sa d etep tivsiai rv c i e ne lgclfai a md reeoe rv c ,f c en i o 0 3t 0 7 yui h ae s ii n h so net tn n e d a sc n g o
2 1 资料来源与指标 的标 准值 的确定 .
资料来源于国家和甘肃 省统计 数据 , 主要包括 《 中国统 计年鉴(O4 20 ) ( 2o — 08 ) 甘肃省 统计 年鉴 (O4 20 ) ( 20 — 08 ) 甘 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 公报 (04— 20 ) t 4, 20 08 )3 ]部 -
Po n . rv c i e Ke o d C l s rvn e e v rn n a aey e au t n e y tm y W r s .n u p o c n i me tls ft v a o id x s s d i o l i n e
甘肃省位于东经 9  ̄3 一184 北 纬 3。1 一4 ̄7之 2 1 0 ̄6 , 23 25
分数据来源于现场调查 。
当前及今后一 个 阶段 , 肃经 济 社会 处 于发 展关 键时 甘 期, 面对生态环境脆 弱的省情 和所处 的经济 社会 发展 阶段 ,
正确认识评价甘肃省的环境安全现状 , 对实现经济和社会 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 分析并 借鉴 了区域 生态安 全中“ 压力 一状态 一响应 ” P—S ) ( —R 的模 型和广 东省 社会 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的方法【 卜 , 并结 合甘 肃省省 情特 点 ,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