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实验专题
八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______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B.得出结论的过程C.提出问题的过程D.验证证据的过程(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________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金做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小车,小车上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
步骤2:当闭合开关时,小车会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步骤3:断开开关,把小车重新放在起始位置,依次向右移动变阻器滑片,闭合开关,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4次的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 1 2 3 4 5 6电流的大小 1.2 1.4 1.6 4.8 2.0 2.2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15 19 24 30 ??(1)请你在图中用一根导线(用笔画线代替)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2)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的结是:________。
(3)小科在第4次实验后结束了实验,小明觉得实验数据还不够。
重新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均有示数分别记为第5次和第6次数据,小车始终不能从起点向右前进,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电磁铁的磁性不仅跟电流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已知线圈的电阻不能忽略,那么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线从a处移动到b处后,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下册实验总结实验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让同一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2.改变小车阻力大小的方法: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实验时控制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运动距离的远近4.转换法的应用: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后,通过比较小车在水平面运动距离的远近来比较阻力的大小,运动的距离越远,阻力越小5.科学推理法的应用: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6.比较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总结结论: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越远7.推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8.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9.小车最终在水平面停下来的原因:受到摩擦力(阻力)的作用10.小车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从斜面滑到水平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在水平面上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内能11.小车沿水平面运动时的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作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且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12.判断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时克服阻力做功的大小:小车的机械能全部克服阻力做功,所以克服阻力做功的大小均相等13.实验评估:多次测量过程必须保证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且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变14.测量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15.利用本实验装置还可进行的实验: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实验结论:①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大,在水平面上运动得越近,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②若物体不受阻力,物体的运动速度将不会减小,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2.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物块对接触面的压力,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先标出各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接各点7.分析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定量关系: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8.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9.实验方案设计: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将木块平放、竖放、侧放,比较木块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10.实验评估:(1)得出“接触面积越小,滑动摩擦力越小”的错误结论的原因:没有控制压力不变;(2)得出“物块运动的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错误结论的原因:木块做变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的可能原因:①没有匀速拉动木块;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4)弹簧测力计不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等于滑动摩擦力,因为两个力不是一对平衡力11.实验存在的不足(1)不容易保证木块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导致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2)弹簧测力计在运动中不方便读数,误差较大12.实验改进优点(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动长木板,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①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②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13.摩擦力大小的判断(1)逐渐增大拉力,木块始终静止:摩擦力变大;(2)物体在相同水平面加速、减速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3)只改变接触面积: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14.实验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实验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实验器材(1)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2)质量相同的若干钩码:改变力的大小(3)用小车或卡片及较光滑水平面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4)卡片的作用:卡片方便剪开,便于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5)选用质量较轻的卡片的原因: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保证二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大小相等: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改变两端托盘里钩码质量,判断小车或纸片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保持两边钩码质量相同,扭动小车或纸片,观察小车或纸片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保持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边钩码质量相等,用剪刀剪开纸片,观察纸片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选择静止作为研究状态的原因:操作方便,便于观察实验现象4.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9.评估选用不同实验器材对实验的影响:评估用木块、小车、轻卡片、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实验 4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2.主要实验器材:海绵、小桌、砝码等3.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控制压力大小一定,改变受力面积大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控制受力面积大小一定,改变压力大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5.比较不同条件下海绵的凹陷程度,总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6.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7.选用海绵的原因:海绵易于变形,实验现象明显8.替代海绵的材料:沙子、橡皮泥等较易发生形变的材料9.压强大小的比较:海绵凹陷程度越深,压强越大10.实验方案评估: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错误结论的原因:没有控制压力不变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①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②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实验 5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1.实验前U形管液面应调平:若不相平,可能是软管中有气体,应拆除软管重新安装,使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2.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用手按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两边液柱是否变化,若液柱明显发生变化,则气密性良好3.转换法的应用:通过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方向不变,改变金属盒的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相同深度,金属盒方向不变,改变液体的密度,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5.比较不同条件下U形管压强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总结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6.液体压强的计算(用公式p=ρgh)7.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的关系:无关8.判断U形管是否为连通器:U形管不属于连通器9.实验现象分析(1)探头移动方向的判断:改变液体密度,为使液体压强不变,若密度增大,探头应向上移动;若密度减小,探头应向下移动;(2)保持深度不变,将水换成盐水,U形管两侧高度差的变化情况:变大10.判断深度和液体密度均不同时能否进行探究:不能,因为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11.应用实验结论解释生活现象实验结论: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都相等;③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④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实验6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2.测量浮力大小的原理:称重法(F浮=G-F示)3.实验材料的选取:(1)物体体积的选取:体积稍大些,浮力变化明显,便于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2)液体体积要适量:能测出物体排开液体的最大体积,且物体不能接触到容器底部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液体密度相同,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密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使同一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内不同深度处,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8.换用不同液体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使结论具有普遍性9.根据浸没前后浮力的变化总结结论10.F示-h图像(如图甲)、F浮-h图像(如图乙)分析:随着物体逐渐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不断减小,浮力变大,物体完全浸没后,所处深度不断增加,测力计示数不变,浮力不变11.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关系:使体积相同、重力不同的物体分别浸没在同种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2.实验误差分析:若先将物体放入水中测拉力,再测量物体的重力:所测浮力偏大14.实验方法的改进(如图):实验时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物体悬在空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渐加水,可以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方便读数15.F浮=ρ液gV排的应用(注:物体完全浸入液体或水中时,各物理量的计算)实验结论: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和物体的密度及重力无关;②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实验7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测量浮力大小的原理:称重法(F浮=G2-F)3.测量G排的原理:利用G总-G杯计算4.溢水杯中水量要求:溢水杯中必须装满水,以保证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5.实验主要步骤:(1)测出空桶的重力G1和物体的重力G2;(2)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出拉力的大小F;(3)测出桶与排开水所受的总重力G;(4)比较G2-F与G-G1是否相等8.多次测量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2)方法:换用不同液体、不同物体多次测量10.分析F-h图像:随着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增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后,物体继续下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11.误差分析:(1)先将物体放入水中测浮力,再测物体的重力:物体沾水所测重力偏大,所测浮力偏大;(2)先测桶和排开液体的重力,再测桶的重力:所测桶沾水重力偏大,所测排开液体的重力偏小;(3)溢水杯中未注满水,所测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偏小12.实验方案评估:只将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同样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13.阿基米德原理的利用:计算浮力、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等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实验8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2.主要实验器材的作用及使用:(1)两个不同质量的钢球;(2)斜面:让钢球在某一高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钢球在水平面上的动能;(3)水平面:使钢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摩擦力3.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反映钢球动能的大小;实验中探究的动能是指钢球撞击木块时的动能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保持质量不变,改变运动速度,具体做法是让两个质量相同的钢球从斜面上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2)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控制运动速度相同,改变质量,具体做法是让两个质量不同的钢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5.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6.让钢球从同一位置处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控制钢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9.根据两个钢球的质量、在斜面上的高度和它们分别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总结结论10.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总结动能大小受速度和质量哪个影响大:速度对其影响较大11.比较木块在水平面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同12.钢球在水平面上不能立即停下:钢球具有惯性13.木块在水平面上最终会停下来:受到摩擦力(阻力)的作用14.实验中的能量转化:小球加速下滑时或下降时主要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木块被撞后运动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15.实验评估:(1)探究过程是否满足控制变量法的要求(2)若水平面绝对光滑:不能比较木块通过的距离,无法完成实验16.实验改进(1)实验中木块被撞出了水平面,重做实验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注意控制变量)①换用更长的水平面进行实验;②减小钢球的质量;③减小钢球下滑的高度(2)木块在水平面滑行距离太短:减小木块的质量或增大钢球由静止释放的高度实验结论:①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②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③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实验9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中杠杆平衡状态的判断:处于静止状态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3.支点处于杠杆中点的目的: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实验前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方法: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注:实验进行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8.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9.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F1L1=F2L210.判断在杠杆两端加减或移动钩码后杠杆的状态:若F1L1≠F2L2,则哪边的乘积大,杠杆哪边降低11.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1)为了使杠杆平衡,判断钩码的移动方向和距离或增、减钩码的数量;(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力、力臂12.将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可以直接读出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13.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如下图),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及原因:(1)现象: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2)原因: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逐渐变小14.实验评估:(1)杠杆一端多处悬挂钩码进行实验:力臂过多,实验操作不够简便;(2)支点没有在杠杆中点时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杠杆自重对实验有影响;(3)在杠杆的支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垂直于杠杆向上的力是否影响杠杆的平衡:不影响,这个力的力臂为零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实验10-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主要测量仪器及其作用:(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物体;(2)刻度尺:测量钩码上升的距离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2.测量拉力的方法:使物体匀速上升,此时物体受到的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吊重物重力的关系:控制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高度相同,改变物重;(2)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的关系:控制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相同,改变动滑轮的重力4.承担重物绳子段数n的判断5.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关系:s=nh8.根据实验数据判断选用的滑轮组:根据拉力移动的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计算出n,然后进行判断9.根据数据计算动滑轮的重力:G动=nF-G物10.根据数据计算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11.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1)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2)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重力越大,滑轮组机械效率越低;(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及滑轮组的绕绳方式无关12.表格错误数据分析:①刻度尺、弹簧测力计读数错误;②滑轮组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n判断错误,导致距离算错13.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小机械间的摩擦14.随着物重增大,额外功变大的原因: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增大15.实验评估:(1)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的读数:忽略了摩擦力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测出的数据误差较大;(2)去掉刻度尺:利用η=G/nF×100%仍可计算出滑轮组机械效率,计算结果更精确。
沪科版八年级下期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沪科版八年级下期化学实验专题复习实验一:金属和酸的反应
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步骤:
1. 取一小片镁带,用镊子夹住,将其浸入稀盐酸中,可以发现
金属镁迅速被溶解。
2. 将一些锌片放入稀盐酸里,可以看到锌片表面逐渐出现气泡,表明锌金属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3. 将铜丝加入盛有稀硝酸的试管中,试管发热并溶有气体,证
明铜与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酸碱指示剂的实验步骤:
1. 取一些紫色的菠菜汁,将其加入试管中。
2. 加入一些稀盐酸,发现溶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表明试管内
的溶液为酸性。
3. 再加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溶液由红色变为了绿色,表
明试管内的溶液为中性。
实验三:电解水
电解水的实验步骤:
1. 取一个鲜艳的铜片作为阳极放入盛有自来水的试验盆中。
2. 取一个不锈钢针作为阴极,放入盆中。
3. 将阴极及阳极各连上一个铜丝,再将铜丝接到电源上。
4. 打开电源开关,电源开始工作,此时可以注意到在阳极上析出有气泡,并分离出气体。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金属和酸的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以及电解水的原理。
同时,也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下册

12
演示实验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弹簧测力计、滑轮组、钩码、刻度尺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目录
序号
实验类型
实验名称
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器
1
分组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2
分组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弹簧测力计、钩码
3
分组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小车、托盘、砝码、滑轮
4
分组实验
测量滑动摩擦力、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粗糙面
5
分组实验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海绵、砝码小桌子
6
分组实验
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钢球、斜槽、木块、刻度尺
7
分组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钩码
8
分组实验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动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
9
演示实验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两张纸
10
演示实验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弹簧测力计、钩码、烧杯、水
11
演示实验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物理八年级下册十个实验

物理八年级下册十个实验
1.以下是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的10个实验:
实验1: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2:用天平测多和少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实验4:用停表测时间
实验5:用体温计测体温
实验6: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7: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8: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9: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实验10: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实验只是教材中涉及的一部分,具体实验内容和数量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和实际教学情况而有所不同。
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节压强实验题专题(包含答案)

p=
=4 × 106Pa.
6
故答案为:( 1)乙;压力;( 2) 4× 10 .
2、凹陷程度
增大
受力面积
增大
压力
3、【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分析】( 1)探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强跟高度的关系,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
( 2)表二中圆柱体的材料和高度不变,横截面积在变,根据得出的压强的关系,可得出结论;
。
( 6)上面推导出 的表达式
(选填“能”或“不能”)应用于各类固体的压强的计算。
6、如图所示的三个高度相同的实心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已知正方形铁块 A最重,圆柱体铁块 C的底面积最小. 哪 个铁块对地面的压强最大呢?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一:正方形铁块 A 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二:圆柱体铁块 C 的底面积最小,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三:三个铁块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 (1) 以图中长方形铁块 B为研究对象, 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 根据表达式分析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 是正确的. ( 已知铁的密度为ρ,长方形铁块的高度为 h,底面积为 S) 压强表达式的推导: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判断:由上面压强的表达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所以猜想 ________是正确的. (2) 利用海绵或其他简易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粗略验证上面的猜想.
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涛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
( c)所示.通过对图( a)、( 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复习专题.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复习专题 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实验记录如下表. 次数 物体质量/kg物体重力/N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N/kg ) 10.1 0.98 9.8 20.2 1.96 9.8 3 0.3 2.94 9.8(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2)试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物体重力与质量关系图像,并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3)在实验中,测量物体重力时,应使物体处于 (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 的物理意义是: 。
(5)如果在月球上,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 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2、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小车的运动速度的改变的影响情况,应做到小车在受到不同的阻力作用,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在实验中用什么方法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速度相同? 。
(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
这是通过 法研究阻力作用效果。
(3)进而推理得出:假如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 。
(4)在三次实验中,小车速度的改变量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5)实验中,板面必须水平,目的是 。
(6)小车在水平板面上滑行时,受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力。
三、探究:二力平衡条件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和图乙所示,老师指出实验桌面必须水平,并且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 、 。
(2)两种实验中,木块与小车的质量相等,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
(3)某组同学思考后认为,用图丙中的小纸片悬挂在支架上代替图乙中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更加合理,关于他们选择最合理的解释是( )丁丙A.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B.可以任意改变小纸片的形状C.小纸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D.小纸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器材 (4)该组同学利用图丙进行了实验,试帮他们完成下列内容:①改变两侧所挂钩码个数,探究 。
初二实验课题

初二实验课题
一、物理实验
1. 欧姆定律的验证
2. 电磁感应实验
3. 光的折射与反射实验
4.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实验
二、化学实验
1. 酸碱反应实验
2. 燃烧的条件实验
3. 物质的溶解性实验
4. 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实验
三、生物实验
1. 植物细胞的观察实验
2. 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实验
3. DNA的提取与观察实验
4. 动物生理结构解剖实验
四、地理实验
1. 地形地貌模型制作实验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实验
3. 大气循环与水循环模拟实验
4. 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五、数学实验
1. 函数图像的绘制与变换实验
2. 概率统计模拟实验
3. 几何图形的构造与性质实验
4.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实验
六、历史实验
1. 古代生活用品复原实验
2. 历史事件模拟重现实验
3. 古代货币制作与鉴定实验
4. 历史文献的考证与整理实验
七、计算机实验
1. 网络协议模拟实验
2.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现实验
3. 网站设计与开发实验
4. 人工智能基础应用实验
八、体育实验
1. 体能测试与训练方法研究实验
2. 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实验
3. 运动营养补充与效果评估实验
4.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训练实验
九、音乐实验
1. 乐器制作与改良实验
2. 和声学基础应用实验
3. 音乐风格分析与实践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八年级下实验专题复习测试
1、(1)如图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试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小球静止在由竖直的墙壁和光滑平直的地面组成的墙角处。
请画出小球受力的示意图。
(3)如图,金属球沿光滑斜面滚下,请画出该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2、“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
伽俐略、牛顿等科学家曾多次做过类似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导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思考实验的意义后,请回答: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_____(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_____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第______次,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有关。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运动
3、如下图甲、乙、丙三组实验:
(1)甲组图中要求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结果小车在不同水平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却不相同。
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这进一步说明: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速度减小的也越___________。
(2)乙组图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
由D、F两图可得出结论是
甲
组
乙
组
丙
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中要求水平拉动测力计使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组图实验中通过物块B 被下落的小铁球A 推动距离的远近,来反映小铁球A 具有的___________大小。
甲、丙两组实验中均要求小车和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它们刚运动到水平面上时具有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2所示,让一条薄钢条的一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它发生如图中A 、 B 、C 、D 所示的性变,如果力F1 >F2=F3=F4,那么
(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图_______ 、_______。
(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图_______ 、_______。
(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图_______ 、_______。
6.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可能眼特例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②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③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④可能跟物体浸入
B
图 2
A F 1
F 2
F 4
F 3
C D
液体的体积有关;⑤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下图12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了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是正确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7、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甲、测出实心合金块所受的重力
乙、把合金块浸没在装满水溢水杯中,测出合金块所受的浮力,收集合金块排开的水
丙、测出桶和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
丁、测出空桶所受的重力
(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2)乙图中石块在消遣受到的浮力是 N。
(3)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4)图乙中,浸没在消遣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合金块的密度是。
8、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小强同学和同学们合作做了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A B C D
(1)由A、C两图可知:物体的质量为 kg,物体的体积为 m3,物体的密度为 kg/m3。
(取g=10N/kg)
(2)由B、C两图可以得出结论:;
(3)由C、D两图可以得出结论:;
(4)由两图可以得出结论: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9.为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用两块相同的砖块A与B,分三种情况放置在相同的海绵上,如图所示.观察比较图(a)、(b)、(c),可以表明:
(1)比较图(a)与(b)是为了研究;
(2)比较图(a)与(c)是为了研究;
(3)若要比较图(b)与(c)所示情况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则应比较
,为此物理学中引入了这个概念。
10.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用若干个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压力(牛) 3.0 3.0 3.0 4.5 4.5 4.5 6.0 6.0 6.0 受力面积(厘米2) 5 10 20 10 20 30 10 20 40 下陷深度(厘米) 2 1 0.5 1.5 0.75 0.5 2 1 0.5 (1)小明从观察测量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他在实验中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法。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
①当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②当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11、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1)、请计算出后两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
(2)、比较1、2两次实验,可得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2、3两次实验,可得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高度
h /m 测力计的示
数F/N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机械效率
η /%
1 2 0.1 0.9 0.3 74.1
2 4 0.1 1.6 0.3
3 4 0.1 1.1 0.5
第1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