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拒绝 作者

合集下载

拒绝中的高贵——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

拒绝中的高贵——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

的拒绝 ,赞扬牡丹不慕虚华 、对生命执着追求 的精神。
到花落 时 的情景 ,作 者又运用 浓墨重彩 的描 摹 凸显 其壮
文章开篇先 声夺人 ,以优美 之词渲染铺 陈出牡丹 的 美 :“一 阵清风徐来 ,娇艳 鲜嫩 的盛期牡丹 忽然 整朵整朵
美,并描绘人们 为一睹牡丹芳容 而千 里迢 迢奔赴洛阳 的情 地坠落 ,铺 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 时依 然鲜 艳夺
华丽 的辞藻来 。而《牡丹的拒绝》的作者张抗抗 却没有像
散文在 艺术风格上也别具 一格 。题 目本身便是拟人
众 多描写牡 丹 的作 品那样 一味赞 美牡丹 的外在美 丽 ,而 手法 的运用 。文 中采用大量 的比喻 、拟人 、排 比、对 比手法
是独辟 蹊径 ,通 过对牡丹花开花落 的描写 ,着 力赞美牡丹 渲染牡丹之美 ,赋予牡丹高贵 的品性和典雅 的灵性 。而写
倾 国倾 城的杨贵妃 比喻美 丽的牡丹花 ,曾经获得唐玄宗 和衰老 ,更是苟且和媚俗。作 者正是抓住牡丹 因天气 阴冷
的大加赞赏 。同时也更加深 了牡丹在人们心 中雍容华贵 、 而拒绝开花这一 特点赋花以人格精神 的美 ,着 力赞颂牡
绚丽多姿 的形象 。要赞美牡丹 ,恐怕人人都 能写 出一 大堆 丹 不 苟 且 不 俯 就 不 妥 协 不媚 俗 的 个 性 。
咐:
拒绝,拒绝本该属 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牡 丹 的拒 绝
于 是 看 花 人 说 这 个 洛 阳牡 丹 真 是 徒 有 虚 名 ; 于 是 洛
张抗 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 、所仰慕 、所 赞誉 ,是 由于它的美 。 人摇头说其 实洛阳牡丹从未 如今年这样 失约 ,这 个春 实在 太冷 ,寒流接着寒 流怎 么能怪牡丹?当年 武则天 皇帝 令 百花 连夜速发 以待 她明朝 游玩上苑 ,百花慑于 皇威纷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
语文陈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张抗抗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2、能力目标
把握文中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的巧妙运用,体会文章铺张扬厉的文风,感悟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坚定执著、保持操守、不沉迷于盲目赞誉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深刻体会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文章引用传说以及想象部分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学生诵读感悟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的适当引导、扩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牡丹的拒绝》是著名作家张抗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散文名篇。文章对牡丹没有开放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敏锐而深邃的思考,结合历史传说和丰富的想象,探讨并赞扬了牡丹卓而不群的品格。实际上是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价值重构和道德信仰回归的呼喊,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考色彩。
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分界线》、《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白罂粟》、《爱的权利》、《作女》、等。
她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不失理性的思考,常常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成某些思考的载体,从而使许多作品富有独特而深邃的思考。
三、大背景介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前后,因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解构: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很多人很失落了自己的价值信仰,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要求:
1、散文体裁,题目自拟
2、写出所描写对象的特点,赋予其人的情感并进行理性思考

07牡丹的拒绝

07牡丹的拒绝

局部研读 3.从牡丹的三次拒绝,我们不由得思 考:牡 丹为什么拒绝? 它要遵循自己的生长规律,坚守自己的原则,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拒绝赞美了牡丹 的什么品质? 不屈服、不低头、不慕虚荣、不 趋炎附势高贵品质。
写作特色
1.作者借“牡丹的拒绝”,赞扬像 牡丹一样有骨气、不畏权贵,维护人格 尊严人,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运用这种写法的注意事项。
体悟内涵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 阳看牡丹。这部分虚写牡丹之美,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写牡丹的拒绝。详细描写 看牡丹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21~22自然段):意在揭示牡丹拒绝的原 因。借牡丹的拒绝,呼唤人应该有点个性,有点品位。
品味语言
选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把它读出来,并说说 你喜欢它的理由。
举例:
描写花落时情景的词语:整朵整朵,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如同大鸟的羽毛惊心动魄。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 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她虽美但不吝啬自己的生命,即使告别 也要留给人们最后依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写作特色 明确: 拟人化手法、比喻,不吝惜生命,不在乎生命的 长短。这段话与其说是对牡丹品行的高度评价,不如 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人,应该无私的奉献,不 在乎生命的长短,要活得轰轰烈烈,尽其所能,去体 现生命的价值。
局部研读 2.本文的题目是《牡丹的拒绝》,那么大家 看看牡丹的到底拒绝了什么? ②拒绝荣誉和赞颂。 当慕名而来的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来参拜和瞻仰牡丹时,牡丹拒绝开放。
局部研读 2.本文的题目是《牡丹的拒绝》,那么大家 看看牡丹的到底拒绝了什么?
③拒绝委顿和衰老的死亡。 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 消遁。

牡丹的拒绝的读后感

牡丹的拒绝的读后感

牡丹的拒绝的读后感《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牡丹的拒绝》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著的小说,小说以抒情的笔触,细腻的描绘了女主人公牡丹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与男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被小说中所呈现的情感冲突所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牡丹的拒绝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自由的故事。

牡丹是一个美丽而又独立的女性,她拥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的坚持。

而男主人公则是一个富有魅力和权势的男人,他深爱着牡丹,希望能够与她共度一生。

然而,牡丹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她认为婚姻是束缚,是对自由的限制。

她宁愿选择独立的生活,也不愿意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牡丹和男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展现了两个人对于爱情和自由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牡丹的拒绝,作者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牡丹拒绝了男主人公的求婚,是因为她不愿意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她认为婚姻是一种束缚,是对自由的限制,她宁愿选择独立的生活,也不愿意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的自由。

而男主人公则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能够与牡丹共度一生,愿意为了爱情放弃一切。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牡丹和男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展现了两个人对于爱情和自由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追求爱情和自由时所面临的选择和困境。

在牡丹的拒绝中,作者还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进行了批判。

在小说中,牡丹拒绝了男主人公的求婚,是因为她不愿意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她认为婚姻是一种束缚,是对自由的限制,她宁愿选择独立的生活,也不愿意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的自由。

这种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作者对于婚姻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通过牡丹的拒绝,作者呼吁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婚姻观念,不应该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自由,应该尊重每个人对于自由的追求,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和尊重。

牡丹的拒绝 思辨阅读

牡丹的拒绝 思辨阅读

牡丹的拒绝思辨阅读
《牡丹的拒绝》是张抗抗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阐述了牡丹花独特的个性和高贵的品质。

作者以牡丹花为中心,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通过对牡丹花拒绝开放的描写,表达了牡丹花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的独立精神。

在思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这篇文章。

首先,牡丹花的拒绝可以被视为对现实社会中随波逐流、迎合他人的一种反思。

牡丹花坚持自我,不为外界所左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文章中对牡丹花的描写也可以引发我们对自然的思考。

牡丹花作为一种自然生物,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和生命周期。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随意干预和破坏。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牡丹花的个性中得到启示,即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精神,不轻易妥协和放弃。

总之,《牡丹的拒绝》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思辨性的散文,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引导我们思考人生、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 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 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 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 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 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 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 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 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 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陶渊明 — “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 白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鲁 迅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陆游《赏山园牡丹有感》
fū zhì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
初读课文,问题思考:
1、众人眼中的牡丹是怎么样的?作者 眼中的牡丹是怎样的? 2、课文的题目是牡丹的拒绝,那牡丹 拒绝的是什么,她为什么要拒绝?
众人眼中的牡丹是怎么样的?
秀韵多姿 雍容华贵
绚丽娇艳
惊世骇俗

娇艳华贵美
作者眼中的牡丹是怎样的?
开花时: 倾其所有,热情奔放 落花时:义无反顾,毫不迟疑,慷慨悲壮
——唐 · 徐凝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唐 · 徐夤
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
周 敦 颐 《 爱 莲 说 》
牡 丹 ,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
——
姚黄
魏紫
豆绿
墨撒金 白雪塔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牡丹的拒绝一、导入新课:今天上课前,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后武则天与上官婉儿在御花园赏雪吟诗,忽然有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园子里的腊梅开了。

武后龙颜大悦。

她就想:园中其他花卉也应该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

于是武后提笔写下四句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第二天一早,百花慑于皇命,在一夜之间群花竞开,唯有牡丹含苞未放。

武则天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将牡丹贬到了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

武后知道后更加生气,便又下令烧死牡丹,牡丹枝干全被烧焦。

第二年春天,被烧的牡丹不但没死,反而开得更盛。

——这就是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个神奇的传说。

牡丹是花中之王,向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人们用国色天香来赞颂它。

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它是文人画士笔下绝佳的题材。

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有:“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的诗句。

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可见一般人都很爱牡丹。

牡丹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

牡丹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牡丹根和皮均是名贵的中药材。

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绚丽多姿名扬天下,故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

让我们来看看她眼中的牡丹又有怎样的一番模样和风姿?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橄榄》、《地球人对话》、《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等。

70年代末至80年代,张抗抗先以《淡淡的晨雾》、《夏》荣获全国优秀中篇、短篇小说奖,后又以《爱的权利》、《北极光》等短篇、引起评论界广泛争论,遂成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人物。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一、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自己去洛阳赏牡丹不见而归的一次经历。

行文在对牡丹雍容华贵、娇艳多姿的期待、仰慕和赞誉声中开场,渲染了各地游人蜂拥而至的热潮,并以对历史故事的回顾想象着牡丹花团锦簇、香云缭绕的盛况。

接着笔锋急下,讲述自己赏牡丹时遇春寒而满园萧瑟,不无失望和疑虑。

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失落惆怅之中,而是另辟蹊径由“拒绝开花的牡丹”联想到牡丹孤傲清高的品性。

每次打破常规都孕育新的机遇,在期望落空、伤心失意的另一端,会有惊喜欢悦填满你的希望之帆。

作者在故事中给我们的哲理启示,昭示了一种欣赏失落,享受意外的审美理念,使我们有一颗从容、机智和达观地应对生活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巧妙的构思2.理解感悟文中深刻的意蕴3.品味本文的三美三、教学重点、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2. 品味本文的三美四、教学依据与设想《牡丹的拒绝》是张抗抗的一篇托物言志类散文,主要内容是借对牡丹个性的描写来揭示现实社会中人对品位的一种漠视与忽略。

鉴于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设想上立足于掌握牡丹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对现实中所存在的漠视品位现象的一种反思。

在文意理解中训练学生鉴赏散文语句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用牡丹的图片、赞颂牡丹的诗、歌曲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研究牡丹和研读文本的兴趣。

并采用问题情境发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这一目标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现今教学中,使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帮助学生实现。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吸收了目标激励教学法的目标引导学习和活动驱动型课堂教学法的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等成果,并引入了新的教育理论,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任务”的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的拒绝作者:张抗抗改编:左旗
洛阳,号称牡丹之城。

北宋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贬到洛阳的,谁知这里的水土却更为适合牡丹的生长。

从此,洛阳人种植牡丹蔚然成风,及至宋代,更是达到了鼎盛。

每年阳历的四月中旬,满城花开,芳菲遍地。

这一年,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

这一年的春,来得有些迟。

连日乌云密布、阴雨不断,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这又冷又静的洛阳,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但我还是抱着幻想、心存侥幸,走进了王城公园。

公园里枝繁叶茂、浓荫匝地,但除了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满眼都是暗淡的绿色。

一丛丛半人高的枝头上,牡丹的花苞兀自挺立。

他们个个形同仙桃,却皓齿轻咬,朱唇紧闭。

薄薄的花瓣儿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神情,偶尔有苍白的阳光前来探望,他们也是无动于衷,没有半点笑意。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是一片冷清,一片沉寂。

伴随着惊愕和失望,我呆立园中,想像这些牡丹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一夜间,排山倒海地迸发出来;想像他们沐浴在春晖下,如解冻的大江,千朵万朵纵情开放;想像天空中被映照的彩云,和微风里浸染的花香;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

面对满园的绿色,我只能竭尽想像了。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并不喜欢牡丹,总觉她象征着富贵,脱不了世俗之气。

直到后来,我亲眼目睹到她的凋谢,看着娇艳的牡丹花整朵整朵地坠落,没有半点征兆,不见任何迟疑。

它们要么立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从青春到死亡,一步跨过。

洛阳人摇着头说:“有什么办法呢,牡丹生性如此。

想当年女皇武则天到上苑游玩,曾下令天下芳菲一夜开放。

慑于皇威,百花莫敢不从,惟独牡丹,宁可被贬洛阳,依旧我行我素。

千百年来,谁能改了牡丹的性子?”
不屈就、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也许,这就是牡丹的性子。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没有奇迹发生。

牡丹拒绝了满城人的期待,也拒绝了这个迟到的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