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牡丹的拒绝》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选择和拒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句子的解释。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出对牡丹的印象和了解。
(2)引出课文《牡丹的拒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理解句子。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3)全班交流,总结课文的特点和优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牡丹的拒绝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讨论和思考环节,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选择和拒绝,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牡丹的拒绝,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牡丹的拒绝 教案

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的语言。
2、感悟牡丹的个性美。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悟牡丹的个性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虽然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牡丹的拒绝》,但是面对这么多冒着寒冷滔滔涌入我们课堂的老师、家长,我绝,请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我也相信每一位同学必能开一个轰轰烈烈倾国倾城。
之前我看到崔晓写的一篇丹之爱》,为大家读两段。
……如果说崔晓爱牡丹是因为那是她故乡的花,她与牡丹一样开在春天有着不解的么张抗抗对牡丹又是一份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疏理课文的情感脉络。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情感线索。
——期待仰慕赞誉,惊愕伴着失望疑虑,由理解而感动感悟二、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1、拒绝什么?——拒绝武则天的速开之令;拒绝滔滔涌向洛阳看花的人潮。
(皇权,荣誉……)2、拒绝后会怎样?——被贬洛阳;带来失望,遭来诅咒。
3、为什么拒绝?——天气太冷花期推迟(表层);个性使然(深层)。
重点品读“牡丹拒绝”、“牡丹花开”、“牡丹花落”、“作者感悟”几段。
三、小结:“牡丹个性”的内涵:牡丹之所以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整最完美的了这份完整与完美,皇权可以藐视,纵然遭受烈火的焚烧;赞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猜忌与诅咒。
牡丹的高贵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对自我个性追求的执著。
拒绝是一种权利,但对于拒绝对象的选择,却体现了人格的高人拒绝富贵成就了人格的高贵,有些人为了追求富贵失去了高贵,也有些人不拒绝富贵但也同样高贵。
四、四、拓展:“高贵与富贵”大家谈。
小组讨论,交流。
五、作业:写作“牡丹推荐书”——当日本的樱花烂漫出历时半年的美丽;当泰国的睡莲静卧出水中女神的安罗斯的向日葵诉说着对阳光的膜拜;当墨西哥的仙人掌顽强出“沙漠英雄花”的美誉,作为“园林之母”的中国却定自己的国花。
今年七月《文汇报》报道了62位院士《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搜狐网了“关于中国确定国花”的网上投票,牡丹获得了高达41.42%的支持率。
最新中职语文第二册——《牡丹的拒绝》教案

最新中职语文第二册——《牡丹的拒绝》教案牡丹的拒绝 2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文章“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尊重个性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学习“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牡丹的个性和品位。
【教学方法】鉴赏和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思想:《新大纲》教学目的一栏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在阅读课中必须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
这是读本上的一篇文章,属于自读性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是靠学生自己通过深入阅读教材,然后思考、讨论、理解、升华。
一、导入新课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淡雅朦胧的《荷塘月色》和清新淡雅的《我的空中楼阁》这两篇散文,感受了散文的优美意境,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张抗抗的这首独具特色的优美散文《牡丹的拒绝》。
牡丹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心中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帝贵族都喜欢牡丹。
他们不仅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而且种花、插花、写花。
正象文中所说:“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但是在当代作家张抗抗的眼中牡丹却又有另外一番模样和风姿。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1950年生于杭州。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黑龙江从事专业创作.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多作品被译为外文介绍到海外。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等。
并出版选集5卷。
早期作品主要以创伤文学为主,但她的诸如《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白婴粟》等表露出来的对纯真的执着、对历史的冷静思考颇为独树一帜和令人称道。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牡丹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3. 牡丹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牡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牡丹的美。
(2)简介牡丹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学习字词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牡丹的短文。
3. 搜集有关牡丹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评估:进行单元测试,全面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由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领悟做人的道理。
2.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体会和学习牡丹的个性美和品位。
【教学难点】文章的深刻内涵及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常用“国色天香”来形容一种花,它就是人称“花中之王”的——牡丹。
的确,牡丹花开,富丽堂皇,雍容华美,在世人心里,它象征着——富贵。
著名散文作家张抗抗却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于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了牡丹的另一种美。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吧。
(或由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导入。
明确:本诗生动地刻画出贾岛寻访友人而不得见的怅然若失却又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尤其是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慕名已久,历经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却不得一见,无功而返之时,我们的内心常常充塞了惆怅、失望、愤懑甚至怨恨的复杂感情。
然而,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却以自己独具的慧心,反题正做,将一件令人扫兴的事演绎为一篇精彩的文章,并给人以启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的拒绝》。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内容)。
张抗抗,我国当代女作家。
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19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
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
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牡丹的拒绝 教案(模板)

·文中的“你”,又都看到了什么?——花开花落
·牡丹花开是怎样的情景呢?文中有没有相关描写的句子,(17段)
·牡丹花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19段)
·牡丹,它愿意接受委顿而衰老的死去吗?文中哪一句话告诉我们?
二、初读课文
1、了解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标注出生字、生词。
揣chuai着缭绕liaorao飕飕sou侥jiao幸皓hao齿贬谪bianzhe濡ru染(相依濡沫)烁shuo
3、按座位号分段朗读课文,点评字词读音。
“姚黄”为牡丹花王、“魏紫”为牡丹花后
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涵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教学内容修改建议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文人之中几乎没有不爱花的
编号003
编写人
李玉兰
课题
《牡丹的拒绝》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清本文的脉络和结构,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2、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其实接下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武则天看到牡丹到了洛阳开得是那么鲜艳,越发恼怒,于是就一把火少了牡丹,之间熊熊烈火中牡丹的枝干早已烧成了火炭,但牡丹花却在烈火中怒放。
种种传说,都给洛阳牡丹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正映照了文中的一句话,是什么?
“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过渡:所有这些都大大膨胀了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但是等待人们的是什么?
“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逍遥。”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了解牡丹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牡丹的特点。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如牡丹的生长习性等。
2. 对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牡丹的拒绝》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关键词和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牡丹的美。
(2)简要介绍牡丹的特点和生长习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如牡丹为什么拒绝绽放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描述、比较、对比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例子。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牡丹相关的短文或画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旨在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了解牡丹,积累相关诗文,研究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以及领悟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
教学重点在于研究“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而教学难点则在于理解牡丹的个性和品位,由此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采用鉴赏和探究,辅助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课件。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通过播放幻灯片和讲述故事,引出牡丹的故事背景。
接着,通过欣赏牡丹中的名品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赞誉牡丹的诗,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牡丹的美丽和历史渊源。
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理解、升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的教学目标。
高贵典雅。
问题设计二:牡丹为什么拒绝开放?
点拨:牡丹拒绝开放的原因是因为它要保护自己的美丽和尊严,不愿意被人们随意观赏和摘取。
同时,它也在表达对人类的警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自然、保护环境,不要过度破坏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的拒绝
教学目的:1、体会牡丹的高贵品格。
2、由物及人体会作者赞美的人的高贵品格。
3、欣赏作者构思巧妙、脉络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牡丹拒绝的原因体会作者所要赞颂的牡丹的高贵品格,并由物及人。
教学难点:对牡丹拒绝原因的分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爱莲说》
(二)诗人眼中的牡丹
(三)世人眼中的牡丹
牡丹被视作中国的国花,中国人喜欢用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同学们请看:
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
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即“富贵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
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
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瓶(平)插牡丹(富贵)其意表示:“富贵平安”。
诸如此类,无一例外人们都把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
(板书)
但有一位当代女作家却持了不同的意见。
她品出了一些被人们忽视了的东西,并把这一种感悟诉诸笔墨,传之众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作家——张抗抗,认识她的作品——《牡丹的拒绝》,认识她对牡丹的独特的感悟。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多作品被译为英、德、法、日文介绍到海外。
她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
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三、整理感知
1.积累
雍容华贵惊世骇俗跋山涉水蔚然成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黯淡萧瑟恣意窥视膜拜安之若素
2.脉落
第一部分: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看牡丹。
第二部分:写牡丹的拒绝。
第三部分:意在揭示牡丹拒绝的原因。
3.们为什么纷纷赶到洛阳看牡丹?
(1)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2)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3)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大大地膨胀了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
补充:因为它的国色天香而为我们熟知。
但是他还有一个别名-焦骨牡丹。
相传一个冬天,武则天到后花园游玩,却因为天气严寒,见到百花凋谢,万物萧条,心中懊恼,进而突发奇想“要是百花在寒冬开放,那该是何等的壮观.”于是对百花下诏:“明日游上苑,火速报春归,花需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百花摄于武则天的威势,不得不从。
于是第二天,只见漫天飞雪中,百花齐放,武则天龙颜大悦,但瞬时脸色大变,因为花园中独有牡丹不见花开。
遂下诏讲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
哪只这些牡丹在洛阳所开之花居然比在长安时还要娇艳。
武则天气急败坏,派人火烧牡丹园。
但是到了来年春天,人们惊异的发现,牡丹虽枝干被烧焦,但是花朵却愈加光艳夺目。
焦骨牡丹也由此得名,从此牡丹在洛阳生根开花,名扬天下。
今天,随着作者笔下那众多下的赏花人,前往洛阳去观赏牡丹。
4.拒绝的是什么?
拒绝寒冷
拒绝开放
拒绝荣誉和赞颂
拒绝武则天
拒绝游人
……
5.为什么会拒绝?
有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盛大的开花日期,春寒花期未到所以拒绝开花。
四、深入探究
1.牡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外在美:
静: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惊世骇俗;
动:
花开:倾其所有、热情奔放;花落:惊心动魄、慷慨悲壮;
内在美:因拒绝而显高贵,因高贵而有品位,因品味而具有了美
2.牡丹真正拒绝什么?
拒绝苟且和俯就
拒绝妥协和媚俗
3.拒绝体现了牡丹什么样的性子(品质或品位)?
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有气节有灵魂有筋骨有神韵
4.“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牡丹"个性”的理解。
①迸发整年的积蓄,不遗其余力
②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惧权贵
③留驻完美的现象,不吝惜生命
④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趋媚世俗
⑤严守行事的准则,不苟且妥协
5.文章由物及人,赞美了人的什么品格?
维护人格尊严,不畏权贵
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媚俗
五.主旨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通过对牡丹的高品位的热情颂扬,歌颂像牡丹那样有气节有灵魂有筋骨有神韵的人的精神,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呼唤。
六.拓展延伸
你认为可以用牡丹比喻哪些历史人物?
拒绝投降,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靠牧羊维生,达二十年之久才回到故乡的苏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不愿做官,宁愿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最后因为不愿留在曹操身边当他一个人的侍医献出自己的身命的华佗。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故乡,以松菊为伴,饮酒赋诗,抚无弦琴,为后人多所追慕的陶渊明。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总结
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来说,要屹立于现代文明世界之林,当然要尽快创造富裕。
但富裕不等于现代化,它依然不是健全的文明境界。
更重要的是文化,是品味。
对个人而言,单单耗费生命追逐富贵名利,并因此沾沾自骄,是何其可悲。
我们的民族单单经济发展也是不够的,要通过整体精神素质及群体文化人格的提高真正走向高贵和强健。
我们同学应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坚持自己的原则,完善自己的品行……努力成为一位高贵的人,一位有品位的人。
八.练习
(一)文章巧用修辞,语言优美,如比拟、对比、反问、引用、排比等等,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了评析。
(二)关键词句的理解
1.“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句中的“性子”指什么?——不畏惧权贵
2.“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如何理解“一字之差”?
——牡丹花开倾其所有,花落惊心动魄,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所以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
(富贵指有钱有地位;高贵指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
)
3.“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作者写牡丹之美,是赞颂人的高贵品格。
从牡丹的个性中感悟到了牡丹的“品位”,不是“富贵”,是“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