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扬名后世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示范教案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
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guān miǎn)呢喃.(n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án)(2)词语释义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语文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24 14:22:11《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大学之道》课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之道》语文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习本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感悟、学习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学习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感受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步骤:一、课前学习学生搜集资料,积累一些国家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并且能用一两句话加以评价。
二、导入新课考考你:你知道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是什么吗?建筑大师贝聿铭、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大家想不想一睹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风采?那么就请大家通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来认识他吧。
三、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由贝聿铭的建筑图片展示,引入对贝聿铭的介绍。
(或由《梵天寺木塔》古建筑的成就,导入新时代中也有杰出的人物,引入对贝聿铭的介绍。
)出示贝聿铭的图片和简介。
2.同桌交流字词积累情况,教师随机抽查。
(1)出示本课字词,正确朗读下列字词:魅.力榀剔..透贝聿.铭犊.遗孀.遴.选轩.然摩.天萦.系华厦玮..水榭跻..身赋.予抉.择勘.察(2)出示重要词语:晶莹剔透相得益彰变幻莫测别具匠心轩然大波力排众议当之无愧声誉卓著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概述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概述方法:A、明确文中的人物;B、人物主要经历;C、人物主要经历中所经历的主要事件;D、人物成就;E、叙述顺序。
学生分小组准备后,派代表概述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1、生动介绍:学生再读课文,具体说出贝聿铭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每组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其他同学作评价。
讲述时既要有面上的介绍,更要有突出的典型事例的介绍。
2、各抒己见:(1)三个小标题的内容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三个小标题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明确:这三个小标题先讲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在国内的建筑成就。
讲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
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案例跨越千年寻三代

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案例跨越千年寻三代活动目的:1.通过小组合作制大事年表,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基本史实及西周的分封制,培养小组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2.通过搜集、整理、讲述有关故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有效链接。
3.通过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4.通过本活动,使学生为我国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培养其对祖国历史的热爱。
活动准备:学生:①仔细阅读教材及其他相关知识②将资料进行摘录,同时准备一些小纸条,以备竞赛时用③选出一个主持人主持知识竞赛④合作进行小品表演教师:创设情景问题,并注意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认识。
活动步骤:1.学生制作夏、商、西周大事年表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巩固本课知识点3.教师出示问题创设情景4.学生表演周天子的统治,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5.学生讲故事,在故事中得出认识活动过程:1.小组合作制年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本内容,合作编制一份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内容主要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学生完成任务后,可将其作品进行展示。
2. 知识竞赛:当学生完成年表进行展示后,每组同学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条上,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来主持一个小小知识竞赛。
以组为单位记分,主要采用抢答、轮流答题的方式进行。
教师在一旁协助主持人控制场面。
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3.情景再现:教师出示创设情景的问题:“假如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周成为周天子,你将如何管理你的国家?”学生表演周天子的统治:(通过周天子与众人的对话来表现分封制的内容。
)学生讨论分封制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大家刚才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听同学们讲故事。
4.学生讲故事:(教师在学生搜集故事的过程中可做适当引导,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故事准备妥当。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展现华夏文化魅力》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展现华夏文化魅力》学案(新版)苏教版设计者:班级: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背景简介】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是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选为研究院院士。
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榀()剔透()贝聿铭()轩然大波()聘用()跻身()牛犊()摩天大楼()遗孀()遴选()萦系()勘察()水榭()抉择()谐调()二、解释下列词语晶莹剔透:相得益彰:轩然大波:遴选:别具匠心: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人物通讯。
全文除开头语以外,用小标题分为了三个部分。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开头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开头语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
对贝聿铭先生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房地产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思考:“惯例”可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思考:贝聿铭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1963年授予了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 (新版)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学习目标1.自读、欣赏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感受大师风采。
2.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体会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重点: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爱国思想。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余玮(1971~ )曾用名余新伟,湖北赤壁人。
作家、诗人、资深记者,有“红色纪实作家”之称。
著有《新闻老照片的背后》《敦厚朱德》《世纪小平》《魅力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中国高端访问》等。
2.给加点字注音。
两榀.(pǐn) 聘.用(pìn) 跻.身(jī)晶莹剔.透(tī) 遗孀.(shuāng) 遴.选(lín)摩.天(mó) 初生牛犊.(dú) 声誉卓.(zhuó)著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精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2)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3)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思考)。
(4)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4.整体感知。
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问题一:迅速阅读全文,说一说,本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贝聿铭的高超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这一中心来组织安排材料。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学案 川教版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学案川教版【学习目标】1、记住启蒙运动的时间、中心、杰出代表伏尔泰及其主要思想与主张,理解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掌握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达.芬奇、凡.高、贝多芬及其代表作,指导学生自制表格,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认识到这些文学艺术名著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体会文学艺术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1、伏尔泰的思想;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2、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填一填1、启蒙运动于至世纪在欧洲兴起,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的,他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主张法律面前,抨击教会的的野蛮与黑暗的代表作,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英国17世纪伟大的戏剧家是,其喜剧有:《》《》悲剧有:《》《》。
“俄国革命的镜子”指的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名著有《》、《》、《》。
3、《向日葵》是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
交响曲《英雄》是德国作曲家是以为背景,抒发人们渴望光明,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激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材料分析题:他宣扬人天生的自由,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教皇比做是“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认为是“文明的恶棍”。
⑴材料中的他是谁?哪国人?⑵材料中他批判了哪些方面?有何影响?如何评价他?(三)课堂学习整合(教师点评及总结)班级小组姓名(四)课堂训练评价单项选择题:1、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A.文艺复兴B.明治维新C.启蒙运动D.新文化运动2、启蒙运动的中心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中国3、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是()A.狄德罗B.卢梭C.孟德斯鸠D.伏尔泰4、英国17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是()A.莎士比亚B.卢梭C.孟德斯鸠D.汤显祖5、莎士比亚的著名代表作品有()①《罗密欧与朱丽叶》②《哈姆雷特》③《仲夏夜之梦》④《威尼斯商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③④6、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是()A.莎士比亚B.托尔斯泰C.孟德斯鸠D.汤显祖7、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有()①《战争与和平》②《安娜卡列尼娜》③《复活》④《战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8、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A.《最后的晚餐》B.《向日葵》C.《夜间咖啡室》D.《播种者》9、名画《向日葵》的作者是()A.莎士比亚B.托尔斯泰C.孟德斯鸠D.凡高10、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哪国人?()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五)课外拓展练习请你向大家推荐除本课以外的世界名著、名画、名曲。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 成语故事(龙的传人) ▏人美版(北京)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成语故事(龙的传人)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美术》六年级下册人美版(北京)中的第4课,主题为“成语故事(龙的传人)”。
教材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成语的概念和分类;•成语故事“龙的传人”的介绍;•通过绘画来表现龙的传人的故事。
本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成语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成语故事“龙的传人”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了解绘画表现手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绘画表现龙的传人的故事情节;•能够理解成语中的文化内涵;•能够了解绘画中需要注意的表现细节。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创造和表现成语故事;•感受和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学习绘画表现技法和表现细节。
2. 教学难点•绘画表现龙的传人的故事情节;•通过绘画表现成语的文化内涵;•运用绘画技法来表现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概念和分类,并让学生听取成语故事“龙的传人”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2. 学习新内容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龙的传人”成语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情节和文化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绘画作品,分析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成语故事“龙的传人”中的情节,进行创作绘画作品。
在辅导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表现细节,如颜色的搭配、构图的布局等等。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教师可以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讨论成语的文化内涵和绘画表现技法的运用等问题。
五、课后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与成语故事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经典故事,深入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成语故事和绘画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绘画艺术的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因此说,能够在家尽孝悌之道、 治理好家事的人,其名声也会显扬于后世了。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
忠/可移①于/君;事/兄悌,故/顺/ 可移于/长;居/家理②,故/治/可
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③,而/
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第 四 课 扬 名 后 世
第一课《开宗明义》曾告诉过我们: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相信大家会在这篇
课文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
移①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Hale Waihona Puke 居/家理②,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
于/内③,而/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注释】 ①移:转移。②理:治理,有条理。③内:家里。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
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译文:奉事兄长能尽悌,所以能把这种尽悌 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级的敬顺。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