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合集下载

2024年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二篇)

2024年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二篇)

2024年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演讲稿: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校长演讲摘录】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

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

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

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这个碰壁有大有小,甚至于你们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产生很大的挫败感。

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质疑。

如果你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

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

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决方案。

说到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

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要求我们不是一味的抱怨这个社会或者是身边的环境。

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找回人类的天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

找回人类的天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

找回人类的天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找回人类的天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有人说过,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但我觉得有时候毫无准备也会遇到一些机会,只要你自己足够丰富、足够强大。

88年,我受学校的派遣告别妻女到北京攻读研究生,在90年那个大家纷纷厌学的季节,我由硕士直接攻读博士学位,93年在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未得到学校批准的情况下,我回到学校开始了我的储层沉积学教学研究工作。

1994年,正当我在油田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系里通知我回校担任地质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

1995年,同样是在外出差的时候,学校通知我担任地质系主任。

1998年,我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访问研究刚进行了一半时间,学校通知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任命我为江汉石油学院副院长,我不得不中断访问学者的工作,回校参加正在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价。

四年前的开学典礼上,当时龚克校长将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送给了大家。

今日离别在即,我想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每个天大人都能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平凡人”。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每到毕业的季节,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收获和离别的气氛。

在座各位同学在经过复旦短则两三年、长则六七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终于完成了学业,祝贺你们!此时的你们想必一定有对老师的感情,对同学的感情,对校园一草一木的感怀,也有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

无论你们将要进入怎样的工作岗位,是选择了继续深造,还是其他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秉承复旦的精神,活出人生的精彩,为国家和社会尽到一份责任。

其实每到毕业季,对我来说也是一场考试,促使我对许多问题作一些思考,这既是为了也不仅仅是为了起草每年一度的毕业致辞。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貌似有点矛盾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受了很多教育,但是不是教育的程度越高,知识越多,反而应该设法找回我们人类本该有的天真?请同学们记住:珞珈山是每一个武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希望同学们常回来看看!母校会永远关注你们、支持你们、欢迎你们!当然,我这里的“天真”所指的,恰如我们祖先在遥望着闪烁的星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痴迷,想去追究这个宇宙的秘密;它也指人类的天真,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一种谦卑和敬畏;它还是祖先们对大自然的有限索取,仅限于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没有其他非分的贪欲;它也是指祖先们每时每刻总是扶老携幼,共赴生活的这样一种本分。

【毕业典礼发言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寄语毕业生:拥有理想主义情怀

【毕业典礼发言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寄语毕业生:拥有理想主义情怀

三一文库()/演讲稿/毕业典礼发言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寄语毕业生:拥有理想主义情怀〕拥有理想主义情怀——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我首先想谈的是“关于理想和现实”。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子都有理想主义情怀。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仰望星空的人应该是我们的大学教师,更是我们的学生。

因为,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师生们都不仰望星空,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不会很大。

我发现有些人把“理想”诠释成“虚无”,把“仰望星空”看作是一种“无能”,却把“投机取巧”看作是一种“智慧”,让“拉帮结派”披上“团结”的外衣,在“阴谋诡计”上涂抹一层“红色”……真正的理想主义是高尚的。

我曾经引用过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它必定同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所以,我认为理想主义者并不表明他只是一个空谈主义者。

四年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但我们也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安定;我们抱怨社会的浮躁,但我们也很幸运地享受着复旦大学校园里的沉静和美好……因此,借此机会,以我的成长体会和期盼的心情再一次希望我们大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坚持我们的理想。

其次,我想谈谈“我们的内心和外在情境”。

这是一个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在校图书馆做过一个讲话,在讲话中我提到了一本书。

我说的这本书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学者写的一本书,即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

这本书讲述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作者做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他招收了社会上没有任何劣迹的年轻志愿者,其中一些人扮演“囚犯”,另一些人扮成“狱卒”。

过了仅仅一周,这个实验就被迫停止。

原因是参加实验的许多人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作者自己总结道:“社会心理学有大量的资料能够佐证,在特定的情境脉络(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特定”两个字)下,情境的力量远超过个体的力量。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第一期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第一期

忘记传 统 而完全流 俗 ,也就 是放 弃 了责任 。 只有 把“ 坚 守性 ” 和“ 创 造性 ” 结合 起来 。 方 能
构成 “ 大 学之 魂” 。
( 本 版 内 容 来 自人 民 网 )
人物简介
中国科 学院 院士 、 复旦 大学校 长 男 ,汉 族 , 1 9 5 2年 出生 于 浙江 大 学校长 。
1 9 7 7年 , 毕业 于复旦 大学化 学 系高 分子
化学 与物理 专业 并 留校 工作 。 1 9 8 4年 , 在复旦大 学材 料科 学 系获 博 士
学位 。 并 荣获 中国化 学会 首届青 年化学 奖 。 1 9 8 6年 , 留学 联邦德 国马 普高分 子研 究 所 。成 为 国际著 名 学者 S p i e s s教授 核 磁 共
振 技术研 究 的博士 后。 1 9 8 8年 , 回到复旦 大学 工作 。
教育观点
大 学 要在 “ 坚守” 和“ 创造” 之 间维 持 一 种张 力 。一昧保 守而偏 至 复古 固然不 行 , 但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智慧教育正在回归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智慧教育正在回归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智慧教育正在回归前言2019年9月2日,在中国多所高校的开学典礼上,各校领导发表了讲话,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

杨玉良校长在演讲中强调了智慧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为智慧教育已经开始回归。

智慧教育的意义智慧教育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联系。

智慧教育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和参与。

智慧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教学情况,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估和个性化教育。

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杨玉良校长在演讲中指出,智慧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回归。

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使用在线教育平台和MOOC课程,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

在国际上,各国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方法,促进科技和教育融合。

然而,杨玉良校长也认为,智慧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在智慧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另外,智慧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版权保护等方面的难题。

复旦大学在智慧教育方面的探索杨玉良校长表示,复旦大学在智慧教育方面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复旦大学已经建设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和MOOC课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教学实验。

通过这些实践,复旦大学不断完善自己的智慧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

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还积极推广数字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在海内外同步开设在线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和研究。

结语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新趋势和创新方向,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杨玉良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演讲,也是希望通过智慧教育,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 孙松根. 智慧教育的概念及意义[J]. 现代教育技术, 2017(1):21-24.[2] 陈克平.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育[J]. 中小学信息, 2016(4):9-11.[3] 潘建伟. 中国教育数字化进程分析[J]. 教育科研, 2018(1):1-5.。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宣布大会上的讲话1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宣布大会上的讲话1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宣布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9月1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我们共同迎来对于复旦大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刚才,中共中央组织部喻云林局长宣布了关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任免的决定,朱之文同志接替秦绍德同志担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对党中央的决定表示完全拥护,对朱之文同志就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表示热烈的欢迎。

高等学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党的委员会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保障。

我作为校长,也是党委的一份子,坚决拥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自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以来,中央和上海市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均大力支持新的复旦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在学校党委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奋斗下,在广大海内外校友的鼎力襄助下,学校事业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

秦绍德同志,1999年1月正式就任复旦大党委书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二年,是复旦历史的九分之一强。

这十二年,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十二年,是中央通过实施“211”和“985”工程对高等教育大规模投入的十二年。

在此大好形势下,复旦大学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办学规模和条件有了大幅的提升,外延发展成绩显著。

在这十二年中,复旦大学积极开展自主招生的大胆探索,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新的选择模式。

在这十二年中,复旦大学还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的人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秦绍德同志作为党委书记,工作积极,干劲大,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作者:杨玉良来源:《天津教育》2013年第10期杨玉良,复旦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2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1984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博士学位,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非常高兴来到南开中学,今天,我首先想谈现在的人才培养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说过一句相对来说比较不太好听的话,我说,现在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批评,尤其是对大学的批评成为一种高级的舆论。

因为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教育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对其他不懂,但是对教育总会懂,因为自己受过教育,或者是自己的子女正在受教育。

所以对教育的评价就显得非常轻率。

看到问题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少。

我说这个话,绝对不是否认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包括复旦大学。

所以我今天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育跟在座的各位同学密切相关,此时你们的脑子里可能会冒出两个问题:一是“我为什么要上大学”,二是“上大学,到底应该读怎样的专业”。

对第一个问题,有相当多的同学会说:我中学念完了,总归要上大学;或者说我父母亲要我上大学;或者我亲戚们觉得我成绩不错,所以我应该考一所重点大学。

这是受你的家庭社会的影响。

至于选择什么专业,那就更加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了。

现在好多学校的经济、管理、法律、社会等应用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其招生数量占到一所学校(大学)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这些专业都不是直接产生效益的专业。

它很重要,我一点都不贬低它,但是一个国家对于各种不同专业的人才,是要求有一个非常合理的架构的。

如果人人都当小说家的话,就会没有读者,因为大家都是写小说的。

如果人人都学管理的话,你来管什么,到最后连自己都管不了。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发布时间:2012-09-11杨玉良2012年9月7日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大家好!今天,复旦又迎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青年,感谢你们选择了复旦!这些天,我在校园里走了走,看到大家的脸上,带着骄傲、憧憬和忐忑。

我能够体会各位同学的感受。

在我看来,开学与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穷的可能,孕育着各种希望。

所以,大学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好像变成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这固然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关心,但我们不应忘记,大家更应该关注大学更为永恒的属性。

有些吊诡的是,那些永恒的东西往往都是常识,有些常识,哪怕重复千遍万遍也不会嫌多,尤其是当常识也被严重忽视的时候更是如此。

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我还是想和新同学们一起来重温某些关于大学的常识。

一、大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产生了不少糊涂思想。

对此,我实在不用说太多自己的话,因为我们的前辈早就清楚地表达过。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先生认为的理想为:“一曰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曰担负将来之文化(教育为播种之业,其收效尚在十年以后,决不得以保存固有文化为目的,而当更进一步之理想)。

三曰独立不惧之精神。

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各位为什么来上大学,上复旦?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对许多青年来讲,只要条件允许,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只要考分达标,上复旦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为什么?或许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要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挣一份好的工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玉良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
核心观点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

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

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
夏天来了,一批大学生将告别校园,一批新生又将走进大学。

大学及大学的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幸运儿”。

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讲大学改革,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对大学精神的回归,同样不可忽视。

曾经有个说法,要把大学的围墙拆掉。

但我觉得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

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也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大学担负着积淀与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任务。

这个任务决定了大学是非常特殊的组织机构,和政府或企业都不一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人提出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结果遭到普遍反对。

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作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

如果把大学看成公司,就会忽视了她在知识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方面的功能。

同时,大学也是民族性极强的教育和学术机构。

国内有人认为,应该把国外一流大学当作我们的参照物。

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简单地把国外的一流大学当作我们办学的模板,因为这就忽视了大学的民族性特征。

比如说,如果要论科研成果、诺贝尔奖等“硬指标”的话,也许北大还算不上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如果看一所大学在她的民族文化以及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话,那么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这样,曾起到过那么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她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大学所要做的就是把思想和文化系统化、规范化,将其转变为课程,把它传授给学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所有文明、精神进行传递。

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就曾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一个人的精神却更加重要。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指出:“任何大学都是遗传环境的产物。

”“环境”是促进大学改变的外部力量,“遗传”则是大学对自身道德与文化的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保守”的。

这个“保守”有“坚守”之意,是要坚守道德、坚守学术。

也正是大学的“保守性”,要求她在不脱离现实的同时,又与世风俗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尘嚣,保持一份宁静和清醒。

这些年大学有不少失范的地方,根本原因就在于丧失了宁静与清醒,丧失了“精神围墙”。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

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

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