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治疗路径--李小华(最新)
老年病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

老年病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李徽 张青(青海红十字医院骨科,青海西宁810000)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 置换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975(2008)18217102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难度大,尤其是老年人因各种脏器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机体免疫功能和耐受性降低,易出现并发症。
我科2004年2月~2008年1月经围手术期积极处理,疾病恢复快,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58~84岁,平均71岁;病史最长20年,最短2个月,平均住院23d;随访最长1年,最短3个月。
所患疾病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塌陷松动翻修术19例,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7例,股骨头坏死3例(Ⅲ~Ⅳ期),强制性脊柱炎2例。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 术前应详细介绍麻醉方式、手术方法、优点,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主动与病人沟通,给病人以关心理解和安慰,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减轻恐惧感,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2.2 患者准备 协助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如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血型备血,做药敏试验。
2.3 体位练习 术前的康复锻炼是术后康复的基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体位。
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为防止肌肉萎缩须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
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如此循环,每天20~30次,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训练程序,使37例病例都能很好地配合训练。
3 术后护理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系统地了解患者全身状况,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常规心电监护24h,给予低流量吸氧,增加血氧含量,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伤口渗血、引流量的颜色、性质和量,对肾功能不全者注意观察尿量,对糖尿病病人要定时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
全髋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2023年版)ppt课件

05
特殊情况处理
特殊患者康复方案制定
01
02
03
针对高龄患者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康复 潜力,制定个体化康复方 案,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 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针对肥胖患者
重视减轻体重,改善心肺 功能,减少康复过程中的 风险。
针对合并症患者
积极治疗合并症,如高血 压、糖尿病等,制定适合 患者的康复计划。
血管损伤
假体松动
手术操作应轻柔,避免暴力分离和牵拉,防 止血管损伤。
选用合适的假体材料和固定方式,保证假体 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疼痛管理
术前疼痛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 了解疼痛程度、性质、持续时
间等。
术中疼痛控制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镇痛药物或 麻醉技术来减轻患者疼痛。
术后疼痛治疗
根据患者疼痛情况,选择适当 的止痛药物和治疗措施,如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 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对疼痛
最大化。
并发症预防措施优化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的风险。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压疮
采用合适的体位和减压装置,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防止压疮的发生。
患者教育与宣传优化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过程和术后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手 术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全髋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 (2023年版)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术前准备 • 手术期 • 术后康复 • 特殊情况处理 • 临床路径优化建议 • 研究展望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和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感觉障碍 2.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 类型的常规检查。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 5 版)》(人民卫 生出版社)。入院后 3 天内进行初期康复评定,住院期间根 据功能变化情况,于 4-15 天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
住院第 3 天 □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情况调
整具体治疗方案 □ 进一步明确康复治疗方案
长期医嘱: □ 康复医学科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饮食 □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 体位摆放 □ 物理因子治疗 □ 肌力训练 □ 关节活动度训练 □ 转移能力训练 □ 负重训练 临时医嘱: □ 其他特殊医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已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 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 1)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2) 站立/步行功能障碍 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医师 签名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住院第4-19天
□ 中期康复评定 □ 完成病程 □ 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
治疗方案
住院第13-20天
(出院前日)
□ 末期康复评定
□
□ 指导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案:如
体位摆放、活动禁忌、负重时
间、步态训练的注意事项等。 □
住院第14-21天 (出院日)
再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 后注意事项,出院后治疗及 家庭保健 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是用人工假体替换受损的全髋关节。
这种手术可以显著减轻全髋关节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病人的症状。
而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手术成功的关键以及术后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物理治疗师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
下面将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早期术后康复期1. 床旁功能性训练在手术后的最初阶段,病人需要进行床旁功能性训练。
这包括练习辅助呼吸、上肢和下肢的功能训练,以及地面移动和翻身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病人早日脱离卧床状态,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
2. 动态康复训练在病人恢复到能够离开床边进行功能性训练后,需要进行动态康复训练。
这包括进行站立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动态康复训练有助于病人尽快恢复下肢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二、中期术后康复期1. 步态培训中期术后康复期的重点是进行步态培训。
通过正确的步态培训可以使病人重新学会正确的行走方式,避免因为手术造成的不良习惯。
医生和物理治疗师需要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有效的步态培训计划。
2. 康复训练器械的使用在中期术后康复期,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器械进行训练。
常用的器械包括膝关节屈伸器、下肢肌力训练器、平衡训练器等。
这些器械可以帮助病人更全面地恢复下肢功能。
三、晚期术后康复期1. 运动功能恢复训练晚期术后康复期的重点是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
这包括进行跑步训练、跳跃训练、远足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使病人逐渐恢复到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运动功能。
2. 肌肉力量训练在晚期术后康复期,病人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肌肉力量训练。
这种训练既包括局部肌肉的力量训练,也包括全身肌肉的协调性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病人逐渐恢复到手术前的肌肉力量水平。
四、注意事项1. 术后康复训练需要因人而异术后康复训练需要因人而异,医生和物理治疗师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李小华【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24(30)3【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A)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7—2023-01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HA的67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
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教育。
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评价2组患者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统计随访期间下肢DVT发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干预后4周时,2组患者的下肢DVT预防知识问卷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提升,且观察组患者的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出院时,且观察组Harris评分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教育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行HA的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有利于提高其DVT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改善凝血功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
【总页数】3页(P129-131)【作者】李小华【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2.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预防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3.全方位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4.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5.早期踝泵运动联合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康复训练计划

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康复训练计划作者:谭群芳罗盛珍陈敏程拉娜白少娃关彩云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154-01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关节置换康复训练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康复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质量关系治疗的最终结果。
从2008年5月开始针对我们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
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2例,轻度老年痴呆1例。
2 康复训练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此期康复训练主要为术后锻炼做准备。
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伸缩锻炼:足背屈,膝向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腘绳肌锻炼: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必要时行被动牵拉。
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
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动时需保持患髋与患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
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功能康复锻练中的应用

逐 渐 发 育 , 管 径 增 粗 , 阻 力 减 少 ,脑 血 流 量 增 加 ,至 正 常 足 月 妊 娠 时 ,该 项 观 察 测 得 P I值 为
14 9 . 0 , I值 为 0 7 3 . 5 ,S D 值 为 . 2 ±0 2 8 R . 5 ±0 0 1 /
3 讨论
3 1 脐 血 管 是 连 接 胎 儿 和 胎 盘 的唯 一 通 道 ,脐 血 . 流 的 改变 能够 反 映胎盘 功 能 的变化 。胎 儿 的生长 发 育 与 胎 盘 的功 能及 脐 带血 流 量 密 切 相 关 。 正常 妊 娠 时 , 随着 妊 娠 的进 展 ,胎 盘 逐 渐 成 熟 ,绒 毛 血 管 增 多 、增 粗 ,胎 盘 血 流 阻力 下 降 ,血 流 量 同 时增 加 ,这 时 ,子 宫胎 盘 床 的血 循 环 呈低 阻 力 高 流 量状 态 。胎 儿 u A血流 SD I和 R / 、P I值 是测 定 胎 盘 外 周 阻 力 的 指 标 ,从 血 流 动 力 学 反 映 了胎 儿一 胎 盘 的循 环 状态 , 阻 力 大 时 , 血 流 量 减 少 , 阻力 小 时 ,血 流 量 增加 。随着 妊 娠 进展 S D 值应 / 当逐渐 下 降 ,2 4周 以前 S D ,3 / ≥4 3周 时,S D值 / 降至 2 6 . ,妊 娠 4 0周 时降至 2 2 。本研 究结果 显 . 示足 月妊 娠 时,S D 值 降至 2 1 0 . 3 ,P / . 3 ±0 2 7 I值 07 6 .0 R . 4 ±0 1 2 I值 0 5 5 . 5 。高危妊 娠 常伴 . 2 ±0 0 3 有 胎 盘 功 能低 下 ,胎 盘 血 管 痉 挛 、 梗 塞 、水 肿 , 使 管腔 狭 窄 ,造 成 胎 儿一 胎 盘循 环 阻 力 增 加 ,使 u 舒 张末 期 血流 量 减 少 ,缺 血 缺氧 导 致 胎 儿发 育 A 迟缓 及 宫 内窘 迫 ,此 时 u A各 阻抗 指数 明显增 高 , 本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高 危 组 U 血 流 指 数 S D 值 为 A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临床路径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临床路径一、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ICD-10 :S72.0)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ICD-9-CM-3:81.52003/81.520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外旋畸形。
3. 辅助检查:髋关节X 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 年龄80岁以上且骨折按Garden分型为川型、W型。
2. 无法长时间耐受手术的,如尿毒症等。
3. 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差。
4. 预期寿命低于5 年的,如恶性肿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72.0 股骨颈骨折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未明显影响住院天数。
3. 单纯闭合性股骨颈骨折。
4. 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 天。
3入院后进行患者宣教,预先康复训练。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和粪常规、血型(ABO 血型+Rh因子);(2)血沉、C- 反应蛋白;(3)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4)胸部X 线平片、常规心电图或床边心电图;(5)手术部位X 线检查:双髋正位+患髋侧位。
(6)双下肢静脉彩超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手术部位CT 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3. 根据具体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包括气压泵、抗凝药物注射和踝泵锻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康复治疗路径说明(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M87.-5)或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并存在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ICD-9-CM-3:81.51-81.52)并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
(二)主要参考依据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临床诊断。
2、康复方案的选择根据《骨科术后康复指南》(张晓阳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第1版);《Postsurgical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Orthopedic Clinician》([美]JeMe Cioppa-Mosca主编):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中国康复医学会)髋/膝关节置换术干预及康复治疗制定治疗方案。
(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保持合理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重建关节的稳定□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返并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早期开始、术前开始□循序渐进□全面训练与治疗□个别对待□防止意外□不引起疼痛(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治疗基本要点:□心理、情绪障碍干预□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关节脱位□正确姿势及体位转移活动□关节活动度范围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渐进式站立负重和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疼痛治疗□感觉障碍治疗□出院康复宣教及定期回访康复治疗(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我院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
(七)进入术后康复路径标准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M87.-5)或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并存在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ICD-9-CM-3:81.51-81.52)并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
经手术治疗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存在功能障碍和疼痛,影响生活自理及回归家庭、社会活动;并符合下列转诊条件:●生命体征平稳。
●骨科专科处理结束。
●无严重关节疼痛、肿胀。
●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及其稳定性良好。
●关节置换术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八)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康复治疗流程。
1、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入住骨科.骨关节康复科病房(1)、临床医生24 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
(2)、临床医生根据具体的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及讨论具体手术方案。
(3)、术前(入院1--4天)康复治疗内容●积极完成全面术前康复评定█CAREN系统术前康复评定(图片?)①虚拟现实下步态分析:Gait feedback6mins walk teststep evaluation②平衡功能评定:Fuctional ReachLOS-A/P,M/LEnvelopePostrual stabilityTime to stability█通过等速肌力测训系统(Biodex)、三维关节系统、三维步态系统(VICON)等定量设备评定定患者术前肌力、关节、步态等功能问题与障碍。
█通过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协会(AAOS)全髋关节置换疗效评价量表,WOMAC,Harris,ACRO,SF--36,SAS S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改良 Barthel 指数或功能独立性(FIM),肢体形态评定(肢体长度、肌围度),移动能力评分,感觉功能评定、疼痛评定等量表评定患者术前的功能障碍情况。
█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的评价;功能范围测试--跌倒风险及步行能力、定时起立行走测试(TUG)、单腿站立时间等术前功能评价。
█术后辅具需求与适配评估●多专业(主管医生、心理医生、多专业治疗师、护士等)术前康复宣教与干预、培训。
█整体手术治疗方案、全面康复治疗计划宣教沟通---主管医生█积极术前心理干预与疏导---心理医生█住院期间环境介绍、安全教育;术后特殊体位维持及体位转移注意事项教育,发放宣教资料、观看宣教视频--护士;█进出汽车\淋浴间转移、辅助装置更衣\沐浴训练、安全上下坐椅\马桶、拐杖使用、助行器使用宣教与模拟训练--OT;█模拟术后早期床上生活自理能力(进食、转移、翻身、排便功能)指导训练--OT;█教会患者一整套基本的下肢肌力、关节活动自我主动训练程序(踝泵、股四头肌及臀肌等长训练;仰卧位屈髋至45度、髋内旋至中立位等)--PT█术后可能自感下肢不等长、术后康复治疗程序、目标宣讲与教育;肥胖者应注意术前控制体重;出院后注意事项宣教--主管医生、PT●根据临床检查及评定报告,积极给予相应的术前康复治疗与干预,为手术创造最佳身体机能状态,更利于术后康复治疗的进展。
█呼吸、咳嗽、排痰功能训练--PT█患肢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PT█健肢肌力、关节活动维持训练--PT█骨质疏松治疗--理疗█哈巴式槽治疗或水中运动治疗--水疗█等速肌力训练--评定2、积极配合术后临床治疗,特别防止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假体脱位、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基础上,尽早开始术后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程序。
(1)术后24小时内,尽早开始床旁康复治疗。
(2)术后48小时内,由骨科医师组织,成立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术后功能障碍。
(3)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4) 初步判断人工关节置换康复预后(5)启动二级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决定术后全面康复治疗方案。
(6)分阶段实施术后康复治疗术后病情稳定24小时内开始,根据功能障碍和康复评价情况,实施全面、系统康复治疗方案。
术后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术后康复第一阶段:急性治疗期(术后第1周)--恢复功能移动性,在一切活动中时刻警惕髋部禁忌动作,以及独立地进行家庭康复训练计划。
█目标--- ○独立的转移及安全上下床、坐椅、马桶○使用手杖、腋仗在平地上独立走动○独立进行家庭训练计划○了解有关知识并遵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注意事项○独立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注意事项---○避免髋屈曲超过90度、内收超过中线,内旋超过中立位(后外侧入路)○避免手术侧卧位○避免垫枕置于膝下以防止髋关节屈曲性挛缩○仰卧位时使用外展垫枕○如果同时行截骨术,应减轻负重至20%--30%○密切关注术后镇痛效果,保证正常康复治疗○密切关注下肢肿胀情况,腓肠肌压痛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征象○密切关注患者离床活动及步行、步态偏差,并及时纠正○一次坐位时间不超过1小时○监督家庭康复训练完成情况█治疗措施---○术后第一天从5个基本的仰卧位治疗动作开始。
包括股四头肌及臀肌等长收缩,踝泵,足跟滑动至45度,头侧床板摇起使髋部屈曲,髋关节内旋至中立位。
○逐步过渡到---仰卧位髋屈曲至45度,坐位伸膝及屈髋(小于90度)练习,站立位髋关节后伸、外展及膝关节屈曲练习(注意不引起疼痛,被动--辅助—少辅助—主动渐进程序)○床旁坐位练习○离床活动,坐位--站立位转移与安全移动练习○渐进式--辅助装置协助下渐进性步行--助行器到手杖或腋仗○利用辅助装置强化下肢对称性负重及交替步态○非交替性台阶练习○一切活动中指导并遵守髋部、移动注意事项○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独立性训练(洗漱、穿衣、如厕),辅助器具使用技巧训练(穿袜器、助行器/腋杖)○冷冻疗法、下肢气压泵治疗、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低频治疗、中频治疗)伤口紫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弹力袜穿戴○心理、情绪干预○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消肿、舒筋活络、止痛)█晋级标准---○患者能够实现对称性负重及非防痛步态,则可从助行器过渡到手杖或腋仗●术后康复第二阶段:早期柔韧性及肌力强化训练(第2—8周)█目标--- ○最大限度减低疼痛○无辅助装置下步态正常化○髋关节后伸0—15度○控制水肿○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恢复一般体力要求的职业活动█注意事项---○避免髋屈曲超过90度、内收超过中线,内旋超过中立位(后外侧入路)○根据患者耐受性和功能水平,循序渐进开展康复训练○密切关注患者自觉双下肢不等长情况○避免高温○避免疼痛下进行治疗性训练及功能性活动○避免双腿交替性爬楼梯,直至上下台阶练习完成○如果同时行截骨术,应减轻负重至20%--30%○密切观察伤口与疼痛水平、防止水肿○监督家庭康复训练完成情况█术后第2周康复措施---○继续仰卧位5大基本动作训练及后期家庭训练计划○冷冻疗法、下肢气压泵治疗、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低频治疗、中频治疗)伤口紫外线、蜡疗等物理因子治疗○步态训练---消除代偿步态,加强伸髋训练,实现跟--趾步态型和对称性步态。
○掴绳肌、股四头肌、髋内旋肌、趾屈肌柔韧性指导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独立性训练(洗漱、穿衣、如厕)○低速单向活动平板训练--步态协调性(矢状面开始)○前向上台阶练习(10CM内)○髋部近端肌力强化训练(帕威尔康复系统POWER--髋外展训练)○无痛范围内辅助直腿抬高训练○水中步行运动平板训练(利用水中平板训练系统?水深至骨盆处,重复训练患者步行,以达到纠正患者异常步态及提高其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平衡训练(双侧动态活动)--FITVIBE全身振动训练系统、DOCTOR KINETIC动能医生系统、MOTEK情景互动训练系统等○弹力袜穿戴○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消肿、舒筋活络、止痛)█术后第3周康复措施---○独立穿衣、转移、洗漱、洗澡等,实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下肢气压泵治疗、弹力袜穿戴、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低频治疗、中频治疗)、蜡疗等物理因子○步态训练---提高步幅、步速、步行距离、步行稳定性○肌力强化训练---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髋部肌群抗阻力练习;○无痛范围内辅助直腿抬高训练○低速反向活动平板训练---加强肌力,使步长正常化,增强协调性○单向活动平板训练--步态协调性(过渡到冠状面)○平衡训练---过渡到单侧静态站立○前向上台阶练习(15CM内)○闭链动力性训练(离心腿部下压练习、帕维尔康复系统POWER---负荷下蹬踏训练)○强化本体感觉、动态平衡训练--FITVIBE全身振动训练系统、DOCTOR KINETIC动能医生系统等○慢速情景互动跑台训练---MOTEK情景互动跑台训练系统○伤口愈合良好情况下,可过渡到水池运动治疗(浮力作用下应时刻避免术后注意事项)○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消肿、舒筋活络、止痛)█术后第四周出院康复评定内容---同术前康复评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