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讲述
小学科学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霜和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霜和露》教学设计霜和露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本文将依据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详细介绍《霜和露》这一主题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霜和露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目标1. 知道霜和露是水汽在接触到冷却的物体表面时发生凝结形成的。
2. 了解霜和露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3.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4. 关注自然界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霜的形成a. 霜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b. 霜的形态和特点。
2. 露的形成a. 露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b. 露的形态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教学PPT、实验材料。
2. 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一下霜和露这两个天气现象。
以往的亲身经历是否看到过霜和露?有没有观察到它们的特点?为什么会有霜和露?2. 探究霜的形成(15分钟)a. 展示一张霜的图片,让学生先描述和分析其中的特点。
b. 引导学生参与一次简单的实验:将两个相同的玻璃杯放置在室外,一个杯子放在保温棉内,另一个则暴露在外面。
待几个小时后,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两个杯子的外表有何不同。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冷却的物体表面会凝结水汽形成霜。
c. 教师梳理霜的形成过程,讲解霜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并请学生做笔记。
3. 探究露的形成(15分钟)a. 展示一张露的图片,让学生先描述和分析其中的特点。
b. 引导学生参与一次简单的实验:每天早晨都在一片绿叶上放一个玻璃片。
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玻璃片和叶子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绿叶上的露滴是水汽凝结形成的。
c. 教师梳理露的形成过程,讲解露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并请学生做笔记。
4. 性质比较(10分钟)班级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霜和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目标-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明白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准备- PowerPoint 或白板- 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水、砂糖、搅拌棒、计时器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科学课题,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科学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吗?2. 了解科学方法(10分钟)- 解释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与学生一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3. 观察实验(15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给学生。
- 要求学生观察透明杯子中的水,并提出问题:如果加入砂糖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将逐步添加砂糖到杯子中,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和数据收集(15分钟)- 学生按照提供的步骤进行实验,逐渐加入砂糖并搅拌。
-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并测量溶解了多少砂糖。
- 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中。
5. 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10分钟)- 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砂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否随着加入的砂糖量的增加而增加?6. 总结和展望(5分钟)- 学生归纳科学方法的步骤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方法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实验材料和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 提供更复杂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新教材】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文档简介
本文档是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教材。
教案分为不同课程内容,每节课都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等要点。
2. 教学目标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 创设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合作的教学环境
4. 教学步骤
每节课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问题、实物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 课前预:帮助学生回顾前置知识,为今天的研究做好准备
- 教学展示:向学生介绍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并进行示范性讲
解
- 研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活动,如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
-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反馈
和鼓励
5. 教学资源
为了支持教学过程,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 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 实物:如实验器材、模型等,用于直观展示科学原理
- 教辅材料:如练册、辅助阅读等,用于巩固研究内容
6. 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态度和表现等
-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指导性评价
- 测验、考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验和考试
以上是关于【新教材】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的一些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详细的教案内容请详阅实际教案文件。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离不开水。
2. 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掌握测量水的体积和重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出本课的主题:生命离不开水,引出学生对于水的话题。
2. 科学探究环节,老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的质量和重量的关系,测量水的体积和重量的方法。
3. 拓展创新环节,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进行创新实践。
例如:设计实验,检验小瓶水能够量多少毫升的水等等。
4. 达成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了解测量水体积和重量的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课:水的变化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想象水的状态和变化,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转化。
2. 探究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之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给学生呈现一画面,例如运动会的时候,运动员大汗淋漓会喝水、吹泡泡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2. 科学探究环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水的变化过程,例如:观察冰水混合时,冰块逐渐融化,水温变化,让学生探究冰块的物态变化。
3. 拓展创新环节,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进行创新实践。
例如:通过布置实验题目,让学生动手进行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水的三种状态。
4. 达成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激发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总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兴趣。
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PEP新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整体备课-教案

PEP新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整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知识,如风能、光能等;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教学内容:1. 风的形成和利用;2. 太阳光的利用;3. 水资源与水的利用;4. 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引发学生对于风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探究:进行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风的力量,并观察风对物体的影响。
3. 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风能的形成和利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风车制作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制作并观察风能的转化过程。
5. 引导: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太阳光的利用和水资源的利用。
6. 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7. 拓展: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和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8.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实践活动中所需的材料,如纸张、风车制作材料等;3. 地球运动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写作的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节课的备课和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可以选择适应的延伸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八、教学实施效果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实施效果。
以上是《PEP新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整体备课-教案》的内容概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

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
案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的全套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该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以下为教案
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课:观察家庭用暖设备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庭暖气设备的种类和
工作原理,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节约能源。
第二课:探究节日里的科学
本课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背景,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
理解节日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理性思维能力。
第三课:学会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不同
状态下的水的特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第四课:探究树的生长繁衍
本课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树的生长过程和繁衍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第五课:动物的化石
通过展示化石和实验活动,学生将了解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演变和地质的变迁。
总结:
本教案覆盖了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案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拓展。
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科学六年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3.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及其中的各环节。
4. 掌握一些简单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实验活动:观察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水的不同形态的实验,学习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总结,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
2. 课堂讨论:水的循环过程。
-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水的循环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出水的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辅助引导。
3. 实践应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 教师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
-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给出例子来说明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游戏: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教师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科学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 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5. 总结与反思- 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进行点评和提出改进意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活动和教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思维导图法: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归纳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和实践应用中的表现情况,来评价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问答评价: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课堂互动,同时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并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实践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科学实验和观察。
如:水的沸腾实验、物体的浮沉观察、植物的生长观察等。
2.教学方法:(1)提供启发性问题: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如:“为什么水会沸腾?”,“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等。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引导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经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技术设备,展示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和观察的意义,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展示:教师通过实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引导他们亲自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
4.数据分析和总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问题并提供解释。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更多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5.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技术设备,展示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7.实践应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自己的实验,进行实践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常见的建筑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房屋)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第一课常见的建筑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结构简单——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知道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风格的房屋图片。
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教师:介绍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建筑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学生:交流资料,进一步领悟房屋的建造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
提问: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楼房构成的简图: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
★拓展活动:不同功能的建筑1.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
讨论: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教师:请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他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板书设计:第一课常见的建筑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傣族竹楼、四川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伊斯兰教特色的房屋、北京四合院等。
2.楼房的构成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2.巧妙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
2.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课1.讲述: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2.板书课题: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1.讲述:上节课布置了查找关于建筑物结构的资料的作业,现在全班分组讨论,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物有哪些形状和结构。
2.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发言。
4.全班一起讨论第八页的几幅图,各属于何种结构。
5.讲述:书上的第九页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建筑结构,大家还能找出更多与之对应的建筑吗?6.分组讨论并填图。
7.汇报讨论结果。
8.讲述:想一想你还能制定哪些分类标准,举手回答。
9.汇报结果并将第九页的建筑物结构分类卡填好。
第二课巧妙的结构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尔陵:圆屋顶结构。
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柱型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埃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课讲述: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为什么那么稳固呢?与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活动2: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1.出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有特色的建筑的图片。
提问: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什么?a.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b.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c.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2.设计研究方案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研究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
5.讲述:在第10页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项目)。
步骤:(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6.分组展示研究结果。
7.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1.讲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大家看看书上第11页的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生物的结构与建筑物有哪些相似之处?2.学生描述图中及自己发现的各种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3.阅读科学在线思考: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仿生建筑?板书设计:第二课巧妙的结构说说下列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1)弧形结构(2)拱形结构(3)管状结构(4)柱体结构(5)球体结构3.美丽的建筑一、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二)新课教学◆活动:欣赏建筑美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学生写诗并朗诵。
4.教师归纳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板书设计:第三课欣赏建筑的美建筑物美的表现:(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4.人体的组成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
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提问:说说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
2.参照p20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上找出来。
3.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
器官: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4.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说说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1)观察教材p21图片。
(2)用类比的方法: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
讲述: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