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的中国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粮⾷安全问题2019/3/20谈谈中国粮⾷进⼝与粮⾷安全[简介]对中国这样⼀个14亿多⼈的发展中⼤国,粮⾷安全⼀直是“天字第⼀号”的⼤问题。
近两年国际粮价⼤涨,世界粮⾷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粮价持续飞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危机,甚⾄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粮⾷安全的担忧⼤为增加。
我国粮⾷连续五年⼤丰收,使得我国在这轮全球性粮⾷危机中显得⾮常平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枕⽆忧。
热钱窥伺,⾛私涌动,粮库亏空,耕地减少,⾕贱伤农等等⼀系列问题都摆在我们⾯前……⼀、中国粮⾷危机现状1.我国耕地保护再次敲响警钟从1996年12⽉31⽇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年年地减少,⽬前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理防线。
当前⼟地执法中⼤量存在的“内部结案”现象,使依法保护耕地的⼒度⼤打折扣,耕地红线存在失守的危险。
2.种粮成本上升农民弃耕抛荒粮价上涨抵不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种⽥⽐较效益低所以年轻体壮的宁愿出去打⼯,或者在镇上做⽣意。
3.预期价格上涨农户捂粮惜售受卖跌不卖涨⼼理的影响,农民惜售⼼理逐步增强;⼀些⾯粉加⼯企业、饲料加⼯企业为争抢粮源以每⽄⾼于托市价格两分钱进⾏收购,特别是⼀些饲料企业使⽤⼩麦替代⽟⽶,且对⽔分、不完善粒、杂质要求较低,这也使得⼀些农户惜售⼼理增强。
4.粮⾷消费进⼊新⼀轮快速增长期我国粮⾷问题出现了粮⾷产量增加,但粮⾷库存减少;饲料、⼯业⽤粮迅猛增加,⼝粮消费减少;城镇粮⾷需求增加,农村粮⾷需求减少的现象,“三增三减”新变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粮⾷供需的主要因素。
每年粮⾷消费需求增加100亿⽄。
5.秋粮总产2400亿⽄意味着什么?秋粮虽丰收到⼿,但这只是为全年粮⾷⽣产开了个好头。
家中有粮,⼼⾥不慌。
仓禀⾜⽽知礼仪,⾐⾷⾜⽽知荣辱,这样中国⼈的粮⾷安全观。
粮⾷危机,就是粮⾷不够吃了,有⼈要饿肚⼦。
中国从容应对“粮荒”—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

世界小麦主要 出
农 产 品 的金 融 属 性 也 导
。
年来最低点
18
个月价格上 涨
33
国 澳 大利 亚 2 0 0 5
2500
年至 200 6
,
年度 年至
致 了 其 价 格 的上 涨
必 然 导 致 价格 上 涨
国际农产 品市
,
倍 ;世 界 玉 米 库存 消 费 比 降 到
一
的产 量 是
2007
万吨
而
2006
场 是 以 美 元 为计 价 单 位 美 元 贬 值
;
,
年来新低 价 格 上 涨
,
倍 ;世 界 大 米
,
年 度 却 因 为 旱 灾 减 产 到 10 0 0
,
其次金融炒作
。
库存消费 比降到
价
又
一
27
,
年来最 低 国际 泰 国大 米 离 岸
吨 3 月
,
一
万吨
2007
年至 20 0 8
13 0 0
尚 强 民 :长 期 以 来 世 界 上 至 少 有 八 亿 人 缺 粮 饥 饿 但
, ,
现 在 所 讲 的 全 球 粮 荒 特 指 目前 全 球 粮 食 供 应 趋 紧 粮 食
,
“
”
价 格上 涨 的现 象
示 这
,
一
。
国 家粮 油 信 息 中 心 市 场 动 态 监 测 结 果 显
200 6
波农 产 品价 格 上 涨 是 从
国 内偏 高 的食 用 油 市 场
。
吨 ; 世 界 大 豆 库 存 消 费 比下 降 到
,
3
年前减少 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袁隆平的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袁隆平的事迹介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
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
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讲授新课】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师】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他认为中国到了2030年,将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但是现在已经2021年了,同学们觉得中国的粮食危机出现了么?生:没有。
【师】这么说,中国是没有粮食危机了么,当然不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面对粮食危机时应该怎样去做以及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粮食安全是指什么?首先我们前面学过的资源安全的定义是什么?同学们还记得吗?生: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
【师】以此类推,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南方地区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我国(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师】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 •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粮食单
种,研发综合配套栽 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袁隆平杂交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
培技术
斤,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 •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
和增施化肥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总产量
问题一: 每种措施分别如何 影响粮食单位面积 产量?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总产量
提高单产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 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能够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 量;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 水土流失。
生产方式
政策
耕地 数量
耕地 质量
耕地 分布
气象 因素
社会 经济
市场 交通
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总产量
问题三:如何实现我国粮食安全?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扩大耕地数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015年世界和中国人均粮食产量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总产量
YDDL
中国 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 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 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为细粮食安 学习目标 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 重要性。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基于世界粮食危机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考

摘刘晶 源自( 江苏大学 人文 社会科 学学 院 , 苏 镇江 2 2 1 ) 江 1 0 3
要: 世界粮食 安全 面临 着新挑 战 , 中国粮食安 全 中也存 在 着隐 患, 而 即粮食 生 产逐 步恢 复 , 继 续稳 定增 但
产的难度 加 大; 食供 需矛盾 突 出, 粮 粮食 的供 求将 长期处 于 紧平衡 状 态; 粮食 宏观调控 面临着新 问题 , 食危 粮 机 进一 步加 深。 化解我 国粮食 危机应扩 大粮食 综合 生产 能力 , 高粮食 总体产 量 ; 提 增加粮食供 给 , 缓和粮 食供 需矛盾 ; 健全粮食 宏观调控 机制 , 障 国家粮食 安全 。 保
3世 界 生 物 能 源 工 业 的 快 速 发 展 . 剧 了 粮 . 加
开 人 间 , 饿 问题 已成 为 人类 “ 大 悲剧 ” 因此 , 饥 最 , 粮 食 安 全 问 题 仍 然 是 许 多 国 家 面 临 的 严 峻 现 实 问题 。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8 J 0 0 ; 苏省 “ 大人 才 高峰 ” 层 次人 才 项 目 国 0B Y 4 ) 江 六 高
作 者 简介 : 丽馥( 9 1 , , 金 16 一)女 江苏 大学人 文社会 科 学 学院教授 , 学博 士 , 士 生导师 ; 晶( 9 5 , , 苏大 法 博 刘 18 一)女 江
一
下降, 因此 , 缺粮少粮人数不断增加 , 特别是贫 困 国家 的 这一 情 况 更 为严 重 。
、
世界粮食 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粮食是 国民基 础之基 础 , 其安全问题与人类 图 1 金 融危 机 对 各 收入 阶层 薪 酬 的影 响 的生存密切相关 。 冰冻三尺 , 非一 日之寒 。 粮食危 机是 众 多 因素 长 期 积 累 的 恶果 , 开 固有 的传 统 抛 2全 球 气候 变暖 . 重 威 胁 了国 际粮 食 生产 . 严 因素 , 笔者认为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新 挑战 , 即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 全球气候 的变暖 , 粮食安全正成 为全球性 的新 问题 , 而全球气 候 的变 暖对 粮 食 生产 的影 响也 越 来 越 引人 注 目。 世界生物能源工业 盼决速发展 。 1世 界 金 融危 机 爆 发 . 加 了粮 食 市 场 的 不 . 增 全 球气 候 变 暖 ,必 然 会 带 来 更 多 的极 端 气 候 , 近 稳 定 因 素 年来发生 的严 重干旱 、 洪涝灾 害 、 冰雪 灾害等 都
中国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储备但现在的中国确实不用太担心口粮问题了。
近十年来中国的口粮自给率超过98%以上,从中央粮仓到地方粮仓都储备充足,品类齐全,即使完全不进口,中国的口粮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这并非轻描淡写的一个自然结果,“饥饿”曾是一代人的生活符号,它不是凭空消散的。
新中国从一片荒芜和残垣断壁中开始,农业是当时发展的唯一筹码,机器和工业用品要靠着一口口省出的粮食来换。
背后的牺牲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理解。
从粮食的视角,理解中国从“饥饿”到富足以及粮食在发展中的博弈,可以重新审视许多表象背后的事实。
01粮食曾是新中国的发动机袁隆平说:“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经济百废待兴,既要解决吃饭问题,又要解决发展问题。
1949年6月,陈云在研究对外贸易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在粮食不很多的情况下,要不要出口粮食是有争论的。
但是恐怕要勒紧裤腰带,多出口粮食。
因为出口是为了取得外汇,解决军需民用与经济器材的进口。
”一年后陈云又强调:“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建国初期粮食产需矛盾尖锐,又赶上严重的自然灾害,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很低。
据统计,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254.768亿斤,比旧中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36-1937年的2844.6亿斤下降21%,平均每人每年仅475斤原粮,如果除去牲畜饲料、榨油、种子、酿酒及为换取经济建设必须的设备而出口的部分粗粮,平均每人仅425斤原粮。
换算下来,每个人一天仅仅只有1.18斤粮食,不足以裹腹。
▵ 农村墙上鼓励粮食生产的标语彼时一部分人也对此并不认可,认为要暂缓工业化,把资金倾向于民生,应施“仁政”。
陈云和中央的看法是要施“大仁政”而不是“小仁政”。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极度薄弱,必须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外汇。
“少吃猪肉死不了人,而没有机器却要受帝国主义欺负。
”但其同时强调,为了工业化出口粮食的同时必须要兼顾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粮的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失控过半省份难自给2013年07月02日07:09来源:中国经济周刊[提要]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
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
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
然而,供给奇迹般的增长,却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
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但万万不能失守耕地红线“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这个著名命题,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刺激着中国农业领域的从业者。
人与地的关系紧张,是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
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
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
然而,供给奇迹般的增长,却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
中国人正越来越养活不了自己: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18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合组织(OECD)6月初联合发布的《2013—2022 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但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吨的粮食需求,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
专家指出,“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不能不将粮食和耕地作为根本来考量。
(注:本文所有统计均未含港、澳、台地区)粮食保障战:保供给,保耕地,保环境,保人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芳王红茹实习生李雪 | 北京报道5月末,从河南南阳开始,40多万台“铁麦客”(小麦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上路,一路向北开进,直至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大兵团作战进行粮食收割。
每年如此,一直持续到8月。
“40多万台‘战车’调到那里大兵团作战,这个规模不得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日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演讲描绘到这一场景时,台下的军人羡慕不已,他们从未有机会指挥过那么多的“战车”,亦从未见过那样恢弘的“作战”场面。
指挥“作战”的是中国农民,他们创造了中国自2004年开始的粮食产量九连增。
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5.9亿吨,增长了93%。
若无意外,十连增或将在今年实现。
“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们的粮食年产量稳定在了1.1万亿斤以上,中国在生产能力的增长上是有把握的。
”陈锡文说,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毕竟,关于饥饿的记忆,从未从与他同龄人的记忆里抹去。
然而,即便是在丰收之年,以及粮食安全状况最好的时期,陈锡文还是忧心忡忡地提醒:未来农业的任务仍将非常艰难。
脆弱的供求平衡陈锡文的担忧不无道理。
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9亿吨,但同时,粮食进口也首次突破8000万吨。
加起来,2012年新增粮食供给超过6.7亿吨,创下了历史新高。
过去10年,中国人均农业产出增速达到了3%的年增长率,比全球1.7%的增长率高出近一倍。
然而,粮食不仅没有出现明显过剩,粮食的进口依存度10年间却从6.2%增长到12.9%,翻了一番。
目前,中国基本粮食(麦类、稻类、粗粮类)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
“一方面农业在增长,另一方面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陈锡文说。
这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粮食供求矛盾。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2003—2011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
消费增速何来?陈锡文分析,粮食的工业用量在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每年1700万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之后,从农产品的生产者转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其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对农产品的消费差距上:他们从以谷物消费为主,转而消费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
仅以2011年的情况看,对新鲜疏菜的需求,城市居民比农民高出28%,植物油高出24%,肉类高出51%,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产品要高出两倍……毫无疑问,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进行转化,间接地导致了粮食需求量的增长。
而在未来,可以预见,无论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城镇化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还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都将使得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秘书处和经合组织(OECD)联合编写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预测了这一趋势:未来1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将略快于产量增长,消费量年均增速将比产量高0.3%。
陈锡文推算,2010年,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已经相当于在境外使用了6.3亿亩国土面积。
按照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能力,至少需要30亿亩以上的国土面积才能满足需求。
“但我们18.2亿亩耕地转化成播种面积,大约只有24亿亩。
(编者注:一亩地如果一年能种植三季作物,即视为3亩播种面积。
)缺口在那儿摆着呢,随着城镇化继续发展,缺口还会越来越大。
”“粮食‘紧平衡’,这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即使是在实现九连增之后,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相关政府文件,均十分强调粮食“紧平衡”。
所谓“紧平衡”,指的是粮食供求的紧张关系,即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地区之间、粮食的结构之间差异很大,有余有缺。
在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看来,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经不起任何风险。
“例如,战争、动乱、灾难来了,粮食就有困难了。
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
”马荣荣所在的浙江省即是缺粮大省。
“上海的粮食自给能力大约为10%,近90%要靠省外调入;浙江只能自给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龙江、江西、安徽三个省份供给;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
”马荣荣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样的粮食安全基础很薄弱。
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格局,也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
18亿亩红线上的土地失控中央的要求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当然也有人呼吁,放弃18亿亩红线,以解决中国房价过高的问题及缓解工业用地的紧张。
“守住18亿亩还进口那么多,不守住18亿亩会是什么样?”陈锡文反问。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
联合国对耕地有一个警戒线,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时候会发生生存危机。
但目前,全国2000个左右的县里,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认为,18亿亩红线必须要保住,这是一个硬约束条件。
然而,在过去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住18亿亩红线一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
这些减少的耕地大部分发生在南方,其中一多半是因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的稻田。
李国祥研究发现,土地价格越高的地区,耕地流失的可能性更大。
高地价地区的耕地流失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中等地价地区的耕地流失速度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土地失控!”马荣荣说,这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
“这些年中央以最严厉、最严格的政策来保18亿亩耕地红线。
但到了县级再到乡镇和村一级,情况并不那么乐观,这些地方大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城镇化、工业化,最难控制的是村这一级,尤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为甚。
”如今,从苏南、苏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过去,已经看不到连片的1000亩以上的农田。
而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发生的。
10年前,那里还是空旷的连片的万亩良田。
现在,良田都变成了房子。
马荣荣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控得住经济发展对土地侵占,则控得住粮食安全是没问题的,假如控不住,那将很糟糕。
“现在看来,国家从上到下应该说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未来经济继续发展,腾挪出一部分良田来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趋势仍然不会改变。
”“保住18亿亩红线,这是一种理想,但能不能保住,这要打一个问号。
”浙江省宁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农业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并不太乐观,“失去的都是粮食生产条件最好的土地,占补平衡回来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开一点、荒地上开一点、滩涂上再围垦一点。
”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
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对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以宁波为例,该市一共有360万亩的耕地,310万亩是(种植粮食的)基本农田。
“这么多土地是存在的,没有虚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万亩,剩下的100万亩占补平衡回来的耕地非常贫瘠。
”李国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耕地资源中,70%属于中低产田,且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问题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耕地质量,好的土地往往用来城镇化,这对我们粮食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在良田被占用之后,我们能不能改造出土地资源跟水资源相匹配的良田来?现在看来,耕地与水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很难解决。
”李国祥说,土地和水资源的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农业产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北方地区有大量的耕地,却缺乏水资源。
例如新疆,我们现在把新疆当做后备耕地,解决水的问题却很难。
”现在看来,这个“后备”仍然是一个相当遥远的事情。
李国祥最后还是把希望放在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上。
“当前中国城镇化的方式仍然粗放,未来怎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尽量地少占耕地,这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徐小青指出,“关键还是决心问题,如果下决心一定要保住(18亿亩红线),还是能保得住的。
”GDP冲动下的粮食安全隐患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最肥沃的鱼米之乡变为最发达的工业城市群,中国粮食的主产区逐渐集中到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