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中考力与运动的复习提纲(全面)

中考力与运动的复习提纲(全面)

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单位:牛顿(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0.5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又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它必定是受力物体。

●使火箭上升的是高温高压的气体。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运动和力的关系: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斜面实验)。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力和运动复习提纲

力和运动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提纲一、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实验时小车都从斜面同样高度滑下的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实验得出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明:A、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原来静止,则保持_______,原来运动,则保持______。

B、由定律知: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_______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是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理解: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由于惯性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外力(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仍然始终存在,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

只是由于外力(非平衡力)的原因,运动状态不得不发生变化,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必须有力的作用。

即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A、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才有惯性定律。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与不平衡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弹力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状态改变或产生运动的物理量,它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种:使物体产生运动、使物体停止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速率。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常用的方法有力的正交分解和力的正交分量法。

四、平衡与不平衡力当物体所受的多个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平衡。

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此时称为不平衡。

五、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力的作用都必然同时伴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对象不同。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与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相等,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力的大小相等。

七、弹力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八、其他知识点1.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压力: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3.功:是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力的大小与移动距离的乘积。

4.功率:是功对时间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5.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时具有的做功能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备课时间:审核:九年级物理组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会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求物体运动速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并记录;知道力的产生和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画力的示意图;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问题,知道惯性的防止与利用;理解二力平衡并能做简单的应用。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识记一、运动的描述1.把叫机械运动。

2.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由决定。

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的;若不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的。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

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例如,教室的讲桌,以黑板为参照物,讲桌是的;以来回走动的老师为参照物,则讲桌是的。

练习⑴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⑵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②③。

4.课本29-30页图12.1-3、12.1-4二、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经过的路程;⑵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⑶比较。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t——时间——秒(s)v——速度——米/秒(/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s或·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h或·h-1,1/s=36/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毫米()、微米(μ)、纳米(n)。

1=10001d=011=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重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8运动和力《复习提纲》h

8运动和力《复习提纲》h

增大摩擦的有: 轮胎表面有花纹、刹车闸上用橡胶、 脚蹬表面有花纹、车把套有花纹、 链条与齿轮有凹凸相咬合。 减小摩擦的有: 前后轮上有轴承、 轴承上有滚珠或加润滑油。 滚动轴承的有: 前后轮的轴承、脚蹬、车前叉等
没有摩擦的世界将怎样?请你列举几个场景。
夹不住饭菜、无法行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车停不下来或不能起动、手拿不住瓶子
2)对比图 乙
乙 图, 在 接触面粗糙程度 相同时,压力 越大,摩擦力越大。

和 丙
图,
在 压力相同 时,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
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2)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在压力相同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增大压力,同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 3)
相互作用力的特征: 作用在 两个 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作用在 同一直线 上。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区别和联系) 1)分析哪些属于平衡力还是相互作用力。 画图分析 关键---找出作用点,其次力的大小 2)画力的示意图(平衡力、相互作用力) 关键---找出作用点,(受力是同一物体的作用点 画在重心上),其次----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相等, 长度一样长)
3)惯性不是力 (不能说受惯性力、受惯性的作用)
5.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 1)分析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2)外界(突然发生的情况)对物体有什么影响, 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3)推导惯性导致的结果
6.惯性的应用:
套紧斧头 、抖落衣服上的灰尘 、铁铲铲沙 投球、跳远助跑、甩去雨伞上的水、 推出去的铅球、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飞行。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2节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3节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力和运动》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
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
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
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
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
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
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 1 -
- 2 -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课本上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⑴ 由实验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⑵由实验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⑶实验中的木块换成两个木块分别受力,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课本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
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