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变化学习中的几个误区分析
浅谈增长曲线应用误区

走出误区ZOU CHU WUQU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种群研究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样也是“生物与环境”部分的主要知识点。
同学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容易进入以下两种认识误区,现分析如下:1.误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例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间数量增长率t 0t 1t 2A .在t 0~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B .若在t 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 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 2时D .在t 1~t 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由图形可以看出t 0~t 2时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 ”型曲线,本图为“S ”型曲线的增长率,t 0和t 2的增长率均为0,t 1时的增长率最大,其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 1~t 2时,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种群的数量仍逐渐上升。
答案B点拨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时,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并没有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率变为0。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结束时的种群数量相对于开始时的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占开始时种群数量的比例,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
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结束时种群数量-开始时种群数量)/开始时种群数量×100%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有单位(个/年)。
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 (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o (个)增长到末数量Nt (个),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o )/No ×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o )/t (有单位,如个/年)。
易错点14 群落常见的“四个”理解误区-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点14 群落常见的“四个”理解误区-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1.在海底,海葵主要吃小鱼和小虾。
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
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海葵和寄居蟹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B.食物是影响寄居蟹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2.肠道芽孢杆菌能促进部分有益菌的生存生长,其原因是好氧芽孢杆菌能消耗肠道内的O2,形成厌氧环境,从而有利于乳酸菌的生存生长。
这种理论学说称为“生物夺氧学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肠道中,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芽孢杆菌在肠道作用的结果有利于肠道中酵母菌的大量增殖C.在肠道中,等量葡萄糖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中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不相等D.芽孢杆菌在消耗O 2的同时会伴随着CO 2和乳酸的产生,为乳酸菌生长提供酸性环境3.已知蚯蚓能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科学家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对番茄茎叶脱落酸(ABA)水平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番茄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高干旱胁迫下番茄植株ABA含量增加,促进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C.低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来缓解干旱胁迫D.高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能促进番茄植株合成ABA来对抗干旱胁迫4.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C.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上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B.天山山麓从山脚到山顶群落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导致的C.森林中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由冰山岩向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少,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6.广东开发出稻田中养河蟹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改变了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获得经济、生态双赢,河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易错点13 种群的“四个”易混点(解析版)

易错点13 种群的“四个”易混点 目 录01 易错陷阱(四大陷阱)02 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易错点提醒二】样方法≠调查植物方法【易错点提醒三】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易错点提醒四】λ≠增长率03 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就大【分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数量多,还要考虑面积或体积,密度不一定大。
易错陷阱2:样方法只能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分析】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
易错陷阱3:最大捕捞量就是最大日捕捞量【分析】种群数量在K 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K 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要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则应该在种群数量为K 值时。
易错陷阱4:种群计算公式中的λ指的就是种群增长率【分析】λ指的是当年数量跟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关系,不是相比前一年的增长率。
【易错点提醒一】种群数量≠种群密度【例1】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是该草地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青蛙、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渔网网目过小,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增加来年鱼产量D.用性引诱剂大量诱杀某农业害虫的雄虫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B【解析】单位面积的蒲公英的数量是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调查青蛙、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B正确;渔网网目过小,捕捞了部分幼龄的个体,使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或衰退型,不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增加来年鱼产量,C错误;用性引诱剂大量诱杀某农业害虫的雄虫会改变性别比例,降低该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减小,D错误。
【变式1-1】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的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只/hm2B.黑线姬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D.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得X=14000只,再用数量除以面积计算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A错误;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n÷m)×M,若黑线姬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m数目偏小,从而使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不能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C错误;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1本节内容上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能够实现目标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1、高一时,学生在数学中以及学习过指数函数,所以对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解不是很难。
2、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很容易理解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所以,生物学习应该尽可能多的联系现实生活。
但本节课也有几个地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
1、对于公式Nt=N0λt的具体应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应用自如。
2、对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可以先指出有哪些意义,然后让学生具体举例。
这需要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给学生做好铺垫,并适当引导。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教学以“群落的结构”这一内容为主线,在教材提供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教学,在上课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丰富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获得有关群落结构的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3在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上面两个指导思想为标准,我完成了校级公开课《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课的教学。
这也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开始备课时,我除了研究教参和课本外,还查阅资料,选择案例,参考其它课题组的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和再设计。
这个过程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过程,一直减到最简,保留真正有效的部分,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反复修改,反复斟酌语言的表达。
阶段排查 回扣落实(九)

阶段排查回扣落实(九)一、易错易混再巩固1.关于种群的5个易错点(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
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曲线:“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
(5)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条件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2.与群落有关的5个易混点(1)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3)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
(4)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5)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与生态系统有关的4个易错点(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
关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的误区与分析

关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的误区与分析作者:张边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18期摘要:“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细胞的计数问题,在酵母菌种群生长曲线下降期取样计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而曲线是活的酵母的变化曲线,因此,需要通过染色等技术区别酵母菌的死活。
该文总结了多种染色和观察的方法,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酵母菌染色种群中图分类号: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21-01酵母菌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在中学实验探究中作为实验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常结合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严密的思维品质。
关于微生物计数、血细胞计数板问题、酵母菌种群数目统计实验中,教材交代不清楚,产生知识断层,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误解。
2011江苏高考生物卷第26题:(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用血球计算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该题即考查了该知识断层,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统计数目不包含死亡的菌体。
该文讨论了酵母观察多种染色和观察的方法,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目前检测酵母细胞活性的常规方法有菌落计数法、美蓝染色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染料染色等技术,可以检测酵母菌细胞的死活。
表1为常用的几种区别酵母死活的方法原理及其结果。
红色箭头代表碘化丙啶染色的死酵母,绿色箭头代表二乙酸荧光素染色的活酵母。
采用FDA/PI双染色的技术能直观的区别死活酵母。
碘化丙锭(PI)不能进入具有完整细胞膜的活细胞,当酵母细胞死亡或细胞膜不完整时,PI进入细胞,与DNA相结合,在488 nm 的激光激发下,在波长660 nm左右检测到红色荧光。
新苏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苏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能够交配,并通过繁育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接下来我们大伙儿一起看一下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2021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要紧包括种群的特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要紧研究其数量特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差不多的数量特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截了当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截了当决定种群密度,然而能够用来推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点,通常有平均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要紧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刻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通过一定时刻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固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形下,一定空间中所坚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保持稳固,一样情形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操纵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显现,考查对种群特点的明白得把握情形,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
在平常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量变化学习中的几个误区分析
株洲健坤外国语学校陈奇志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而对于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时常混淆不清,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现综合分析如下:
误区一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误区分析:由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变化公式:N t=N0λt=N t-1λ推导出λ=N t/N t-1,由于“λ”在“J”型曲线中是一定值,进而认为“λ”就是种群增长率。
错因在于对“增长率”理解不够。
正确理解:所谓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数量的比例。
也可理解为: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公式可表示为:
种群增长率=(N t-N t-1)/ N t=N t/ N t-1-1=λ-1
公式变形可得,“λ=1+种群增长率”,由于“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故λ不变。
显然,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当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误区二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
误区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改变造成的,前者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数的比例,后者则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
由于考生只关注造成两率的改变部分(即种群数量增加值),忽视参考依据的不同(前者为初始时间种群数量,后者为造成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而导致错误。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速度,即种群增长速率,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
增加值,若用V表示增长速度,t为统计种群数量变化的时间,N t-N t
为t时
-1
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值,公式可表示为:V=(Nt-Nt-1)/t
种群增长速度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根据种群增长率的公式可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相关,与增加值呈正相关。
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若统计时间相同,对一个种群而言,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与初始数量的大小呈反相关,若增长速度不变,种群初始数量越大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小。
由于种群初始数量的大小不同,增长速度快的增长率不一定大,增长速度小的增长率也不一定小,即不能把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同起来。
误区三把过种群增长曲线一点切线的斜率视作增长率误区分析:由于讲“J”型曲线时,又特别强调了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由于缺乏对曲线的细致分析,导致误区形成。
正确理解:如图1所示,过A点作A点的切线AB,并过A、B两点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由图可知,BC为种群数量增加值,AC为群数量增加所用时间,因此过A点切线的斜率(BC/AC)应该是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而不是种群增长率,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应该是BC/OD。
误区四认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2时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误区分析:如图2所示,曲线中K/2点的斜率是最大的,因将该点切线的斜率当成增长率而出错。
正确理解:K/2时,不是增长率最大,而是增长速度最快。
误区五把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视作种群数量最大值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时,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并未有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率变为0。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在“J”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不变(如图A);由于“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是在不断变化的,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如图B)。
在“S”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由最初的最大值,在环境阻力(空间压力、食物不足等)的作用下,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因此,其增长率不断下降至0,故在“K”时,其增长率为0(如图C);而增长速率会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呈现钟罩形变化曲线,即在“S”型曲线中,开始时斜率为0,斜率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也就越大,且斜率在1/2K时最大,即在“ 1/2K”时增长速率最大,过后,随着环境阻力的进一步增大,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在K值时降至为0,故在“K”时,其增长速率为0(如图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