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物理知识汇编整理
2011届高考物理基础知识要点复习 光

2011届高考物理基础知识要点复习光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案:第2 光(选修3-4)【考纲知识梳理】一、光的折射及折射率1、光的折射(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折射率(1)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介质的折射率.注意:指光从真空射入介质.(2)公式:n=sini/sinγ ,折射率总大于1.即n>1.(3)各种色光性质比较:红光的n最小,ν最小,在同种介质中(除真空外)v最大,λ最大,从同种介质射向真空时全反射的临界角最大,以相同入射角在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的偏折角最小(注意区分偏折角和折射角)。
(4)两种介质相比较,折射率较大的叫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小的叫光疏介质.二、全反射三、光的干涉现1、两列波在相遇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使得“振动”加强,出现亮条纹;某些区域使得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
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出现明暗相间条纹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光的干涉现象。
2、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两列波频率相同,振动步调一致(振动方向相同),相差恒定。
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即相干波(1)产生相干光的方法(必须保证相同)。
①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②分光法(一分为二):将一束光分为两束频率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
(这样两束光都于同一个光,频率必然相等)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的示意图点(或缝)光分割法:杨氏双缝(双孔)干涉实验;利用反射得到相干光:薄膜干涉利用折射得到相干光:(2).双缝干涉的定量分析如图所示,缝屏间距L远大于双缝间距d,点与双缝S1和S2等间距,则当双缝中发出光同时射到点附近的P点时,两束光波的路程差为δ=r2-r1;由几何关系得:r12=L2+(x -)2,r22=L2+(x+ )2考虑到L》d 和L》x,可得δ= 若光波长为λ,①亮纹:则当δ=±λ(=0,1,2,…) 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两束光叠加干涉加强;②暗纹:当δ=±(2-1) (=0,1,2,…)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束光叠加干涉减弱,据此不难推算出:(1)明纹坐标x=± λ (=0,1,2,…)(2)暗纹坐标x=±(2-1) • (=1,2,…)测量光波长的方法(3)条纹间距[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x= λ (缝屏间距L,双缝间距d)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2011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详解+精校)

⑵然后将S拨向接点2,调节_____,使____________,记下此时RN 的读数;
⑶多次重复上述过程,计算RN读数的________,此即为待测微安 表头内阻的测量值。
【9】(2011年高考·浙江理综卷)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 素的定量关系”试验中,为了探究3根材料未知,横截面积均 为S=0.20mm2的金属丝a、b、c的电阻率,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M 为金属丝c的左端点,O为金属丝a的右端点,P是金属丝上可移动的接 触点。在实验过程中,电流表读数始终为I=1.25A,电压表读数U随OP 间距离x的变化如下表:
图1 A V P a b S E 图2
A
3 0.6
~
Ω Ω ×1k ×100 ×10 ×1 Ω OFF 2.5 10 50 250 500 2.5
50 mA 100 10 1 500 10 250 V
~
+
V 红 黑 电源
+
图3
数 据点
a
b
c
d
e
U/V
0.00
0.50
1.00
1.50.
2.00
I/A
G1 G2 P S mA mA 待测电流表
供选择的仪器如下:①待测电流表G1 (0~5mA,内阻约300Ω),② 电流表G2 (0~10mA,内阻约100Ω),
③定值电阻R1 (300Ω),④定值电阻R2 (10Ω),⑤滑动变阻器R3 (0~1000Ω),⑥滑动变阻器R4 (0~20Ω),
⑦干电池(1.5V),⑧电键S及导线若干。 ⑴定值电阻应选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在空格内填写序号)
2011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编解析版复习资料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解析版

1/ ■- ■—常仙涤也I 耋z —- F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011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编复习资料(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1课时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素能提升练练有提蒿1. (2009湛师附中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 •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B .参考系可以是变速运动的物体C .地球很大,又因有自转,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不可作为质点D .研究跳水运动员转体动作时,运动员不可作为质点解析 参考系是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人为选定作为参照的物体,参考系可以是不动的,也可以是变 速运动的物体,A 错误,B 正确;地球的公转半径比地球半径大得多,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可将地球视为 质点,C 错误;但在研究跳水运动员身体转动时,运动员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可忽略,不能 被视为质点,D 正确.2. (2010肇庆一测)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 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解析 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地面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地面也匀速 向下运动,且V 乙〉V 甲,B 、D 不正确.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说明丙可能静止,或者可 能匀速上升,或者可能匀速向下运动且V 丙<V 甲<V 乙,C 不正确,A 正确.3•三个质点A 、B 、C 均由N 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 M 点,运动轨迹如 图2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 N 点出发,同时到达 M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 .甲、乙匀速下降,B .甲、丙匀速下降,C .甲、乙匀速下降,D .甲、乙匀速下降, v 丙〉V 甲,V 乙〉V 甲,V 乙<V 甲, 丙停在空中 乙匀速上升 丙匀速下降,且 丙匀速下降,且V 丙〉V 甲 V 丙<V 甲(AA .三个质点从N到M点的平均速度相同B .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C •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任意时刻的平均速度都相同D .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位移不同解析位移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用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表示,三个质点的起始位置相同,故三个质点的位移相同,D项错;由于运动时间相同,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平均速度也相同,A项对;曲线运动的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所以不是任何时刻速度方向都相同的,B项错;任意时刻三个质点的位移并不相同,平均速度也不同,C项错.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 .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A v越大,加速度就越大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零,则物体一定静止解析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故B正确,D 错误;由A v= a • A A v的大小还与A t的大小有关,故C错误;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速度反而减小,故A项错误.5 .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 5+ 2t (m),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关系为v= 6t2(m/s).该质点在t= 0到t = 2 s间的平均速度和t = 2 s到t = 3 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B )A . 12 m/s,39 m/s B. 8 m/s,38 m/sC. 12 m/s,19.5 m/s D . 8 m/s,12 m/s解析平均速度v = X, t= 0时,X2 —X o X o= 5 m ;t = 2 s 时,X2= 21 m ;t = 3 s时,X3 = 59 m .故v 1= 22 sX3 —X2=8 m/s, v 2= i s= 38 m/s.6 .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B )A .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 .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解析加速度与速度同向,速度应变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不再增大,A项错误;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达到匀速,B项正确;因物体最终匀速运动,所以位移仍增大,C项错误;位移一直增大,没有最小值,D项错误•1 、27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先以速度v i通过前3的位移,再以速度v2= 50 km/h通过其余的:位移.若3 3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V =37.5km / h,则第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25 km/h1 2解析设整段位移为X,通过前£位移和后3位移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3 32xx t = 3_= _2x 3v i , 2 V 2 3V 2x ______ x _____ 3v i V 2 t i + t 2• I 空 V 2 + 2V i3v i 3V 2解得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3v 2 - 2V50 37.5 km/h3 50 -2 37.5 25 km/ h【反思总结】V2; 平购建度 迎度3x。
2011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力学中的三种常见力物体受力分析必记一:力的概念1、力:力是 1 。
力不能 2 。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 3 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2、力的效果:使受力物体的 4 或 5 发生变化,或 6 。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检验力的存在与否,上述两种效果可以独立产生,也可以同时产生。
3、力是矢量,在三要素:7 8 9 。
要完整的表述一个力既要说明它的大小,又要说明它的方向。
为形象、直观的表述一个力,我们一般用10 来表示力的11 12 13 .这各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作力的图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用不同的标度画同一物体所受的不同力;二是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图示要求严格,而力的示意图着重于力的方向,不要求做出标度。
4、力的分类:在力学中按14 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15 可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性质相同的力效果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5、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16 。
6、力的测量用17 。
必记二:重力1、产生:是由于 1 而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 2 .重力的大小可用 3 测出,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者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3、重力的方向: 4 。
4、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 5 有关,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其 6 上。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
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可用7 测定其重心的位置。
因为重心为一等效概念,所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也可能在物体之内。
如圆环的重心就不在圆环上。
必记三:弹力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 1 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一是 2 二是 3 。
2011年高考物理必看之-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复习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
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容要点课标解读认识运动1 理解参考系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选定2 认识质点模型建立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况简化为质点时间时刻3 街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4 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5 知道标量和矢量,位移是矢量,时间是标量6 了解打点计时器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运动信息物体运动的速度7 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8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9 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10 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11 是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12 理解物理图象和数学图象之间的关系13 能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14 知道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含义,并能求出物体运动位移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高考物理知识归纳_2011(最新 强烈推荐)

高考物理知识归纳(一) ------------------基本的力和运动Ⅰ。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弹簧的弹力:F= Kx 滑动摩擦力:F 滑= μN 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万有引力: F 引=G221rm m电场力: F 电=q E =q du库仑力: F=K221rq q (真空中、点电荷)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 F= BIL (B ⊥I ) 方向:左手定则(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Ⅱ。
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①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V 0≠0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恒力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 ⑦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 ⑧类平抛运动;⑨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 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
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A(2) 各物理量的定义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2011年高考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2011年高考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一、直线运动1. 参考系。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区分位移和路程4.区分速度和速率 ,区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5.加速度(1)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公式:(2)方向:与速度变化Δ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 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6.匀速直线运动(1)特点:a=0,v=恒量. (2)位移公式:S=vt.7.匀变速直线运动(1)特点:a=恒量 (2)公式: 速度公式:V=V 0+at 位移公式:s=v 0t+21at 2 速度位移公式:v t 2-v 02=2as 平均速度:V=20tv 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注意正方向的选取8.重要结论 :(1)ΔS=S n+l –S n =aT 2 =恒量 (2)9.自由落体运动公式:10.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 图像)(2)速度图像(v-t 图像) 了解图像中点,线,面,截距,斜率的意义 二、力 物体的平衡1.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 ,离地面高h 处G '=mg ',其中g '=[R/(R+h )]2g2.弹力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3.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2)摩擦力的方向;(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②平衡法;(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4.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 的取值范围202tt v v v v +==为:|F1 -F2|≤F≤F1+F2.5.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2)平衡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三、牛顿运动定律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2.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合 =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3.牛顿第三定律。
2011年高考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的存在,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立即会随之加大。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总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及其分配关系)
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三个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基本电路的动态分析(串反并同)
电场线(磁感线)的特点
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和电势的分布特点
常见电场(磁场)的电场线(磁感线)形状(点电荷电场、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点电荷与带电金属板间的电场、匀强电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
4、基本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
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2、基本规律:
电量平分原理(电荷守恒)
库伦定律(注意条件、比较-两个近距离的带电球体间的电场力)
电场强度的三个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定义式、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及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容的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适用条件)
电阻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的力和运动Ⅰ。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弹簧的弹力:F= Kx滑动摩擦力:F滑= μN静摩擦力: O≤ f静≤ f m万有引力: F引=G221 r mm电场力: F电=q E =qdu库仑力: F=K221 r qq(真空中、点电荷)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 F= BIL (B⊥I)方向:左手定则(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 f=BqV (B⊥V) 方向: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Ⅱ。
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①匀速直线运动 F合=0 V0≠0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 F合= 恒力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⑦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⑧类平抛运动;⑨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Ⅲ。
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臵)的物理量;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Ⅴ。
知识分类举要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AF=θCOS F F F F 2122212++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tan α=F F F 212sin cos θθ+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 =0 ∑F y =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 3=F 1 +F 2 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N说明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3.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a t 2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 t 2-V 02=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V t 02+=st(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1(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222+V t/ 2 =V =V V t 02+=s t =T S S N N 21++= VN ≤ V s/2 = v v o t222+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4) S 第t 秒 = St-S t-1= (v o t +12a t 2) -[v o ( t -1) +12a (t -1)2]= V 0 + a (t -12)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实验规律:(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 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运用V 可快速求位移) 注意: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s = aT 2⑵求的方法 VN=V =s t =T S S NN 21++ 2T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⑶求a 方法: ① ∆s = aT 2②3+N S 一N S =3 aT 2③ Sm 一Sn=( m-n) aT 2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s s v c 232+=(其中记数周期:T=5×0.02s=0.1s )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23T s s a -=⑶利用“逐差法”求a :()()23216549Ts s s s s s a ++-++=⑷利用v-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
注意: 点 a. 打点计时器打的点还是人为选取的计数点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
d. 注意单位。
一般为cm例:试通过计算出的刹车距离s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1s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2s ,加速度大小为a 。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4...............3...............22..........1..................21220001s s s as v m m g F a t v s μ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5..........)(2200g mFv t v s μ①超载(即m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②同理超速(0v 增大)、酒后驾车(0t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臵“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维方法篇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ts∆∆=一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 v =V V t 02+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臵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
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S 被追 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②若S 追<S 被追、V 追=V 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追 被追③若位移相等时,V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5.逆向思维法解题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7.用比例法解题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2.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