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

合集下载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两个朝代。

明清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出发,对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政治方面,明朝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政权的建立、维护和衰落。

明代早期的皇帝追求政治和经济的,强调道德和仁义,提倡孝道文化,这在明初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逐渐境遇到问题,后期更是频繁出现政变和军阀混战,明代晚期的政治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崩溃的原因与过程。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明代初期,明朝积极进行了土地整顿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经济繁荣程度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商业贸易、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催生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

明朝时期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阶级相对固定,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地位的获取和巩固。

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明清史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许多学者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明清史的研究中,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体而言,明清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众多的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

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

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

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

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

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郑鹤声等名家,而清史领域,孟森、萧一山、郑天挺等名家的著作,都难于找到,孟森的《清史讲义》、郑天挺的《清史探微》均在80年代以后才有重印本。

清史的专业研究人员非常少,所撰论文,相对其他朝代的论文就显得幼稚,因为当时史学主要是研讨政治史,清史方面的论题较小,不少是史料堆积,因此整体水平不算高。

历史研究:明清两代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历史研究:明清两代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历史研究:明清两代的政治与社会变迁概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清两代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段历史涵盖了公元1368年至1912年,即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灭亡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政治与社会变迁1.建立和统治:明太祖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

他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

2.文官制度:明朝设立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提升社会流动性和官员素质。

这种制度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官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等级:封建等级制度得到延续,地方士绅阶层逐渐强大起来,对地方事务产生重要影响。

4.社会经济变迁:明代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迅速。

商业活动增加,并出现了一些贸易重镇。

清朝政治与社会变迁1.建立和统治:清朝由满族人建立,首任皇帝为顺治帝。

他们实行了多数民族支配少数民族的统治模式,并维系了几个世纪的控制权。

2.理学思想和国家统制: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僚制度,但更加注重儒家理学思想,并以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3.封建等级制度:清朝继续保持封建等级制度,并采用专门规定人口分配和土地使用的“坐兑制”。

这导致许多农民陷入贫困。

4.经济开放与外交政策:康熙时期开始推行海禁解禁政策,商业与外国交流逐渐增加。

乾隆时期经济达到巅峰,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结论明清两代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两代政治与社会变迁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辉煌的文化成就和清朝庞大的疆域带来了独特的历史遗产。

对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书籍发展的关键时期。

研究明清书籍史,可以了解古代书籍的出版、销售、流传以及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回顾明清书籍史的研究,从书籍的刻印、版权、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

明代是中国古代书籍发展的关键时期,刻书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明代初期,以杨亿为代表的“杨刻派”主张真正模拟金石刻本,提出“忠实”的刻书准则,为书籍的准确传世奠定了基础。

明代刻书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印刷成本降低,数量增多,大大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阅读。

此外,明代书籍的出版制度也逐渐完善,对于刊刻书籍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与书籍刊刻技术的发展相比,在版权保护方面,明代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

由于“传抄”现象的普遍存在,作品的版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这也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盗版和篡改。

一方面,这种局面阻碍了文人学者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无力。

明清之际,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贸易,外国文化和思想的输入激发了中国文人的求知欲望。

这种“东西交融”的文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的传播与发展。

明代中后期,被称为“书海”的海内外图书大量涌入市场,这些图书的引进为中国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观点。

同时,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先进知识的引进,也对传统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之际,书籍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书坊逐渐成为书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提供书籍的购买和借阅服务,还成为文人学者的聚集地。

书坊的兴起,使得书籍的销售网络更加稳定和广泛,也促进了书籍市场的繁荣。

在明清时期,文人学者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他们自觉地把握着书籍的创作、刊刻、销售等各个环节。

文人学者的创作活动,成为了明清书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不仅是书籍的作者和编辑,也是书籍市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而另一方面,书籍的发展也反过来支持和促进了文人学者的学术研究和成就。

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读后感

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读后感

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读后感【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读后感】一、明清时期的大时代特征1. 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明代初期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了官僚制度的地位,提高了社会地位的可流动性;清朝开创了统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军事、行政和人事制度。

2. 文化思想的转变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时期,其关系地域广泛,艺术发展十分繁荣。

而清朝虽然推儒为正统,但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表现出较为开放的态度,这使得清朝时期中国的文化思想有了一系列的转变。

3. 经济发展的变迁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轮番上升和下降,一般认为明代中期至晚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繁荣时期之一,而到了清代初期,中国的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期。

二、明清史研究的基本问题1. 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更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2. 社会经济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化极为复杂,从政治上看,不同帝王上台之后,往往会推行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3. 文化传承的延续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之一,而清朝则有着深远的传承意义。

对这一时期的文化传承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明清时期的研究,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去看待。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信息,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究。

而我对此期的研究将会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角度进行,以期使我对这一时期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逐渐对明清时期的大时代特征和研究基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剖析,我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交替,文化和社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一、文化方面的发展1.1 文学在明清时期,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的文学以小说和杂剧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等;而清代的文学则主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有袁枚的《东篱乐府》、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也在后世影响深远。

1.2 经学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兴盛。

明初的大儒朱熹奉行理学,被誉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而清代则出现了新学派和史学派。

新学派代表人物王充、顾炎武等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经世致用”;史学派则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讲史求本”的思想,强调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

1.3 绘画中国的绘画在明清时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绘画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著名的画家有唐寅、仇英等;而清代则出现了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为代表的繁盛时期,绘画以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画为主,著名画家有石涛、文徵明、郎世宁等。

二、社会方面的发展2.1 科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明代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如郑和下西洋、徐霞客在江南制作铁船等等;而清代时期,西方文化和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如运用火药制作火箭、锄头、扫帚、洋镜等等。

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商业明清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的商业以盛京、扬州、杭州、广州等地为中心,商业活动范围较广;而清代则推行海禁政策,只开设了几个外贸口岸,但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如金城银号、如意天春、四川茶厂等。

2.3 思想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有了重要的变化。

明清文化发展史研究

明清文化发展史研究

明清文化发展史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明清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学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文化发展史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文学、艺术、哲学和思想等。

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文学发展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包括小说、戏剧和诗歌等。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思想观念,对文学的影响深远。

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

明清时期,小说成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小说家,如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等。

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些小说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缺陷,阐述了社会伦理和人性的重要问题,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品种。

同时,戏曲文学也成为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戏曲文学经历了多次传承过程。

元曲的形式已经失传,曲艺里的很多元素也被演化成了各大戏曲类型,其中最著名的是昆剧、京剧和豫剧等。

除了小说和戏曲外,诗歌也是明清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李清照、辛弃疾等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明清时期的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都经历了一定的变革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朝中期,绘画艺术的重心从宫廷中心向文人转移。

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王”、“南北宗”等绘画流派。

这些画家通过画作表现他们的个人情感和人生观念。

而在清朝时期,新兴的民间传统艺术也逐渐流行起来,游牧人画和水墨画重新占据了中心地位。

此外,雕塑艺术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金石学派,他们通过勾勒自然、描绘历史和审美美学,塑造了很多珍贵的艺术品。

明清代史学发展历程

明清代史学发展历程

明清代史学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明清时期,史学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世俗历史的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点。

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历史的重视,鼓励编修史书,使得史学复兴并开始走上正轨。

明代史学家吸取了唐宋两代的经验,并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史学史上有名的有《明史》、《资治通鉴辑览》等。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历史地理学和史物学的研究,推动了史学的多元化。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史学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此时,研究范围受到限制,史学研究转向注重中央政治、政权交替等政治史方面的研究。

但也有些史学家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一些原创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黄宗羲提出了“上古之史,无从考究,可以假而求之”的观点,并开始研究《左传》,对后来《资治通鉴》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清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困扰,史学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在这个时期,明代后期的史学成果不断得到整理和继承,也产生了新的发展。

清代的史学家在编修史书的基础上,注重民族志学的研究,丰富了史学的内容。

同时,清代史学家更加注重考证和文字批评,提高了史书的学术水平。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史学发展经历了起伏,但又不断积累和
发展。

在这段时期,史学家们逐渐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为后来的史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努力不仅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后人参悟中国历史的规律和道理提供了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思想文化史的精细研究 观念习俗史、社会思潮;经典文本的时代诠释; 学术与人物的精细化研究。 (8)群体史研究 对政治、文人、经济、社群、族群等群体人物 进行研究,归纳其群体特点,又研究其个体差异。 主要领域有:明代阁臣、言官群体,明清漕帮群 体,以及清代“绍兴师爷”等等的研究。
顾诚(1934-2003) 《明末农民大起义》《南明史》等 专著,有关卫所制度、土地制度、 李岩等论文20余篇。
李洵 《明清史》、《<明史· 食货志>校注》和《试 论明代流民问题》、《明代流民运动--中国被 延缓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明清时期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大礼 议”与明代政治》、《论明末政局》、《明代 内阁与司礼监结构关系》、《论明代的吏》、 《论明代的官和吏》 等。 戴逸 (1926- )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和清史的 研究。主要著作有《简明清史》、《履霜集》、 《乾隆帝及其时代》等,发表文章约400篇。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 回顾
一.20世纪明清史研究的检讨 1.二十世纪前期
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学有四病: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 群体”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 不知有理想”。 二弊:“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 作”。 三恶果:“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新史学》第一章)。 他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要开创“新史学”。
傅衣凌 著作有《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1957年),《明清乡村 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982年)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 社会经济变迁论》等。 南炳文 著有《南明史》、《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 会》(主编)、《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合著)、《清史》 (上册)(副主编)、《清代文化》(合著)、 《清代苗民起义》、《明清史蠡测》。
新史学,就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 例者也”,这些公理、公例“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 诸来者焉。”(《新民丛报》1902年3月10日《新史学》 第二章)
明清时期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三个重大社会历史重 大转折之一:(1)战国时期;(2)“唐宋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嘉隆之变”。(蒙文通)
清朝灭亡后,明清史研究得到重视,代表史学家: 孟森A
(1899—1981),《清史探微》、《清史简述》等。 主编与合编教材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明清史资 料》、《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等。 黄云眉
(1897~1977) 主要著作有《明史考证》等。
王钟翰(1913—2007)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清史杂考》 《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 余考》等。主编与合编教材有《中 国民族史》,点校《清史稿》等。 黄冕堂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明史 管见》、《清史治要》和《朱元璋 评传》。
当代学者杨念群对此评论说: “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事总是宏阔而不 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 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 的踪迹,人变成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象 征。”(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 下的中国史研究》“自序”,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5页) 二.后现代(postmodern)语境下的明清史 研究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宏大叙事的“大历 史”观受到冲击,因此出现了小历史(little history)、微观史(microstoria)、日常史 (alltagsgeschichte)的研究。
吴晗B
梁方仲C 谢国祯D
2.二十世纪后期
195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对以下五大问题进行了 大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 建社会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形成,被 称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五朵金花”。在明清史研究 中均涉及以上问题,特别是土地制度、农民战争和资本 主义萌芽更是明清史研讨的重点论域。代表史家: 郑天挺
(3)弱势群体 节妇研究;江南文人与市民心态;清代婚姻 (郭松义等)、流氓史(王春瑜)的研究。 (4)狂欢与日常 明清基层地方信仰(赵世瑜等)。 (5)生死控制:疾病医疗、生育、瘟疫史 余新忠等对瘟疫、生育史的研究,杨念群等 对医疗史的研究。 (6)身体政治 薙发、妇女缠足与反缠足、男风、娼妓与宦 官等。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了后 现代主义(postmodern),历史学也受到冲击。 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史学界的明 清史研究就出现后现代趋势。具体来说,有这几 方面的研究: (1)权力的空间与技术控制:地方政治 涉及县乡研究(如柏桦等)、地方宗族与地 方精英(王铭铭、陈春声、陈支平等)。 (2)微观经济: 徽商、晋商研究(王德忠等,安徽大学“徽学 研究中心”);江南市镇经济(王日根、李伯重) 等。
樊树志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万历传》、《崇祯 传》。 二十世纪后半期,明清史研究取得许多成 就,超过了前半期。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史学领 域有引人注目的成绩。如农民起义、资本主义 萌芽、市镇经济、政治制度、历史人物、学术 文化等方面。但是也存在某些弊端,如阶级绝 对化、标签化、大叙事等,缺少微观精细化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