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研究百年回顾_莫雷

合集下载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_莫雷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_莫雷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5, 569 5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569收稿日期: 2011-05-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783、309004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XLX006)、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项目和973项目(2012CB720704) 资助。

通讯作者: 莫雷, E-mail: molei@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莫 雷1 王瑞明1 冷 英1,2(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通 226007)摘 要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

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

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 文本阅读; 信息加工; 连贯阅读; 焦点阅读 分类号 B842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活动, 阅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心理语言学关于阅读的研究形成了“句子加工” (sentence processing)和“文本加工” (text processing)或“语篇加工” (discourse processing)这两个最大的分支领域(McKoon & Ratcliff, 1998)。

由文本阅读到文化阅读——百年中国的西方文学阅读历程

由文本阅读到文化阅读——百年中国的西方文学阅读历程

!"#$ %&"’(#) *&+,()- .# /01.0"& *&+,()— — —H45 I5.J3-K L,$;511 $/ M5185,- N+%8+,5 3- N43-. 3- 845 2.18 N5-8+,9 OPEQ I+=R+.( !"#$$% $& ’$()*+, -.,+.+)/, 0.,/1 -*.,#) 2,*3)(*/45, -.,6#$1 BC((((, 7#*,. ; ) 23’."+4.: S.;3-K 845 ;4.-K3-K 3-8$ T$J5,-3U.83$- , 845 3J5$%$K3;.% ;3,;%51 V.9 T$,5 .885-83$- 8$ 8,.-1/$,T3-K V,$;5J+,5 $/ 845 191= 85T , +85-13% .-J ;+%8+,.% %575%& L,515-85J 3- 845 /$,T $/ T.11 ,5.J3-K, 2385,.8+,5 31 ;$-13J5,5J .1 14.%%$W 5XV5,35-;5 $/ 75,13$,5.J3-K, -$8 K373-K 5-$+K4 ;$-13J5,.83$-& E1 K%$Y.%3U.83$- J575%$V5J, 38 K,.J+.%%9 K58 .W.9 /,$T 14.%%$W .-J 155Z3-K -$75%89 .-J K$51 3-8$ J55V5, ;+%8+,5 ,5.J3-K & D8 45%V1 J575%$V ;+%8+,5 J$T.3- W3J5, .-J +VK,.J5 .-J .%1$ V+8 /$,W.,J 845 -5W ;4.%%5-K5 .-J 311+5& & 5&6 7#",’: 75,13$- ,5.J3-K; ;+%8+,5 ,5.J3-K;W5185,- %385,.8+,5

2023年新高考I卷真题-现代文阅读I-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后真相时代+课件19张

2023年新高考I卷真题-现代文阅读I-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后真相时代+课件19张
ZLD
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 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 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 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 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摘自豆 瓣读书)
解读:第二段则点出藜麦贸易的事实:藜麦贸易使资金涌入。并且通过更具说服力的跟 踪调查数据进行解释说明,叙述了藜麦贸易的真相。
文本细读:分层理解
第三段: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 开垦。(作者的亲历,一、二段通过新闻、经济学家了解藜麦及藜麦贸易,这一段开始引入 “我”,文字的情感色彩明显加强)/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 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 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1)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 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 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2)利马人 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以当地向导的话语点出藜麦贸易对当地的两 个好处) /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 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 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亲自看到的藜麦贸易的好处)//我在2017年4月听 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 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 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 (指出存在问题)//在风 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 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 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当地人对新闻报道及引发的危机予以否认)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主持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能够给个人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李志斌: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颠覆性产品和科技将大幅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途径极大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缩短劳动时间,使得更多的劳动者从事研发、服务、创意等工作,再加上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引入认识世界的新范式、创造理解世界的新工具、形成改造世界新业态以及构建管理自身新模式,从而不断拓展时间与空间的边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提升个体的生命存在意义。

吴浩:从衣食住行来看,新质生产力为人们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

一是生活品质智能高效。

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带来了众多创新且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灵巧的双手和灵活的关节,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增强了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理解和交互的能力。

二是生活方式便捷充实。

例如,从深圳到珠江口对岸的珠海,以往驾车需要2个小时,而现在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空中跨海飞行只需要20分钟。

三是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数字人、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休闲方式,让人们更便利地进行娱乐体验和社交互动。

四是生活环境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推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技术、碳封存技术等前瞻性、创新性、颠覆性环保技术的突破和转化,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

付伟:从社会关系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也深刻重塑了社会关系。

谍战剧中的“双重文本”与“角色-观众”间的隐性置换——从受众主体性理论看国产谍战剧《潜伏》

谍战剧中的“双重文本”与“角色-观众”间的隐性置换——从受众主体性理论看国产谍战剧《潜伏》

谍战剧中的“双重文本”与“角色-观众”间的隐性置换——从受众主体性理论看国产谍战剧《潜伏》周 粟摘 要:借用约翰·费斯克的受众主体性理论分析,在以《潜伏》为代表的经典国产谍战剧中,存在着一对相互对立的“双重文本”:观众在表层意识文本中解读出了“信仰”,同时在深层无意识“潜文本”中解读出了当下自身的现实生活困境与内心渴望,这种内心渴望转而在谍战剧中获得替代性满足。

这种于潜文本层面的“隐性置换”,存在着一种心理学上的转化公式,即无论观众在谍战剧的“显性文本”中解读出了“信仰”“理想”还是其他的“上层建筑”,他们在“潜文本”层面永远会不自觉地解读出更深一层的“渴望”,这两种极端的转化公式取决于一个变量,即观众在潜文本中看到的对象是弱者还是强者。

对经典谍战剧文本特征和题材特性层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当年“现象级”谍战剧引发收视热潮的深层原因,进而对当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与研究产生启迪。

关键词:电视剧;谍战剧;《潜伏》;约翰·费斯克;屏幕理论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谍战题材电视剧,主要指以间谍活动为表现主题,以极强悬念、较快节奏和严密逻辑为主要创作特征的电视剧类型。

谍战电视剧的题材优势,决定了其既不同于家庭伦理剧中充分贴近观众熟悉场景的现实性,也不同于古装武侠片中彻底远离观众认知范畴的奇观感,也即优秀的谍战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往往能在电视文本生产者和观看者之间建立一种符合观看主体产生意义的“适当场所”[1],进而通过谍战剧特有的“脑力游戏”特质征服观众,使他们在产生“智商提升”的象征性快感后,形成对剧集中沉着冷静智力超群的魅力角色的高度崇拜,进而获得由谍战叙事这一“高级思维游戏”引发的特殊审美意趣。

本文选择考察谍战剧《潜伏》,主要考虑到其在观众中的特殊影响力。

从受众角度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谍战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广泛的传播趋势;而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对于观众的受众研究不失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高中议论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附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附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附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中新网北京 10 月 11 日电 ( 刘欢 )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 19 : 00 公布。

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刘欢)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

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曾屡次获奖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12岁读五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

1976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

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从“鉴赏者”到“解读者”

从“鉴赏者”到“解读者”

从“鉴赏者”到“解读者”作者:吴国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4年第02期摘要:日常阅读教学,不少运用理论术语鉴赏文本,侧重语言形式的创新,只关注关键语句,往往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心理与创作历程,无法解析出文本的独特内涵,甚至与文本整体意蕴产生矛盾。

本文提出,贴近作者创作的心理,尝试经历作者的创作过程,更准确的理解文本,从而推动阅读教学从“鉴赏者”向“解读者”转向。

关键词:鉴赏者;解读者;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从鉴赏者的角度,分析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和效果,却不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不写那些),为什么这么写(不那么写)。

后者我称之为“解读者”的角度。

鉴赏者往往思索文本体现了一种什么文学理论,有时为了贴近理论,会不自觉地扭曲文本的本意;而解读者则是尽可能的思索文本是怎么写出来的,期待和作者一样经历创作的过程。

一、鉴赏术语并不能解决“这一篇”的问题“诗在字前”,是说诗思在文字(诗歌)之前,凭文字去把握诗思是很难的;而“论在文后”,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概括是在文学形成之后。

运用这些文学理论去鉴赏文本,会不自觉地将这一篇文本与代表文学理论概念的另一篇文本同化了,从而忽视了这一篇文本的独特内涵。

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被视作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

但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类关于动静关系的辩证认识,其实是从主观与客观的不同角度来说的,所谓的静、幽只是主观上的心理感受而已。

“以动衬静”并不是文学的铁律,不适用于很多描写动的诗句。

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鉴赏为例,如果说此句以动衬静,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美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看上去很合理,但并不恰当。

狗吠与鸡鸣,本身就是田园中常见的自然而然的景象,充满农村生活的气息,“狗吠深巷中”可以想见村巷的模样,“鸡鸣桑树巅”又有趣又可爱,这些使诗人感到亲近,也是诗人喜爱田园的原因。

诗人写下它们,并不是为了表现田园的宁静,诗人也不只是喜欢宁静的田园。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
郭艳彪;陈琳;夏天生;莫雷
【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是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证明了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文章从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了展望。

【总页数】8页(P558-565)
【作者】郭艳彪;陈琳;夏天生;莫雷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州 510275;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2
【相关文献】
1.文本阅读中一般世界知识在空间情境模型更新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李莹;张金晖
2.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来自ERP的证据 [J], 赖斯燕;周灵丹;薛颖;罗伟;何先友
3.文本表征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研究述评 [J], 马福成;周剑平
4.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 [J], 迟毓凯;莫雷;管延华
5.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 [J], 王瑞明;莫雷;贾德梅;冷英;李利;李小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号:05J Z D 000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570616)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批准号:200208)资助 作者简介:莫雷(1951-),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王穗苹(1974-),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王瑞明(1979-),男,山东胶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N o .5,2006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2006年10月O c t .,2006文本阅读研究百年回顾莫 雷,王穗苹,王瑞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文本阅读理解是阅读心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心理学界长期重视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个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精细的、实时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文本阅读过程中静态的表征与动态的加工过程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了许多理论与模型。

近年来,围绕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激活与整合信息,更形成了文本阅读的双加工模型与风景模型两个综合性理论。

这些理论与模型,除了能极大地深化人们对文本阅读加工过程的认识,还将有助于未来文本信息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心理;表征;加工 中图分类号:B 84;G 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6)05-0128-13一、文本阅读研究的早期起源文本阅读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本阅读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中小学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为机器阅读、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提供心理学基础,促进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因此,文本阅读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对文本阅读中有关信息的理解和加工一直是阅读心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心理学界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而阅读的实验研究也由此开始。

虽然冯特的学生卡特尔被公认为是早期对阅读进行实验研究的中心人物,但从文本阅读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对文本阅读理解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R o m a n c e s [1]。

R o m a n c e s 在1884年就报告了第一个关于文本阅读理解的研究,他在研究中要求成年人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阅读一段有10行文字的文章,读完以后要求他们写下能够记起的一切。

R o m a n c e s 发现,被试在阅读速度方面差异很大,并且读的快的被试回忆得也多。

他还发现,128虽然被试在第一次阅读之后回忆一般是不完全的,但是在第二次阅读之后,许多在第一次阅读后没有回忆起来的项目在再认判断时立刻被认定为是“熟悉的”。

R o m a n c e s把这种再认和回忆之间的差异归之为“思想的潜伏”。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早期阅读研究中对文本水平的关注远远比不上对字词水平的关注,但R o m a n c e s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对文本阅读研究的关注,其后不断有研究者开展了对文本阅读理解的研究。

其中B a r t l e t t在1932年的研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中第一个严格的文本阅读的认知研究[2]。

在B a r t l e t t的研究中,他让20个被试阅读8篇内容不同的短文两遍,阅读之后,相隔一定的时间,让被试回忆他所阅读的材料。

阅读和回忆的时间间隔有长短不同的变化,短的只有两周,而长的近10年。

结果发现,被试回忆出来的情节和原有故事情节有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1)简约化,丢掉了许多细节,很难回忆故事中的原词原句,只留下一些语义在头脑中。

(2)突出化,少数突出的细节留在头脑中,并可能过分强调。

(3)合理化,使情节变得更加前后一致,更符合个人的经验。

对于实验结果,B a r t l e t t用图式(s c h e m a)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图式是一种对过去反应的积极的组织,也可称为是过去的经验。

在阅读中,人们会利用头脑中的图式去同化阅读的信息,在回忆的时候,是对储存的结构化图式的回忆,如果人们遇到的故事与通常的理解有矛盾,人们把它放到现存的图式中就有困难,倾向于不对它加以记忆或者对它进行“规范化”,修改它的细节直到与现存图式一致[3]。

总体上看,B a r t l e t t对文本阅读的研究还显得有些粗糙,其研究范式仍缺乏严谨,图式理论的解释也不够完善,但是,作为严格文本阅读认知研究的第一人,其研究在文本阅读研究领域起了先导作用,继其之后近30年的研究中,图式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正是由于B a r t l e t t的研究,才引发了更多研究者加入到文本阅读研究领域中来,促进了文本阅读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文本阅读研究的理论概观尽管西方文本阅读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末期,严格的文本阅读研究也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但其后的三四十年中,文本阅读却一直没有真正成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信息加工主流思想的引导下,现代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文本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这一方面的研究才得以真正发展。

随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以及文本阅读关注的研究内容日益精细化,研究者对人们的阅读过程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模型和解释。

这些理论模型从本质上来看,可以归为3大类:一类理论模型关注于文本阅读表征方式的探索,而另一类模型则注重于分析和揭示文本阅读动态的加工过程,还有一类理论模型从实际应用出发,希望应用计算理论构建一种复杂、量化和可计算机模拟的模型,下面对这三类理论模型作些简要的概括。

(一)文本阅读的表征模型关于阅读表征的讨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热烈,当时许多认知科学家在涉及编码、表征、提取以及言语运用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而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地被文本阅读的研究者加以借用,试图更好地理解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所构建的心理表征,以及这些表征又如何指导后继的阅读等问题。

研究者普遍同意,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当人们分析和解释新情况时,要使用过去经验中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规模巨大,并以特定的结构形式保存在人的记忆中。

因此,文本阅读理解中一定涉及到比单个命题更大的知识结构。

M i n s k y认为这个知识结构可以用框架(f r a m e)来表示,129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框架理论[4]。

M i n s k y认为,框架作为一种知识结构,用来表示某种固定的情境;当一个人碰到某种情境时,就从记忆中选取相应的框架,并依据框架所提供的知识来理解情境,做出某种预期或反应。

其框架理论中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智能系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有关的知识应该怎样相互联系并组织在一起,一个计算系统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

S c h a n k和A b e l s o n领导的耶鲁认知科学课题组则用脚本(s c r i p t)这一概念来表达文本阅读理解的知识表征结构[4]。

脚本是比概念表达式更大的知识单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事件,如娱乐、就餐、旅行等等,都是由一系列相对固定的行为序列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所组成的。

脚本将这些行为序列和环境条件组织在一起,形成关于这些事件的知识单元。

由于脚本提供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事件中应该出现的行为序列,所以脚本不仅是一个知识存储结构,而且也是在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中提供加工依据的预期源。

S c h a n k后来又对脚本概念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发展。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要研究文本阅读所形成的表征,一定要先了解一个文本可能的结构,这就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

受C h o m s k y理论的启发,一些研究者希望使用一些与C h o m s k y 在进行句法分析时所使用的转换规则类似的重写规则,来生成文章所具有的结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R u m e l h a r t在对寓言故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975年提出了故事语法(s t o r y g r a m-m a r)。

故事语法是对句子语法的一种比拟,它包含了一系列用来分析和构造故事结构的句法规则和语义规则。

根据这些规则,可以描述出一个故事可能的结构。

从理论上说,故事语法可以描述任何故事的结构;不过从实践上看,故事语法更经常地被用于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特定故事的组织结构。

故事语法提出了故事结构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可能的表征形式。

通过这样的表征和相应的加工过程,读者能够理解故事,并且形成在阅读过程中必备的、有关故事的一般性结构。

继R u m e l h a r t之后,M a n d l e r和J o h n s o n、T h o r n d y k e和M a n d l e r都发展了故事语法的概念,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故事语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真实性[3]。

在对先期阅读研究批评和借鉴的基础上,K i n t s c h和v a nD i j k在1978年区分了文本阅读的两种结构。

他们认为,当读者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是对文章中的文字进行表层解码,获得表层结构(s u r f a c e s t r u c t u r e),然后将这些表层结构解释为一连串基本命题(p r o p o s i t i o n),这些命题按照语义关系被组织起来,形成两种水平:一是微观结构水平(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一是宏观结构水平(m a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微观结构又称文章基面(t e x t b a s e),是文章的局部水平,即一个个命题以及它们间关系的结构;宏观结构是一个更为全局、整体性的结构[5]。

到了1988年,K i n t s c h和v a n D i j k 进一步将读者阅读时的表征分为3种水平:文章字词本身的水平(s u r f a c e),即表层表征或字词表征;由命题及其关系构成的文章的语义结构水平,即文章基面(t e x t b a s e),又称文本基础表征或命题表征;以及与其他先前知识整合而成的、更深层理解的文本表征———情境模型(s i t u a t i o n a l m o d-e l)。

K i n t s c h等人提出,成功的阅读理解,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深层表征,即情境模型[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